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目录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23 Vol.43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甲基转移酶3调控pri-miR-21甲基化修饰在糖尿病肾病肾脏纤维化中的作用
    吴佳晋, 钟晨, 李大伟, 陈若洋, 瞿俊文, 张明
    2023, 43 (1): 1-7.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3.01.001

    摘要193)   HTML34)    PDF(pc) (2468KB)(141)    收藏

    目的·探讨甲基转移酶3(methyltransferase like 3,METTL3)调控pri-miR-21的N6-甲基腺苷(N6-methyladenosine,m6A)甲基化修饰在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小鼠肾脏纤维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8周龄雄性db/db小鼠作为DN模型小鼠,db/m小鼠作为对照,同时按照是否经尾静脉注射S-腺苷高半胱氨酸水解酶抑制剂3-脱氮腺苷(3-deazaadenosine,DAA),共随机分为4组(5只/组),分别为db/m组、db/db组、db/m+DAA组和db/db+DAA组;8周龄开始注射DAA,注射1次/5 d,共注射8次。DAA干预结束后继续饲养小鼠至19周龄,收取各组小鼠血、尿、肾脏组织标本。检测血糖、血肌酐、尿白蛋白肌酐比(albumin-to-creatinine ratio,ACR),肾脏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Masson染色及天狼星红染色观察病理变化;试剂盒检测肾脏总RNA中m6A的甲基化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肾脏METTL3及纤维化相关蛋白表达;实时定量PCR检测肾脏总pri-miR-21和成熟miR-21;使用免疫磁珠富集肾脏组织中m6A甲基化RNA,并通过PCR检测其中m6A甲基化的pri-miR-21。结果·相较于db/m组,db/db组小鼠血糖,血肌酐,ACR,肾脏METTL3、m6A甲基化修饰水平、纤维化相关蛋白、总pri-miR-21、m6A甲基化pri-miR-21和成熟miR-21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加(均P<0.05),小鼠肾脏系膜基质增多、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胶原纤维累积显著增加。相较于db/db组,db/db+DAA组血糖,血肌酐,ACR,肾脏m6A甲基化修饰水平、纤维化相关蛋白、m6A甲基化pri-miR-21和成熟miR-21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均P<0.05),总pri-miR-21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00),METTL3蛋白表达水平未见显著变化,小鼠肾脏损伤及纤维化程度显著减轻。结论·pri-miR-21的m6A甲基化修饰促进miR-21成熟,进而促进DN小鼠肾脏纤维化的发生发展;抑制METTL3可通过调控pri-miR-21的m6A甲基化修饰抑制DN小鼠肾脏纤维化。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淫羊藿苷对急性肾损伤向慢性肾脏病转化小鼠模型的预防性保护作用
    谢林, 程烨, 郑琦敏, 张熙, 付莉莉, 陈敏, 王怡, 梅长林, 谢静远, 顾向晨
    2023, 43 (1): 8-19.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3.01.002

    摘要159)   HTML26)    PDF(pc) (7150KB)(154)    收藏

    目的·探究淫羊藿苷在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disease,AKI)向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转化中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C57BL/6小鼠腹腔注射马兜铃酸2周,制作AKI向CKD转化模型,并于造模前1周或马兜铃酸注射2周结束时持续灌胃给予淫羊藿苷5周或2周。监测小鼠肾功能和肾脏病理损伤,并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肾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结构,采用荧光定量PCR(q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脂肪酸氧化代谢通路、纤维化及炎症指标等。采用Transwell细胞小室共培养大鼠肾脏成纤维细胞株和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株,模拟2种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先提前1 h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培养液中加入淫羊藿苷,再加入马兜铃酸干预24 h;去除药物干预后,将肾小管上皮细胞与成纤维细胞共培养24 h。qPCR或Western blotting检测肾脏上皮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α,Ppara)、促纤维化因子、炎症因子、活化胱天蛋白酶(cleaved caspase-3),以及肾脏成纤维细胞细胞外基质相关基因mRNA或蛋白表达的变化。用Ppara-siRNA转染肾小管上皮细胞,观察淫羊藿苷提前于马兜铃酸干预后PPARα下游线粒体脂肪酸氧化代谢相关指标以及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变化。结果·马兜铃酸注射2周结束时和注射结束后2周(造模4周),仅注射马兜铃酸的小鼠血清肌酐及尿素氮水平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肾脏炎症细胞大量浸润,肾小管损伤严重;而提前给予淫羊藿苷干预的小鼠较马兜铃酸组肾功能明显改善,肾脏病理损伤减轻。造模4周时马兜铃酸组肾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结构损伤严重,脂肪酸氧化代谢通路相关基因mRNA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伴巨噬细胞浸润及肾纤维化,提前给予淫羊藿苷干预后上述损伤或指标均明显缓解。在马兜铃酸注射2周结束时给予淫羊藿苷的小鼠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水平、肾脏病理损伤、纤维化指标均与马兜铃酸组无明显差异。体外实验中,马兜铃酸可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Ppara mRNA表达,促进cleaved caspase-3、炎症因子及促纤维化因子表达升高,并上调共培养的肾脏成纤维细胞细胞外基质相关基因的表达,而淫羊藿苷提前干预对上述变化有明显的纠正作用。用siRNA敲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Ppara后,淫羊藿苷对马兜铃酸抑制脂肪酸氧化代谢及促进细胞凋亡的预防保护作用减弱。结论·淫羊藿苷能预防马兜铃酸诱导的小鼠AKI向CKD转化;它可能是通过改善肾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脂肪酸氧化代谢通路(尤其是PPARα)发挥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微RNA-30b-5p通过靶向Atg5抑制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卵巢颗粒细胞自噬
    王雪敏, 王亚楠, 牛爱琴, 叶英, 李飞
    2023, 43 (1): 20-28.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3.01.003

    摘要131)   HTML23)    PDF(pc) (4486KB)(107)    收藏

    目的·探究microRNA-30b-5p(miR-30b-5p)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大鼠中的表达及miR-30b-5p过表达对卵巢颗粒细胞(granulosa cell,GC)自噬的影响。方法·采用脱氢表雄酮(dehydroepiandrosterone,DHEA)建立PCOS大鼠模型,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正常组和PCOS组大鼠卵巢组织中miR-30b-5p和自噬相关蛋白5同源物(autophagy-associated protein 5 homologue,Atg5)的表达。分离并培养原代PCOS大鼠卵巢GC,分为对照组、miR-NC组、miR-30b-5p过表达组、miR-30b-5p过表达+pcDNA3.1-NC组、miR-30b-5p过表达+pcDNA3.1-Atg5组,另取正常组大鼠卵巢GC为空白组;将miR-30b-5p mimic和pcDNA3.1-Atg5及相应的阴性对照转染到细胞中,转染48 h后,qRT-PCR检测各组细胞中miR-30b-5p和Atg5 mRNA表达,验证转染效果。CCK-8及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细胞活力和凋亡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各组细胞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LC3)阳性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自噬相关蛋白Atg5、p62、Beclin-1和LC3蛋白表达。结果·PCOS组大鼠卵巢组织中miR-30b-5p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Atg5 mRNA和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均P=0.000)。转染后,与空白组相比,对照组卵巢GC中miR-30b-5p水平、细胞凋亡率、p62蛋白水平显著降低,Atg5 mRNA和蛋白水平、细胞增殖活性、LC3阳性细胞百分比、Beclin-1蛋白水平和LC3Ⅱ/LC3Ⅰ比值显著升高(均P=0.000);与对照组相比,miR-30b-5p过表达组卵巢GC中miR-30b-5p水平、细胞凋亡率、p62蛋白水平显著升高,Atg5 mRNA和蛋白水平、细胞增殖活性、LC3阳性细胞百分比、Beclin-1蛋白水平和LC3Ⅱ/LC3Ⅰ比值显著降低(均P=0.000)。上调Atg5可明显减弱miR-30b-5p过表达对卵巢GC增殖和自噬的抑制作用(均P=0.000)。结论·MiR-30b-5p在PCOS中呈低表达;过表达miR-30b-5p可抑制PCOS大鼠卵巢GC增殖和自噬,促进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Atg5表达有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肾胺酶表达特征及临床意义
    蒋文群, 侯品品, 陈燕, 贾锋, 张晓华, 高丽, 胡琴
    2023, 43 (1): 29-35.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3.01.004

    摘要150)   HTML19)    PDF(pc) (1534KB)(105)    收藏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血清肾胺酶(renalase)的水平变化及其在病情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内科2020年7月—2021年11月收治的118例AIS患者为病例组(AIS组)。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并将患者分为轻度神经功能缺损和中重度缺损。选取同期该院体检中心参与体检的健康者133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2组血清肾胺酶水平。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评估AIS患者血清肾胺酶水平与性别、年龄、空腹血糖、血脂、NIHS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血清肾胺酶水平对AIS的诊断价值。将单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AIS组血清肾胺酶水平为2 960.01(1 557.99,4 053.70)pg/mL,高于对照组的821.02(391.29,1 752.70)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AIS患者血清肾胺酶水平与NIHSS评分呈负相关(r=-0.216,P=0.019),与空腹血糖呈正相关(r=0.200,P=0.030),与性别、年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胆固醇水平及是否患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无明显相关性。轻度神经功能缺损AIS患者血清肾胺酶水平高于中重度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ROC曲线显示,血清肾胺酶水平诊断AIS的截断值为1 856.49 pg/mL,曲线下面积为0.777±0.030,其95%CI为0.718~0.836(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肾胺酶水平升高[>1 856.49 pg/mL,比值比(odds ratio,OR)=6.980,P=0.000]、高血压(OR=5.382,P=0.000)、糖尿病(OR=2.453,P=0.040)是发生AIS的危险因素。结论·AIS患者血清肾胺酶水平显著升高,并与NIHSS评分呈负相关。血清肾胺酶可作为AIS辅助诊断和病情评估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为脑卒中病情进展评估及精准化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短期GnRH脉冲治疗对先天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青少年期男性患者垂体⁃睾丸功能的作用
    王斐, 龚艳, 许丽雅, 刘庆旭, 李妍, 郭盛, 李嫔
    2023, 43 (1): 36-43.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3.01.005

