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的诊治方案:基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颞下颌关节中心的经验
    张善勇, 杨驰
    2022, 42 (6): 709-716.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6.003

    摘要1026)   HTML22)    PDF(pc) (1625KB)(895)    收藏

    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temporomandibular joint osteoarthritis,TMJOA)是最常见的颞下颌关节退行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包括关节及周围肌肉疼痛、关节绞索、摩擦/破碎音以及张口受限等,可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TMJOA主要病理特征包括慢性滑膜炎、进行性关节软骨退变和软骨下骨异常改建。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异常机械负荷、创伤、遗传、代谢、性别和年龄等都可成为致病因素。TMJOA常用诊断方法包括磁共振成像(MRI)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等。TMJOA的分期标准主要有Wilkes分期和杨氏分期。TMJOA的临床治疗主要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非手术治疗包括健康教育、心理咨询、药物治疗、咬合治疗等;手术治疗包括关节穿刺术、关节镜手术、关节盘锚固术、自体组织移植修复术和关节置换术等。该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对TMJOA疾病诊断、分期与手术治疗和术后评价等方面进行总结,并结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关节专科团队的诊治经验提出诊治方案的建议,从而为同行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乳酰化修饰在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葛玲玲, 黄洪军, 罗艳
    2023, 43 (3): 374-379.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3.03.014

    摘要893)   HTML58)    PDF(pc) (1230KB)(799)    收藏

    乳酸是细胞呼吸的产物。葡萄糖进入细胞后,在己糖激酶等的催化作用下通过糖酵解代谢成丙酮酸。当细胞氧供充足时,丙酮酸通过线粒体基质中的丙酮酸脱氢酶转化为乙酰辅酶A参与三羧酸循环,为细胞提供必需的能量。当细胞缺氧时,丙酮酸由胞质中的乳酸脱氢酶催化生成乳酸。乳酸不仅为线粒体呼吸提供能量源,还通过自分泌、旁分泌和内分泌等形式在炎症反应、创伤修复、记忆形成和神经保护以及肿瘤生长和转移等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影响疾病发展和预后。表观遗传修饰是通过修饰酶共价添加或水解组蛋白和DNA结构中的功能基团以调节基因复制、转录和翻译等过程,影响细胞生物学效应。组蛋白是真核生物染色体的基本结构蛋白,其翻译后修饰诸如甲基化、乙酰化等影响其与DNA双链的亲和性,改变染色质结构,广泛参与基因的表达调控。最新研究发现组蛋白上可以发生乳酰化修饰,即通过对组蛋白上的赖氨酸残基添加乳酸基团,使其作为一种全新的表观遗传修饰发挥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乳酰化修饰也被证明广泛发生在非组蛋白上。乳酰化修饰的发现扩大了对乳酸参与疾病病理机制的认识。该文主要综述了乳酰化修饰在肿瘤、炎性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和机制,以期为相关疾病的研究与诊疗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代谢研究进展
    林家俞, 秦洁洁, 蒋玲曦
    2022, 42 (8): 1122-1130.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8.018

    摘要698)   HTML49)    PDF(pc) (2370KB)(749)    收藏

    代谢重编程是细胞为满足能量需求,通过改变代谢模式来促进细胞增殖和生长的机制。肿瘤细胞通过Warburg效应等代谢重编程模式来供能,以促进自身的生存、生长与转移。肿瘤微环境即肿瘤细胞自身所处的内环境,其不仅包括肿瘤细胞本身,还包括与肿瘤细胞关系密切的基质细胞、免疫细胞等组分。肿瘤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代谢产物等生化分子调控细胞之间的免疫功能、信号转导,并塑造一个缺氧、酸性、营养物质匮乏的肿瘤微环境,阻断免疫细胞的抗肿瘤效应。快速增殖的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竞争相对匮乏的营养物质,使得肿瘤细胞本身就可营造一种免疫抑制的微环境。在免疫抑制的肿瘤微环境影响下,免疫细胞通过代谢重编程的方式来产生耐受表型相关的代谢适应,以满足自身需求,并发挥抗肿瘤或免疫抑制的功能。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反应主要依赖于其特有的代谢途径,这与免疫细胞的类型与功能有关。免疫细胞的功能特性与肿瘤的免疫治疗效果直接相关。调节免疫细胞的代谢途径,可为肿瘤治疗提供良好的方向。该文阐述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主要代谢途径,总结其代谢特征与免疫功能的关系,讨论代谢通路调节免疫细胞功能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改造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及改善肿瘤免疫治疗效果提供新的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核酸适体药物偶联物——肿瘤精准治疗新风向
    韩永琪, 韩达, 閤谦, 姬丁坤, 谭蔚泓
    2022, 42 (9): 1176-1181.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9.003

