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录
    封二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介绍
    2020 (07):  2. 
    摘要 ( 393 )   PDF(30008KB) ( 36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封三
    新型冠状病毒防控专栏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心血管系统相互影响的研究进展
    查琼芳1,李洪波2,秦 慧1
    2020 (07):  863-866.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0.07.001

    摘要 ( 703 )   PDF(6762KB) ( 228 )  
    由SARS-CoV-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2)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在全球迅速传播。一方面,患者的基础心血管疾病与COVID-19的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另一方面,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患者常出现心血管系统相关的临床表现。该文综述了COVID-19与心血管系统的相互影响,及在COVID-19诊疗中可能遇到的心血管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大型公立医院急诊管理措施的分析
    胡承方1, 2,朱 捷1,罗 莉2, 3,曹建文2, 4,陶敏芳2, 5
    2020 (07):  867-872.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0.07.002

    摘要 ( 614 )   PDF(9159KB) ( 134 )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防控期间大型公立医院加强急诊管理的措施,为提高公立医院急诊室COVID-19防控效率及质量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急诊就诊量以及多项管理措施,包括优化疫情期间急诊区域患者的诊疗流程,加强预检分诊、抢救室、留观室、补液室以及重症监护室等重点区域的管理,加强患者管理及宣教,优化医护人员调配模式,加强个人防护等管理措施。结果·疫情期间,医院未出现COVID-19确诊患者漏诊,急诊各区域均未出现院内交叉感染情况。结论·COVID-19疫情期间加强医院急诊管理的措施可改善疑似患者筛查及患者分流,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团队成果专栏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对静脉畸形硬化治疗中硬化剂选择的参考价值
    夏志鹏1,袁 瑛2,杨 希2,顾 豪2,林晓曦2#,陶晓峰1#
    2020 (07):  873-880.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0.07.003

    摘要 ( 519 )   PDF(9177KB) ( 121 )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用于静脉畸形患者血管内泡沫硬化剂治疗的效果预测和硬化剂选择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8年1月—2019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行血管内硬化治疗并接受DCE-MRI检查的初治静脉畸形患者56例。所有患者术中均首先使用泡沫硬化剂治疗,根据术中疗效判断是否换用无水乙醇硬化剂治疗,最终分为单纯泡沫硬化剂组40例和无水乙醇组16例。比较2组患者基本资料和DCE-MRI参数的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选用不同硬化剂的相关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这些相关因素用于确定不同硬化剂的效能。结果·单纯泡沫硬化剂组与无水乙醇组间患者性别、年龄、病灶部位、治疗前病灶体积及有无静脉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灶分型、最大强度时间率(maximum intensity time ratio,MITR)及增强百分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灶分型和MITR是硬化剂选择的独立相关因素。MITR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947,病灶分型的AUC为0.844;两者联合后AUC为0.969,敏感度为93.8%,特异度为90.0%。结论·DCE-MRI可以辅助临床在静脉畸形血管内治疗时选用适当的硬化剂,提高治疗的有效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坛
    乳腺肿瘤干细胞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
    刘 洁,仇晓春
    2020 (07):  881-888.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0.07.004

    摘要 ( 538 )   PDF(9697KB) ( 259 )  
    目的·采用文献计量法分析乳腺肿瘤干细胞(breast cancer stem cell,BCSC)领域的研究现状,反映相关国家在该领域的科研水平,揭示BCSC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方法·以PubMed和Scopus数据库为检索对象,检索2014—2019年有关BCSC的文献,利用SciVal分析平台,通过归一化影响因子(field-weighted citation impact,FWCI)、CiteScore(CS)、关键词、主题显著性指数等指标,分析BCSC相关文献的发文量、发文国家/地区和机构、高影响力期刊发文比例、研究热点等方面的现状。结果·在SciVal中收集到有效数据4 700条;BCSC领域发文量总体呈增长状态,FWCI为1.73;美国以1 742篇位居首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发文的总被引次数、篇均被引次数及FWCI均为全球第一,研究热点集中于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 ncRNA)、间充质干细胞和肿瘤免疫治疗。结论·ncRNA调控乳腺癌的发生及发展,乳腺肿瘤微环境和免疫治疗是BCSC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临床研究
    血清维生素D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短期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范益博1, 2,幺天保1,马 珺1,袁安彩1,杜勇平1,邵 琴1,卜 军1
    2020 (07):  889-893.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0.07.005