    摘要148)   HTML16)    PDF(pc) (1820KB)(93)    收藏

    目的·探讨短期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GnRH)脉冲治疗对先天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congenital hypogonadotropic hypogonadism,CHH)青少年期男性患者垂体及睾丸功能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1月—2021年6月接受GnRH脉冲治疗的CHH青少年期男性患者20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治疗方法为皮下持续脉冲泵给予戈那瑞林治疗1周(20例),其中5例患者持续治疗3个月;剂量为每个脉冲8~10 μg,脉冲间隔90 min。于GnRH脉冲治疗前及治疗1周、1个月和3个月时,检测促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促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睾酮水平;治疗3个月时测量睾丸体积变化。20例CHH患者均进行了全外显子基因测序。结果·20例CHH患者就诊年龄为14.35(14.08,15.31)岁,临床均表现为幼稚型睾丸、小阴茎,其他还伴有肥胖(12/20)、嗅觉障碍(9/20)、胰岛素抵抗(4/20)、隐睾(4/20)、身材矮小(3/20)等。患者身高为161.79(154.90,173.25)cm,体质量指数为23.80(20.51,27.46)kg/m2,睾丸体积为0.91(0.55,1.25)mL。抑制素B为39.67(11.29,64.97)pg/mL,LH基础值为0.20(0.10,0.30)IU/L,FSH基础值为0.87(0.23,0.89)IU/L,睾酮基础值为0.92(0.38,1.49)nmol/L。持续GnRH脉冲治疗1周后,20例患者LH、FSH的基值和峰值以及睾酮峰值均显著升高(均P<0.05)。其中接受3个月治疗的5例患者治疗1周、1个月、3个月时,LH、FSH的基值和峰值均呈逐渐升高趋势;治疗3个月时LH、FSH基值和峰值,以及睾酮峰值均比治疗前显著增高(均P<0.05),睾丸体积也显著增大(P=0.004)。20例患者中仅14例检测到基因突变,分别为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1,FGFR1)突变7例、anosmin 1蛋白基因(anosmin 1,ANOS1)突变4例、前动力蛋白2受体(prokineticin receptor 2,PROKR2)突变2例、前动力蛋白2(prokineticin 2,PROK2)突变1例。GnRH脉冲治疗1周对FGFR1突变和ANOS1突变患者垂体-睾丸功能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青少年期男性CHH患者接受持续GnRH脉冲治疗1周后垂体-睾丸功能出现应答,治疗3个月有助于该类患者青春期第二性征的诱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生命早期环境因素暴露与儿童哮喘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邓云天, 熊文魁, 朱芮, 刘恩梅, 李雪梅, 钟朝晖
    2023, 43 (1): 44-51.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3.01.006

    摘要157)   HTML20)    PDF(pc) (1414KB)(64)    收藏

    目的·探讨重庆地区儿童生命早期环境因素暴露对其自身哮喘发病的潜在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设计,纳入2020年9月—2022年1月在重庆市2所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呼吸科门诊就诊的哮喘患儿作为病例组,将同期在儿童保健科健康体检门诊就诊的无哮喘史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纳入的儿童自出生以来均居住于重庆市范围内,且3岁前的家庭居住地址未发生改变。研究采用自行研制的儿童生命早期环境因素暴露调查问卷,收集2组儿童的个人基本信息、家庭情况、儿童健康状况及出生情况、出生后至3岁的家庭室内环境(烟草烟雾暴露、卧室霉点霉斑暴露、蟑螂暴露、卧室清洁频率、空调及空气净化器使用情况、装修情况)等信息。根据儿童出生前至3岁的家庭地址信息,基于高时空分辨率模型,估计每位儿童出生前至3岁的每年细颗粒物(particular matter 2.5,PM2.5)暴露水平。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可能影响儿童哮喘发病的早期环境暴露因素。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或有临床意义的危险因素纳入多因素模型。结果·病例组纳入患儿220例,对照组纳入健康儿童636例,平均年龄分别为(7.4±2.1)岁和(7.6±2.1)岁。2组儿童年龄、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母亲分娩方式、家庭人口数、家庭年收入、母亲受教育年限和人均生活空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生命早期儿童卧室霉斑霉点(OR=2.155,95%CI 1.304~3.559,P=0.003)、卧室蟑螂暴露(OR=1.830,95%CI 1.287~2.601,P=0.001)、卧室空调使用(OR=2.328,95%CI 1.098~4.937,P=0.028)、二手烟暴露(OR=1.762,95%CI 1.272~2.440,P=0.001)以及儿童1岁时环境中PM2.5暴露(OR=1.063,95%CI 1.034~1.093,P=0.000)会增加儿童哮喘的发病风险;每日开启空气净化器(OR=0.416,95%CI 0.213~0.812,P=0.010)可以降低儿童哮喘的发病风险。结论·生命早期环境因素暴露对儿童哮喘发病具有重要意义。儿童生命早期卧室内霉斑霉点暴露、蟑螂暴露,以及被动吸烟、不合理使用空调以及儿童出生后第1年环境PM2.5的长期暴露与儿童哮喘的发病相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发生细菌感染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及评价
    薛淋淋, 李秉翰, 常丽仙, 李卫昆, 刘春云, 刘立
    2023, 43 (1): 52-60.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3.01.007

    摘要152)   HTML21)    PDF(pc) (2418KB)(63)    收藏

    目的·探讨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发生细菌感染的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评价。方法·回顾分析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科2020年1月—2021年12月因丙肝肝硬化住院的失代偿期患者574例,以是否发生细菌感染分为细菌感染组和非细菌感染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入院合并症及实验室指标。经单因素分析、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筛选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据此构建列线图模型并进行验证。采用决策曲线及临床影响曲线(clinical impact curve,CIC)评估模型的临床实际应用价值。结果·纳入患者中28.4%(163/574)的患者发生细菌感染,共191个部位,以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86/191)和肺部细菌感染(79/191)为主;共分离培养出病原菌78株,以肺炎克雷伯菌(15/78)和大肠埃希菌(15/78)为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比值比(odds ratio,OR)=2.054,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 1.104~3.822,P=0.023]、女性(OR=1.701,95%CI 1.112~2.602,P=0.014)、腹水(OR=2.386,95%CI 1.601~3.557,P=0.000)、近2周有创操作史(OR=2.605,95%CI 1.368~4.960,P=0.004)、住院时间≥2周(OR=1.629,95%CI 1.098~2.416,P=0.015)是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发生细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输注人血白蛋白(OR=0.324,95%CI 0.194~0.542,P=0.000)和高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CHOL;OR=0.675,95%CI 0.549~0.830,P=0.000)水平是其保护因素。用以上7个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显示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736,敏感度80.4%,特异度65.1%。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χ2=9.030,P=0.340)。使用Bootstrap法内部重复抽样1 000次进行验证,平均绝对误差0.010,校正曲线和理想曲线基本拟合,预测值和实际值一致性较好。决策曲线显示列线图模型在高风险阈值(0.040~0.715)范围时,有着一定的临床实用性。CIC显示该列线图模型可进行高风险人群分层预测。结论·研究所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一致性和临床实用性,可为临床医师初步判断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发生细菌感染的风险提供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口腔癌患者张口受限患病率的meta分析
    杨玲, 侯黎莉, 赵燕, 陈卫宏, 张金凤, 毛艳
    2023, 43 (1): 61-69.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3.01.008

    摘要118)   HTML14)    PDF(pc) (1850KB)(53)    收藏

    目的·通过meta分析研究口腔癌患者张口受限患病率。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Ovi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SciSearch、ClinicalTrials.gov数据库关于口腔癌患者张口受限患病率的观察性研究(包括前瞻性研究、回顾性研究以及横断面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到2022年4月30日。由2位研究人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对所获文献独立进行筛选、提取,采用非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学评价指标(methodological index for non-randomized studies,MINORS)进行文献质量评价。以张口受限患病率为结局指标合并数据,采用Stata 15.0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根据检测时间、肿瘤部位和肿瘤分期进行亚组分析。使用GRADE profiler 3.6软件,依据GRADE(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and Evaluation)证据质量分级系统对结局指标的证据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初检共获得3 719篇文献,最终纳入18篇文献,包括2 701例调查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口腔癌患者张口受限总患病率为42.7%(95%CI 27.0%~59.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及以上的口腔癌患者张口受限患病率分别为29.6%(95%CI 9.0%~55.8%)、75.2%(95%CI 68.3%~81.5%)、59.1%(95%CI 38.8%~77.9%)、22.3%(95%CI 2.0%~54.3%)。T1~T2期和T3~T4期口腔癌患者张口受限患病率分别为38.6%(95%CI 26.0%~52.0%)、99.6%(95%CI 93.9%~100.0%)。磨牙后三角区、牙龈、舌部、唾液腺、口底和唇部口腔癌患者张口受限患病率分别为93.1%(95%CI 68.5%~100.0%)、68.1%(95%CI 52.9%~81.7%)、46.1%(95%CI 11.6%~82.7%)、26.1%(95%CI 15.9%~37.5%)、21.9%(95%CI 0.7%~54.0%)、3.1%(95%CI 0~9.3%)。GRADE证据质量分级系统表明结局指标的证据质量为极低。结论·口腔癌患者张口受限总患病率较高,近50%;其中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T3~T4期或肿瘤位于磨牙后三角区的患者患病率更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预康复对胃肠道择期手术患者术后恢复效果的系统评价
    方芳, 台瑞, 余倩, 章雅青
    2023, 43 (1): 70-78.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3.01.009