    摘要709)   HTML211)    PDF(pc) (1279KB)(643)    收藏

    癌症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癌症的精准治疗至今仍是亟须解决的重大医学难题。精准分子医学,可从分子水平上诊断和治疗肿瘤,为肿瘤诊疗提供新的策略。作为优异的靶向识别分子和药物递送载体,核酸适体及核酸适体偶联物为肿瘤的精准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分子工具,已成为肿瘤靶向治疗的前沿新兴领域。该文综述了核酸适体性质及筛选技术、核酸适体药物偶联物的构建及其在临床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并对核酸适体药物在肿瘤精准分子医学中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新型分子靶向药物的开发及其在临床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巨胞饮途径介导的新冠原始株病毒蛋白入胞的细胞水平初步研究
    江淦, 杨于权, 陈曜星, 侯照远, 高小玲, 陈红专, 贾浩
    2022, 42 (8): 987-996.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8.003

    摘要296)   HTML16)    PDF(pc) (8168KB)(606)    收藏

    目的·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原始株的几种关键蛋白对多种细胞模型巨胞饮途径的影响。方法·①利用免疫共沉淀技术探索SARS-COV-2原始株的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spike protein receptor-binding domain,S-RBD)、核衣壳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N)和非结构蛋白7(non-structural protein-7,NSP7)等病毒蛋白与HEK-293T细胞内蛋白的相互作用。②于体外,将SARS-CoV-2原始株的S-RBD、N、NSP7病毒蛋白分别与HEK-293T/bEnd.3/Beas-2b细胞(正常细胞模型)共孵育,利用巨胞饮标志物——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标记的70 kDa葡聚糖(FITC-70 kDa-葡聚糖)水平的变化观察上述细胞巨胞饮水平的改变。③利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炎症细胞模型,分析SARS-CoV-2原始株的病毒蛋白对该炎症细胞的巨胞饮水平的改变。④在正常细胞模型和炎症细胞模型中,利用5-(N-乙基-N-异丙基)阿米洛利(EIPA)或载带Rab5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的脂蛋白纳米药物载体分别抑制由SARS-CoV-2病毒蛋白诱导的巨胞饮作用,进一步观察细胞对S-RBD、N、NSP7病毒蛋白的摄取情况。结果·① SARS-CoV-2原始株的3个病毒蛋白在被摄取入胞后,可与Rab蛋白家族发生结合。②研究发现,SARS-CoV-2原始株的S-RBD、N、NSP7病毒蛋白均可刺激HEK-293T/bEnd.3/Beas-2b细胞产生巨胞饮作用。③在炎症细胞模型中,3个病毒蛋白均可增强细胞的巨胞饮作用。④经EIPA(75 μmol/L)或载带Rab5 siRNA的脂蛋白纳米药物载体处理后,2类细胞对S-RBD、N、NSP7病毒蛋白的摄取均有减少。结论·SARS-CoV-2原始株的S-RBD、N、NSP7病毒蛋白可上调多种细胞模型的巨胞饮水平,尤其是在合并炎症感染的情况下;同时,巨胞饮抑制剂/脂蛋白纳米药物载体均可抑制由上述病毒蛋白上调的巨胞饮作用,继而减少病毒蛋白的入胞水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Prrx1 +牙周膜干细胞在牙移动过程中的谱系示踪
    汪席均, 金安婷, 黄湘如, 徐弘远, 高昕, 杨屹羚, 代庆刚, 江凌勇
    2022, 42 (8): 1008-1015.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8.005

