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目录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24 Vol.44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肝细胞癌相关的核编码线粒体基因及临床信息的综合预后模型
    克德尔亚·艾山江, 傅怡, 赖冬林, 邬海龙, 龚伟
    2024, 44 (1): 1-12.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1.001

    摘要139)   HTML21)    PDF(pc) (3051KB)(118)    收藏

    目的·建立一个基于线粒体基因和临床信息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的预后模型。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下载369例HCC患者和50例肝脏正常对照的基因表达谱和临床数据。核编码的线粒体基因(nuclear encoded mitochondrial gene,NEMG)从MitoCarta3.0数据库获得。使用“DEseq2”R包和单变量Cox分析选择与HCC患者OS相关并参与氧化磷酸化、三羧酸循环和细胞凋亡通路的NEMG[(泛素细胞色素C还原酶铰链蛋白(ubiquinol cytochrome C reductase hinge protein,UQCRH腺苷三磷酸柠檬酸裂解酶(ATP citrate lyase,ACLY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2(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kinase 2,PCK2Bcl-2同源拮抗剂1(Bcl-2 homologous antagonist/killer 1,BAK1Bcl-2相关X蛋白(Bcl-2-associated X protein,BAX)和Bcl-2/腺病毒E1B相互作用蛋白3样(Bcl-2/adenovirus E1B interacting protein 3-like,BNIP3L)]。应用多变量Cox回归来确定HCC OS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一个基于独立危险因素(6个NEMG风险特征和TNM分期)的综合预后模型和预后列线图,计算中位预后评分。以中位预后评分作为分界点,将HCC患者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进行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并进行对数秩检验来评估低风险组和高风险组患者OS的差异。使用“timeROC”软件包计算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用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下载HCC队列(GSE14520)验证综合预后模型对1、3、5年OS的预测性能。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在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34例HCC临床样本中验证6-NEMG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ROC分析结果显示,与仅6-NEMG风险特征(1、3、5年AUC分别为0.77、0.66、0.65)或仅TNM分期(1、3、5年AUC分别为0.66、0.67、0.63)相比,该综合预后模型对1年(AUC,0.78)、3年(AUC,0.73)和5年(AUC,0.69)HCC OS显示出更好的预测性能。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高风险组患者的OS明显比低风险组差(P=0.001)。此外,在GEO外部队列中发现该预后模型的预测性能较好(1、3、5年AUC分别为0.67、0.66、0.74),高、低风险组患者的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TCGA数据的结果一致。在临床HCC队列中,与癌旁肝脏组织相比,除BNIP3L外,其他5个NEMG在肿瘤组织的表达水平上调或者下调。相关性分析显示,在GSE14520与临床HCC队列中预后评分与HCC肿瘤的大小和数量呈正相关。结论·构建并验证了一个将6-NEMG风险特征与TNM分期相结合的HCC预后预测模型。该模型可能有助于HCC患者的预后预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A-PRF促进兔膝关节骨软骨损伤愈合的观察
    朱泽宇, 吕成奇, 刘旭凌, 陈昱璐, 邹德荣, 陆家瑜
    2024, 44 (1): 13-22.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1.002

    摘要82)   HTML15)    PDF(pc) (4234KB)(41)    收藏

    目的·探讨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 (advanced platelet-rich fibrin,A-PRF)在骨软骨再生中的作用。方法·获取新西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和膝关节软骨细胞;通过低速离心兔心脏血液获得A-PRF。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A-PRF的组织学结构;ELISA法检测A-PRF中生长因子,包括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释放;采用活/死细胞双染法及MTT法检测A-PRF对兔BMSCs细胞毒性及增殖情况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A-PRF对兔BMSCs Ⅱ型胶原蛋白、聚集蛋白聚糖、碱性磷酸酶(ALP)和骨钙素(OCN)基因表达的影响;使用transwell小室测定A-PRF对于兔BMSCs以及软骨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建立兔膝关节骨软骨缺损模型,将18只兔随机分为3组:A-PRF组(n=6)在缺损处植入A-PRF;A-PRF+BMSCs组(n=6)植入接种兔BMSCs的A-PRF;对照组(n=6)不进行植入操作。术后12周处死兔,采用苏木精-伊红(H-E)、甲苯胺蓝和番红O-固绿染色进行膝关节标本的组织学观察,并根据膝关节的表面形态学与组织学情况,采用国际软骨修复协会(International Cartilage Repair Society,ICRS)评分系统进行宏观与组织学评分。结果·A-PRF具有松散的网络结构,可以缓慢释放生长因子。加入A-PRF后,未观察到其对兔BMSCs具有细胞毒性;在加入A-PRF后24、48和72 h,BMSCs的增殖能力均明显升高(均P<0.05),成软骨相关基因Ⅱ型胶原蛋白、聚集蛋白聚糖,以及成骨相关基因ALPOCN均显著上调(均P<0.05)。加入A-PRF后,兔BMSCs与软骨细胞的迁移能力均显著增强(均P<0.05),且兔BMSCs的迁移能力显著高于软骨细胞(P=0.025)。在兔膝关节缺损模型中,观察关节表面形态,可见A-PRF组和A-PRF+BMSCs组缺损均基本恢复,而对照组仅有软组织覆盖。在ICRS宏观评分方面,A-PRF组与A-PRF+BMSCs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2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组织学观察显示,A-PRF组和A-PRF+BMSCs组均产生骨软骨修复,但A-PRF组软骨更加成熟,对照组则形成纤维修复。在ICRS组织学评分方面,A-PRF组与A-PRF+BMSCs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2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自体A-PRF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促进BMSCs增殖的能力,在体外和体内均可促进软骨和软骨下骨的修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黏附性G蛋白偶联受体F1在胰腺导管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促进癌症进展的机制研究
    陈溯源, 木司塔巴·木台力甫, 李冬雪, 张志刚
    2024, 44 (1): 23-34.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1.003

    摘要102)   HTML16)    PDF(pc) (5561KB)(115)    收藏

    目的·分析黏附性G蛋白偶联受体F1(adhesion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F1,ADGRF1)在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发生及发展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探究ADGRF1对PDAC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及促进PDAC进展的潜在分子机制。方法·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和基因表达综合(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分析ADGRF1在正常胰腺组织及PDAC组织中的mRNA水平表达。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ADGRF1在正常胰腺导管上皮细胞hTERT-HPNE及多种PDAC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 staining,IHC)检测PDAC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ADGRF1的表达差异。转染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敲低ADGRF1后,通过CCK8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PDAC细胞AsPC-1、SW1990增殖能力的变化。构建稳定过表达ADGRF1的Patu8988细胞,通过CCK8实验检测过表达ADGRF1引起的PDAC细胞增殖变化。利用RNA测序(RNA-sequence,RNA-seq)、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和免疫浸润分析预测与ADGRF1促进PDAC癌症进展相关的信号通路。结果·TCGA数据库和GEO数据库的分析结果显示ADGRF1 mRNA在PDAC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胰腺组织(均P=0.000)。q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hTERT-HPNE细胞相比,多种PDAC细胞中ADGRF1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有所上调(均P<0.05)。IHC结果显示ADGRF1在PDAC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也高于癌旁组织。此外,下调ADGRF1能够抑制PDAC细胞AsPC-1、SW1990的增殖能力;而过表达ADGRF1则促进Patu8988细胞的增殖能力(均P<0.05)。RNA-seq、GSEA富集分析和免疫浸润的结果显示,ADGRF1的表达与干扰素α(interferon-α,IFN-α)、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κB,NF-κB)等信号通路有关。结论·ADGRF1在PDAC细胞和组织中高表达,促进PDAC细胞的增殖,其机制可能与多个免疫相关信号通路有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氧化纳米铈清除活性氧改善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疾病活动度的研究
    卢雨涵, 石亚红, 龙满美, 王子, 吴颖为
    2024, 44 (1): 35-42.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1.004

    摘要115)   HTML10)    PDF(pc) (3448KB)(66)    收藏

    目的·探究氧化纳米铈-聚乙二醇(ceria nanoparticles-polyethylene glycol,CeNP-PEG)清除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改善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phate sodium,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疾病活动度的效果。方法·首先应用醋酸铈的水合物、油胺与二甲苯等合成氧化纳米铈,经聚乙二醇-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mPEG-DPSE)修饰并提纯后得到纯化的CeNP-PEG。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和动态光散射(dynamic light scattering,DLS)观察测定CeNP-PEG粒径和zeta电位等。体外培养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并诱导成为促炎表型(M1表型)。采用0.5 μg/mL和1.0 μg/mL CeNP-PEG分别处理M1表型巨噬细胞后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s-κB,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构建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模型并在造模期间予以尾静脉注射CeNP-PEG(1.0 mg/mL)3次,同时监测正常对照组(Normal组)、模型组(DSS组)和CeNP-PEG治疗组小鼠体质量、粪便性状与便血次数等,计算肠道炎症的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应用二氢乙啶(dihydroethidine,DHE)染色法检测小鼠肠道组织的ROS水平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检测肠道组织炎症细胞因子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等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TEM和DLS结果显示合成的CeNP-PEG水合粒径为(6.96±0.27)nm,平均zeta电位为(-6.02±1.31)mV。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促炎表型巨噬细胞较对照组细胞p-P65表达增多,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NF-κB inhibitor-α,IκB-α)表达减少,经不同浓度CeNP-PEG干预后p-P65和IκB-α表达又趋于恢复。在小鼠结肠炎模型中,CeNP-PEG治疗组小鼠较DSS组体质量减轻更少(P=0.000),DAI评分更低(P=0.000)。肠道组织RT-qPCR结果显示,DSS组小鼠的Ifn-γIl-1βIl-6Tnf-α的mRNA水平较Normal组显著上调(均P=0.000),CeNP-PEG治疗后均显著回落。DHE染色结果显示,DSS组肠道组织的荧光强度较Normal组显著增强,CeNP-PEG治疗后荧光强度减弱。结论·CeNP-PEG可抑制肠道炎症因子的表达及促炎巨噬细胞NF-κB炎症通路的活化,消除肠道ROS,改善肠道炎症微环境并缓解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的疾病活动度。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3D打印导板在上颌骨前段牵引成骨中的应用及精度测量
    万腾, 姜腾飞, 朱敏, 王旭东
    2024, 44 (1): 43-49.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1.005