    摘要153)   HTML15)    PDF(pc) (3232KB)(56)    收藏

    目的·系统评价预康复对择期行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系统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INAHL、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2年1月31日。按照预先设定的标准筛选文献,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并提取资料,对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 5.4进行meta分析。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次要观察指标为住院天数、6 min步行试验(6-minute walk test,6MWT)、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评分,以及死亡率和预康复执行的依从性。结果·共纳入16篇文献,其中英文15篇,中文1篇,共1 616例研究对象,纳入研究的总体质量较好。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实施了预康复的试验组患者术后总体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比值比(odds ratio,OR)=0.57,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35~0.94,P=0.030],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降低(OR=0.64,95%CI 0.46~0.90,P=0.009),住院天数缩短[均数差值(mean difference,MD)=-2.45,95%CI -3.17~-1.73,P=0.000]。2组患者术前6MWT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术前6MWT水平相较于基线的提升程度优于对照组(MD=24.19,95%CI 3.77~44.60,P=0.020)。2组患者术前HADS评分和术后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预康复有利于降低胃肠道择期手术患者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尤其是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从而缩短住院天数,有利于患者康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基于水凝胶微球建立胰腺癌原代细胞的3D培养模型
    马芳芳, 秦洁洁, 任灵杰, 唐笑梅, 刘佳, 施敏敏, 蒋玲曦
    2023, 43 (1): 79-87.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3.01.010

    摘要125)   HTML17)    PDF(pc) (6594KB)(64)    收藏

    目的·利用水凝胶微球和新鲜胰腺癌组织原代细胞构建模拟肿瘤微环境的体外培养新模型。方法·记录水凝胶微球的形态分布情况,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通过Image J软件计算微球的直径,统计得到粒径分布图。肾上皮细胞(293T)、胰腺癌细胞(8988)、正常胰腺上皮细胞HPNE均在DMEM完全培养基中生长,当细胞长满到80%~90%时传代。DMEM培养基和微球浸提液培养293T细胞,通过CCK-8法检测2种培养基培养的293T细胞的增殖曲线,探究水凝胶微球的生物相容性。在超净工作台中剪碎新鲜胰腺肿瘤组织,用透明质酸酶和胶原蛋白酶Ⅰ裂解胰腺癌肿瘤组织,在37 ℃水浴锅中间隔振荡消化为单细胞。水凝胶微球与胰腺细胞在DMEM完全培养基中共培养3 d,半数细胞用4%多聚甲醛固定,鬼笔环肽和DAPI染色,普通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微球的形态和细胞分布;剩余一半细胞用于悬浮细胞和黏附细胞计数。水凝胶微球与原代细胞在培养基中共培养7 d,用免疫荧光法观察基于水凝胶微球建立的胰腺癌原代细胞体外培养模型中的细胞组成。用石蜡包埋胰腺癌组织,随后进行石蜡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组织切片,用显微镜观察胰腺癌组织结构。结果·水凝胶微球大小均一,微球粒径约200 μm,293T细胞的增殖曲线表明水凝胶微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水凝胶微球与胰腺细胞系共培养结果表明水凝胶微球表面具有较强的细胞亲和力,能够为胰腺细胞提供支撑点,使其黏附在微球表面正常生长。水凝胶微球与消化后的胰腺癌新鲜组织单细胞共培养成功建立胰腺癌体外3D培养模型。该模型具有与胰腺肿瘤组织相似的细胞组成,包含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相似比例的肿瘤干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结论·基于水凝胶微球建立的胰腺癌原代细胞3D培养模型具有胰腺癌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特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维持性透析患者安全用药知信行现状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魏珊, 纪鸥洋, 陈志豪, 黄泽慧, 李璞, 方均燕, 刘英莉
    2023, 43 (1): 88-94.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3.01.011

    摘要153)   HTML17)    PDF(pc) (1347KB)(76)    收藏

    目的·调查维持性透析患者药物治疗管理过程中安全用药知识、信念、行为(知信行;knowledge, attitude, belief and practice,KAP)现状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该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肾脏内科的维持性透析患者,使用经过信度、效度验证的慢性肾脏病患者安全用药KAP量表评价其用药安全情况,同时调查其人口学特征、用药清单和临床特征,根据Strand分类系统评估药物相关问题(medication-related problem,MRP)的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索透析患者安全用药KAP水平的相关因素。结果·共纳入187例维持性透析患者,其中10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84例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平均年龄(60.19±12.80)岁,平均透析龄为(44.31±36.90)个月,平均共病(6.37±2.17)种,平均用药(7.48±2.66)种。用药安全KAP量表总分为(77.68±18.53)分,其中安全用药知识平均(24.96±8.92)分,安全用药信念平均(17.19±3.18)分,安全用药行为平均(35.40±8.18)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维持性透析患者的安全用药KAP得分在不同透析方式、文化程度、经济水平及是否并发肾性贫血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患者的共病数越多、使用的钙磷代谢药物越多、发生的MRP越多,其安全用药KAP量表得分越低(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显示: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β=8.391,95%CI 3.436~13.347,P=0.001)、接受过高等教育(β=9.159,95%CI 0.978~17.339,P=0.028)、家庭人均月收入>6 000元(β=8.309,95%CI 1.891~14.727,P=0.011)及共病数更少(β=-1.582,95%CI -2.783~-0.382,P=0.010)、发生的MRP更少(β=-2.284,95%CI -3.987~-0.581,P=0.009)的透析患者安全用药KAP量表得分更高。结论·维持性透析患者的安全用药KAP水平较低,血液透析、低文化程度、低经济水平、高共病数及高MRP数是透析患者安全用药KAP低水平的危险因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人血清白蛋白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研究进展
    张宸溪, 曹竹君, 项晓刚, 谢青, 耿嘉蔚
    2023, 43 (1): 95-100.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3.01.012

    摘要146)   HTML28)    PDF(pc) (1227KB)(80)    收藏

    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HSA)是人体血浆中一种含量丰富的蛋白质,参与行使机体多种生理功能。该文介绍了HSA的生物合成与代谢、结构与功能,并总结了HSA在失代偿期肝硬化中的临床应用进展以及不良反应。HSA作为一种结构复杂的多功能分子,不仅可以提升血浆胶体渗透压,近年来其结合转运、抗氧化、调节免疫、调节循环功能、维持内皮细胞稳定和毛细血管通透性等非胶体功能也受到广泛重视。HSA结构易受到疾病环境的影响,翻译后修饰可发生多种类型的变化,如N末端或C末端截断、糖基化、第34个半胱氨酸残基(Cys-34)氧化等,其中Cys-34氧化程度与肝硬化病程进展及生存结局相关。除了可以预防腹腔穿刺引流大量腹水后的循环功能紊乱,HSA在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HRS)、自发性腹膜炎(spontaneous peritonitis,SBP)等多种肝硬化并发症的管理中表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对于非SBP感染、腹水的长期管理、肝性脑病、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等其他肝硬化并发症,HSA的治疗效益仍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的临床试验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酰基羧酸水解酶在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吴振恺, 邓博, 潘瑜, 丁峰
    2023, 43 (1): 101-107.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3.01.013

    摘要147)   HTML28)    PDF(pc) (1305KB)(79)    收藏

    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壁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引起机体强烈的免疫炎症反应。酰基羧酸水解酶(acyloxyacyl hydrolase,AOAH)是一种高度保守的宿主脂肪酶,在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等多种细胞中表达。AOAH能够选择性地去除革兰阴性菌LPS脂质A的二级酰基链从而灭活LPS,减轻感染所致的炎症与组织损伤,促进机体脱离免疫耐受状态,恢复正常的免疫应答能力,在感染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多项体内或体外实验证明,AOAH还具有磷脂酶、溶血磷脂酶、二酰甘油脂肪酶等多种酶活性。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除感染性疾病外,AOAH还在过敏性哮喘、银屑病、慢性盆腔疼痛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慢性炎症性疾病等非感染性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不仅如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肾脏内科丁峰课题组研究发现,AOAH可以抑制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CD74通路,减轻肾脏纤维化。基于AOAH在疾病中展现出越来越多的作用,该文对AOAH的来源、结构及其在疾病中的作用和可能的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研究AOAH在疾病中的功能提供参考,并为阐明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寻找治疗靶点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术后肌松残余的研究进展
    刘秋利, 江来, 翁晓建
    2023, 43 (1): 108-113.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3.01.014