    摘要300)   HTML13)    PDF(pc) (4046KB)(594)    收藏

    目的·通过Cre/loxP重组酶系统研究牙周膜干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s,PDLSCs)中配对相关同源基因1(paired related homeobox 1,Prrx1)阳性细胞谱系(Prrx1+细胞谱系)在小鼠牙移动过程中的动态分布。方法·利用Cre/loxP重组酶系统,将诱导型Prrx1-CreERT2 小鼠与R26tdTomato 荧光标记小鼠交配繁殖,并通过PCR对其子代小鼠进行基因型鉴定。取8只子代小鼠,向其腹腔注射他莫昔芬(tamoxifen,TA),以标记PDLSCs中的Prrx1+细胞谱系(即tdTomato+细胞)。于小鼠上颌左侧安置加力装置[即正畸牙移动(orthodontics tooth movement,OTM)侧],右侧未加力即为对照侧,以构建小鼠OTM模型。分别于牙移动第3日(OTM 3 d)、第7日(OTM 7 d)时处死小鼠,收集其双侧上颌磨牙及周围牙周组织,经脱钙后行包埋及冰冻切片处理。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观察张力区和压力区牙周膜的改变,并利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Prrx1+细胞谱系在张力区及压力区的动态分布。结果·经PCR鉴定,子代小鼠基因型为Prrx1-CreERT2;R26tdTomato。随着加力装置作用的增加,OTM 7 d小鼠的牙移动距离[(87.44±4.02)μm]较OTM 3 d小鼠[(42.81±5.04)μm]明显增加,提示小鼠OTM模型构建成功。H-E染色结果显示:OTM 3 d时小鼠OTM侧压力区的牙周膜被压缩、间隙变窄,而OTM 7 d时OTM侧牙周膜宽度逐渐恢复;OTM 3 d时OTM侧张力区的牙周膜被拉伸,而OTM 7 d较OTM 3 d时牙周膜排列更规则。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OTM 3 d时OTM侧压力区牙周膜中tdTomato+细胞数量较对照侧减少,OTM 7 d时OTM侧压力区tdTomato+细胞数量较对照侧增加(均P<0.05);OTM 3 d及OTM 7 d时,OTM侧张力区tdTomato+细胞数量较对照侧均有增加(均P<0.05)。结论·成功构建了Prrx1-CreERT2;R26tdTomato 小鼠的OTM模型,并初步证实了Prrx1+细胞谱系参与OTM过程中的牙周改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试验研究现状分析
    彭树涛, 仇晓春
    2022, 42 (8): 971-979.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8.001

    摘要335)   HTML232)    PDF(pc) (4893KB)(572)    收藏

    目的·分析2012—2021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简称上海交大医学院)注册的临床试验与发表的临床研究论文的学科分布、研究团队、多中心合作及其趋势特征。方法·在Dimensions及中国、美国临床试验注册平台重点检索上海交大医学院及附属医院2012—2021年注册开展的临床试验信息,按健康研究分类系统(Health Research Classification System,HRCS)和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ICRP)肿瘤分类标准等对每条临床试验进行分类与标注。在PubMed数据库中检索同期以上海交大医学院为第一或通信作者所在机构发表的临床研究论文。采用EXCEL 2016和VOSviewer 1.6.18软件对以上信息进行聚类分析和可视化汇总。结果·2012—2021年全球新注册的临床试验中有中国研究人员参与的为54 652项,占全球总数的13.63%。北京、上海、广州是中国开展临床试验研究最多的3个城市。上海交大医学院这10年间每年新注册的与在研的临床试验项目数基本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但2021年新注册的项目数略有下降。在所有上海交大医学院注册的3 970项临床试验中,44.4%在中国临床试验平台注册,55.0%在美国临床试验平台注册;85.5%的临床试验由研究者发起;肿瘤、心血管疾病、口腔与胃肠道疾病、精神疾病、代谢与内分泌疾病是该校临床试验研究的重点领域。其中,肺癌研究位列所有47种肿瘤研究的首位。第六人民医院、瑞金医院和仁济医院是临床试验注册数前3位的附属医院。以上海交大医学院为第一或通信作者所在机构的临床研究论文共计1 898篇(5.4%),研究主题主要分布在胃肠病、心脏病、肿瘤、放射、口腔正畸、糖尿病等领域。复旦大学各附属医院是其临床试验合作的主要机构。上海交大医学院在糖尿病、高血压以及骨科、放射科、肾脏科等领域已经形成核心研究团队。结论·上海交大学医学院临床试验研究学科优势明显,新兴学科潜力较大。多学科创新研究团队也已形成,多中心临床试验是临床试验的常态,并已在部分领域主持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合作。但相比全球与国内其他地区,2021年该校临床试验注册数有所下降,其原因有待进一步分析。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帐篷钉技术在牙槽骨重度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30例临床病例回顾性分析与总结
    吴靖, 赵正宜, 邹多宏, 杨驰, 张志愿
    2022, 42 (6): 768-777.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6.011

