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帐篷钉技术在牙槽骨重度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30例临床病例回顾性分析与总结
    吴靖, 赵正宜, 邹多宏, 杨驰, 张志愿
    2022, 42 (6): 768-777.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6.011

    摘要1138)   HTML41)    PDF(pc) (6442KB)(520)    收藏

    目的·探究帐篷钉技术在牙槽骨重度缺损修复重建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接受帐篷钉技术完成牙槽骨重度缺损修复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与重建患者术前以及术后8个月的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数据,统计患者牙槽骨水平、垂直以及混合型骨缺损的修复重建效果。术后8个月时,在患者接受二期种植手术过程中利用取骨环钻在待种植区域取一圆柱状骨组织样本,通过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数据分析样本骨小梁数量(trabecular bone number,Tb. N)、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bone thickness,Tb. Th)、骨体积分数(bone volume/total volume,BV/TV)以及骨骼矿物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以明确骨再生效果。通过硬组织切片观察术后组织样本内的新骨形成率及材料残留率以分析新骨形成情况。结果·术后8个月患者牙槽骨垂直骨增量为4.81(1.58,7.66)mm,水平骨增量为3.96(2.38,5.67)mm,骨增量区域的骨增量体积为2 157.22(776.59,2 831.63)mm3。术后8个月骨组织样本Micro-CT分析显示帐篷钉植骨区域Tb. N为(3.09±0.68)/mm,Tb. Th为(0.08±0.01)μm,BV/TV为(25.24±5.60)%,BMD为(0.24±0.05)g/cm3;硬组织切片显示新骨形成率为(16.30±3.57)%,材料残留率为34%(31.75%,38.25%)。上述研究数据表明骨修复与再生良好。患者术中、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以及严重不良事件。结论·基于以“稳定为核心”的牙槽骨骨增量理念,使用帐篷钉、膜钉及包袋结构,在规范化操作下,帐篷钉技术可以有效完成牙槽骨重度骨缺损的修复重建,并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骨增量效果可预测性高,有利于后期口腔种植修复治疗的顺利开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的诊治方案:基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颞下颌关节中心的经验
    张善勇, 杨驰
    2022, 42 (6): 709-716.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6.003

    摘要856)   HTML19)    PDF(pc) (1625KB)(718)    收藏

    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temporomandibular joint osteoarthritis,TMJOA)是最常见的颞下颌关节退行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包括关节及周围肌肉疼痛、关节绞索、摩擦/破碎音以及张口受限等,可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TMJOA主要病理特征包括慢性滑膜炎、进行性关节软骨退变和软骨下骨异常改建。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异常机械负荷、创伤、遗传、代谢、性别和年龄等都可成为致病因素。TMJOA常用诊断方法包括磁共振成像(MRI)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等。TMJOA的分期标准主要有Wilkes分期和杨氏分期。TMJOA的临床治疗主要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非手术治疗包括健康教育、心理咨询、药物治疗、咬合治疗等;手术治疗包括关节穿刺术、关节镜手术、关节盘锚固术、自体组织移植修复术和关节置换术等。该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对TMJOA疾病诊断、分期与手术治疗和术后评价等方面进行总结,并结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关节专科团队的诊治经验提出诊治方案的建议,从而为同行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中国高危妊娠研究的现状、问题和方向
    林羿
    2022, 42 (4): 403-408.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4.001

    摘要819)   HTML172)    PDF(pc) (1151KB)(332)    收藏

    随着“二孩”“三孩”生育政策的推行,以及受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现阶段中国高龄(>35岁)、高危孕产妇比例显著增多,孕产妇安全和孕期管理面临新问题。病理妊娠中,复发性流产发生率高,早产发生率居高不下。常见的妊娠并发症,如子痫前期和子痫的诊疗相对滞后。造成孕产妇死亡的疾病特征发生改变,其中深静脉血栓等原因造成孕产妇死亡的案例增加。流动人口增加导致该群体孕产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升高。辅助生殖的广泛应用导致不良妊娠结局发生风险增加。高龄产妇数量增加导致胎儿出生缺陷风险上升。因此,亟需建立更加精准的孕产妇,尤其是高龄孕产妇危险度评估标准,实行全孕期管理和规范诊治,逐步建立规范化的流产保胎诊疗方案,开发并推广可鉴别孕产妇主动脉节律、心率和胎心率的三联监护系统。应用物联网和信息自动化技术建立医院-家庭联动监护和预警系统,以助力增加出生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该文阐述了在新人口政策背景下,高危妊娠研究的现状、问题和方向,为保障母婴健康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下颌骨髁突骨折的诊治方案:基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颞下颌关节中心的经验
    何冬梅, 杨驰
    2022, 42 (6): 695-701.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6.001