    摘要75)   HTML9)    PDF(pc) (3405KB)(37)    收藏

    目的·评估上颌骨前段牵引成骨(anterior maxillary segmental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AMSDO)在治疗唇腭裂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中的作用以及3D打印导板在截骨中的精度。方法·收集12例接受了AMSDO治疗的唇腭裂患者的病例资料。手术前在患者的三维模型上进行虚拟手术,并通过3D打印将患者的截骨线制成牙支持式导板。术前(T0)、巩固期结束(T1)以及巩固期后6个月(T2)进行头影测量以评估AMSDO的效果及稳定性。导板的精度通过术后即刻CT与术前设计CT进行叠加,并通过计算位置和角度误差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了牵引治疗,没有发生严重的并发症。SNA(S-N-A角)和覆盖从T0到T1以及T0到T2都发生了显著的改变。ANB(A-N-B角)、面部突度、硬腭长度都发生了变化,但是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SNB(S-N-B角)基本没有发生变化。从T1到T2,所有的参数都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导板截骨精度在矢状向的线性均方根误差为0.90 mm,角度均方根误差为5.07°。结论·AMSDO是治疗唇腭裂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的一种有效方法。3D打印的截骨导板具有良好的精度,在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同时降低了手术的难度。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孕妇肠道、阴道菌群和新生儿胎粪、胎皮脂菌群的相关性研究
    马锦倩, 范翩翩, 郑涛, 张琳, 陈远志, 申剑, 欧阳凤秀
    2024, 44 (1): 50-63.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1.006

    摘要75)   HTML11)    PDF(pc) (4611KB)(79)    收藏

    目的·分析母亲孕晚期肠道菌群、阴道菌群、新生儿胎粪及胎皮脂菌群的多样性及菌群构成,比较其异同及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招募2018年8月—1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分娩的11对母婴,采集母亲孕晚期粪便样本、阴道拭子及新生儿胎粪;招募2018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分娩的14名新生儿,采集额部、腋窝、腹股沟部位的胎皮脂及胎粪样本。所有孕妇均为阴道自然分娩。采用16S rRNA基因V3~V4区测序进行微生物检测,分析11对母婴中母亲的肠道菌群、阴道菌群和新生儿的胎粪菌群,以及14名新生儿的胎皮脂菌群和胎粪菌群的多样性、菌群构成,分析异同及相关性。结果·母亲肠道菌群的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数、Ace指数、Chao1指数、Shannon指数均高于阴道菌群和新生儿胎粪菌群;新生儿3个部位胎皮脂菌群的Ace指数和Chao1指数均显著高于胎粪菌群(均P<0.01)。母亲肠道菌群、阴道菌群和新生儿胎粪菌群β多样性存在差异(P<0.01);新生儿额部、腋窝和腹股沟3个部位胎皮脂菌群的β多样性相似,但与胎粪菌群存在差异(P<0.01)。在门水平上,母亲肠道菌群优势菌主要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52.76%)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41.67%),阴道菌群优势菌为厚壁菌门(74.36%)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21.25%),胎皮脂菌群的优势菌为厚壁菌门(84.22%)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8.80%),新生儿胎粪菌群在2个批次样本中优势菌均为变形菌门(分别占81.11%和88.72%)。在属水平上,母亲肠道菌群的优势菌为拟杆菌属(Bacteroides,35.42%)和栖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10.12%),阴道菌群的优势菌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69.10%)和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11.30%),胎皮脂菌群的优势菌为乳杆菌属(79.81%)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3.23%),胎粪菌群的优势菌在2个批次样本中均为埃希菌属(Escherichia,分别占55.21%和31.18%)。结论·母亲孕晚期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高于阴道菌群和新生儿胎粪菌群,新生儿胎皮脂菌群α多样性高于胎粪菌群。厚壁菌门在母亲孕晚期肠道菌群、阴道菌群及新生儿胎皮脂菌群中均为优势菌,乳杆菌属在母亲阴道菌群及新生儿胎皮脂菌群中均为优势菌,胎粪菌群以变形菌门和埃希菌属较多。新生儿不同身体部位的胎皮脂菌群结构相似,但与胎粪菌群存在差异。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甲状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基因突变谱及预后分析
    杜沚珊, 王玥, 石子旸, 施晴, 易红梅, 董磊, 王黎, 程澍, 许彭鹏, 赵维莅
    2024, 44 (1): 64-71.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1.007

    摘要94)   HTML12)    PDF(pc) (2159KB)(55)    收藏

    目的·探究甲状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临床病理特征、基因突变谱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1月—2021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66例初次诊断为甲状腺DLBCL患者[原发甲状腺DLBCL 23例(34.8%),继发甲状腺DLBCL 43例(65.2%)]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生存和预后因素分析。其中40例甲状腺DLBCL患者进行了靶向测序(55个淋巴瘤相关基因)以评估基因突变情况。结果·继发甲状腺DLBCL患者Ann Arbor分期Ⅲ~Ⅳ期(P=0.000)、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升高(P=0.043)、结外器官受累数目≥2个(P=0.000)、非生发中心来源(non-GCB)(P=0.030)、MYC和BCL2蛋白双表达(double expression,DE)(P=0.026)、国际预后指数3~5分(P=0.000)的比例高于原发甲状腺DLBCL患者,其接受甲状腺手术切除的比例(P=0.012)低于原发甲状腺DLBCL患者。原发甲状腺DLBCL患者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率高于继发患者(P=0.039)。55例患者(83%)接受以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及泼尼松(R-CHOP)为基础的一线治疗方案,其中原发甲状腺DLBCL患者预期5年无进展生存(progress free survive,PFS)率95.0%,高于继发患者的49.7%(P=0.010)。单因素分析显示:Ann Arbor Ⅲ~Ⅳ期(HR=4.411,95%CI 1.373~14.170)、LDH升高(HR=5.500,95%CI 1.519~19.911)、non-GCB(HR=5.291,95%CI 1.667~16.788)、DE(HR=6.178,95%CI 1.813~21.058)是甲状腺DLBCL患者PFS的不良预后因素;Ann Arbor Ⅲ~Ⅳ期(HR=7.088,95%CI 0.827~60.717)、LDH升高(HR=6.982,95%CI 0.809~60.266)、DE(HR=18.079,95%CI 1.837~177.923)是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时间的不良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Ann Arbor Ⅲ~Ⅳ期(HR=4.693,95%CI 1.218~18.081)和LDH升高(HR=5.058,95%CI 1.166~21.941)是甲状腺DLBCL患者PF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靶向测序结果显示,TET2n=14,35%)、KMT2Dn=13,32%)、TP53n=11,28%)、GNA13n=10,25%)、KMT2Cn=9,22%)突变频率>20%,且TP53突变是甲状腺DLBCL患者PFS的不良预后因素(P=0.000)。结论·原发甲状腺DLBCL生存情况优于继发甲状腺DLBCL。Ann Arbor Ⅲ~Ⅳ期、LDH升高、non-GCB、DE(MYC和BCL2)是影响甲状腺DLBCL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TET2、KMT2D、TP53、GNA13、KMT2C是甲状腺DLBCL中常见的高突变基因,TP53突变的患者预后不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冠心病患者体成分与心肺适能的相关性
    李阳, 马珺, 都屹泓, 许莉, 陈菡芬, 邱训涵, 姜萌, 卜军
    2024, 44 (1): 72-78.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1.008

    摘要69)   HTML11)    PDF(pc) (1929KB)(56)    收藏

    目的·探究冠心病患者体成分与心肺适能(cardiopulmonary fitness,CRF)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以及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在同一日接受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CPET)测定CRF,以及生物电阻抗分析(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BIA)测定身体成分。结果·共纳入冠心病患者191例、健康体检者188例。2组基线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冠心病患者CRF指标均显著降低(均P<0.05);在体成分指标中,冠心病组躯干肌肉质量(trunk muscle mass,TMM)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躯干脂肪质量(trunk fat mass,TFM)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冠心病组TMM(R=0.538)、下肢肌肉质量(lower limbs muscle mass,LMM)(R=0.754)、下肢脂肪质量(lower limbs fat mass,LFM)(R=0.593)与每千克体质量峰值摄氧量(VO2peak/kg)呈正相关(均P<0.01),TFM(R=-0.563)与VO2peak/kg呈负相关(P<0.01)。其余体成分指标与VO2peak/kg之间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依据VO2peak/kg将冠心病患者分为低CRF组、中CRF组和高CRF组,结果发现3组患者LMM、TMM、LFM、TFM之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年龄、性别、TMM、TFM、LMM、LFM均是冠心病患者VO2peak/kg的相关因素。冠心病患者的VO2peak/kg随着TMM、LMM、LFM的升高而升高,随着年龄和TFM的升高而下降,女性相比于男性患者VO2peak/kg更低。结论·冠心病患者的CRF显著低于健康人群,TFM更高,TMM更低;在冠心病患者中,CRF与TFM呈负相关,与TMM、LMM以及LFM呈正相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心脏磁共振短轴电影成像影像组学鉴别肥厚型心肌病与健康对照
    刘启明, 卢启帆, 柴烨子, 姜萌, 卜军
    2024, 44 (1): 79-86.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1.009