    摘要1208)   HTML46)    PDF(pc) (6442KB)(571)    收藏

    目的·探究帐篷钉技术在牙槽骨重度缺损修复重建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接受帐篷钉技术完成牙槽骨重度缺损修复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与重建患者术前以及术后8个月的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数据,统计患者牙槽骨水平、垂直以及混合型骨缺损的修复重建效果。术后8个月时,在患者接受二期种植手术过程中利用取骨环钻在待种植区域取一圆柱状骨组织样本,通过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数据分析样本骨小梁数量(trabecular bone number,Tb. N)、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bone thickness,Tb. Th)、骨体积分数(bone volume/total volume,BV/TV)以及骨骼矿物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以明确骨再生效果。通过硬组织切片观察术后组织样本内的新骨形成率及材料残留率以分析新骨形成情况。结果·术后8个月患者牙槽骨垂直骨增量为4.81(1.58,7.66)mm,水平骨增量为3.96(2.38,5.67)mm,骨增量区域的骨增量体积为2 157.22(776.59,2 831.63)mm3。术后8个月骨组织样本Micro-CT分析显示帐篷钉植骨区域Tb. N为(3.09±0.68)/mm,Tb. Th为(0.08±0.01)μm,BV/TV为(25.24±5.60)%,BMD为(0.24±0.05)g/cm3;硬组织切片显示新骨形成率为(16.30±3.57)%,材料残留率为34%(31.75%,38.25%)。上述研究数据表明骨修复与再生良好。患者术中、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以及严重不良事件。结论·基于以“稳定为核心”的牙槽骨骨增量理念,使用帐篷钉、膜钉及包袋结构,在规范化操作下,帐篷钉技术可以有效完成牙槽骨重度骨缺损的修复重建,并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骨增量效果可预测性高,有利于后期口腔种植修复治疗的顺利开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不同月龄C57BL/6J小鼠耳蜗线粒体和NAD +水平比较
    冯宝怡, 董庭婷, 郑晓飞, 陶永, 吴皓
    2022, 42 (8): 980-986.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8.002