    摘要126)   HTML23)    PDF(pc) (1280KB)(59)    收藏

    肌肉松弛(肌松)药诱导的肌肉松弛是手术中气管插管和固定的重要条件之一,术后未完全逆转肌松药效应称为术后肌松残余(postoperative residual neuromuscular block,PRNB)。PRNB可引发患者一系列严重的术后并发症甚至死亡,因此在麻醉实施过程中对其进行早期预防及积极治疗必不可少。随着外科技术飞速发展及人口平均寿命逐渐延长,老年患者的手术需求逐渐增多。与此同时,由于老年患者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及合并的基础疾病,其更易发生不同程度的PRNB,可严重损害患者的预后以及增加医疗资源的损耗。近年来,各类短效肌松药和新型拮抗剂(如舒更葡糖钠)等的问世,以及术中肌松监测的临床应用,已经明显降低了年龄相关PRNB所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彻底改变了麻醉实践。同时,以神经肌肉接头结构为主导的基础研究,以及针对老年患者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研究,也为降低PRNB对老年患者的危害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该文对临床上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手术后发生PRNB的原因机制、引发的不良事件及临床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老年患者全身麻醉的肌松管理及术后拮抗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视网膜母细胞瘤结合锌指蛋白1调控肥胖和肿瘤信号通路研究综述
    谢小雷, 江佩欣, 张敬鸿, 莫骏健, 吴可凡, 曾康逸
    2023, 43 (1): 114-119.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3.01.015

    摘要134)   HTML21)    PDF(pc) (1214KB)(77)    收藏

    视网膜母细胞瘤结合锌指蛋白1(retinoblastoma-interacting zinc finger protein 1,RIZ1)基因,又称PRDM2(positive regulatory domain 2)基因,是PRDM基因家族一员,其蛋白序列包含1个PR结构域、1个核激素受体结合基序、8个锌指结构域和1个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retinoblastoma protein,Rb)相互作用基序。RIZ1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内,在核内发挥转录抑制因子、基因调控、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等功能。RIZ1是代谢通路的重要参与者,其通过调控代谢相关基因影响基础代谢,抑制肥胖的形成;RIZ1功能突变或含量不足与多种肿瘤发生发展相关,其通过激活下游致癌基因或调控代谢参与肿瘤进程。RIZ1通过v-akt鼠科胸腺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Ⅲ(v-akt murine thym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 3,AKT3)、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以及作为协同激活剂等方式分别调控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IGF-1、雌激素这3条肿瘤和肥胖相关分子信号通路。3条分子通路功能有差异且其下游分子存在交叉,提示RIZ1在不同年龄、性别和器官中的作用可能不同。详细研究RIZ1与RIZ2在代谢进程中的调控作用有助于全面了解RIZ1参与肥胖和肿瘤形成的机制。未来基于RIZ1靶点进行诊断研究或功能恢复可能对代谢性疾病和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TdT阴性的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特点、诊断及预后研究进展
    后书敏, 邵静波
    2023, 43 (1): 120-124.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3.01.016

    摘要138)   HTML20)    PDF(pc) (1187KB)(59)    收藏

    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erminal deoxynucleotide transferase,Td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DNA聚合酶,它可以在无DNA复制模板的条件下将单个脱氧核苷酸结合到DNA分子的3'-OH端。TdT是造血系统中不成熟淋巴细胞中特异性较强的细胞内标记,在淋巴源性肿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ymphoblastic lymphoma/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LBL/ALL)的诊断依赖免疫分型。TdT通常在LBL/ALL中呈阳性表达,是临床诊断LBL/ALL的重要依据。TdT阴性的LBL/ALL在临床中较为少见,鉴于该分子诊断特异性较高,其阴性表达会给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TdT阴性的原因有多种,在淋巴细胞不同分化阶段中TdT的表达情况不同,另因不同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不同,也可导致偶见TdT的假阴性。此外,有文献指出TdT阴性与TdT阳性的LBL/ALL在临床特点及预后方面亦不相同。了解TdT的表达意义、阴性的原因,以及阴性或阳性表达的LBL/ALL的不同特点,有助于临床诊断、治疗选择及预后判断。该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就TdT阴性的原因及其表达阴性的LBL/ALL的临床特点、诊断及预后等进行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女性绝经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及相关治疗的研究进展
    刘薇薇, 王龙
    2023, 43 (1): 125-131.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3.01.017

    摘要114)   HTML18)    PDF(pc) (1385KB)(102)    收藏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在肝脏的表现。绝经是女性因卵巢功能衰退所呈现的生理现象,表现为下丘脑-垂体功能退化。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表明,NAFLD的发病趋势具有两性差异,且与血糖、血脂、血尿酸等代谢参数有关。女性绝经前NAFLD发病率低于男性,而绝经后NAFLD的发病率逐渐升高至与男性相当,其机制可能主要与女性绝经后体内性激素的变化(以雌激素的下降为主)有关。性激素的变化,如雌激素和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ex hormone binding globulin,SHBG)水平降低而雄激素水平相对升高,会增加腹型肥胖、血脂代谢异常及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等异常指标的发生率,使绝经成为女性NAFLD的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雄激素受体拮抗剂、雌激素及植物雌激素等可通过多种途径改善肝脏脂肪变性及IR,减轻NAFLD的严重程度,延缓肝纤维化进展,对绝经女性NAFLD有一定治疗意义,但也具有部分局限性。该文就近年来女性绝经与NAFLD相关关系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为绝经女性NAFLD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思路和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单形性嗜上皮性肠T细胞淋巴瘤致反复消化道出血1例
    胡泽玉, 周铖, 杨林, 马晓燕, 肖海娟, 司海龙
    2023, 43 (1): 132-136.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3.01.018

    摘要140)   HTML14)    PDF(pc) (3430KB)(45)    收藏

    患者,男,63岁,因“间断性黑便1月余,加重7 h”于2019年9月4日至陕西省咸阳市中心医院就诊,以“消化道出血”收治入院。入院时有鲜血便,量多,伴腹痛、腹胀、头晕、乏力、纳差,无其他明显特殊不适。入院后行电子胃镜检查,考虑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电子结肠镜检查考虑回盲瓣炎;胶囊内镜检查考虑溃疡及肿瘤可能;单气囊小肠镜检查及组织活检证实为单形性嗜上皮性肠T细胞淋巴瘤(monomorphic epitheliotropic intestinal T-cell lymphoma,MEITL)。2019年11月8日患者转院至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内科;采用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化学治疗(化疗)2个周期后,疾病出现进展;化疗方案更换为DA-EPOCH方案(依托泊苷、泼尼松、长春新碱、环磷酰胺和阿霉素)。规范化治疗4个月后,患者病情再次加重,放弃治疗后出院,于2020年3月20日死亡。MEITL因其侵袭性强、恶化程度高、肿瘤负荷重、难确诊及易误诊的特点,患者往往预后不佳,死亡率极高。该文对该例MEIT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报道,旨在为后续同类症状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基于主动健康指数的数字化慢性病防控的思考与探索
    高翔, 李晓光, 周良, 王慧
    2023, 43 (2): 137-142.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3.02.001

    摘要168)   HTML41)    PDF(pc) (1672KB)(170)    收藏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导致的疾病负担仍在不断增加,深刻地影响着公众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传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缺乏诊断标准和健康干预的合理介入时机,且需方主动性缺失的瓶颈日益凸显。将健康主动性概念引入并构建主动健康指数(proactive health index,PHI),有望成为优化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有效手段。随着全球进入数字化变革的关键时期,我国健康战略已明确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应发挥科技创新和信息化的引领支撑作用,数字健康为慢性病健康管理的发展带来战略机遇。该文在数字化慢性病防控的发展背景下,分析我国慢性病健康管理当前存在的主要瓶颈,明确构建慢性病健康管理诊断标准的重要性,提出PHI的概念及构建以解决慢性病健康管理的关键问题,并从政府端、家庭医生端和公众端对PHI的应用场景进行了部署与展望,以期为提升居民健康管理主动性,优化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效果提供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脂蛋白亚类及其组分的定量特征
    易小璇, 胡森林, 孙阳, 黄庆霞, 唐惠儒
    2023, 43 (2): 143-151.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3.02.002

    摘要146)   HTML29)    PDF(pc) (2500KB)(111)    收藏

    目的·既往研究发现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会引起宿主脂蛋白改变,但脂蛋白亚类及其组分对HBV感染的应答规律未见报道。该研究拟通过定量分析HBV感染者的血清脂蛋白亚类及其组分,研究HBV感染引起的血清脂蛋白谱的变化特征。方法·纳入2017年3—6月就诊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内科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HBsAg(+)]患者(n=40),同期纳入40例HBsAg阴性[HBsAg(-)]对照人群。使用核磁共振氢谱(proto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1H-NMR)定量分析血清脂蛋白亚类及其组分,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组间差异分析、逻辑回归分析和Spearman相关分析探索慢性HBV患者血清脂蛋白谱的变化规律。结果·HBsAg(+)组中大部分脂蛋白亚类及其组分水平显著低于HBsAg(-)组。校正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疾病因素后,总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low density lipoprotein,VLDL)、VLDL1~VLDL3、中间密度脂蛋白(intermediate-density lipoprotein,IDL)、小颗粒的高密度脂蛋白(small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4,HDL4)和non-HDL及其组分依然是HBV感染的保护因素(OR<1,P<0.01),而VLDL5中的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AG)占总脂质(total lipid,LP)的百分比[VLDL5-(TAG/LP)]则是HBV感染的危险因素(OR>1,P<0.01)。此外,HBsAg(+)人群的炎症程度与HDL4中的脂质组分水平高度负相关(r在-0.71~-0.51之间,P≤0.002)。通过特征筛选获得6个脂蛋白亚类指标,构建HBV感染诊断模型的AUC为0.861。结论·HBV感染影响肝脏分泌的脂蛋白的代谢转化,且脂蛋白亚类及其组分可用以区分HBV引起的表面抗原阳性患者。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PLA2G2A在肾乳头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李芳, 李凯杨, 王珏, 晏睿阳, 沈慧, 刘敏
    2023, 43 (2): 152-161.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3.02.003