    摘要82)   HTML10)    PDF(pc) (2435KB)(43)    收藏

    目的·分析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患者与健康对照人群的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短轴电影(cine)成像影像组学特征差异,并对2类人群进行分类。方法·纳入2018年1月—2021年12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内科的HCM患者100例,以2∶1比例随机选取同时期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HC)50例,在放射科医师规范操作下完成CMR检查。通过CVI 42后处理软件完成对入组人员左心室心功能及形态学的测量与评估,主要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舒张末期左心室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和舒张末期左心室心肌质量(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mass,LVEDM)。并从CMR短轴电影成像中获取舒张末期心肌区域3D影像组学特征。分析影像组学特征在2类人群中的分布,并构建机器学习模型对2类人群进行分类。结果·共提取3D影像组学特征107个。在排除高度一致的特征后采用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模型进行5折交叉验证后,仍有11个系数非0的特征;利用K-best方法选择排序靠前的8个用于后续建模分析,其中4个特征在2组人群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后构建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用于判别2类人群。结果显示:单一特征模型(一阶:熵)最大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833(95%CI 0.695~0.968);多特征模型(SVM算法)最高准确率为83.3%,其对应的AUC为0.882(95%CI 0.705~0.980)。结论·HCM患者与HC人群在左心室功能和左心室形态上均有显著差异,同时3D心肌影像组学特征也有显著差异。尽管单一特征模型可以鉴别2类人群,但联合多特征构建的模型有更好的分类效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超重肥胖青少年认知功能的改变及其与血清FGF21水平的关系
    韩瑞, 吴倩, 刘丹, 程棣, 张盈, 倪嘉成, 康飘, 陈安然, 于淑洁, 方启晨, 李华婷
    2024, 44 (1): 87-97.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1.010

    摘要66)   HTML12)    PDF(pc) (2051KB)(31)    收藏

    目的·评估超重、肥胖青少年认知功能的改变,并探索认知功能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1,FGF21)的关联。方法·选取上海市某高级中学的175名青少年,根据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分为正常体型组(n=50)、超重组(n=50)和肥胖组(n=75)。收集并比较青少年的一般资料、人体测量学资料及实验室检测指标。采用Flanker任务(侧抑制任务)和n-back任务(倒数n项测试范式)行为学试验的正确率(accuracy,ACC)和反应时评估3组青少年的认知功能,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其血清FGF21水平。通过偏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评估青少年行为学试验表现与人体测量学资料、实验室检测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体型组相比,肥胖组青少年的收缩压、舒张压及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水平较高(均P<0.05)。在Flanker任务的一致或不一致性刺激条件下,任意2组青少年的ACC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正常体型组、超重组相比,肥胖组青少年的反应时均有延长(均P<0.05)。在n-back任务中,任意2组青少年的ACC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肥胖组青少年在1-back和2-back任务中的反应时较正常体型组、超重组更长(均P<0.05)。与正常体型组相比,肥胖组青少年血清FGF21水平较高(P=0.000)。偏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Flanker和n-back任务中青少年的反应时与其BMI、体脂肪量、腰围、腰臀比、FGF21水平等相关(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一步证实,BMI与青少年认知相关行为学任务中反应时延长相关(均P<0.05),且FGF21水平与2-back任务的ACC(P=0.000)、不一致性刺激的反应时(P=0.048)相关。结论·超重、肥胖青少年存在认知功能障碍,BMI、血清FGF21水平与该类青少年认知功能的改变相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基于临床检验指标建立肺腺癌患者浸润程度判别模型
    王梦菲, 杨守志, 乔永霞, 黄琳
    2024, 44 (1): 98-107.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1.011

    摘要69)   HTML14)    PDF(pc) (2318KB)(40)    收藏

    目的·利用肿瘤标志物、凝血功能指标、血常规指标与生化指标等临床易得检验指标,建立非小细胞肺腺癌患者浸润程度的多因素判别模型。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收治的肺腺癌患者,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测肺腺癌患者浸润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并建立回归模型,同时引入人工智能算法构建判别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价模型对肺腺癌患者浸润程度的判别能力。结果·共纳入肺腺癌患者202例,分为浸润前病变组(59例)以及浸润性病变组(143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尿素、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白蛋白浓度是预测肺腺癌患者浸润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预测模型表达式为P=e X /(1+e X ),其中X=(0.534×尿素浓度)+(1.527×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1.916×白蛋白浓度)+6.373。机器学习结果显示,纳入尿素、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浓度、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前白蛋白、癌胚抗原(carcino embryonic antigen,CEA)6个指标时模型判别性能最佳。通过DeLong检验比较8种机器学习算法(分别基于岭回归、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神经网络、随机森林、k近邻、支持向量机、决策树和自适应增强算法)的判别性能,选择AUC最高的岭回归算法,预测模型AUC为0.744(95%CI 0.656~0.832),敏感度为70.8%,特异度为70.2%。结论·使用尿素、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浓度、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前白蛋白、CEA这6个指标建立综合判别模型,可有效预测肺腺癌患者肿瘤浸润程度,有望为临床肺腺癌分级判别和辅助治疗提供更精确的指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黄芪对甲状腺功能正常的桥本甲状腺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的影响
    李自云, 庄新娟, 季业, 田海荣, 殷峻
    2024, 44 (1): 108-115.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1.012

    摘要81)   HTML8)    PDF(pc) (1460KB)(58)    收藏

    目的·探讨黄芪对甲状腺功能正常的桥本甲状腺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12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接受治疗且资料完整的甲状腺功能正常的桥本甲状腺炎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为干预组及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治疗方案为碘适宜状态饮食,干预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联合黄芪药液口服(150 mL/次,2次/d)治疗。连续治疗6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外周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细胞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IL-6、IL-10],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以及甲状腺功能及自身抗体、肝肾功能等指标的变化。观察黄芪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应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hyroid peroxidase antibody,TPOAb)变化幅度的影响因素。结果·最终纳入118例患者,每组各59例。治疗6个月后,干预组CD4+ T细胞比例,CD4+/CD8+比值,IL-2、TNF-α、IL-6、IL-10、hs-CRP、ESR、TPOAb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hyroglobulin antibody,TGAb)水平均较治疗前及其同期对照组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治疗后上述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应用黄芪、CD4+T细胞、CD4+/CD8+比值升高幅度及hs-CRP下降幅度均是TPOAb下降幅度的独立影响因素(β=-0.393,P=0.029;β=-0.513,P=0.010;β=-0.351,P=0.035;β=0.434,P=0.023)。结论·黄芪可改善甲状腺功能正常的桥本甲状腺炎患者CD4+T细胞、IL-2、TNF-α、IL-6、IL-10水平及CD4+/CD8+比值,且安全性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食管鳞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T1b患者再治疗策略分析
    朱开元, 苏瑜琛, 刘智超, 章宏, 李春光, 张杰, 李志刚
    2024, 44 (1): 116-123.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1.013

    摘要51)   HTML8)    PDF(pc) (1603KB)(23)    收藏

    目的·比较食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同步放射和化学治疗与单纯随访观察3种策略对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后T1b浅表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21年5月于上海市胸科医院治疗的经ESD术后病理证实为pT1b期的67例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ESD术后追加的治疗方式分为追加手术组(S组)、放化疗组(CRT组)和观察组(O组)。采用χ2检验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和病理信息。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比较3组患者的无病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DFS)和无复发生存期(recurrence free survival,RFS),并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DFS和RFS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67例患者中,S组23例,CRT组19例,O组25例。3组组间年龄(P=0.080)、性别(P=0.078)、肿瘤大小(P=0.485)、食管癌临床分段(P=0.655)、环周累及(P=0.310)、分化程度(P=0.084)、浸润深度(P=0.066)、淋巴脉管侵犯(P=0.27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经(42.6±16.7)个月的随访,共10例(14.9%)患者复发,其中6例(60%)为局部复发,2例(20%)为区域淋巴结转移,2例(20%)为远处转移;S组、CRT组、O组的中位复发时间分别为40.1、36.6、22.1个月,3年DFS分别为100%、89.5%和74.5%(P-trend=0.040)。多因素Cox分析显示,追加手术是改善RFS的独立保护性因素(HR=0.097,95%CI 0.010~0.956,P=0.046)。结论·对于浅表食管鳞癌ESD后证实为pT1b期的患者,追加手术可以显著减少远期复发可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铜蓝蛋白在脂质代谢稳态调控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江全鑫, 陈素贞, 刘军力
    2024, 44 (1): 124-130.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1.014

    摘要180)   HTML24)    PDF(pc) (2669KB)(124)    收藏

    血浆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Cp)是肝脏分泌的重要蛋白质,在人体的铜离子分布和运输中扮演关键角色,并在维持铜离子稳态方面起重要作用。此外,Cp还是一种亚铁氧化酶,参与人体内铁离子的代谢。研究表明,Cp与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代谢相关疾病有密切关系。近来研究发现,Cp也参与脂质代谢的调控过程。脂质代谢平衡涉及体内脂质合成、脂肪水解、脂肪酸氧化、脂质运输和吸收等过程。脂质代谢紊乱会导致人体代谢紊乱和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Cp通过多种方式调控脂质代谢。一方面,它通过亚铁氧化酶活性参与调节氧化应激,即在铁代谢和氧化还原反应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它通过铜及含铜的代谢酶参与胆固醇、脂蛋白和脂肪酸等物质代谢过程的调控。因此,Cp通过影响铜或铁依赖性酶和相关通路在铜和铁的稳态中发挥作用进而调控脂质代谢。尽管已经发现Cp与脂质代谢密切关联的现象,但仍需要进一步研究Cp进行脂质代谢调控的确切机制。该综述总结了Cp在脂质代谢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以期为脂质代谢紊乱相关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代谢性疾病与嗅觉改变及其机制进展
    吴倩, 李华婷
    2024, 44 (1): 131-136.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1.015