    摘要751)   HTML32)    PDF(pc) (2911KB)(357)    收藏

    下颌骨髁突骨折在临床上常见,治疗不当会引起咬合紊乱、关节强直、生长发育受限等后遗症。该文结合文献回顾,总结了团队的诊治经验,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髁突骨折的影像学诊断特别是CT的冠状位图像重建是骨折分类和治疗的重要依据。按照骨折线的部位分为髁突(囊内)骨折、髁突颈部骨折和髁突下(基底部)骨折3类。其中囊内骨折又分为A、B、C、M 4种类型。髁突骨折的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对咬合紊乱的患者可采用颌间弹性牵引的方式;手术治疗的绝对适应证是下颌支残端外脱位出关节窝的骨折,相对适应证是下颌支残端与关节窝接触的骨折、髁突颈部严重移位或脱位和基底部骨折。手术成功的关键点为:正确的手术入路,骨折的解剖复位和稳定的固定,术中对翼外肌附着和髁突表面软骨的保护,关节盘的复位。对于合并髁突骨折的下颌骨骨折进行复位和固定,要注意舌侧裂隙的关闭(以确保下颌骨宽度的恢复)和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当髁突骨折合并面中部骨折时应先复位固定髁突骨折和咬合关系,然后通过咬合复位固定上颌骨骨折。6岁以下的儿童髁突的自我改建能力较强,多用非手术治疗;随着年龄增长髁突的愈合改建能力逐渐减弱,12岁以上青少年的髁突接近成人,手术治疗适应证参考成人髁突骨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SMAD2和SMAD3在人胚胎干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不同调控作用
    赵冰楠, 马双羽, 胥春龙, 王琼
    2022, 42 (4): 443-454.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4.006

    摘要738)   HTML11)    PDF(pc) (8922KB)(150)    收藏

    目的·探究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TGFβ)家族下游的关键转录因子SMAD蛋白(drosophila mothers against decapentaplegic protein)——SMAD2和SMAD3在人胚胎干细胞(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hESC)体外分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方法·在hESC中,通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SMAD2和SMAD3在分化过程中的蛋白表达水平。通过CRISPR/Cas9(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associated protein 9)技术构建SMAD2敲除(SMAD2 knockout,SMAD2KO)和SMAD3敲除(SMAD3 knockout,SMAD3KO)的细胞系。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SMAD蛋白丢失对多能性因子八聚体结合转录因子4(octamer-bind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4,OCT4)和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2(sex determining region Y-box 2,SOX2),神经外胚层(neuroectoderm,NE)标志因子配对盒因子6(paired box 6,PAX6)和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1(sex determining region Y-box 1,SOX1)以及中内胚层(mesendoderm,ME)标志因子SOX17的表达影响;同时使用流式细胞术鉴定SMAD2敲除或SMAD3敲除对NE标志因子PAX6以及ME标志因子SOX17、脱中胚蛋白(eomesodermin,EOMES)和C-X-C模体趋化因子受体4(C-X-C motif chemokine receptor 4,CXCR4)表达的影响。在SMAD2KO和SMAD3KO细胞中分别过表达SMAD2SMAD3质粒,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SMAD2和SMAD3蛋白回补的效果,并利用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qRT-PCR)检测SMAD蛋白回补后对分化过程中的ME关键因子EOMES、叉头框转录因子A2(forkhead box A2,FOXA2)和GSC同源盒(goosecoid homeobox,GSC)表达的影响。结果·虽然SMAD2和SMAD3的蛋白序列较为相似,但是SMAD2才是hESC中主要表达的蛋白因子。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SMAD2敲除和SMAD3敲除并不会影响hESC多能性因子OCT4和SOX2的表达;同时流式细胞术发现,SMAD蛋白的缺失也不会影响NE标志因子PAX6和SOX1的表达。SMAD3敲除对hESC向ME分化没有显著的影响,而SMAD2敲除严重阻碍了hESC表达ME标志因子SOX17、EOMES和CXCR4。通过qRT-PCR检测显示在SMAD2KO细胞中过表达外源性SMAD2可以有效地恢复ME基因EOMESFOXA2GSC的表达,而在SMAD3KO细胞中回补SMAD3对这些ME基因的表达无影响。结论·SMAD2和SMAD3在hESC向ME分化过程中的调控作用不同。SMAD2而非SMAD3是决定hESC表达ME基因的关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颞下颌关节强直的诊治方案:基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颞下颌关节中心的经验
    何冬梅, 杨驰
    2022, 42 (6): 702-708.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6.002