    摘要156)   HTML36)    PDF(pc) (5167KB)(125)    收藏

    目的·探讨ⅡA组磷脂酶A2(phospholipase A2 group ⅡA,PLA2G2A)在肾乳头状细胞癌(kidney renal papillary cell carcinoma,KIRP)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为寻找KIRP靶向治疗靶点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使用SangerBox在线软件分析PLA2G2A在泛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泛癌预后、免疫浸润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借助UCSC xena数据库分析PLA2G2A在KIRP中的表达水平,并利用UALCAN数据库和TIMER数据库分别分析PLA2G2A与KIRP患者总生存期和免疫浸润的关系。此外,通过LinkedOmics数据库对KIRP中PLA2G2A进行相关基因分析及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功能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PLA2G2A在包括KIRP在内的15种来自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的肿瘤样本组织中呈显著低表达,结合基因型-组织表达(Genotype-Tissue Expression,GTEx)数据库进一步发现PLA2G2A在KIRP中显著低表达。同时研究结果显示,PLA2G2A的表达水平与多种肿瘤的预后及免疫浸润密切相关;且PLA2G2A在KIRP中的表达水平越高,患者预后越差、免疫浸润丰度越高。GO功能分析结果显示:KIRP中PLA2G2A在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BP)方面主要富集于生物调节和代谢等过程,在细胞组分(cell component,CC)方面主要富集于细胞膜和细胞核等,在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MF)方面主要富集于蛋白质结合和离子结合等。KEGG信号通路富集显示:与PLA2G2A正相关的通路主要富集于细胞周期、核糖体、蛋白酶体、系统性红斑狼疮、抗原加工和提呈等信号通路;与PLA2G2A负相关的通路主要富集于柠檬酸循环、丙酮酸代谢、碳代谢等信号通路。结论·PLA2G2A在KIRP中呈显著低表达,但其在KIRP中的表达水平越高,患者预后越差、免疫浸润丰度越高;KIRP中PLA2G2A正相关通路主要富集于细胞周期、免疫相关通路(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抗原加工和提呈)等,其负相关通路主要富集于柠檬酸循环、丙酮酸代谢等。因此,PLA2G2A在KIRP的发生发展中到底发挥抑癌还是促癌作用,还需进一步深入探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2型糖尿病脑病小鼠海马中转录因子EB活性与自噬功能的变化
    陈奕馨, 程丽珍, 林祎嘉, 苗雅
    2023, 43 (2): 162-170.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3.02.004

    摘要124)   HTML33)    PDF(pc) (4484KB)(87)    收藏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脑病小鼠海马中转录因子EB(transcription factor EB,TFEB)及上游蛋白活性和自噬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20只健康的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组和对照(CON)组,每组10只。T2DM组通过高脂饲料喂养和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造模;CON组以普通饲料喂养,注射等体积柠檬酸钠缓冲液。2组小鼠每周检测随机血糖及体质量,第10周进行Morris水迷宫行为学实验。行为学实验结束后,行经腹腔注射葡萄糖耐量检测(intraperitone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IPGTT);之后处死小鼠,留取血液和海马样本。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浆中胰岛素含量;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海马组织中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tau蛋白、磷酸化tau(p-tau)蛋白、自噬溶酶体相关蛋白[包括溶酶体相关膜糖蛋白1(lysosomal-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 1,LAMP1)、微管相关蛋白1A/1B-轻链3(microtubule-related protein 1A/1B-light chain 3,LC3)、P62]、TFEB、磷酸化TFEB(p-TFE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磷酸化mTOR(p-mTOR)与溶酶体钙调通道蛋白MCOLN1(mucolipin TRP cation channel 1,MCOLN1)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小鼠海马组织中β-淀粉样蛋白(β-peptide,Aβ)和p-tau蛋白的沉积。结果·与CON组相比,T2DM组小鼠体质量、随机血糖、血浆中胰岛素水平和IPGTT结果均显著升高(均P<0.05)。水迷宫行为学实验中,T2DM组小鼠逃避潜伏期较CON组显著延长,在目标象限中的停留时间显著缩短,穿越平台次数显著减少(均P<0.05),提示T2DM组小鼠已出现学习记忆功能下降。与CON组相比,T2DM组小鼠的海马组织中Aβ、APP、tau、p-tau蛋白表达水平与p-tau/tau显著升高,自噬相关蛋白LAMP1表达和LC3-Ⅱ/LC3-Ⅰ比值显著下降,P62表达水平显著升高,TFEB和MCOLN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TFEB、mTOR、p-mTOR表达与p-mTOR/mTOR比值显著升高(均P<0.05)。结论·糖尿病脑病小鼠海马组织出现阿尔茨海默病样神经病变,同时海马中TFEB活性降低,自噬功能下调,TFEB上游调节因子MCOLN1表达下降,mTOR活性增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抑制肺泡上皮细胞焦亡对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新生大鼠肺泡化阻滞的改善作用
    郑小雁, 王星云, 张拥军
    2023, 43 (2): 171-179.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3.02.005

    摘要130)   HTML25)    PDF(pc) (5037KB)(116)    收藏

    目的·研究gasdermin D(GSDMD)抑制剂necrosulfonamide(NSA)通过抑制肺上皮细胞焦亡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新生大鼠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肺泡化阻滞的影响。方法·将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BPD组、BPD+NSA组和NSA组,羊膜腔注射LPS建立新生鼠BPD模型。取各组出生后第1、3、7日新生鼠肺组织,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肺泡化情况;利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新生鼠肺部GSDMD-N端蛋白表达情况;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新生鼠肺组织中炎症因子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mRNA水平。体外培养小鼠肺泡上皮细胞系MLE-12,给予LPS以及腺苷三磷酸(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刺激和NSA干预,CCK-8法检测MLE-12细胞活力,Hoechst 33342和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染色法检测细胞焦亡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MLE-12细胞表面活性剂蛋白C(surfactant protein C,SFTPC)和GSDMD-N端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体内实验结果显示:羊膜腔内注射LPS可导致肺发育受阻,模拟BPD的病理改变;羊膜腔内注射LPS建立的BPD模型中肺泡上皮细胞GSDMD-N端表达升高;NSA干预明显改善了BPD新生鼠的肺发育阻滞并抑制了IL-1β的mRNA表达(均P<0.05)。体外实验结果显示:LPS/ATP刺激下肺泡上皮细胞MLE-12活力下降,发生焦亡;NSA干预提高了肺泡上皮细胞活力并且抑制了焦亡(均P<0.05);NSA上调了LPS/ATP刺激下肺泡上皮细胞SFTPC的表达,抑制了LPS/ATP刺激下肺泡上皮细胞GSDMD-N端表达的上调(均P<0.05)。结论·抑制肺泡上皮细胞焦亡可改善LPS诱导的BPD新生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改良3D打印病理切片盒在骨肿瘤病理拼接中的应用初探
    吴兵, 李小敏, 柳思宇, 赵露露, 武文, 郝永强, 艾松涛
    2023, 43 (2): 180-187.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3.02.006

    摘要112)   HTML23)    PDF(pc) (3997KB)(42)    收藏

    目的·探讨基于影像后处理和3D打印技术设计的改良病理切片盒运用于骨肿瘤并辅助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拼接病理图像的可行性。方法·收集于2022年2月至2022年8月间以骨肿瘤收治并行切除重建术的患者,对患者术前及其术后肿瘤标本行CT和MRI检查,以骨肿瘤的骨性结构为标志点,实现术前患者CT、MRI图像及术后肿瘤标本CT图像间的配准。设计经过改良的个性化病理切片盒并3D打印,指导病理切片方向,网格状分割病理大切片后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借助AI拼接病理切片图像,并与术前肿瘤影像边界进行共定位比较。结果·收集4例使用改良病理切片盒的骨肿瘤患者(骨转移瘤2例,骨肉瘤1例,软骨肉瘤1例),男性3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40.25±25.70)岁。骨肿瘤累及股骨3例,髂骨1例。骨肿瘤最大直径为(12.10±4.02)cm。改良后的3D打印病理切片盒能较好地拟合骨肿瘤表面,解决了骨肿瘤标本在初代病理切片盒内移动度过大而导致的切割困难或切割定位不准确的问题,其能完整获得肿瘤三维病理边界的信息,并能与术前的影像肿瘤边界进行共定位比较。切片盒逐层各异的轮廓特征信息能辅助AI筛选并还原切片盒内病理碎片的相关关系,图像拼接时间由70余小时缩短为1 h,边缘符合率增加至90%。结论·基于3D打印技术的改良病理切片盒能准确辅助AI拼接病理图像,大幅提升病理图像拼接效率,为实现骨肿瘤的术前影像和病理边界精准对应提供数据支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肝硬化患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分析
    石翠翠, 张洁, 黄鹤鸣, 桑玉尔, 李光明
    2023, 43 (2): 188-193.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3.02.007