    摘要374)   HTML38)    PDF(pc) (3503KB)(557)    收藏

    目的·研究不同月龄小鼠耳蜗中线粒体及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NAD+)水平的变化,探索年龄相关性听力下降可能的机制。方法·分别选取1月龄、4月龄、8月龄及12月龄4组C57BL/6J雄性小鼠各10只,采用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 response,ABR)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DPOAE)测定4组不同月龄小鼠听觉功能;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比较4组不同月龄小鼠耳蜗中线粒体能量代谢相关基因Ndufb5(NADH:ubiquinone oxidoreductase subunit B5)、Sdha(succinate dehydrogenase complex flavoprotein subunit A)、Sdhc(succinate dehydrogenase complex subunit C)和Atp5b(ATP synthase,H+ transporting mitochondrial F1 complex,beta subunit)的mRNA表达水平;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分别观察1月龄和12月龄小鼠耳蜗毛细胞中的线粒体数量变化;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电镜)观察1月龄和12月龄小鼠耳蜗中内毛细胞、外毛细胞、螺旋神经节细胞及神经纤维中的线粒体形态结构;通过定量比色法检测并比较不同月龄小鼠耳蜗中的NAD+水平。结果·小鼠的ABR和DPOAE阈值呈现随月龄增长而升高的趋势,其中12月龄小鼠的ABR阈值在5.66~45.00 kHz的频率段较1月龄小鼠均显著升高(均P<0.01),DPOAE阈值在11.32~32.00 kHz的频率段较1月龄小鼠也显著升高(均P<0.01)。与1月龄小鼠相比,4、8、12月龄小鼠中4个线粒体功能相关基因(Ndufb5SdhaSdhcAtp5b)mRNA的表达水平呈现随月龄增长而下降的趋势,并在8月龄开始与1月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12月龄小鼠耳蜗内毛细胞中的线粒体数量较1月龄明显减少。另外透射电镜在12月龄小鼠内毛细胞、螺旋神经节细胞及神经纤维中观察到空泡样变性的线粒体以及螺旋神经节细胞中出现较大的脂褐素。小鼠内耳NAD+水平呈现随月龄增长而下降的趋势,8月龄和12月龄小鼠NAD+水平较1月龄显著下降(均P<0.01)。结论·随月龄增长,C57BL/6J小鼠外周听觉关键细胞的线粒体功能下降、结构异常,耳蜗NAD+水平下降,这与小鼠听力阈值随着月龄增长而下降的表现一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海绵来源的smenospongine通过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细胞中的EGFR-Akt-ABCG2信号通路抑制顺铂耐药
    廖雅慧, 刘丽云, 朱泓睿, 林厚文, 严继舟, 孙凡
    2022, 42 (8): 997-1007.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8.004

    摘要298)   HTML14)    PDF(pc) (4930KB)(510)    收藏

    目的·研究海绵来源的倍半萜胺醌类化合物smenospongine(SME)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细胞A549及其顺铂耐药株A549/DDP的抗肿瘤活性及作用机制。方法·利用2种细胞(母本细胞A549和顺铂耐药细胞A549/DDP)作为研究模型,采用CCK-8实验检测2株细胞对一线化学治疗药物的半抑制浓度(half max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以验证A549/DDP多药耐药的情况;通过克隆形成实验检测SME对母本及耐药细胞增殖的影响,同时采用Transwell侵袭实验以及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SME对A549/DDP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to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影响;应用Western blotting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检测2株细胞中受到SME调节的多药耐药基因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探讨其耐药分子机制;进一步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SME对多药耐药蛋白ATP结合盒蛋白G超家族成员2(ATP-binding cassette superfamily G member 2,ABCG2)上游蛋白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SME对母本细胞和顺铂耐药株细胞周期的影响,同时应用TUNEL(TdT-mediated dUTP Nick-end labeling)染色以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SME对2株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与母本细胞相比,顺铂耐药株A549/DDP细胞对顺铂表现出显著耐药性,同时对多种临床一线肺癌化学治疗药物表现出多药耐药的特征;SME显著抑制A549和A549/DDP的增殖、克隆形成,同时抑制耐药株的EMT;通过筛选多药耐药蛋白发现,SME显著下调ABCG2的蛋白以及mRNA表达;SME可抑制ABCG2上游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serine/threonine kinase,Akt)信号通路,进而下调ABCG2,并上调FoxO1;SME诱导母本细胞和耐药株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同时诱导2株细胞凋亡。结论·SME作为抑制NSCLC耐药的新小分子化合物通过抑制EGFR-Akt信号通路,下调ABCG2蛋白、上调FoxO1蛋白,进而抑制A549和A549/DDP的细胞活力,抑制耐药株的EMT,最终促进细胞凋亡。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下颌骨髁突骨折的诊治方案:基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颞下颌关节中心的经验
    何冬梅, 杨驰
    2022, 42 (6): 695-701.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6.001