    摘要722)   HTML22)    PDF(pc) (1828KB)(411)    收藏

    颞下颌关节强直以张口受限为特点,生长期发生会导致面部畸形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严重影响患者的外形和下颌功能,是临床难治疾病。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和经验的不断积累,颞下颌关节强直的诊治取得很大进展。该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颞下颌关节中心的手术经验并提出诊疗方案,供临床医师参考。颞下颌关节强直的影像学诊断中,CT冠状重建是分类的主要依据,根据骨球内侧是否存在残余髁突结构及其大小可以分为4种类型,此外对颞下颌关节强直伴发的颌骨畸形、咬合关系紊乱和呼吸道结构紊乱可以进一步分类。颞下颌关节强直的手术治疗包括外侧间隙成形术和关节重建术。当骨球内侧存在髁突结构且其内外径≥正常髁突内外径的1/2时,选择外侧间隙成形术,以保留髁突及关节盘结构;其他类型选择关节重建术,包括自体骨移植、人工关节重建、牵引成骨术等。对合并的颌骨畸形可以同期或二期进行正颌外科手术。自体脂肪移植可以显著减少颞下颌关节强直的复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戊糖片球菌治疗婴儿肠绞痛的临床研究概述
    吴诗寅, 蔡美琴
    2022, 42 (11): 1633-1637.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11.017

    摘要720)   HTML22)    PDF(pc) (1193KB)(230)    收藏

    婴儿肠绞痛是一种常见病,其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戊糖片球菌是乳酸菌科片球菌属的益生菌,具有增强宿主免疫力、改善肠道菌群多样性等作用。该文对戊糖片球菌的抑菌能力、肠道定植能力和抗生素敏感性等益生菌特性及其抗氧化、抗病毒和免疫调节等益生功能进行介绍,并阐述婴儿肠绞痛的可能发病机制、戊糖片球菌治疗婴儿肠绞痛的功效和潜在作用机制,以及国内外临床研究现状,以期为戊糖片球菌治疗婴儿肠绞痛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乳酰化修饰在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葛玲玲, 黄洪军, 罗艳
    2023, 43 (3): 374-379.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3.03.014

    摘要695)   HTML56)    PDF(pc) (1230KB)(661)    收藏

    乳酸是细胞呼吸的产物。葡萄糖进入细胞后,在己糖激酶等的催化作用下通过糖酵解代谢成丙酮酸。当细胞氧供充足时,丙酮酸通过线粒体基质中的丙酮酸脱氢酶转化为乙酰辅酶A参与三羧酸循环,为细胞提供必需的能量。当细胞缺氧时,丙酮酸由胞质中的乳酸脱氢酶催化生成乳酸。乳酸不仅为线粒体呼吸提供能量源,还通过自分泌、旁分泌和内分泌等形式在炎症反应、创伤修复、记忆形成和神经保护以及肿瘤生长和转移等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影响疾病发展和预后。表观遗传修饰是通过修饰酶共价添加或水解组蛋白和DNA结构中的功能基团以调节基因复制、转录和翻译等过程,影响细胞生物学效应。组蛋白是真核生物染色体的基本结构蛋白,其翻译后修饰诸如甲基化、乙酰化等影响其与DNA双链的亲和性,改变染色质结构,广泛参与基因的表达调控。最新研究发现组蛋白上可以发生乳酰化修饰,即通过对组蛋白上的赖氨酸残基添加乳酸基团,使其作为一种全新的表观遗传修饰发挥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乳酰化修饰也被证明广泛发生在非组蛋白上。乳酰化修饰的发现扩大了对乳酸参与疾病病理机制的认识。该文主要综述了乳酰化修饰在肿瘤、炎性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和机制,以期为相关疾病的研究与诊疗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核酸适体药物偶联物——肿瘤精准治疗新风向
    韩永琪, 韩达, 閤谦, 姬丁坤, 谭蔚泓
    2022, 42 (9): 1176-1181.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9.003

