%A 魏逸凡, 朱月钮, 孔祥莓, 许雅雅, 朱晓东 %T 早期机械通气对小儿膈肌形态与功能的影响 %0 Journal Article %D 2022 %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R 10.3969/j.issn.1674-8115.2022.12.009 %P 1712-1719 %V 42 %N 12 %U {https://xuebao.shsmu.edu.cn/CN/abstract/article_13576.shtml} %8 2022-12-28 %X

目的·探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ynchronized intermittent mandatory ventilation,SIMV)模式下机械通气早期小儿膈肌的形态与功能变化状况。方法·纳入2020年10月—2021年12月收治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小儿急危重症医学科(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并接受机械通气治疗满96 h的患儿,通过床旁超声连续测量膈肌的相关数据,分析接受机械通气治疗后3个不同时间点(0、48、96 h)膈肌相关变化。各时间点间皮下脂肪厚度、皮下脂肪萎缩率、膈肌厚度、膈肌移动度比较均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其中膈肌厚度进一步采用Bonferroni法校正显著性水平进行事后两两比较;各时间点膈肌收缩速度、膈肌增厚率、膈肌萎缩率比较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纳入46例测量数据完整的患儿,平均年龄2.94(1.35,7.00)岁,男女各23例。导致需要机械通气治疗的主要病因为肺炎(52.17%);观察期间呼吸机的参数选择与机体氧合状态亦无明显差异(均P>0.05)。机械通气早期(96 h内)有50%的患儿出现腹部皮下脂肪的萎缩,36.96%患儿营养供给出现障碍(禁食与肠外营养支持),93.5%患儿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但3个时间点间腹部皮下脂肪的萎缩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床旁超声检测3个时间点的双侧膈肌厚度均发生明显萎缩(均P=0.000);机械通气48 h后右侧膈肌萎缩率为4.27%±7.36%,左侧膈肌萎缩率为3.88%±6.85%;机械通气96 h后右侧膈肌萎缩率为7.69%±7.74%,左侧膈肌萎缩率为7.55%±7.69%;双侧膈肌的萎缩率在机械通气最初的48 h内比48~96 h内更高(P=0.000)。3个时间点膈肌的功能相关指标(膈肌移动度、膈肌收缩速率、膈肌增厚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床旁膈肌超声可以用来监测机械通气儿童的膈肌萎缩程度。SIMV模式的机械通气早期(96 h内)可引起小儿膈肌的结构性萎缩,且以最初48 h更为显著。膈肌早期形态学变化尚未影响患儿膈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