    摘要121)   HTML19)    PDF(pc) (1268KB)(74)    收藏

    代谢性疾病发病机制复杂,其患病率逐年上升且发病趋向年轻化,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嗅觉是一种重要的感觉功能,在个体的营养和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肥胖与嗅觉功能可以相互影响,嗅觉功能受到营养状况的影响,同时在食物摄入、能量消耗和脂质代谢的调节过程中也发挥重要作用,而2型糖尿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代谢性疾病患者也存在嗅觉功能障碍。代谢性疾病出现嗅觉改变的机制包括高血糖、胰岛素抵抗等代谢状态的改变,这些改变可引起肽类激素、脂肪细胞因子和神经递质的调节异常,这些中介分子可能在代谢性疾病和嗅觉功能障碍之间发挥作用;代谢性疾病所产生的血管与神经病变也会引起嗅觉神经的直接损伤或神经传导异常;代谢性疾病导致的肠道菌群紊乱也是引起嗅觉功能障碍的潜在机制。同时,认知功能障碍是代谢性疾病的重要并发症,嗅觉功能障碍是代谢性疾病出现认知障碍的前驱临床表现,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识别和评估。该文对代谢性疾病与嗅觉变化之间的关系及其潜在机制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m 6A甲基化修饰调控肿瘤免疫的研究进展
    周海霞, 张靖
    2024, 44 (1): 137-144.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1.016

    摘要196)   HTML18)    PDF(pc) (1743KB)(87)    收藏

    N6-甲基腺苷(N6-methyladenosine,m6A)是一种调控真核细胞基因表达最常见的修饰方式,影响RNA的剪接、降解、稳定性以及蛋白翻译等过程。研究表明m6A甲基化修饰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肿瘤免疫应答的相关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m6A修饰参与调节免疫细胞的分化、成熟过程以及相关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在肿瘤微环境中,m6A修饰也可影响免疫细胞的募集、活化和极化等,从而促进或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与转移,起到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的重要作用。近年来肿瘤的免疫治疗逐渐应用于临床,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等,都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通过靶向m6A修饰来干预机体免疫系统,如通过小分子抑制剂靶向失调的m6A调控因子、诱导免疫细胞重编程等,可提高抗肿瘤免疫反应,加强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杀伤能力。m6A修饰是肿瘤免疫治疗的一个新方向,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该文围绕m6A甲基化修饰对免疫细胞及肿瘤免疫应答的调控作用进行综述,探讨其免疫治疗的新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烟酰胺代谢相关基因与骨关节炎的关系探索
    邓青松, 张长青, 陶诗聪
    2024, 44 (2): 145-160.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2.001

    摘要155)   HTML25)    PDF(pc) (5348KB)(140)    收藏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索骨关节炎与烟酰胺代谢相关基因之间的关系,找到具有诊断价值和治疗潜力的关键基因。方法·以“Osteoarthritis”为检索词,在GEO数据库中获取GSE12021、GSE55235和GSE55457数据集,将GSE55457作为验证集。去除GSE12021和GSE55235数据集的批次效应后,得到标准化的合并数据集,将其作为训练集,并在训练集中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在GeneCards数据库和MSigDB数据库中获取所有烟酰胺代谢相关基因(nicotinamide metabolism-related genes,NMRGs)。将DEGs与NMRGs取交集,得到烟酰胺代谢相关差异表达基因(nicotinamide metabolism-related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NMRDEGs)。对训练集进行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对NMRDEGs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分析。通过LASSO(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分析筛选出NMRDEGs关键基因,构建骨关节炎诊断模型,并用验证集GSE55457进行验证。通过单样本基因集富集分析(single sample 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ssGSEA)分析免疫细胞的浸润类型。通过DGIdb数据库、ENCORI数据库和CHIPBase数据库对关键基因的mRNA进行相互作用网络和药物小分子预测。通过干扰小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敲降软骨细胞内NMRDEGs关键基因,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ogenic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关键基因敲降对软骨形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了NAMPT、TIPARP等7个NMRDEGs。GO和KEGG分析富集到核因子κB信号通路和正向调节白细胞介素-1介导的信号通路等。GSEA富集到缺氧诱导因子-1转录因子通路(Hif1 Tfpathway)和多配体蛋白聚糖1(syndecan 1)通路等信号通路。LASSO分析和SVM分析共同筛选得到NPAS2、TIPARPNAMPT关键基因并构建了骨关节炎诊断模型,验证集检验提示诊断模型诊断效果具有高准确度。ssGSEA免疫浸润分析的结果显示,巨噬细胞等15种免疫细胞存在显著差异(均P<0.05)。找到了7个针对关键基因的潜在药物小分子,19种与关键基因相互作用且上游基因与下游基因数量之和大于10的miRNA,19种与关键基因结合且上游基因与下游基因数量之和大于7的转录因子,27个聚类数>19的RNA结合蛋白。RT-qPCR结果显示,关键基因敲降会降低软骨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结论·NPAS2、TIPARPNAMPT为烟酰胺代谢相关的关键基因,可据此构建骨关节炎诊断模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牙龈素提取物对口腔鳞癌细胞HN6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李虎虓, 李笑甜, 赵旭日, 张桓瑜, 周薇, 宋忠臣
    2024, 44 (2): 161-168.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2.002

    摘要70)   HTML14)    PDF(pc) (3960KB)(49)    收藏

    目的·观察牙龈素提取物对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细胞HN6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选取人OSCC细胞系HN6,加入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 gingivalis)牙龈素提取物进行培养。根据牙龈素提取物的蛋白浓度不同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及牙龈素提取物蛋白浓度3.125 μg/mL组、6.25 μg/mL组、12.5 μg/mL组、25 μg/mL组、50 μg/mL组和100 μg/mL组,培养24、48 h后,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牙龈素提取物对HN6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后续其他实验,分为control组、25 μg/mL组和50 μg/mL组进行。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牙龈素提取物对细胞周期的影响,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E-cadherin和N-cadherin蛋白和基因的表达。结果·在牙龈素提取物刺激HN6细胞24 h时,相比较control组,牙龈素提取物蛋白浓度25 μg/mL组(P=0.025),50 μg/mL组(P=0.000)和100 μg/mL组(P=0.049)的HN6细胞增殖活性显著增加;当刺激48 h时,6.25 μg/mL组(P=0.024)、12.5 μg/mL组(P=0.006)、25 μg/mL组(P=0.000)、50 μg/mL组(P=0.000)和100 μg/mL组(P=0.000)均较control组HN6细胞增殖活性有显著增加。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经牙龈素提取物刺激24 h,HN6细胞G1期比例下降,S+G2期比例显著性上升(25 μg/mL组:P=0.024;50 μg/mL组:P=0.001)。细胞迁移实验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随着牙龈素提取物浓度升高,划痕愈合的百分比显著增加(P=0.001)。细胞Transwell侵袭实验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随着牙龈素提取物浓度升高,细胞穿过小室底部的数量显著性增加。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实验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随着牙龈素提取物浓度增加,HN6细胞中N-cadherin mRNA和蛋白表达量显著性增加,E-cadherin mRNA和蛋白表达量显著性减少。结论·牙龈素提取物对OSCC细胞HN6的增殖、迁移和侵袭有促进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基于单细胞测序技术解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平滑肌细胞的细胞间通信及关键基因
    司春婴, 王建茹, 李晓辉, 王永霞, 关怀敏
    2024, 44 (2): 169-182.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2.003

    摘要119)   HTML21)    PDF(pc) (13112KB)(51)    收藏

    目的·利用单细胞RNA测序技术(single-cell?RNA?sequencing,scRNA-Seq)阐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oronary atherosclerosis,CA)的细胞通信景观,挖掘主导细胞亚群及其关键基因。方法·下载GSE131778数据集并进行预处理、质控、降维聚类及注释;利用CellChat包进行细胞通信分析,识别主导细胞亚群。利用FindAllMarker函数,筛选主导细胞亚群与其他细胞亚群间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并构建其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将Degree算法排序前五位的DEGs作为关键基因。将关键基因与CellChat分析出的细胞通信网络进行匹配和挖掘,获取关键基因参与的配体-受体对(ligand-receptor pair,L-R)及其介导的信号通路,并对结果进行可视化。构建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并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关键基因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处的表达情况。结果·在CA病变处共鉴定出11个细胞亚群,包括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等。细胞通信分析结果显示,CellChat在11个细胞亚群中检测到70对显著的L-R和26条相关的信号通路;平滑肌细胞处于通信活跃状态,与其他细胞亚群间相互作用的次数和强度最显著,是主导细胞亚群。DEGs筛选结果显示,平滑肌细胞亚群和其他细胞亚群之间共有206个DEGs,其中ITGB2、PTPRC、CCL2、DCN、IGF1被识别为关键基因。关键基因介导的细胞通信分析结果显示:CCL2与ACKR1形成L-R,通过介导CCL信号通路参与平滑肌细胞与内皮细胞间的通信网络;ITGB2分别与ITGAMITGAX组成受体复合物,再与C3形成L-R介导补体信号通路,参与平滑肌细胞与巨噬细胞、单核细胞间的通信网络。动物实验对关键基因的验证结果同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结果一致。结论·平滑肌细胞在CA病理过程中是主导细胞,与其他细胞间有广泛的通信网络,可通过CCL2-ACKR1、C3-(ITGAM+ITGB2)和C3-(ITGAX+ITGB2)介导的CCL和补体信号通路,与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构建细胞通信网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甲基莲心碱调节SDF-1/CXCR4信号通路对糖尿病肾病的影响
    王莹, 平立风, 刘彤彤, 刘珊珊, 刘磊
    2024, 44 (2): 183-195.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2.004