    摘要656)   HTML211)    PDF(pc) (1279KB)(518)    收藏

    癌症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癌症的精准治疗至今仍是亟须解决的重大医学难题。精准分子医学,可从分子水平上诊断和治疗肿瘤,为肿瘤诊疗提供新的策略。作为优异的靶向识别分子和药物递送载体,核酸适体及核酸适体偶联物为肿瘤的精准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分子工具,已成为肿瘤靶向治疗的前沿新兴领域。该文综述了核酸适体性质及筛选技术、核酸适体药物偶联物的构建及其在临床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并对核酸适体药物在肿瘤精准分子医学中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新型分子靶向药物的开发及其在临床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ASPECT评分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卫雪敏, 高成金
    2022, 42 (7): 919-924.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7.011

    摘要622)   HTML25)    PDF(pc) (1187KB)(423)    收藏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以高致残率、高致死率为特征,如何快速准确地诊断和选择恰当的治疗方式是诊治的关键。AIS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脑组织早期缺血性改变(early ischemic change,EIC)的位置和病灶的大小,因此结合影像学检查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十分必要。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ASPECT评分)是一个总分为10分的影像组学评分系统,以准确、简单的方式来评价脑卒中患者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EIC,从影像学角度量化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帮助临床医师进行医疗决策。ASPECT评分不仅被广泛地应用于预测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情况,也被用于识别接受血管内治疗获益的人群,及评估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的风险。目前结合多模式影像学的ASPECT评分也用于预测缺血性病灶核心体积以及预测预后。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出现了基于机器学习的自动化ASPECT评分方法。该文对ASPECT评分方法及其在AIS治疗和预后预测中的价值、多模式ASPECT评分、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自动化ASPECT评分的应用进行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孤独症谱系障碍ImPACT干预方案的改编及适应性调查
    吴丹萍, 任芳, 沈理笑, 薛敏波, 王俊丽, 李斐, 徐明玉
    2022, 42 (9): 1239-1246.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9.010

    摘要600)   HTML49)    PDF(pc) (2133KB)(272)    收藏

    目的·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家长介导干预项目“让家长成为孩子沟通训练的老师(Improving Parents as Communication Teachers,ImPACT)”进行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改编和适应性调查。方法·改编过程按4个步骤进行:信息收集、初步改编设计、初步改编测试、进一步调整。信息收集部分邀请8位专家(6位儿科专家、2位心理治疗师)进行6次专家焦点小组讨论,并根据专家意见从语言、干预形式、方案结构、文化习俗等方面对ImPACT进行初步改编。然后招募16位ASD患儿家长,分成2批参加初步改编后的ImPACT团体治疗,并在初步改编测试阶段同步进行适应性调查。结果·初步改编方案的适应性调查结果显示:所有家长均认为“上课进度节奏把握得当,能跟着老师节奏完成课堂内容学习”,66.67%的家长认为“课程准备充分、讲解清晰、目标明确”,33.34%的家长则认为学习过程“提供了丰富例子,帮助理解干预技巧”。关于每次学习后的技能练习作业,83.33%的家长认为“轻松完成,能帮助自己更好地学习干预技巧”,且所有家长均认为“点评及时,点评的内容能帮助自己答疑解惑”。而针对家长反馈的难点,即第7次(塑造互动)、第6次(教授新的模仿和游戏技能)、第5次(教授新的沟通技能)干预,与专家小组讨论后,进行进一步调整,使得最终方案能更方便家长学习掌握。结论·经过改编和适应性调查,形成了更适合中国ASD儿童家庭的家长介导干预的ImPACT项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代谢研究进展
    林家俞, 秦洁洁, 蒋玲曦
    2022, 42 (8): 1122-1130.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8.018