    摘要 ( 524 )   PDF(6709KB) ( 201 )  
    目的·探讨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的住院患者共323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采用Gensini评分法进行评分,同时收集患者各项临床资料及测定血清维生素D等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根据Gensini评分对所有冠心病患者进行三分位分组,最低三分位组至最高三分位组患者的平均维生素D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经过线性相关分析后发现,冠心病患者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Gensini评分(r=-0.182,P=0.001)具有负相关性;多元线性分析表明,冠心病患者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Gensini评分(β=-0.795,P=0.000)呈独立负相关。经过平均(18.14±3.04)个月的随访,维生素D缺乏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与维生素D水平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5% vs 3.17%,P=0.202)。结论·冠心病患者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具有独立相关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预测根治性胃癌切除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的列线图模型的建立
    吕恒宇,黄 晨,夏 翔,赵 刚
    2020 (07):  894-900.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0.07.006

    摘要 ( 535 )   PDF(8504KB) ( 206 )  
    目的·探究根治性胃癌切除术+D2淋巴结清扫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以此建立列线图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收集2016年7月—2019年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胃肠外科胃癌专业组接受根治性胃癌切除术+D2淋巴结清扫术的1 70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Clavien-Dindo分级系统对术后并发症进行分级,通过χ2检验对≥Ⅱ级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Ⅱ级术后并发症的潜在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模型。将此样本作为训练组,并将2019年7月—12月在该专业组接受同样手术的612例患者作为验证组进行验证。结果·共计416例(24.4%)胃癌患者发生≥Ⅱ级术后并发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1.507,P=0.002)、年龄≥60岁(OR=1.962,P=0.001)、肿瘤最大径≥5 cm(OR=1.456,P=0.002)和全胃切除(OR=1.313,P=0.026)是导致Ⅱ级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此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均显示较好的区分度和预测一致性。结论·基于4个独立危险因素的列线图模型对根治性胃癌切除术后并发症有较好的预测性能,具备一定的临床推广和参考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术前颈动脉斑块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对支架置入后再狭窄发生的预测价值
    葛晓乾1,李 晓2,赵辉林2,孙贝贝2,许建荣2,刘晓晟2
    2020 (07):  901-907.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0.07.007

    摘要 ( 632 )   PDF(8157KB) ( 118 )  
    目的·探索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前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 imaging,DCE-MRI)预测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的价值。方法·选取40例拟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前瞻性分析。在术前1周内完成颈动脉血管壁磁共振成像(vessel wall MR imaging,VW-MRI)及DCE-MRI成像,应用颈动脉造影检查判断患者在术后第6个月是否发生再狭窄。评估DCE-MRI与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性。结果·再狭窄患者组Ktrans和vP显著高于无再狭窄组(P=0.000,P=0.037),Ktrans可独立预测支架内再狭窄(OR=1.43,95%CI 1.17~1.56,P=0.012),最佳阈值为0.09 min-1(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87.5%)。结论·斑块内的炎症活动可能引起支架置入后的内膜过度增生;Ktrans可独立预测颈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发生,有望成为预测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的有效手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系统性红斑狼疮妊娠丢失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吴珈悦,蒋 萌,林思涵,狄 文
    2020 (07):  908-914.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0.07.008

    摘要 ( 545 )   PDF(7452KB) ( 140 )  
    目的·建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us,SLE)妊娠丢失预测模型并加以验证。方法·选择2011年9月—2017年5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妊娠合并SLE患者(模型开发组)338例,以及2017年6月—2018年6月该院收治的妊娠合并SLE患者(模型验证组)131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模型开发组,以确定妊娠丢失的预测变量及其系数。建立预测模型并进行风险评分分类,通过模型验证组对该预测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非计划妊娠(P=0.032)、低补体C3(P=0.002)和24 h尿蛋白≥1.0 g(P=0.000)均是SLE妊娠丢失预测模型的危险因素。该模型风险评分为0~3分时表示SLE妊娠丢失低风险,>3分时则表示为高风险,其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60.5%和93.3%。经验证显示,该模型的SLE妊娠丢失预测准确度为90.1%。结论·SLE妊娠丢失预测模型可以帮助临床医师高效筛查SLE妊娠丢失高风险人群,以便尽早采取相关措施,获得较好的SLE妊娠结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改良交叉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
    李志鲲,李一凡,王 奕,于荣华,张向阳,朱晓东,徐 炜
    2020 (07):  915-922.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0.07.009

    摘要 ( 483 )   PDF(10474KB) ( 231 )  
    目的·对比交叉穿刺技术与传统穿刺技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使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的OVCF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穿刺方法将患者分为交叉穿刺组和传统穿刺组,每组70例。于术前及术后不同时期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参数、疼痛评分、功能障碍评分、总体满意度及相关并发症,并评估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与传统穿刺组对比,交叉穿刺组患者的楔形角在术后6、12个月降低(均P=0.000),而前缘高度增加(P=0.012,P=0.000)。在随访中,2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及功能障碍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传统穿刺组对比,交叉穿刺组患者的优、良等级(奥多姆标准)占比较高(P=0.000,P=0.003),椎体塌陷、后凸畸形及椎管狭窄的发生率较低(P=0.000,P=0.002,P=0.031)。结论·交叉穿刺术后6、12个月,患者的楔形角及椎体前缘高度的随访变化相比传统穿刺技术变化更小,即更为稳定,椎体塌陷发生率更低,总体疗效满意度较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1岁以下婴儿急性中耳炎临床特点与危险因素分析
    倪 坤1,赵利敏1,李晓艳1,时海波2
    2020 (07):  923-928.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0.07.010