    摘要74)   HTML15)    PDF(pc) (5512KB)(54)    收藏

    目的·探讨甲基莲心碱(neferine,Nef)对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大鼠肾组织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食联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的方法构建DN模型大鼠,并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DN组、Nef(低、中、高)剂量组、Nef高剂量+通路拮抗剂(AMD3100)组,每组10只。同时,选10只普通大鼠作为正常组。检测6组大鼠的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24 h尿蛋白、血清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水平及肾指数。分别采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马松(Masson)染色观察6组大鼠的肾组织的病理变化。采用硫代巴比妥酸(thiobarbituric acid,TBA)法检测肾组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分别采用水溶性四氮唑(water soluble tetrazolium,WST-1)法、钼酸铵法检测肾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的活性。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肾组织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 chemokine receptor 4,CXCR4)的mRNA以及蛋白表达。采用高糖(30 mmol/L葡萄糖)诱导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NRK-52E,以建立DN细胞模型。将该细胞分为对照组、高糖(HG)组、HG+Nef(低、中、高)剂量组(即HG+Nef-L、M、H组)、HG+Nef-H+AMD3100组。分别采用WST-1法、钼酸铵法检测模型细胞中SOD、CAT活性,采用TBA法检测MDA含量,分别采用qPCR、Western blotting检测SDF-1、CXCR4的mRNA及蛋白表达,采用CCK-8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活力和凋亡率。结果·与DN组比较,Nef(低、中、高)剂量组和Nef高剂量+AMD3100组大鼠的FBG、24 h尿蛋白、HbA1c、Scr、BUN水平以及肾指数、MDA水平均较低,SDF-1、CXCR4的mRNA和蛋白表达以及SOD、CAT活性均较高(均P<0.05),肾组织病理损伤、纤维化程度有所减轻,且均呈剂量依赖性;AMD3100能减弱高剂量Nef对DN大鼠的肾保护作用。与HG组比较,HG+Nef-L、M、H组NRK-52E细胞的活力,SOD、CAT活性,SDF-1、CXCR4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较高,MDA含量及凋亡率均较低(均P<0.05);AMD3100可逆转Nef-H对NRK-52E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结论·Nef可能通过激活SDF-1/CXCR4信号通路来控制DN大鼠的血糖水平并提高其抗氧化能力,从而发挥肾保护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慢性病共病、相位角与老年人肌少症相关的肌肉质量减少的关系研究
    王俊琳, 郝明秀, 唐吟菡, 吴芸芸, 金玉华, 胡耀敏
    2024, 44 (2): 196-203.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2.005

    摘要53)   HTML16)    PDF(pc) (2126KB)(32)    收藏

    目的·探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共病、相位角与老年人肌少症相关的肌肉质量减少的相关性,以及慢性病共病、相位角对老年人肌肉质量减少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018年8月1日—2019年7月31日入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老年科,年龄≥60岁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筛查。收集患者基本情况(性别、年龄、用药数、共病数、有无骨质疏松症、有无吸烟史等),以及实验室检查指标(血红蛋白、白蛋白、血肌酐、血尿酸、铁蛋白、维生素D、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结果。计算年龄调整后查尔森合并症指数(age-adjusted 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aCCI)。采用InBody S10生物电阻抗身体成分检测仪进行人体成分测试,记录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骼肌质量指数(skeletal muscle mass index,SMI)、相位角(phase angle,PhA)。部分患者接受握力测量。肌肉质量减少采用2019年亚洲肌肉减少症工作组(Asian Working Group for Sarcopenia,AWGS)推荐的SMI值(男性≤7.0 kg/m2、女性≤5.7 kg/m2)进行诊断。根据测定的SMI值将患者分为肌肉质量正常组与肌肉质量减少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老年患者发生肌少症相关的肌肉质量减少的危险因素。并进一步运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评估相关因素预测肌肉质量减少的价值。结果·共入组慢性病共病患者359例,其中男性226例,女性133例;肌肉质量正常组241例,肌肉质量减少组118例,老年人肌少症相关的肌肉质量减少发生率为32.9%。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OR=1.036,95%CI 1.013~1.060)、共病数(OR=1.117,95%CI 1.025~1.217)、aCCI(OR=1.123,95%CI 1.031~1.222)、高密度脂蛋白(OR=3.688,95%CI 2.065~6.622)与老年人肌肉质量减少的风险呈正相关,BMI(OR=0.514,95%CI 0.443~0.597)、PhA(OR=0.195,95%CI 0.126~0.303)、血红蛋白(OR=0.984,95%CI 0.972~0.996)、三酰甘油(OR=0.606,95%CI 0.424~0.866)与老年人肌肉质量减少的风险呈负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提示PhA(OR=0.338,95%CI 0.119~0.959)、BMI(OR=0.634,95%CI 0.476~0.844)与老年人肌肉质量减少的风险呈负相关。BMI、PhA预测老年人肌少症相关的肌肉质量减少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3(95%CI 0.855~0.931)和0.786(95%CI 0.736~0.837),敏感度分别为0.724和0.676,特异度分别为0.916和0.762;BMI联合PhA预测老年人肌肉质量减少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7(95%CI 0.883~0.951),敏感度为0.867,特异度为0.860。结论·aCCI与老年人肌少症相关的肌肉质量减少具有相关性。随着BMI、PhA的下降,老年人肌肉质量减少的风险升高。BMI联合PhA具有较高的老年人肌少症相关的肌肉质量减少的预测价值。未发现慢性病共病对其的预测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基于实验室指标的系统性红斑狼疮鉴别诊断列线图的构建及评估
    杨婧偊, 陈留宝, 王康太, 杨兴智, 于海涛
    2024, 44 (2): 204-211.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2.006

    摘要61)   HTML13)    PDF(pc) (2558KB)(41)    收藏

    目的·基于实验室指标,建立早期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matosus,SLE)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鉴别诊断的列线图并评估其效能。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21年12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535例SLE患者(SLE组)以及同时期的535例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对照组)。收集并比较2组患者的基础信息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共116项)。将SLE组和对照组分别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采用LASSO回归、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SLE的主要危险因子,并建立早期SLE鉴别诊断列线图(简称“SLE列线图”)。使用Bootstrap法行内部重复抽样1 000次对列线图进行校准,分别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估SLE列线图的鉴别诊断的能力以及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采用R语言“DynNom”包将列线图转换为电子计算器,并通过3组患者数据对其与SLE列线图的一致性进行验证。结果·LASSO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共筛选出6个SLE的主要危险因子,即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抗双链DNA(anti-double-stranded DNA,anti-dsDNA)抗体、抗核糖核蛋白抗体/史密斯抗体(anti-ribonucleoprotein antibody/anti-Simth antibody,anti-nRNP/Sm)、抗核糖体P蛋白(anti-ribosomal P protein,anti-P)抗体、抗核小体抗体(anti-nucleosome antibody,ANuA)、尿蛋白(urinary protein,PRO),并由该6个因子共同构建SLE列线图。该列线图的校准曲线在训练集和验证集的标准误分别为0.009和0.015,其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9和0.869。DCA的结果显示,当SLE列线图的风险阈概率在0.15~0.95时,该列线图取得的净获益较高。电子计算器的预测结果显示,1号SLE患者的ANA(滴度1∶100)为阳性,其患病率为0.166;2号患者的ANA(滴度1∶100)、ANuA(滴度1∶100)均为阳性,其患病率为0.676;3号患者的PRO、ANA(滴度1∶100)、ANuA(滴度1∶100)、anti-P抗体(滴度1∶100)均为阳性,其患病率为0.990,这与SLE列线图鉴别诊断的结果相一致。结论·基于ANA、anti-dsDNA抗体、anti-nRNP/Sm、anti-P抗体、ANuA、PRO建立的SLE列线图以及转换成的电子计算器可较好地鉴别SLE早期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空腹血糖升高与认知功能恶化的代谢关联研究
    吴丽蓉, 陈瑞华, 晁筱雯, 郭雨槐, 孙涛, 李梦慈, 陈天璐
    2024, 44 (2): 212-222.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2.007

    摘要61)   HTML20)    PDF(pc) (2309KB)(40)    收藏

    目的·分析探讨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升高人群中导致认知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和导致认知功能恶化风险变化的代谢线索。方法·从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影像学计划数据库中下载阿尔茨海默病队列数据,并筛选出具有FBG数据和随访数据的样本,获得其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教育程度、载脂蛋白E4(apolipoprotein E4,APOE4)基因型、人种]和代谢指标数据(包括氨基酸、脂肪酸、蛋白质等)。根据受试者的FBG水平和认知障碍阶段诊断,将其分为正常FBG并无/有认知功能恶化组、FBG升高并无/有认知功能恶化组。采用单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Spearman相关性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1 317例具有FBG数据且具有较为完整的临床资料与代谢物数据的受试者,其中FBG正常(>3.9 mmol/L且<6.1 mmol/L)共1 153例,FBG升高(≥6.1 mmol/L)共164例。FBG正常的受试者中,275例有认知功能恶化;FBG升高的受试者中,53例有认知功能恶化。基线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结果显示,正常FBG组和高FBG组在性别、人种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认知功能恶化组和有认知功能恶化组在年龄、性别、APOE4基因携带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ox回归分析表明,认知功能恶化的主要促进因素依次为APOE4基因阳性、FBG升高和年龄增长(HR=2.22,HR=1.38,HR=1.02;均P<0.05)。不同FBG水平下无认知功能恶化和有恶化组的基线代谢指标,以及认知功能恶化前与认知功能恶化后的代谢指标的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在认知功能恶化人群中,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s,HDL)携带的磷脂在总脂质中的比值显著升高;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颗粒浓度及其携带的脂质含量在认知功能恶化后显著升高。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认知功能恶化人群中,缬氨酸、亮氨酸不仅与FBG水平显著相关,还与血浆磷酸化tau蛋白(phosphorylated tau,pTau)水平显著相关;HDL携带的胆固醇含量、磷脂与总脂质的比值与脑脊液pTau水平显著相关。结论·相较于FBG正常的人群,FBG升高人群认知功能恶化风险显著增加;且不同FBG水平下,无认知功能恶化人群和有认知功能恶化的人群以及认知恶化前与认知恶化后显著差异的代谢指标有所不同。总体而言,LDL及其携带的脂质、HDL携带的磷脂在认知功能恶化过程中呈上升趋势,且支链氨基酸中的缬氨酸与亮氨酸与pTau水平有显著相关性,提示这几个代谢指标在认知功能恶化过程中或许起重要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高渗葡萄糖增殖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效果和安全性
    殷琴, 陈立平, 许恒, 袁燕, 梁栋, 申文
    2024, 44 (2): 223-227.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2.008