    摘要579)   HTML44)    PDF(pc) (2370KB)(575)    收藏

    代谢重编程是细胞为满足能量需求,通过改变代谢模式来促进细胞增殖和生长的机制。肿瘤细胞通过Warburg效应等代谢重编程模式来供能,以促进自身的生存、生长与转移。肿瘤微环境即肿瘤细胞自身所处的内环境,其不仅包括肿瘤细胞本身,还包括与肿瘤细胞关系密切的基质细胞、免疫细胞等组分。肿瘤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代谢产物等生化分子调控细胞之间的免疫功能、信号转导,并塑造一个缺氧、酸性、营养物质匮乏的肿瘤微环境,阻断免疫细胞的抗肿瘤效应。快速增殖的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竞争相对匮乏的营养物质,使得肿瘤细胞本身就可营造一种免疫抑制的微环境。在免疫抑制的肿瘤微环境影响下,免疫细胞通过代谢重编程的方式来产生耐受表型相关的代谢适应,以满足自身需求,并发挥抗肿瘤或免疫抑制的功能。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反应主要依赖于其特有的代谢途径,这与免疫细胞的类型与功能有关。免疫细胞的功能特性与肿瘤的免疫治疗效果直接相关。调节免疫细胞的代谢途径,可为肿瘤治疗提供良好的方向。该文阐述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主要代谢途径,总结其代谢特征与免疫功能的关系,讨论代谢通路调节免疫细胞功能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改造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及改善肿瘤免疫治疗效果提供新的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血糖监测技术的进步与展望
    贾伟平
    2022, 42 (9): 1171-1175.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9.002

    摘要576)   HTML211)    PDF(pc) (1658KB)(370)    收藏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综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近1个多世纪以来,糖尿病监测技术由最初的尿糖检测,到后来的血糖检测,再到目前的持续葡萄糖监测(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CGM),不断向便捷、准确、微创,甚至无创的方向发展。近年来不断发展的CGM技术,可连续、动态地监测全天人体组织间液葡萄糖浓度的变化,发现不易被传统血糖监测方法探测到的隐匿性高血糖和低血糖。利用CGM技术提供的海量血糖信息,有望使糖尿病管理方案的制定更具针对性,真正做到精准控糖。而与之相应的,以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me in range,TIR)为代表的血糖控制新指标备受关注,能更全面地提供包括高血糖、低血糖以及血糖波动等信息,与传统血糖指标糖化血红蛋白等互为补充。未来,应进一步研发舒适、稳定、准确性高的成熟、微创甚至无创血糖监测技术,以大幅提高患者血糖监测的体验感和积极性;同时,积极推动闭环胰岛素输注系统研发,真正实现个体化、自动化血糖控制,以进一步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抗体基因点突变、插入和缺失体外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罗思敏, 叶菱秀, 郝茜
    2022, 42 (4): 518-527.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4.015