    摘要824)   HTML34)    PDF(pc) (2911KB)(506)    收藏

    下颌骨髁突骨折在临床上常见,治疗不当会引起咬合紊乱、关节强直、生长发育受限等后遗症。该文结合文献回顾,总结了团队的诊治经验,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髁突骨折的影像学诊断特别是CT的冠状位图像重建是骨折分类和治疗的重要依据。按照骨折线的部位分为髁突(囊内)骨折、髁突颈部骨折和髁突下(基底部)骨折3类。其中囊内骨折又分为A、B、C、M 4种类型。髁突骨折的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对咬合紊乱的患者可采用颌间弹性牵引的方式;手术治疗的绝对适应证是下颌支残端外脱位出关节窝的骨折,相对适应证是下颌支残端与关节窝接触的骨折、髁突颈部严重移位或脱位和基底部骨折。手术成功的关键点为:正确的手术入路,骨折的解剖复位和稳定的固定,术中对翼外肌附着和髁突表面软骨的保护,关节盘的复位。对于合并髁突骨折的下颌骨骨折进行复位和固定,要注意舌侧裂隙的关闭(以确保下颌骨宽度的恢复)和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当髁突骨折合并面中部骨折时应先复位固定髁突骨折和咬合关系,然后通过咬合复位固定上颌骨骨折。6岁以下的儿童髁突的自我改建能力较强,多用非手术治疗;随着年龄增长髁突的愈合改建能力逐渐减弱,12岁以上青少年的髁突接近成人,手术治疗适应证参考成人髁突骨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ASPECT评分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卫雪敏, 高成金
    2022, 42 (7): 919-924.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7.011

    摘要676)   HTML26)    PDF(pc) (1187KB)(493)    收藏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以高致残率、高致死率为特征,如何快速准确地诊断和选择恰当的治疗方式是诊治的关键。AIS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脑组织早期缺血性改变(early ischemic change,EIC)的位置和病灶的大小,因此结合影像学检查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十分必要。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ASPECT评分)是一个总分为10分的影像组学评分系统,以准确、简单的方式来评价脑卒中患者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EIC,从影像学角度量化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帮助临床医师进行医疗决策。ASPECT评分不仅被广泛地应用于预测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情况,也被用于识别接受血管内治疗获益的人群,及评估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的风险。目前结合多模式影像学的ASPECT评分也用于预测缺血性病灶核心体积以及预测预后。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出现了基于机器学习的自动化ASPECT评分方法。该文对ASPECT评分方法及其在AIS治疗和预后预测中的价值、多模式ASPECT评分、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自动化ASPECT评分的应用进行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颞下颌关节强直的诊治方案:基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颞下颌关节中心的经验
    何冬梅, 杨驰
    2022, 42 (6): 702-708.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6.002

    摘要790)   HTML23)    PDF(pc) (1828KB)(480)    收藏

    颞下颌关节强直以张口受限为特点,生长期发生会导致面部畸形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严重影响患者的外形和下颌功能,是临床难治疾病。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和经验的不断积累,颞下颌关节强直的诊治取得很大进展。该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颞下颌关节中心的手术经验并提出诊疗方案,供临床医师参考。颞下颌关节强直的影像学诊断中,CT冠状重建是分类的主要依据,根据骨球内侧是否存在残余髁突结构及其大小可以分为4种类型,此外对颞下颌关节强直伴发的颌骨畸形、咬合关系紊乱和呼吸道结构紊乱可以进一步分类。颞下颌关节强直的手术治疗包括外侧间隙成形术和关节重建术。当骨球内侧存在髁突结构且其内外径≥正常髁突内外径的1/2时,选择外侧间隙成形术,以保留髁突及关节盘结构;其他类型选择关节重建术,包括自体骨移植、人工关节重建、牵引成骨术等。对合并的颌骨畸形可以同期或二期进行正颌外科手术。自体脂肪移植可以显著减少颞下颌关节强直的复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基于主动健康指数的数字化慢性病防控的思考与探索
    高翔, 李晓光, 周良, 王慧
    2023, 43 (2): 137-142.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3.02.001