    摘要46)   HTML14)    PDF(pc) (1327KB)(22)    收藏

    目的·探讨高渗葡萄糖增殖疗法(hypertonic dextrose prolotherapy,DPT)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2年12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疼痛科就诊的PHN患者78例,将患者按照1∶1随机分配至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镇痛液治疗,研究组采用传统镇痛液联合DPT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使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患者T细胞亚群情况,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IL-10细胞因子水平。比较2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1、2、4、8及12周的VAS评分,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的CD4+/CD8+比值,CRP、IL-6、IL-10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治疗后1、2、4、8及12周的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治疗后1、2、4、8及12周的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者治疗前CD4+/CD8+、CRP、IL-6及IL-1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研究组的IL-6、CR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治疗后研究组的CD4+/CD8+、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2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局部神经损伤、硬膜外血肿、感染、气胸、过敏等不良反应。结论·DPT可以明显缓解PHN患者疼痛,改善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表达,可安全应用于临床。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基于EMS管理模式的延续性护理在学龄前喘息性疾病儿童中的应用观察
    姜允丽, 李爱求, 肖艳赏, 李田田, 胡亚晨, 张潇潇, 吴蓓蓉
    2024, 44 (2): 228-236.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2.009

    摘要61)   HTML16)    PDF(pc) (1423KB)(38)    收藏

    目的·探讨基于EMS[环境管理(environment management,E)、用药指导(medicine direction,M)与自我监测(self monitoring,S)]管理模式的延续性护理在学龄前喘息性疾病儿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收治的67例0~6岁喘息性疾病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4例,其中失访3例,最终每组32例。观察组采用基于EMS管理模式的延续性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和出院电话随访。2组患儿出院后1、3、6个月随访评估儿童呼吸和哮喘测试(Test for Respiratory and Asthma Control in Kids,TRACK)结果、喘息复发情况;出院后6个月随访采用支气管哮喘用药依从性评分表(Medication Adherence Report Scale for Asthma,MARS-A)和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评估用药依从性及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2组患儿人口学特征及临床基线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时间、组别、组别×时间的交互作用对TRACK总分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出院后1、3、6个月,观察组TRACK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00);2组患儿TRACK总分均随时间推移逐渐上升(P=0.000)。观察组1、3、6个月随访发现喘息复发率分别为25.0%、18.7%、9.4%,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50.0%、43.7%、31.3%,均P<0.05);广义估计方程分析显示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观察组干预效果优于对照组(OR=0.292)。出院后6个月观察组MARS-A得分为(4.519±0.39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3.994±0.739)分,P=0.001]。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0)。患儿MARS-A得分与护理工作满意度呈中度正相关(r=0.389,P=0.001)。结论·基于EMS管理模式的延续性护理可显著提高学龄前喘息性疾病儿童的用药依从性和喘息控制水平,明显降低喘息复发率,以及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全球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指南质量评价
    高怡青, 彭裕, 许华俊, 易红良, 关建, 殷善开
    2024, 44 (2): 237-249.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2.010

    摘要61)   HTML17)    PDF(pc) (1982KB)(34)    收藏

    目的·对全球范围内已发表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临床实践指南进行质量评价。方法·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梅斯医学、The Cochrane Library、医脉通、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网站、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网站、新西兰指南工作组网站、苏格兰校际指南网络、国际指南协作网等中的OSA相关指南,检索时间限定为建库至2022年12月。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和提取信息,采用指南研究和评估工具Ⅱ(Appraisal of Guidelines for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Ⅱ,AGREE Ⅱ)和国际实践指南报告标准(Reporting Items for Practice Guidelines in Healthcare,RIGHT)对纳入的指南进行质量评价,并按不同指南发布地区进行亚组分析;评价者间一致性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进行检验。对所有纳入指南进行全文阅读,汇总其提出的临床问题。结果·共纳入35篇OSA相关指南。评价者ICC为0.975,显示评价者间一致性较好。AGREE Ⅱ的评价结果显示:纳入指南的平均整体质量分值为(63.60±16.45)%,最低为23.40%,最高为91.67%;6个领域中严谨性[(56.07±25.89)%]和应用性[(53.57±15.52)%]得分较低。RIGHT的评价结果显示,纳入指南的平均总报告率为(67.84±20.03)%,最低为14.29%,最高为94.29%,其中平均报告率较低的领域为评审和质量保证[(31.40±45.51)%]、资金资助和利益冲突声明与管理[(56.43±33.95)%]和其他方面[(56.19±36.85)%]。亚组分析表明,亚洲地区的指南在AGREE Ⅱ的严谨性及整体的质量得分显著低于美洲和欧洲地区的指南(均P<0.05),在RIGHT的证据和其他方面2个领域的报告率也均显著低于美洲和欧洲地区的指南(P<0.05)。纳入的35部指南主要关注了OSA的筛查诊断、治疗及疾病管理3个方面42个临床问题。结论·目前全球OSA指南质量差异较大,各个地区的指南在严谨性、应用性、评审和质量保证、资金资助和利益冲突声明与管理等方面都有待加强,尤其是亚洲地区的指南。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老年人群体质量指数与慢性代谢性疾病的关系
    蒋莹, 李清瑶, 陈之琦, 汪佳璐, 李云, 徐仁应
    2024, 44 (2): 250-257.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2.011

    摘要42)   HTML14)    PDF(pc) (1681KB)(30)    收藏

    目的·评估老年人群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慢性代谢性疾病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以2014—2021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老年人(≥60岁)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各项生化指标。由经过培训的护士测量其身高、体质量和血压。采用问卷法收集研究对象既往慢性代谢性疾病史。收缩压≥140 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90 mmHg或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定义为高血压。空腹血糖≥7.0 mmol/L或既往有糖尿病病史,定义为糖尿病。总胆固醇≥6.2 mmol/L、三酰甘油≥2.3 mmol/L或既往有脂代谢异常病史,定义为脂质代谢紊乱。BMI与高血压、糖尿病和脂质代谢紊乱之间的关系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和二元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评估。结果·共收集59 083例研究对象的资料,其中男性30 807例,女性28 276例,平均年龄(67.9±6.3)岁。高血压、糖尿病和脂质代谢紊乱的发生率分别为76.5%(45 219/59 083)、24.1%(14 225/59 083)和50.0%(29 544/59 083)。与60~74岁的老年人群相比,7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患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比例更高,患脂质代谢紊乱和无代谢异常的比例更低。通过ROC曲线分析,BMI对于高血压、糖尿病和脂质代谢紊乱的切点值分别为24.3、23.9和23.9 kg/m2。老年男性高血压和糖尿病的BMI切点值和老年女性十分接近(高血压BMI切点值:老年男性24.3 kg/m2vs 老年女性24.2 kg/m2;糖尿病BMI切点值:老年男性24.0 kg/m2vs 老年女性23.7 kg/m2),但老年男性脂质代谢紊乱的BMI切点值明显高于老年女性(老年男性24.0 kg/m2vs 老年女性22.5 kg/m2)。60~74岁老年人的BMI对慢性代谢性疾病的切点值(24.2~24.7 kg/m2)高于7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22.9~23.8 kg/m2)。结论·60~74岁老年人群应将BMI控制在24.0 kg/m2以下,而75岁及以上老年人群应将BMI控制在23.0 kg/m2以下,则有利于降低其慢性代谢性疾病的风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神经调控技术在帕金森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胡灿芳, 钟传钰, 曹立
    2024, 44 (2): 258-263.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2.012

    摘要78)   HTML24)    PDF(pc) (1216KB)(105)    收藏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姿势异常为主要临床特征。多巴胺能药物是治疗PD的主要药物,但长期使用会使患者出现药效减退,甚至发生异动症、“开-关”现象等不良反应。神经调控技术是一种通过电能、磁场、超声等方式来兴奋或抑制大脑神经元活动、调节神经可塑性变化,从而达到治疗、改善疾病的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在PD的非药物治疗方面,神经调控技术作为一类新型的治疗手段,显示出了良好的疗效并具有不良反应少、易耐受等优点。基于此,该文针对脑深部电刺激、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经颅聚焦超声等常见神经调控技术在PD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丁艳玲, 李杰, 袁军, 李燕
    2024, 44 (2): 264-270.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2.013

    摘要71)   HTML18)    PDF(pc) (1329KB)(47)    收藏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是小B细胞淋巴瘤和白血病的一种,也是B细胞克隆增殖性肿瘤。该病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大多数患者的病程趋于惰性,但目前仍不可治愈。异常的信号转导机制是CLL发病机制中不可或缺的。在CLL中,常见的异常信号通路包括B细胞受体信号、细胞凋亡、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信号以及Notch信号通路等。针对这些信号通路,研发了一系列的靶向药物,如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布替尼、泽布替尼)、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抑制剂(杜韦利西布)、B细胞淋巴瘤2抑制剂(维奈克拉)等,在临床上显著改变了患者的预后。其他靶向药物如fenebrutinib、nemtabrutinib、厄布利塞等,还有免疫肿瘤学和T细胞工程领域发展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目前尚在临床试验阶段。更加个体化的治疗方式正在探索,未来可能成为潜在的治疗选择。该文对CLL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就CLL分子机制及靶向治疗的最新研究进行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m 6A去甲基化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江爽, 俞继卫
    2024, 44 (2): 271-277.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2.014