    摘要556)   HTML7)    PDF(pc) (2945KB)(134)    收藏

    目的·建立由激活诱导胞苷脱氨酶(activation-induced cytidine deaminase,AID)引起的体细胞高频突变过程中,快速检测抗体基因可变(variable,V)、多样(diversity,D)、连接(joining,J)区发生突变(包括点突变、插入和缺失事件)的体外方法。应用该方法检测经2种DNA聚合酶β(polymerase β,Polβ)抑制剂处理的细胞中抗体基因VDJ片段的突变情况。方法·用慢病毒感染法处理CH12F3细胞(即处理组),感染前的CH12F3细胞为对照组。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2组细胞中AID的表达水平。构建高通量测序文库,应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析处理组和对照组细胞中抗体基因VDJ片段的点突变、插入及缺失频率。采用不同浓度的Polβ抑制剂[扎西他滨(2',3'-dideoxycytidine,DDC)、5-甲氧基黄铜(5-methoxyflavone,5-MF)]处理CH12F3细胞,并采用台盼蓝拒染法测定该2种抑制剂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分别以筛选得到的DDC浓度、5-MF浓度处理CH12F3细胞(即实验组),以0.9% NaCl处理的细胞及DMSO处理的细胞依次记为上述实验组的对照组,使用上述已建立的方法进行处理,最终行高通量测序,分析该2种抑制剂对抗体基因VDJ片段中点突变、插入及缺失频率的影响。结果·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和CH12F3细胞对照组相比,CH12F3细胞处理组中AID表达较高;且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该组在抗体基因VDJ片段上存在大量的点突变,且插入和缺失的频率均较高(均P=0.000)。台盼蓝拒染法检测显示,处理CH12F3细胞最适宜的DDC浓度为100 μmol/L、5-MF浓度为25 μmol/L。最终的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和0.9 %NaCl对照组相比,经100 μmol/L DDC处理的细胞在抗体基因VDJ片段的点突变频率较低(P=0.000),长度为1 bp的缺失频率亦较低(P=0.009);和DMSO对照组相比,经25 μmol/L 5-MF处理的细胞在抗体基因VDJ片段的点突变频率较低(P=0.000),长度大于1 bp的插入和缺失频率亦有所下降(均P=0.000)。结论·该研究建立的体外检测方法可用于分析AID引起的抗体基因VDJ片段的突变事件。Polβ抑制剂DDC和5-MF对由AID引起的抗体基因VDJ片段的突变事件具有抑制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前列腺癌患者血液中PSA、TAP、MACC1的表达及其诊断价值
    王慧, 赵莹, 温丽蓉, 曹军, 羊继平, 原永明
    2022, 42 (4): 496-501.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4.012

    摘要546)   HTML12)    PDF(pc) (1080KB)(269)    收藏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患者血液中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肿瘤异常蛋白(tumor abnormal protein,TAP)及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colon cancer metastasis related gene 1,MACC1)的表达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以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上海市徐汇区大华医院就诊的107例前列腺癌患者为病例组,另选择同期该院6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血液中PSA、TAP及MACC1的水平,及其与Gleason评分、T分期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各项指标诊断前列腺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病例组患者血液PSA、TAP及MACC1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 Gleason 分级的升高,病例组患者血液PSA、TAP及MACC1水平逐渐升高;随着T分期的进展,病例组患者血液PSA、TAP及MACC1水平逐渐升高;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血液PSA和MACC1水平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TAP水平低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PSA诊断前列腺癌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764,灵敏度为86.12%,特异度为88.63%,截断值为6.01 μg/L;血液TAP诊断前列腺癌的AUC为0.796,灵敏度为88.18%,特异度为89.58%,截断值为135.62 μm2;血液MACC1诊断前列腺癌的AUC为0.873,灵敏度为78.46%,特异度为80.10%,截断值为37.80 pg/mL;3项指标联合检测的AUC 为0.941,灵敏度为93.15%,特异度为94.08%,均高于各单项指标(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液PSA、TAP及MACC1水平均与Gleason评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48、0.513和0.501,均P=0.000),与T分期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16、0.537和0.542,均P=0.000)。结论·前列腺癌患者血液PSA、TAP及MACC1水平均与Gleason评分、T分期之间关系密切,对前列腺癌有一定的诊断价值;3项联合检测,诊断价值更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免疫细胞代谢通路转录组分析
    韩夏夏, 蒋扬, 顾霜霜, 戴黛, 沈南
    2022, 42 (9): 1197-1207.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9.006

    摘要538)   HTML44)    PDF(pc) (10727KB)(267)    收藏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免疫细胞亚群的代谢通路活化水平。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中下载SLE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的基因表达矩阵,以及SLE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中T细胞和B细胞亚群相应的基因表达矩阵,对测序数据进行标准化后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expressed gene,DEG)。应用Enrichr在线富集工具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通路分析,并通过比对分析确定共同上调通路。借助基因集富集分析 (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 GSEA)软件对全基因表达矩阵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对SLE和正常人PBMC的转录测序数据进行免疫细胞的构成比例分析。对目的通路进行基因表达注释。运用基于转座酶和高通量测序的染色质分析(assay for transposase-accessible chromatin using sequencing,ATAC-seq)技术检测SLE患者和正常人B细胞中糖酵解相关基因的染色质开放性情况。结果·①维恩图展示SLE患者PBMC基因表达谱(GSE169080、GSE144390以及GSE139350)富集了139个共同上调的通路, GSEA分析结果显示其中包括糖酵解、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OXPHOS)以及脂肪酸氧化(fatty acid oxidation,FAO)在内的多条代谢通路在SLE患者中上调。②免疫细胞比例构成分析发现,与正常人相比,SLE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B细胞以及NK细胞的比例较高;SLE患者T细胞和B细胞中多个代谢通路关键酶基因的表达水平均较正常人高。③SLE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B细胞的ATAC-seq结果显示,糖酵解关键酶基因SLC2A3PKM以及LDHA的开放性在SLE患者中更高。④SLE患者B细胞亚群的代谢通路GSEA分析结果和代谢通路可视化分析显示,记忆B细胞和浆母细胞的多个代谢通路水平均较初始B细胞高。结论·SLE患者转录水平的多条代谢通路均发生改变,效应B细胞的代谢通路活化水平较初始B细胞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单核细胞对食管和胃中巨噬细胞的更新
    朱忆文, 于庆, 吴欣睿, 路洁, 陈梓濠, GINHOUX Florent, 苏冰, 刘兆远
    2022, 42 (9): 1208-1215.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9.007