    摘要 ( 451 )   PDF(7615KB) ( 171 )  
    目的·了解城市1岁以下婴儿急性中耳炎(acute otitis media, AOM)的症状和体征特点,并分析其发病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12月在上海市儿童医院检查的足月产、听力筛查正常的婴儿共304名,随访至1周岁,收集其保育信息以及发生AOM婴儿的临床特征。采用χ2检验分析AOM组和对照组(未发生AOM)婴儿在喂养情况、日常照顾、外出情况、居住环境和是否接种肺炎球菌疫苗等因素上的差异,并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1岁以下婴儿AOM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有177名(58.2%)婴儿发生AOM,平均发病月龄为(5.65±2.03)个月;127名(41.8%)婴儿未发生AOM。与对照组相比,AOM组婴儿吐奶(P=0.000)、经常挖耳(P=0.021)、参加早教活动(P=0.000)、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P=0.000)的比例较高,接种肺炎球菌疫苗的比例较低(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吐奶(OR=2.774,P=0.002)、参加早教活动(OR=3.785,P=0.000)、反复呼吸道感染(OR=3.638,P=0.000)是婴儿AOM发病的危险因素,接种肺炎球菌疫苗是婴儿AOM发病的保护因素(OR=0.320,P=0.000)。结论·AOM是上海地区1岁以下婴儿的高发疾病。坚持科学喂食体位、减少吐奶、注意参加早教等公共场所活动时的额外防护可能减少婴儿AOM的发生,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可能有助于预防AOM。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儿童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扭转功能及收缩同步性的变化
    姜逊渭,孙兴华,张 晗,肖婷婷,张永为,谢利剑
    2020 (07):  929-935.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0.07.011

    摘要 ( 531 )   PDF(8849KB) ( 133 )  
    目的·通过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技术(two-dimension speckle tracking image echocardiography,2D-STI)评价儿童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患者左心室扭转功能及收缩同步性,为临床早期患儿心功能评估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8年10月—2019年3月确诊的29例HCM患儿,根据有无症状分为无症状组(17例)和有症状组(12例),同时选取30名正常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对象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运用2D-STI采集左心室不同切面、节段及左心室整体扭转和收缩同步性的相关数据。结果·左心室应变分析显示,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的左心室纵向应变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下降(均P<0.05),径向及圆周应变率显著升高(均P<0.05);有症状组6个切面的达峰时间最大差值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0),而无症状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心室扭转功能分析提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左心室整体扭转角度峰值和扭转速度正向峰值显著升高(均P<0.05),标化达峰时间显著延长(均P<0.05),扭转速度负向峰值和解旋率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儿童HCM患者的左心室扭转功能增强、舒张功能减弱,有症状患儿的左心室收缩同步性较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定量血流分数指导冠状动脉外科血运重建的研究
    朱云鹏1*,朱嘉希1*,张 嵬2,陈安清1,王 哲1,刘 俊1,周 密1,叶晓峰1,涂圣贤3#,赵 强1#
    2020 (07):  936-942.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0.07.012

    摘要 ( 590 )   PDF(9344KB) ( 158 )  
    目的·分析应用定量血流分数(quantitative flow ratio,QFR)技术指导冠状动脉外科血运重建策略的初步临床结果,探索其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纳入2018年1月—2019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血管外科行择期心脏外科手术的82例患者,对术前冠状动脉造影目测法提示狭窄≥50%的病变血管行QFR分析。QFR≤0.8判断为阳性,提示存在冠状动脉病变导致的心肌缺血,建议行冠状动脉旁路血管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对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数据及初步临床结果进行总结。结果·82例患者共计174支冠状动脉接受QFR分析,其中53支血管(30.5%)为QFR阳性(≤0.8),其余121支(69.5%)为QFR阴性(>0.8)。根据QFR重新对血运重建进行决策后,39例(47.6%)患者的62支(35.6%)血管按原手术计划进行针对原发病的心脏外科手术和同期CABG。其余43例患者(52.4%)的112支(64.4%)血管改变了血运重建策略或未行CABG;其中15例(18.3%)单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免于任何手术而出院。接受手术的67例患者中,术后30 d内全因死亡2例(3.0%),新发肾功能衰竭行血液透析治疗4例,围术期心肌梗死1例,脑卒中1例,未观察到非计划再次血运重建,累计发生复合主要不良临床事件6例(9.0%)。结论·QFR指导冠状动脉外科血运重建是可行的和安全的,可以减少不必要的CABG,其有效性尚待进一步随访和前瞻性临床研究验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慢性牙周炎在腹膜透析患者中的发病状况及其与患者透析充分性的相关性研究
    邓 海1,佟 琰1,Kristine SUN2,夏欣怡2,李 璞1,张春丽1,胡 春1,宋忠臣2,刘英莉1
    2020 (07):  943-949.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0.07.013