    摘要128)   HTML34)    PDF(pc) (1364KB)(62)    收藏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情况。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7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住院的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肝硬化患者糖代谢指标,包括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1c,HbA1c)、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insulin resistance,HOMA-IR);记录肝硬化患者主要并发症,包括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sophagogastric varices bleeding,EVB)、腹水和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根据肝硬化患者的HOMA-IR,将肝硬化患者分无胰岛素抵抗组(IR≤1.64)和胰岛素抵抗组(IR>1.64),进行各项指标的组间比较。结果·研究共纳入376例肝硬化患者,其中Child-Pugh A级患者162例(43.09%)、B级148例(39.36%)、C级66例(17.55%)。肝硬化主要病因是乙型病毒性肝炎,占43.35%(163例)。376例肝硬化患者中,208例进行了空腹胰岛素水平检测;其中,无胰岛素抵抗组117例(56.25%),胰岛素抵抗组91例(43.75%)。胰岛素抵抗组肝硬化患者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显著高于无胰岛素抵抗组(P=0.000);胰岛素抵抗组中2型糖尿病患者的比例亦高于无胰岛素抵抗组(P=0.001)。胰岛素抵抗组肝硬化患者的Child-Pugh分数(6.93±1.99)低于无胰岛素抵抗组(7.63±2.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0)。胰岛素抵抗组中Child-Pugh C级的肝硬化患者所占比例显著低于无胰岛素抵抗组(P=0.028)。在肝硬化并发症方面,胰岛素抵抗组肝硬化患者并发腹水的比例(36.26%)显著低于无胰岛素抵抗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2组患者并发EVB和HE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中近半数存在胰岛素抵抗;有胰岛素抵抗的肝硬化患者BMI偏高,Child C级患者比例较低,较少并发腹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术中使用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对乳腺癌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
    杨笑萱, 朱珊, 钱程, 储晓英
    2023, 43 (2): 194-200.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3.02.008

    摘要111)   HTML27)    PDF(pc) (1581KB)(64)    收藏

    目的·探讨术中使用右美托咪定对乳腺癌患者手术后5年无复发生存率(recurrence-free survival,RFS)和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乳腺疾病诊治中心接受乳腺癌手术的患者,根据术中是否滴注0.7~0.8 μg/kg右美托咪定,分为右美组和对照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校正组间混杂因素后,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调查影响乳腺癌手术患者预后生存的因素,进一步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术中使用右美托咪定对乳腺癌手术后5年的RFS和OS的影响。结果·倾向性评分匹配前2组患者年龄、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阳性比例、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表达评分、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麻醉时长存在差异。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共239对配对成功,匹配后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围术期相关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P=0.032)、术后放射治疗(P=0.041)、Ki67评分(P=0.021)、肿瘤TMN分期(P=0.029)与术后5年OS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放射治疗、Ki67评分、肿瘤TMN分期与术后5年OS显著相关(P<0.05)。术中滴注小剂量右美托咪定不是影响术后5年OS的危险因素(P>0.05)。与对照组比较,右美组术后5年的RFS和OS无明显降低(P>0.05)。结论·术中使用小剂量(0.7~0.8 μg/kg)右美托咪定不影响乳腺癌手术患者术后5年RFS和OS,为肿瘤手术患者麻醉药物的合理选择提供了理论参考。更高剂量右美托咪定的作用需进行前瞻性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确认。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上颌窦动脉解剖结构的锥形术计算机断层扫描分析
    吴炯睿, 高益鸣
    2023, 43 (2): 201-207.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3.02.009

    摘要89)   HTML19)    PDF(pc) (3160KB)(40)    收藏

    目的·通过锥形术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beam CT,CBCT)测量分析上颌窦动脉解剖结构。方法·对1 021例因牙列缺损或缺失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行种植手术患者的双侧上颌窦中的上颌窦动脉(maxillary sinus artery,MSA)进行观测。在CBCT骨窗视图,测量第二前磨牙(P2)、第一磨牙(M1)、第二磨牙(M2)牙位中线处MSA骨孔与骨壁间的位置关系,并将其走形类型分为窦内型(位于上颌窦黏膜下方)、骨内型(完全位于上颌窦侧壁内)、表浅型(位于上颌窦外侧壁骨膜下方)3类;测量MSA骨孔直径(diameter of the MSA,DMSA)、MSA骨孔下缘至上颌窦底距离(distance between the lower margin of the vessel and the sinus floor,DVSF);测量M1牙位中线处上颌窦底上方5 mm处的上颌窦侧壁厚度及上颌窦宽度;测量上颌窦底上方10 mm处上颌窦内外侧壁与上颌窦底最低点形成的角度,即上颌窦角度。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患者的MSA走形位置变异、走形类型、DMSA和DVSF的差异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分别对MSA的DMSA及DVSF与上颌窦侧壁厚度、上颌窦宽度、上颌窦角度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 MSA走形位置变异:在1 021例患者中,共42例(4.1%)患者的MSA走形于上颌窦侧壁、紧贴上颌窦底部,其中14例(33.3%)为双侧MSA,28例(66.7%)为单侧MSA;7例(0.7%)患者的MSA走形于上颌窦底根方牙槽骨内,其中1例(14.3%)为双侧MSA,6例(85.7%)为单侧MSA。② MSA走形类型:窦内型占36.5%,骨内型占60.4%,表浅型占3.1%。中年患者中骨内型检出率(63.0%)高于青年和老年患者(P=0.005)。③ DMSA:M1牙位的DMSA最大,为(1.42±0.44)mm。男性在P2、M1、M2牙位的DMSA均大于女性。在P2、M1牙位均发现上颌窦侧壁厚度与DMSA呈弱正相关(r=0.2,r=0.2)。在M1牙位发现上颌窦宽度、上颌窦角度均与DMSA呈弱负相关(r=-0.1,r=-0.2)。④ DVSF:自M2至P2方向,DVSF逐渐降低。男性在P2、M2牙位的DVSF均大于女性。在M1牙位发现上颌窦侧壁厚度、上颌窦宽度均与DVSF呈弱负相关(r=-0.3,r=-0.1)。结论·MSA走形位置变异可发生于上颌窦底及上颌窦底根方的牙槽骨中。随着患者年龄增大,MSA走形类型由窦内型向骨内型转变。男性患者的DMSA较女性更大,动脉出血风险更大;在较厚的上颌窦侧壁中能观测到较大的DMSA,而当上颌窦宽度和角度越大时,DMSA越小。男性患者的DVSF较女性更大,当上颌窦侧壁越厚或当上颌窦宽度越大时,DVSF越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维生素E对放疗或化疗导致的口腔黏膜炎有效性的meta分析
    梁妍景, 黄楚贤, 李红艳, 侯黎莉
    2023, 43 (2): 208-214.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3.02.010

    摘要140)   HTML25)    PDF(pc) (2731KB)(68)    收藏

    目的·评价维生素E在治疗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放化疗)导致的口腔黏膜炎(oral mucositis,OM)中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INAHL、OpenGre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关于维生素E用于放化疗后的OM有效性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3月。由2位研究者独立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出563篇文献,最终纳入7项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使用维生素E治疗放化疗导致的OM的效果,相较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44,95%CI 0.15~1.25,Z=1.54,P=0.120);维生素E对于重度OM可能有一定的效果(RR=0.22,95%CI 0.11~0.43,Z=4.33,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暂不能说明使用维生素E能够有效治疗放化疗导致的OM,但维生素E对于重度OM可能有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眶内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治疗IgG4相关性眼病的效果观察
    刘小红, 王亚娜, 焦秦, 程瑜
    2023, 43 (2): 215-221.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3.02.011

    摘要119)   HTML20)    PDF(pc) (2616KB)(48)    收藏

    目的·探讨眶内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治疗IgG4相关性眼病(IgG4-related ophthalmic disease,IgG4-ROD)的效果。方法·纳入2016年9月—2021年8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眼科接受复方倍他米松眶内注射治疗的IgG4-ROD患者。纳入的患者符合2019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欧洲抗风湿病联盟制定的IgG4相关性疾病(IgG4-related disease,IgG4-RD)分类标准,且均有泪腺受累。眶内给药方案为每周患侧眼眶注射0.5 mL复方倍他米松(含丙酸倍他米松5 mg/mL,倍他米松磷酸钠2 mg/mL),连续6周;然后每月注射1次,连续3个月。眶内注射于眼眶颞上方贴近骨壁处缓慢进针,当进入病变的泪腺及其周围眼眶浅层组织中时,开始缓慢注射药液。对于合并有眼外肌、视神经受累的患者,增加球旁注射。治疗前后,根据临床表现、血清IgG4水平、影像学表现等计算IgG4-RD反应指数(IgG4-RD responder index,IgG4-RD RI),根据IgG4-RD RI判定有无复发。如复发则进行维持治疗,维持治疗为每月注射1次,连续6个月,而后根据医师的判断,改为每2个月1次。结果·根据治疗前后的IgG4-RD RI,初始治疗后所有患者均获得完全缓解,病例1、2、3和4的缓解期分别为4、4、6和5个月,在缓解期后均有复发;虽然有复发,但是每月或每2个月1次的维持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症状。病例1、3和4的随访时间分别为50、45和27个月,在维持治疗下均维持缓解状态。由于总的糖皮质激素用量较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生明显的全身和局部不良反应,也未发生严重的注射相关不良反应。病例2拒绝维持治疗,停药后泪腺恢复到原来的大小,但在47个月的随访中没有进一步加重。结论·眶内注射复方倍他米松可能是一种有效的缓解IgG4-ROD的选择,但是患者需要重复注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Notch信号通路在骨折愈合过程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过丽强, 赵世天, 舒冰
    2023, 43 (2): 222-229.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3.02.012