    摘要536)   HTML44)    PDF(pc) (9091KB)(201)    收藏

    目的·揭示单核细胞对食管和胃中巨噬细胞的更新。方法·Ms4a3Cre -RosaTdT 单核细胞示踪模型小鼠的单核细胞携带永久性的tdTomato红色荧光标志物,由这些单核细胞发育产生的巨噬细胞会携带红色荧光,从而与组织中原有的胚胎来源的驻留巨噬细胞区分。通过免疫荧光成像检测不同年龄(2周龄、8周龄和15月龄)Ms4a3Cre -RosaTdT 小鼠食管和胃中携带红色荧光的离子化钙结合适配分子1(ionized calcium-binding adapter molecule 1,IBA1)阳性巨噬细胞的数量和比例,明确单核细胞对食管和胃中巨噬细胞的贡献,以及胚胎和单核细胞2种不同来源巨噬细胞在食管和胃中随年龄的变化。结果·2周龄Ms4a3Cre -RosaTdT 小鼠的食管和胃中,仅有少量巨噬细胞携带红色荧光标志物,说明幼年小鼠的食管和胃中巨噬细胞主要为胚胎时期产生的组织驻留巨噬细胞,单核细胞来源的巨噬细胞数量较少;8周龄成年小鼠的胃中存在大量tdTomato阳性的单核细胞来源的巨噬细胞;15月龄小鼠的食管和胃中,绝大多数的巨噬细胞携带单核细胞的红色荧光标志物,说明老年小鼠的食管和胃中巨噬细胞主要来自循环血液中的单核细胞。结论·幼年小鼠的食管和胃中巨噬细胞主要为胚胎时期产生的驻留巨噬细胞,随着年龄的增长,单核细胞来源的细胞逐渐替换食管和胃中的组织驻留巨噬细胞;老年小鼠食管和胃中巨噬细胞主要来自循环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小鼠食管和胃中巨噬细胞是一个随年龄变化的、由不同比例胚胎来源和单核细胞来源的细胞组成的群体。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免疫抑制性受体LILRB2促进新型冠状病毒刺突蛋白介导的炎症过程
    杨文倩, 陈迟琪, 赵路, 曹力元, 夏一秋, 卢智刚, 郑俊克
    2022, 42 (9): 1188-1196.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9.005