    摘要498)   HTML55)    PDF(pc) (1672KB)(472)    收藏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导致的疾病负担仍在不断增加,深刻地影响着公众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传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缺乏诊断标准和健康干预的合理介入时机,且需方主动性缺失的瓶颈日益凸显。将健康主动性概念引入并构建主动健康指数(proactive health index,PHI),有望成为优化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有效手段。随着全球进入数字化变革的关键时期,我国健康战略已明确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应发挥科技创新和信息化的引领支撑作用,数字健康为慢性病健康管理的发展带来战略机遇。该文在数字化慢性病防控的发展背景下,分析我国慢性病健康管理当前存在的主要瓶颈,明确构建慢性病健康管理诊断标准的重要性,提出PHI的概念及构建以解决慢性病健康管理的关键问题,并从政府端、家庭医生端和公众端对PHI的应用场景进行了部署与展望,以期为提升居民健康管理主动性,优化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效果提供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异质性耐药的研究
    李聪聪, 姚玉峰, 张传珍
    2022, 42 (7): 839-845.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7.001

    摘要438)   HTML31)    PDF(pc) (4880KB)(468)    收藏

    目的·探究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的异质性耐药机制。方法·通过圆盘扩散法对临床分离鉴定的铜绿假单胞菌(n=227)的环丙沙星异质性耐药进行初筛,同时根据抑菌圈直径对这些菌株的耐药性进行划分。通过无抗生素条件下连续传代后测定敏感性来判断异质性耐药菌株的稳定性。利用群体谱型分析法(population analysis profiling,PAP)对初筛结果进行验证。通过全基因测序分析异质性耐药的产生机制,最后测定比较不同突变类型的耐药亚群对不同抗生素敏感性的影响。结果·在圆盘扩散法中,227株临床菌株中有142株(62.6%)对环丙沙星表现为敏感,26株(11.5%)表现为中介,59株(26.0%)表现为耐药。该方法筛选得到18株潜在异质性耐药菌株,其中11株经PAP及稳定性检测后确定为稳定异质性耐药菌。随机挑选的18株初筛鉴定为非异质性耐药的菌株中,有3株经PAP鉴定为异质性耐药菌株。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发现11株耐药亚群中,有8株发生mexS突变,2株发生gyrA突变;除此之外,基因fleQ、PA2632和PAKAF_02255均分别在1株菌株中发生突变。mexSgyrA这2类突变型均导致莫西沙星耐药,部分mexS突变株同时对氯霉素与亚胺培南耐药。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的异质性耐药率为4.8%(11/227)。圆盘扩散法作为铜绿假单胞菌异质性耐药筛选方法灵敏度较低,存在一定假阴性率。mexS突变是耐药亚群中最常见的突变类型,该突变可能通过使外排泵MexEF-OprN过表达来介导对环丙沙星在内的多种抗生素耐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基于心跳知觉的内感知研究进展
    梁宇璇, 李春波
    2022, 42 (5): 660-666.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5.015

    摘要403)   HTML158)    PDF(pc) (1304KB)(454)    收藏

    早期经典的一些情绪理论中,心理学家JAMES提出情绪是对身体生理变化的知觉,即生理变化(如心跳加快)先于恐惧、紧张等情绪产生。之后有研究者将人体对其身体内部生理信号(如心跳、呼吸、胃肠蠕动等)的感知能力定义为内感知。其中心跳知觉的行为学评估受到广泛关注。目前较为公认的观点认为内感知可从准确性、敏感性、意识三大维度进行测量;多个研究表明内感知同情绪体验强度高度相关,且在患有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的临床群体中,亦可观察到内感知的变化。借助功能磁共振成像等技术,研究者发现大脑岛叶可能为内感知过程的中枢,这同情绪体验的活动脑区有重叠,为情绪理论提供了神经解剖学证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内感知领域。国内已发表的相关综述大多侧重于心理学方面,尚缺乏内感知紧密联系临床的综述发表。该文就基于心跳知觉的内感知维度、测量方法、研究技术及其在临床上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对内感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经颅直流电刺激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王杨, 程佳月, 王振
    网络首发日期: 2022-07-25
    18. 微RNA-30b-5p通过靶向Atg5抑制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卵巢颗粒细胞自噬
    王雪敏, 王亚楠, 牛爱琴, 叶英, 李飞
    网络首发日期: 2023-01-18
    19. 开发用于肿瘤微环境成像的pH敏感荧光探针
    王雨心, 孙瑞琪, 刘坚华, 何伟娜
    2022, 42 (7): 875-884.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7.005