    摘要131)   HTML45)    PDF(pc) (1584KB)(90)    收藏

    骨折是人类最常见的大器官损伤,从骨折发生至骨重建完成需经历数月甚至更长的时间,严重者可发生延迟愈合甚至骨不连。目前骨折的治疗主要追求完成临床愈合及骨性愈合,愈合过程划分为早、中、晚3期。多种因素影响愈合过程的快慢,其中信号通路和细胞因子在骨折愈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了解信号通路和细胞因子的重要作用对治疗骨折、促进骨折的愈合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研究表明,Notch信号通路可影响骨折愈合过程中的细胞增殖分化、炎症反应、骨重建、血管生成和神经再生等多个环节,且其变化与力学刺激等因素也密切相关,因此了解骨折愈合过程中Notch信号通路分子机制对于治疗骨折疾病、避免延迟性愈合及骨不连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从上述细胞增殖分化、炎症反应、骨重建、血管生成、神经再生和力学刺激等多个环节角度分别综述了Notch信号通路在骨折愈合不同环节中作用的研究进展,希冀为骨折愈合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及治疗策略。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靶向亚细胞结构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刘铁鑫, 林俊卿, 郑宪友
    2023, 43 (2): 230-236.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3.02.013

    摘要102)   HTML27)    PDF(pc) (1579KB)(65)    收藏

    脊髓损伤是一种能对患者的感觉功能、运动功能以及自主神经功能造成极大影响的疾病,它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严重身心伤害,还对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对脊髓损伤内在机制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脊髓损伤的治疗方法层出不穷,但其疗效欠佳,因此亟需进一步探索新的脊髓损伤治疗策略,拓展新的治疗思路。诸多研究表明,各种亚细胞结构与脊髓损伤后损伤部位神经再生及功能恢复密切相关,因此靶向线粒体、溶酶体/自噬体、内质网、胞内体和蛋白酶体等亚细胞结构治疗脊髓损伤可望在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与修复中起重要作用。多种靶向亚细胞结构的治疗策略在脊髓损伤治疗中效果显著,其中又以靶向线粒体或内质网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为主。靶向线粒体治疗主要着重于维持损伤部位线粒体能量代谢水平,而靶向内质网治疗主要着重于抑制内质网应激。该文就靶向亚细胞结构治疗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可望为开发脊髓损伤的新型靶向治疗策略、提高脊髓损伤治疗效果提供新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表观遗传修饰与环状RNA在结直肠癌中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彭恬, 徐雷鸣
    2023, 43 (2): 237-243.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3.02.014

    摘要99)   HTML28)    PDF(pc) (1286KB)(60)    收藏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全球第三大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针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都存在局限性。既往的研究表明,表观遗传修饰在结直肠癌的进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表观遗传修饰是指基因功能在DNA序列不变的情况下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化,导致相似DNA的细胞最终发育成具有不同功能的细胞,其中主要包括DNA/RNA甲基化修饰、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转录后调控等。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是非编码RNA中的一种具有稳定环状结构的RNA分子,广泛存在于多种细胞中,且可以通过多种通路影响肿瘤的进展。目前许多研究表明表观遗传修饰可以影响circRNA的生物学功能,而circRNA也能通过靶向表观遗传修饰相关分子参与结直肠癌的进展。其中,研究发现一方面N6-甲基腺苷(N6-methyladenosine,m6A)可以直接影响circRNA的生成、翻译及功能,另一方面circRNA也可以调控m6A修饰及其调节因子,从而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移。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也与circRNA有潜在的相互作用。该文描述了表观遗传修饰与circRNA在结直肠癌中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癌症发展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它们在诊断与治疗中的潜在应用和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食管癌术后乳糜胸诊疗的研究进展
    王新宇, 赵晓菁, 唐健
    2023, 43 (2): 244-249.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3.02.015

    摘要116)   HTML28)    PDF(pc) (1497KB)(61)    收藏

    胸导管是人全身最长的淋巴导管,在维持人体正常物质代谢和免疫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食管切除术中损伤胸导管致淋巴乳糜液外漏并积存于胸膜腔,引起乳糜胸,是食管癌术后一个罕见的并发症。其病因可能与解剖学变异、患者自身情况、肿瘤分期、围术期干预等因素相关,术前、术中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可以减少乳糜胸的发生。尽管发病率低,但误诊或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严重的代谢紊乱、增加手术相关并发症甚至致死的可能。因此,早期的诊断和及时干预尤为重要。诊断需以临床表现为主要依据,辅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治疗方面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主要包括保守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治疗,需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判断,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近年来介入技术发展迅猛,可精准定位乳糜胸的位置,有望在乳糜胸的治疗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该文就食管癌术后乳糜胸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并提供流程图式的治疗步骤,旨在为更有效地处理该并发症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涂娟娟, 金志明
    2023, 43 (2): 250-255.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3.02.016

    摘要117)   HTML28)    PDF(pc) (1270KB)(77)    收藏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我国乃至全世界常见的恶性肿瘤,转移事件发生率高。免疫治疗在转移性结直肠癌(metastatic CRC,mCRC)的治疗中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是其中一种重要手段,主要以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T 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 4,CTLA-4)抗体为代表。已经完成的和正在进行中的相关临床试验均肯定了ICI在mCRC治疗中的巨大潜力。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批准多个ICI用于微卫星高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MSI-H)/错配修复缺陷(mismatch repair deficient,dMMR)的mCRC的一线治疗。尽管ICI在微卫星稳定(microsatellite stable,MSS)/错配修复正常(mismatch repair proficient,pMMR)的mCRC的治疗中尚不能撼动传统治疗的地位,但越来越多的ICI联合方案相继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初步显示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应用前景。寻找新的标志物用以甄别可能获益的患者群体和试验验证新的联合方案疗效,以及开发新的免疫检查点都将是ICI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川崎病相关微RNA的功能机制及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冯佳丽, 彭宇, 段君凯
    2023, 43 (2): 256-260.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3.02.017

    摘要97)   HTML27)    PDF(pc) (1192KB)(49)    收藏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最常见的病因。该病病因尚不明确,发病机制仍有待探索。部分川崎病病例由于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被误诊,未经有效治疗的患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风险增加。因此,及时诊断川崎病与预测冠状动脉病变对川崎病及早治疗、改善预后具有重大意义。微RNA(miRNA)在生物体的各种生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miRNA表达失调参与众多疾病的发生、发展。目前研究显示,miRNA可辅助疾病的诊断、预后评估和大规模人群筛查,作为新型生物标志物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近期研究发现,miRNA与川崎病发病机制相关,其表达失调将导致川崎病患者的免疫失衡及血管损伤。另有部分研究表明,循环miRNA可作为川崎病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主要聚焦于川崎病早期诊断及疗效预测。目前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去验证川崎病相关miRNA的早期诊断及预测效能。该文就近年来miRNA在川崎病中的功能机制及生物标志物研究进行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线粒体内膜转位酶8A基因敲除小鼠的构建及其内耳功能研究
    洪晗馨, 王龙昊, 刘辉辉, 彭浒, 吴皓, 杨涛
    2023, 43 (3): 261-268.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3.03.001

    摘要71)   HTML13)    PDF(pc) (4293KB)(44)    收藏

    目的·通过构建线粒体内膜转位酶8A(translocase of inner mitochondrial membrane 8A,Timm8a)基因敲除小鼠(即Timm8a-/- 小鼠),探究其听力表型及该基因在内耳的功能。方法·设计并构建Timm8a-/- 小鼠,采用PCR及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验证是否构建成功。观察并比较1月龄时Timm8a-/- 小鼠与野生型(wild type,WT)小鼠的体型及体质量。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WT小鼠耳蜗组织中TIMM8A的表达分布。通过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比较Timm8a-/- 小鼠和WT小鼠的听力阈值。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观察该2种小鼠内耳螺旋器、螺旋神经节与血管纹形态。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该2种小鼠的内耳毛细胞、螺旋神经节细胞与血管纹细胞中的线粒体超微结构,并统计异常线粒体所占比例。结果·PCR结果显示Timm8a基因已成功敲除,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Timm8a-/- 小鼠的耳蜗、大脑、心肌、骨骼肌组织中已无TIMM8A表达,表明Timm8a-/- 小鼠构建成功。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提示TIMM8A在WT小鼠耳蜗组织中呈泛表达,且高表达于螺旋器、螺旋神经节与血管纹区域。与WT小鼠相比,1月龄时的Timm8a-/- 小鼠发育较慢,体质量明显偏轻,且ABR阈值有所升高(均P<0.05);该小鼠的ABR的Ⅰ波波幅出现下降、Ⅰ波潜伏期有所延长。甲苯胺蓝染色结果显示,与WT小鼠相比,Timm8a-/- 小鼠的螺旋神经节细胞的形态与数量均无明显改变,耳蜗中圈及底圈的血管纹厚度减薄(均P<0.05)。透射电镜的观察结果显示,与WT小鼠相比,Timm8a-/- 小鼠内耳毛细胞、螺旋神经节细胞与血管纹细胞中线粒体结构出现异常,且异常线粒体比例明显增多(均P<0.05)。结论·该研究成功构建了Timm8a-/- 小鼠,其听力阈值的升高可能与其内耳线粒体超微形态结构异常有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高亲水性静电纺丝短纤维海绵促创面愈合的作用
    付晓晗, 王娟, 崔文国, 王彦
    2023, 43 (3): 269-277.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3.03.002