    摘要36)   HTML20)    PDF(pc) (1293KB)(23)    收藏

    胃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处于晚期,预后不佳。外科手术及化学治疗(化疗)仍是目前胃癌的主要治疗方式。N6-甲基腺嘌呤(N6-methyladenosine,m6A)是近年来肿瘤研究的热点。m6A作为真核生物中最常见的RNA修饰形式,可以调控RNA循环的各个阶段,包括RNA剪接、加工、降解和翻译等,从而调控RNA的表达和功能,在细胞分化、发育和代谢等各个环节中发挥关键作用。m6A去甲基化酶可去除RNA上的甲基基团,确保m6A甲基化是一个动态的可逆的过程。作为m6A甲基化过程的关键酶,m6A去甲基化酶——脂肪和肥胖相关蛋白(fat mass and obesity-associated protein,FTO)、AlkB同系物5(AlkB homolog 5,ALKBH5)、ALKBH3的失调能通过多种机制调控胃癌的演进过程,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m6A去甲基化酶通过调节信号通路,改变胃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影响胃癌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参与调控胃癌的免疫应答及线粒体代谢,从而影响胃癌细胞的生长,有望成为一个全新的治疗靶点。该文综述了m6A去甲基化酶参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以及其表达和功能与胃癌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旨在为胃癌的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陈琼, 方杰, 魏强华
    2024, 44 (2): 278-286.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2.015

    摘要54)   HTML19)    PDF(pc) (1933KB)(35)    收藏

    该文对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合并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ure red cell aplasia,PRCA)病例进行报道,并复习1974—2021年国内外文献报道的51例SLE合并PRCA患者的资料,对该52例患者(51+1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治疗以及预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52例患者多见于亚洲育龄期女性。诊断为SLE和诊断为PRCA时,患者的中位年龄分别为31.5岁和36.0岁。先诊断为SLE的患者,诊断为SLE与诊断为PRCA的间隔时间明显长于先诊断为PRCA的患者(P=0.042)。52例患者临床表现多为乏力、关节痛、雷诺现象和皮疹,并可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胸腺瘤、甲状腺功能减退、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实验室指标中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阳性、抗双链DNA(double stranded DNA,dsDNA)抗体阳性、尿蛋白阳性和低补体水平的人数比例均较高。52例患者中,有51例的治疗方案包含糖皮质激素,占比98.08%,其次依次为输血治疗、环孢素A、环磷酰胺、高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等。在报道了预后的50例病例中,预后好转44例,无效和死亡各3例。该文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SLE合并PRCA的认识。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1例
    刘嘉榆, 黄方, 郝思国
    2024, 44 (2): 287-290.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2.016

    摘要40)   HTML13)    PDF(pc) (1253KB)(22)    收藏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monocytic leukemia,CMML)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十分罕见。该文报告1例采用维奈克拉联合瑞帕妥单抗(一种抗CD20单克隆抗体)及海曲泊帕治疗CMML合并ITP患者的临床资料。CMML和ITP的共存机制需要进一步明确。维奈克拉联合抗CD20单抗及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可能是治疗该合并症的有效策略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孤独症谱系障碍RUBI-PT方案的改编及适应性调查
    吕娜, 章玲丽, 任芳, 杨涵舒, 李斐, 徐明玉
    2024, 44 (3): 291-300.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3.001

    摘要47)   HTML4)    PDF(pc) (5158KB)(5)    收藏

    目的·探究“行为干预研究单位孤独症网络家长培训”[the Research Units in Behavioral Intervention(RUBI)Autism Network Parent Training,RUBI-PT]方案的中国本土化改编并对其适应性进行调查。方法·按照文化改编的4个步骤对RUBI-PT方案进行改编,包括信息收集、初步改编设计、初步改编测试、进一步调整。信息收集阶段邀请了6位儿科专家和2位心理治疗师进行6次焦点小组访谈,并根据专家意见从语言、治疗形式、治疗设置等方面对RUBI-PT方案进行初步改编;初步改编测试阶段招募了16位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患儿的家长,分2批参加线上RUBI-PT,结束后收集项目反馈问卷并行适应性调查分析,最后根据测试结果进行方案的进一步调整。结果·RUBI-PT的初步改编方案由个体培训调整为团体培训,包含8次核心技能课程,采用线上会议形式实施。初步测试结果显示,家长对于上课进度、上课过程、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作业点评情况的满意度分别为90%、80%、100%和100%;课程难度方面,第7次课(功能性沟通训练)和第8次课(教授技能)的难度最大。依据上述调查结果和专家小组意见完成进一步调整,最终形成本土化RUBI-PT的改编方案。结论·经过改编和适应性调查,形成了适用于中国ASD儿童家庭的家长行为训练策略即RUBI-PT。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干扰素调节因子3促结直肠癌细胞增殖与侵袭相关探索
    徐文晖, 杨畅, 李瑞卿, 卞京, 李夏伊, 郑磊贞
    2024, 44 (3): 301-311.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3.002

    摘要41)   HTML9)    PDF(pc) (5938KB)(13)    收藏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中干扰素调节因子3(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3,IRF3)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预后的关系,观察IRF3过表达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与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相关蛋白通路。方法·下载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分析IRF3表达水平与恶性肿瘤患者(肾癌、结直肠癌、肝癌、前列腺癌)预后的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0例结直肠癌或肾癌患者的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切片中IRF3表达水平的差异。针对IRF3蛋白的C端残基位点进行改造,构建拟磷酸化IRF3-5D(396/398/402/404/405-D)高表达的HEK-293T细胞。分别在细胞培养12、24 h时,采用TANK结合激酶1(TANK-binding kinase 1,TBK1)抑制剂进行处理,并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IRF3、p-IRF3(Ser386)蛋白表达水平。采用RNA测序技术探索IRF3-5D高表达与肿瘤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构建野生型IRF3(IRF3-WT)和IRF3-5D过表达的结直肠癌细胞CT26、COLON26,采用细胞计数法、细胞划痕试验和克隆形成试验检测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结果·TCGA数据分析提示癌组织中IRF3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的不良预后呈正相关。癌症患者病理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法显示,结直肠癌、肾癌组织中IRF3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且蛋白表达集中于细胞核内。TBK1抑制剂分别在细胞培养12、24 h时间点作用后,HEK-293T细胞p-IRF3(Ser386)蛋白表达减弱。RNA测序和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多个与癌症预后不良相关的蛋白[IRF9、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1-ligand 1,PD-L1)等]表达水平在IRF3-5D高表达的条件下显著上调。结直肠癌细胞中过表达IRF3-5D,可导致癌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显著上调。结论·结直肠癌中IRF3表达水平与患者不良预后呈正相关。IRF3-5D蛋白在结直肠癌细胞内高表达后,促进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此外,IRF3-5D依赖于TBK1介导的IRF3活化激活通路,并上调多个肿瘤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香叶基香叶基焦磷酸合成酶在肺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王鑫, 王晓霞, 李彦庆, 郑永鑫, 乌杰, 任猛, 贾向东, 许天祥
    2024, 44 (3): 312-324.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3.003

    摘要23)   HTML4)    PDF(pc) (20900KB)(16)    收藏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探究在肺鳞状细胞癌(lu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USC)组织中香叶基香叶基焦磷酸合成酶(geranylgeranyl diphosphate synthase 1,GGPS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首先从UCSC Xena平台下载LUSC组织与配对正常组织的转录组数据,使用R语言进行数据标准化和差异表达分析,并利用UALCAN数据库进行验证;采用UALCAN和LinkedOmics数据库分析LUSC患者中GGPS1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利用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探究LUSC患者GGPS1表达对预后的影响。应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分析筛选基因相关系数及风险评分。通过列线图和校正曲线评价GGPS1对LUSC的诊断价值。采用STRING、GeneMANIA数据库构建GGPS1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运用R语言挑选与GGPS1相关差异基因,并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LUSC患者GGPS1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通过TIMER2.0数据库检索到GGPS1在多数肿瘤中表达均升高,且在LUSC中呈高表达。UCSC Xena、UALCAN数据库中GGPS1在LUSC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均P<0.05)。UALCAN和LinkedOmics数据库发现GGPS1在指标分期较晚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更高,且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显示LUSC患者GGPS1高表达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较短(P<0.05)。基于LASSO回归评估LUSC患者有较好的风险预测效能。构建LUSC患者的个体化预测模型具有最佳预测准确度。GO、KEGG结果显示,GGPS1相关基因主要与蛋白质代谢、调节脂质和胆固醇代谢过程、尼古丁成瘾、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s,PPAR)信号通路等有关。GGPS1的代谢功能可能促进肿瘤发生。免疫组化结果提示GGPS1主要定位于细胞质中,且LUSC组织中表达高于癌旁组织(P<0.05),GGPS1高表达与LUSC患者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均P<0.05),且GGPS1表达高的患者OS明显短于低表达者(P=0.000)。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GGPS1可作为LUSC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相较于正常肺组织,GGPS1在LUSC中表达显著升高,尤其在肿瘤体积较大、淋巴结转移阳性及晚期的患者中表达升高更明显;且GGPS1过表达是LUSC患者预后差的独立预测因子。GGPS1有望成为新的LUSC诊治和预防的分子靶点。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氧化三甲胺损害肥厚型心肌病小鼠心功能的机制研究
    靳步, 陈汉章, 徐浒东, 陈婉玉, 袁颖, 赵婷婷, 黄晓蕾, 何佳璐, 于红
    2024, 44 (3): 325-333.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3.004