    摘要533)   HTML41)    PDF(pc) (2295KB)(230)    收藏

    目的·探究免疫抑制性受体白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亚家族B成员2(leukocyte im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 subfamily B member 2,LILRB2)在新型冠状(新冠)病毒感染所导致的免疫细胞炎症因子释放中的作用及机制,为新冠病毒肺炎治疗提供潜在靶点。方法·收集包含刺突蛋白胞外段(S-ECD)的细胞上清液,分别使用Western blotting及流式细胞术检测上清液中蛋白表达情况及活性;通过流式细胞术及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该上清液中S-ECD与LILRB2的结合;用刺突蛋白处理人单核细胞系THP1或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24 h后收集细胞,使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相关炎症因子基因mRNA水平改变,同时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IL-1β含量;将siLILRB2通过Lipofectamine 3000试剂转染至人外周血CD33+髓系细胞中,24 h后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基因干扰效果;在对照组及LILRB2敲低的CD33+髓系细胞中加入刺突蛋白培养24 h,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检测细胞培养液中IL-6的含量变化。结果·实验成功构建可分泌具有生物活性的新冠病毒S-ECD的293T细胞转染体系;免疫共沉淀实验显示刺突蛋白与LILRB2蛋白存在相互作用,且流式细胞术结果提示刺突蛋白胞外段能够与细胞表面的LILRB2结合;与对照组相比,经刺突蛋白处理24 h的THP1细胞中IL-6IL-8、精氨酸酶(arginase 1)及IL-2基因表达水平均有明显上调(均P<0.05);PBMC经刺突蛋白处理24 h后,IL-6、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IL-8IL-10IL-1β的mRNA水平均显著上升(均P<0.05);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结果显示,在PBMC培养液中加入刺突蛋白能够提高上清液中IL-6及IL-1β的浓度(均P<0.05);使用S-ECD或刺突蛋白处理CD33+髓系细胞,IL-1β及IL-6含量随之升高(均P<0.05);并且过表达LILRB2的THP1细胞经刺突蛋白刺激后展现了更强的IL-6分泌能力(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2条siRNA均能敲低CD33+髓系细胞中的LILRB2,且siLILRB2-1敲除效果更好;LILRB2缺失后,刺突蛋白则不能促进CD33+髓系细胞的IL-6分泌。结论·新冠病毒刺突蛋白通过与细胞表面分子LILRB2结合,引起髓系细胞释放IL-6、IL-1β等炎症因子,导致患者出现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PMP22基因相关性周围神经病的遗传学和临床特点分析
    朱啸巍, 詹飞霞, 张超, 刘时华, 钟平, 曹立, 栾兴华
    2022, 42 (5): 609-616.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5.008

    摘要533)   HTML182)    PDF(pc) (3321KB)(195)    收藏

    目的·研究周围髓鞘蛋白22(peripheral myelin protein-22,PMP22)基因相关性周围神经病患者的遗传学特点和临床特征,并探讨基因型和临床表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6年—2022年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162例周围神经病患者,应用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全外显子测序(whole exon sequencing,WES)和Sanger测序技术等分子诊断技术综合分析筛选出26例PMP22基因相关性周围神经病先证者及其33例家系成员患者的基因变异情况,包括重复突变、缺失突变及点突变。进一步分析26例PMP22基因相关性周围神经病患者的遗传学和临床特点,临床特点包括人口学数据、临床表现、神经电生理特点、病理学特点等。结果·PMP22基因相关性周围神经病患者共59例(男性37例,女性22例),其中46例为家系病例(来自13个家系),余13例为散发病例。所有患者发病年龄34.0(14.0,49.5)岁,首发症状为肢体无力或肢体麻木。51例为PMP22重复突变,临床表型为腓骨肌萎缩症1A型(Charcot-Marie-Tooth type-1A,CMT1A);6例PMP22缺失突变,临床表型为遗传性压迫易感性神经病(hereditary neuropathy with liability to pressure palsies,HNPP);2例PMP22点突变(p.S72L和p.G100V),表型为Dejerine-Sottas综合征(Dejerine-Sottas syndrome,DSS)。16例PMP22基因相关性周围神经病患者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测,12例PMP22重复突变患者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CV)、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和感觉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ies,SCV)较4例PMP22缺失突变患者明显降低(均P<0.05),2种突变类型均可出现传导阻滞现象。12例PMP22基因相关性周围神经病患者进行腓肠神经活检,包括8例PMP22重复突变、3例PMP22缺失突变和1例PMP22点突变,可见不同程度有髓神经纤维变薄、“洋葱球样”变及神经纤维密度减低等病理改变。结论·PMP22基因相关性周围神经病可表现为CMT1A、HNPP及DSS等表型,具有临床异质性。对于电生理检测和腓肠神经活检呈脱髓鞘表现的患者,排除获得性病因后,应予以PMP22基因重复、缺失和点突变的基因检测,有助于该病的优化诊断以及遗传咨询。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微RNA-30b-5p通过靶向Atg5抑制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卵巢颗粒细胞自噬
    王雪敏, 王亚楠, 牛爱琴, 叶英, 李飞
    网络首发日期: 2023-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