    摘要461)   HTML22)    PDF(pc) (4327KB)(424)    收藏

    目的·合成水溶性pH响应性花菁类近红外荧光探针,评估其光学性能,并将其应用于模拟肿瘤微环境的在体成像。方法·应用两步经典的化学反应,合成水溶性pH响应性近红外荧光探针R2S,同步合成脂溶性探针R2Z作为对照。应用磁共振氢谱、质谱及高效液相色谱验证探针的化学结构及纯度。利用紫外-可见、光致发光光谱学测试评价探针的pH响应性、响应可逆性、光稳定性及结构稳定性。利用细胞荧光共定位成像评价探针的细胞膜通透性,使用HCT-116细胞、HeLa细胞进行细胞毒性实验,使用BALB/c健康雌性小鼠进行小动物在体成像实验,评估探针的安全性。通过在小鼠背部左侧和右侧分别皮下注射pH 6.50和pH 7.40的PBS溶液模拟肿瘤微酸性环境和正常的细胞环境,随后注射探针R2S进行在体成像实验,比较R2S在pH 6.50侧和pH 7.40侧的荧光强度。结果·成功合成了水溶性pH响应性近红外荧光探针R2S及其脂溶性类似物R2Z。随着溶液酸性逐渐增强(从pH 11.10到pH 3.47),R2S的最大吸收波长由642 nm红移至774 nm,最大发射波长亦由794 nm红移至808 nm。探针R2S的酸解离常数(pKa)值约为6.88。与脂溶性探针R2Z相比,R2S在保留了较好细胞膜通透性的前提下,展现出更大的斯托克斯位移、更好的响应可逆性、更高的稳定性。R2Z在12.5 μmol/L浓度下,细胞相对存活率低于80%;而R2S在100 μmol/L浓度下,仍未表现出明显的细胞生长抑制现象,表明其具有更高的生物安全性。R2S在模拟肿瘤微酸性环境的低pH组织和正常pH组织中的成像具有明显的区分度。结论·水溶性pH响应性花菁类近红外荧光探针R2S对pH变化响应灵敏、稳定,最佳响应范围与肿瘤所处微环境的pH相符,在肿瘤成像领域展现出了较强的在体成像应用潜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血糖监测技术的进步与展望
    贾伟平
    2022, 42 (9): 1171-1175.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9.002

    摘要764)   HTML216)    PDF(pc) (1658KB)(424)    收藏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综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近1个多世纪以来,糖尿病监测技术由最初的尿糖检测,到后来的血糖检测,再到目前的持续葡萄糖监测(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CGM),不断向便捷、准确、微创,甚至无创的方向发展。近年来不断发展的CGM技术,可连续、动态地监测全天人体组织间液葡萄糖浓度的变化,发现不易被传统血糖监测方法探测到的隐匿性高血糖和低血糖。利用CGM技术提供的海量血糖信息,有望使糖尿病管理方案的制定更具针对性,真正做到精准控糖。而与之相应的,以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me in range,TIR)为代表的血糖控制新指标备受关注,能更全面地提供包括高血糖、低血糖以及血糖波动等信息,与传统血糖指标糖化血红蛋白等互为补充。未来,应进一步研发舒适、稳定、准确性高的成熟、微创甚至无创血糖监测技术,以大幅提高患者血糖监测的体验感和积极性;同时,积极推动闭环胰岛素输注系统研发,真正实现个体化、自动化血糖控制,以进一步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