    摘要83)   HTML9)    PDF(pc) (5401KB)(53)    收藏

    目的·构建一种含有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的高亲水性静电纺丝短纤维海绵(Sponge@GO),探究其对慢性创面的促愈合作用。方法·分别将不含及含有GO的纺丝液经过纺丝成膜、打碎、塑形并用戊二醛交联后,制备出2种短纤维海绵(Sponge和Sponge@GO)。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2种海绵的内部结构,通过接触角及吸水率观察两者的亲水性能。经CCK-8法和活/死细胞染色验证海绵的生物相容性。将12只6周龄SD雄性大鼠分为对照组、Sponge组和Sponge@GO组,每组各4只;通过腹腔注射1%的链脲佐菌素溶液建立糖尿病模型,建模后每只大鼠背部制备3块直径1.0 cm的全层皮肤缺损;将材料覆盖于创面,使用医用纱布覆盖创面并固定(对照组仅覆盖无菌纱布包扎);分别于术后第7、14日测量并计算创面愈合率,同时取创周0.5 cm内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 and eosin staining,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病理学改变;并在第14日通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血管形成情况。结果·SEM观察显示,与Sponge海绵比较,Sponge@GO海绵的纤维直径较细,孔隙率偏大。2种短纤维海绵在10 min内均基本达到最大吸水率,Sponge@GO海绵的吸水率较高。Sponge@GO海绵的接触角小于Sponge海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术后第3、5日Sponge组与对照组相比,尚呈现出细胞增殖的状态(均P<0.05),而Sponge@GO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活/死细胞染色结果显示,3组细胞均呈现良好的增长态势。SEM和荧光染色观察显示,Sponge@GO海绵内部的细胞数量明显较Sponge海绵多。3组大鼠的创面均未见感染。Sponge@GO组和Sponge组术后第7日的创面愈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第14日,Sponge@GO组的创面愈合率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9),而Sponge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4日,H-E染色显示Sponge@GO组创面肉芽组织更加成熟,结构更为均匀致密;Masson染色显示Sponge@GO组胶原更加致密,上皮化显著;α-SMA免疫荧光染色显示Sponge@GO组新生血管数量更多,密度更高。结论·Sponge@GO海绵在吸收渗液后可维持创面微湿润环境,有利于促进伤口愈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分选链接蛋白1在胰腺导管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促进胰腺导管腺癌进展的机制研究
    潘泓, 廖颖娜, 盖严支, 钱立恒, 聂惠贞
    2023, 43 (3): 278-292.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3.03.003

    摘要65)   HTML13)    PDF(pc) (6390KB)(40)    收藏

    目的·探究分选链接蛋白1(sorting nexin 1,SNX1)在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其对PDAC细胞增殖、迁移、凋亡和巨胞饮的影响,并分析其促进PDAC进展的分子机制。方法·分别在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和基因型-组织表达(Genotype-Tissue Expression,GTEx)数据库、基因表达综合(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中的GSE15471数据集分析SNX1 mRNA在PDAC及正常胰腺组织中的表达量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 staining,IHC)检测PDAC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SNX1的表达变化。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SNX1在hTERT-HPNE细胞及PDAC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分别采用CCK8实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划痕实验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由转染siRNA引起SNX1下调导致的AsPC-1、Capan-1细胞的增殖能力、迁移能力、凋亡水平的变化。构建稳定敲除SNX1的Capan-1细胞株,使用裸鼠皮下成瘤实验检测下调SNX1对细胞在裸鼠体内增殖能力的影响。利用免疫荧光染色(immunofluorescence,IF)确定SNX1在PDAC细胞中的分布,并用四甲基罗丹明-葡聚糖(TMR-dextran)检测由转染siRNA引起SNX1下调导致的AsPC-1、Capan-1细胞巨胞饮水平的变化。利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软件预测与SNX1相关的信号通路,并选取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通路进行后续分析及实验验证。构建稳定过表达SNX1的Capan-1、AsPC-1细胞株,使用TGF-β通路抑制剂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Oxy)处理上述过表达细胞,并采用CCK8实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划痕实验、流式细胞术和TMR-dextran检测Oxy处理对过表达SNX1引起的细胞的增殖、迁移、凋亡、巨胞饮水平变化的影响。结果·TCGA和GTEx数据库的合并分析的结果显示SNX1 mRNA在PDAC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胰腺组织,GSE15471数据集分析的结果显示SNX1 mRNA在PDAC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均P=0.000)。IHC的结果显示SNX1在PDAC患者的癌组织中的表达亦高于癌旁组织。qPCR和Western blotting的结果显示,与hTERT-HPNE细胞相比,SNX1在PDAC细胞中的mRNA、蛋白水平均有上调(均P<0.05)。下调SNX1能够抑制AsPC-1、Capan-1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下调其巨胞饮水平,促进其凋亡;过表达SNX1则可产生相反的结果。同时,敲除SNX1能够抑制Capan-1细胞在裸鼠体内的增殖能力。IF的结果显示SNX1在PDAC细胞中与溶酶体存在共定位。GSEA的结果显示,SNX1的表达与细胞凋亡、三羧酸循环、TGF-β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相关;在PDAC细胞中下调SNX1能够抑制TGF-β信号通路的激活,过表达SNX1则可促进该通路的激活,且加入该通路抑制剂可抑制由过表达SNX1引起的细胞表型变化。结论·SNX1在PDAC细胞和组织中高表达,其可通过激活TGF-β信号通路增强PDAC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和巨胞饮水平,并抑制其凋亡。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四次跨膜蛋白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促进乳腺癌进展的作用机制
    曹源, 王红霞, 朱灜, 李军建
    2023, 43 (3): 293-300.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3.03.004

    摘要68)   HTML10)    PDF(pc) (3351KB)(35)    收藏

    目的·探究四次跨膜蛋白1(tetraspanin 1,TSPAN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乳腺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 staining,IHC)检测106例乳腺癌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TSPAN1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分析TSPAN1 mRNA在乳腺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在乳腺癌细胞MDA-MB-231、SUM159PT中下调TSPAN1后,通过细胞划痕实验、细胞侵袭实验检测TSPAN1对上述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并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蛋白(E-钙黏蛋白、N-钙黏蛋白和波形蛋白)的表达。结果·IHC的结果显示,TSPAN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P=0.000),且其表达水平与肿瘤的总TNM分期、M分期、N分期和病理学分级显著相关(均P<0.05)。对来自TCGA数据库的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TSPAN1 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P=0.000),其在TNM Ⅲ~Ⅳ期的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TNMⅠ~Ⅱ期(P=0.007)。与转染Control siRNA相比,转染TSPAN1 siRNA的MDA-MB-231和SUM159PT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均有所下降,E-钙黏蛋白的表达增加、N-钙黏蛋白及波形蛋白的表达减少(均P<0.05)。结论·TSPAN1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较高,可促进乳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利妥昔单抗治疗成人难治性原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分析
    冯琳鸿, 王亚琨, 吴茜茜, 朱迎春, 白寿军
    2023, 43 (3): 301-307.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3.03.005

    摘要155)   HTML11)    PDF(pc) (1296KB)(40)    收藏

    目的·研究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TX)治疗难治性原发性膜性肾病(primary membranous nephropathy,PMN)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肾内科2018年7月—2022年4月收治的难治性PMN患者(经糖皮质激素联合环孢素、环磷酰胺或他克莫司等免疫抑制剂治疗1年以上仍未达到临床缓解或出现临床复发的患者),使用2剂RTX方案(RTX单次剂量为1 000 mg,2次用药间隔时间为2周;6个月后检测患者外周血B细胞数量,若外周血B细胞数量>5个/μL,则予以追加RTX 1 000 mg)。随访主要观察指标为血白蛋白、血肌酐、尿蛋白肌酐比(urinary protein/creatinine ratio,UPCR)、血磷脂酶A2(phospholipase A2 receptor,PLA2R)抗体、外周血B细胞计数、血清总IgG水平。观察患者主要指标的变化趋势及不良反应,评估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共纳入18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8.17±16.73)岁,其中男性11例。RTX治疗总剂量为(2 222.22±485.07)mg,RTX治疗后随访时间为(14.9±4.9)个月。末次随访时,血白蛋白较RTX治疗前显著升高[(36.50±5.33)g/L vs (27.61±8.59)g/L,P=0.009],血肌酐水平稳定(P>0.05),UPCR显著下降[863.30(203.20,2 291.75)mg/g vs 2 954.00(1 458.00,7 260.75)mg/g,P=0.047],PLA2R抗体显著下降[(44.32±33.71)RU/mL vs (168.40±88.40)RU/mL,P=0.015],外周血B细胞计数显著下降[(37.89±12.43)个/μL vs (246.40±239.98)个/μL,P=0.009],血清总IgG水平稳定(P>0.05)。RTX治疗后,8例患者达到完全缓解(44.4%),7例达到部分缓解(38.9%),治疗总体有效率为83.3%;仅有3例患者评估为不缓解(16.7%)。在不良反应方面,1例患者出现输注过敏反应,1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结论·对于经过传统免疫抑制剂治疗后持续未达到临床缓解或出现临床复发的难治性PMN患者,使用2剂RTX治疗方案可有效诱导该类患者达到临床完全或部分缓解,且安全性良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