    摘要27)   HTML4)    PDF(pc) (5206KB)(10)    收藏

    目的·探讨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 oxide,TMAO)对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小鼠心功能的影响和潜在分子机制。方法·以肌球蛋白重链6(myosin heavy chain 6,Myh6) c.1211G>A(p.R404Q+/-)点突变的小鼠(HCM小鼠)为动物模型。根据分别向饲料中补充TMAO、TMAO抑制剂碘甲基胆碱(iodomethylcholine,IMC)进行喂养,将野生型(wild type,WT)小鼠、HCM小鼠分为WT组、HCM组(HCM-1组、HCM-2组)、WT+TMAO组、HCM+TMAO组及HCM+IMC组。采用超声心动图评估上述小鼠的左心室短轴缩短(left ventricular fraction shortening,FS)率和左心室后壁厚度(left ventricular posterior wall thickness,LVPW)。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HCM-1组和WT组小鼠血清TMAO浓度。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 and eosin staining,HE staining,HE染色)评估小鼠心肌细胞排列规整度。采用马松(Masson)染色评估小鼠心肌纤维化比例。使用心肌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 A,PKA)试剂盒检测小鼠心肌组织PKA活性。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小鼠心肌组织兰尼碱受体2(ryanodine receptor 2,RyR2)及p-RyR2(S2808)的表达。结果·超声心动图的结果显示,12月龄时WT+TMAO组、HCM+TMAO组小鼠的FS率分别低于对应的WT组、HCM-1组(均P<0.05);HCM+TMAO组小鼠的LVPW高于HCM-1组,而HCM+IMC组小鼠的LVPW低于HCM-2组(均P<0.05)。ELISA结果显示,HCM-1组小鼠血清中TMAO浓度高于WT组(P<0.05)。HE染色和Masson染色的结果显示,HCM+TMAO组小鼠相较于HCM-1组的心肌细胞排列规整程度较低、纤维化比例较高,而HCM+IMC组小鼠相较于HCM-2组则相反(均P<0.05)。PKA的检测结果显示,经TMAO饲养后,WT+TMAO组、HCM+TMAO组小鼠的心肌组织PKA活性均有增加,而经IMC饲养的HCM+IMC组小鼠的心肌组织PKA活性则有下降(均P<0.05)。Western blotting的结果显示,经TMAO饲养后,WT+TMAO组、HCM+TMAO组小鼠的心肌组织中p-RyR2(S2808)表达升高,经IMC饲养的HCM+IMC组小鼠的p-RyR2(S2808)表达则降低(均P<0.05);而RyR2的表达在各组间未见差异。结论·TMAO可增加心肌PKA活性,诱导RyR2色氨酸2808位点发生磷酸化,能够引起HCM小鼠心室重构并损害其心功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及躯体化症状评分对首发心梗PCI术后发生院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
    郑梦奕, 毛家亮, 邹治国, 张瑞雷, 张厚, 李世光
    2024, 44 (3): 334-341.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3.005

    摘要22)   HTML2)    PDF(pc) (1904KB)(8)    收藏

    目的·探讨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 inflammation index,SII)及躯体化症状评分(somatic symptom scale-China,SSS-CN)对首发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发生院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纳入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就诊于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并接受PCI治疗的首发AMI患者305例。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发生MACE相关事件分为MACEs组(n=203)与非MACEs组(n=102)。对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检验;进一步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SII及SSS-CN预测院内MACE发生的价值。在此基础上联合冠状动脉syntax评分(syntax score,SS),评价三者联合的预测效能,根据最大约登指数确定诊断的最佳cut-off值。结果·共有203例患者发生MACE事件,其中179例(88.1%)患者发生心力衰竭,16例(7.9%)患者发生严重心律失常,4例(2.0%)患者发生休克,2例(1.0%)患者发生再发心肌梗死,2例(1.0%)患者死亡。与非MACE组相比,MACEs组SII及SSS-CN评分显著升高(1 925.86 vs 934.23,38.57 vs 23.30;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两者均为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当SII≥952时预测效能最佳,敏感度达64.0%,特异度达62.7%(AUC 0.675,95%CI 0.612~0.737);SSS-CN≥28.5分时预测效能最佳,敏感度达80.7%,特异度达77.5%(AUC 0.840,95%CI 0.794~0.886);联合SS后,三者对MACE的预测效能进一步提高(AUC 0.898,95%CI 0.862~0.933)。结论·首发AMI患者的入院SII及SSS-CN分值为此类患者行PCI术后住院期间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监测首发AMI患者PCI术后SII变化,或对有明显躯体化症状的患者及时进行SSS-CN评分能帮助识别院内MACE发生的高危患者。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智能可穿戴设备BPMpathway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居家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洪洋, 王洁, 张霞芬, 赵丹, 程敏
    2024, 44 (3): 342-349.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3.006

    摘要23)   HTML2)    PDF(pc) (1443KB)(7)    收藏

    目的·评价基于智能可穿戴设备BPMpathway的居家康复方案在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苏州市独墅湖医院)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2021年4月—2022年12月收治的膝关节骨关节炎并接受TKA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顺序,将住院号尾数为奇数的患者纳入对照组,住院号尾数为偶数的患者纳入干预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居家康复训练方案,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基于BPMpathway的远程居家康复训练方案。分别于基线及术后1、3、6个月采用骨科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量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表(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Scale,HSS)和36项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对2组患者进行测评,同时测量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结果·最终纳入11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56例,干预组54例。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基线时的膝关节活动度、HSS评分、SF-36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2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功能锻炼依从性评分、HSS评分及SF-36评分的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及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3、6个月干预组的膝关节活动度、功能锻炼依从性评分、HSS评分及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医护人员基于智能可穿戴设备BPMpathway开展的远程康复训练方案,有助于提高TKA术后患者居家康复期间功能锻炼的依从性,改善膝关节活动度,促使膝关节功能恢复,提高其生存质量,对患者预后具有积极的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多发伤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及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水平变化及预后意义
    王桂杰, 杜传冲, 陆叶, 赵健, 沈勰, 金冬林, 耿佳财
    2024, 44 (3): 350-357.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3.007

    摘要17)   HTML2)    PDF(pc) (1840KB)(5)    收藏

    目的·检测多发伤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及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oluble 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1,sTREM-1)水平,并分析其与病情严重程度、并发症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在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多发伤患者92例,根据患者入院时的损伤严重程度评分将患者分为轻伤组(n=24)、重伤组(n=58)、严重伤组(n=10);依据入院后是否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将患者分为MODS组(n=20)和非MODS组(n=72);根据创伤发生后28 d内结局将患者分为死亡组(n=13)和存活组(n=79)。检测患者入院后静脉血炎症因子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创伤发生后24 h、72 h及7 d的血清HMGB1、sTREM-1水平。分析不同分组间血清HMGB1、sTREM-1水平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多发伤患者不良结局的影响因素。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曲线评估HMGB1、sTREM-1对不良结局的预测价值。结果·重伤和严重伤组各时间点HMGB1、sTREM-1水平明显高于轻伤组(均P<0.05),严重伤组创伤发生后72 h和7 d的HMGB1水平及24 h和72 h的sTREM-1水平明显高于重伤组(均P<0.05)。各时间点HMGB1与sTREM-1水平呈正相关性(r=0.645,r=0.942,r=0.722;均P<0.05)。MODS组创伤发生后72 h和7 d的HMGB1水平及24 h和72 h的sTREM-1水平明显高于非MODS组(均P<0.05);死亡组创伤发生后72 h和7 d的HMGB1水平及24 h、72 h的sTREM-1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创伤发生后7 d的HMGB1水平及入院时间、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是多发伤患者不良结局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ROC曲线显示,创伤发生后7 d的HMGB1水平预测不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890,敏感度为83.5%,特异度为92.3%。结论·多发伤患者创伤发生后不同时间点HMGB1及sTREM-1水平与MODS及生存结局相关,且创伤发生后7 d的HMGB1水平是多发伤患者不良结局的独立影响因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中国5省初中生视屏时间和饮食行为与抑郁症状的关联
    杨瑞君, 吕书红, 刘志业, 张新, 刘志浩
    2024, 44 (3): 358-364.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3.008

    摘要32)   HTML2)    PDF(pc) (1355KB)(18)    收藏

    目的·了解中国5省初中生视屏时间和饮食行为与抑郁症状的关联。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中国东部地区的浙江、广东,中部地区的江西,西部地区的四川、贵州共5省1 067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健康行为情况、饮食行为情况、抑郁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初中生的抑郁症状报告率、每日视屏时间和饮食行为,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每日视屏时间和饮食行为与抑郁症状的关联,并分析前两者的交互作用。结果·中国5省初中生抑郁症状报告率为12.9%,西部地区、非独生子女、每周零花钱超过100元、有过吸烟行为、有过饮酒行为、每日视屏时间≥2 h、有不健康饮食行为的初中生抑郁症状报告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5.2%初中生每日视屏时间≥2 h;调整混杂因素后,与每日视屏时间<2 h组相比,≥2 h组抑郁症状报告率更高(OR=1.89,95%CI 1.22~2.95)。29.5%的初中生有不健康饮食行为;调整混杂因素后,与健康饮食行为组相比,不健康饮食行为组抑郁症状报告率更高(OR=2.16,95%CI 1.47~3.19)。6.4%的初中生每日视屏时间≥2 h且有不健康饮食行为;调整混杂因素后,这部分学生比每日视屏时间<2 h且饮食行为健康学生抑郁症状报告率更高(OR=4.26,95%CI 2.24~7.56)。调整混杂因素后,每日视屏时间与饮食行为的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存在相加交互作用,超额相对危险度(relative excess risk due to interaction,RERI)为1.21(95%CI 1.02~1.51),交互作用归因比(attributable proportion due to interaction,AP)为0.19(95%CI 0.13~0.31),交互作用指数(synergy index,S)为1.35(95%CI 1.12~1.69)。结论·视屏时间过长且有不健康饮食行为的中国初中生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且两者对抑郁症状有相加交互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