    摘要 ( 449 )   PDF(9098KB) ( 178 )  
    目的·基于单中心人群分析腹膜透析患者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的发病状况,探讨CP严重程度与腹膜透析充分性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肾脏内科腹膜透析患者,符合入选标准者共57例。收集患者基线资料,透析充分性评价指标,包括尿素清除指数、肌酐清除率等,及其他相关生化指标,同时收集CP相关指标,包括临床附着丧失、牙龈指数、探诊深度。比较患者不同严重程度CP的腹膜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相关指标及指标达标率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线性回归分析探讨CP相关指标与腹膜透析充分性指标之间相关性。结果·入选的所有腹膜透析患者均患有中度或重度的CP,中度CP患病率为24.6%,重度CP患病率为75.4%。重度CP组中、重度贫血的比例高于中度CP组(28.0% vs 14.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透析充分性评价指标及指标达标率之间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P相关指标与透析充分性相关指标间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结论·腹膜透析患者中、重度CP患病率较高,同时患有重度CP的腹膜透析患者可能有发生中、重度贫血倾向;CP的严重程度与腹膜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之间未发现明显相关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腹腔镜直肠双吻合术吻合口不同加固方式对吻合口漏的影响
    蒋天宇,刘海山,马君俊,臧 潞,陆爱国,董 峰,冯 波,宗雅萍,孙 晶,何子锐,洪希周,郑民华
    2020 (07):  950-956.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0.07.014

    摘要 ( 567 )   PDF(7752KB) ( 160 )  
    目的·研究腹腔镜直肠双吻合术吻合口不同加固方式对吻合口漏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7月—2018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胃肠外科(上海市微创外科临床医学中心)收治的接受腹腔镜下直肠双吻合术的患者资料,根据吻合口加固方式的不同分为间断缝合加固组(n=41)、连续缝合加固组(n=41)、不加固组(对照组,n=42),比较3组术中和术后的情况。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χ2检验或Fisher's精确概率法、非参数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124例患者,间断缝合加固组、连续缝合加固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胃肠道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流质时间等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例被诊断为吻合口漏。间断缝合加固组、连续缝合加固组的严重吻合口漏发生率较对照组低。间断缝合加固组吻合口漏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为31(19~42)d,连续缝合加固组为41(37~43)d,均低于对照组的64(54~74)d。间断缝合加固组的平均治疗费用为(71 142.6±2 849.3)元,连续缝合加固组为(71 360.1±2 072.3)元,均少于对照组的(91 386.0±9 151.7)元。结论·腹腔镜直肠双吻合术后,应用间断缝合法和连续缝合法加固吻合口能够降低严重吻合口漏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治疗费用,未增加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风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Ⅰ A期肺腺癌气道播散临床病理因素分析
    陈 亮,王喆歆,姚 烽
    2020 (07):  957-961.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0.07.015

    摘要 ( 1300 )   PDF(6047KB) ( 435 )  
    目的·研究Ⅰ A期肺腺癌发生气道播散(spread through air space,STAS)的临床及病理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0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接受肺部手术且经术后病理诊断为Ⅰ A期肺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存在STAS将其分为有STAS组和无STAS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对Ⅰ A期肺腺癌发生STAS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共计纳入Ⅰ A期肺腺癌患者1 365例,其中无STAS组患者1 312例,有STAS组患者53例。单因素分析显示,2组患者在性别、肺腺癌主要亚型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而T分期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及非伏壁型为主的腺癌亚型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Ⅰ A期肺腺癌的治疗,尤其包含微乳头亚型,临床医师应注意STAS发生的可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脑结构性异常及认知功能分析
    周悦玲,丁 巍,艾红兰,卢建新,丁 峰,胡 春
    2020 (07):  962-967.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0.07.016

    摘要 ( 522 )   PDF(8093KB) ( 211 )  
    目的·探究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脑部结构性异常和认知功能变化特点,分析可能影响其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异常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ESRD患者37例,所有患者既往均无脑卒中史。对入选患者进行颅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平扫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价。根据MRI结果分为腔隙性脑梗死患病组(n=33)和对照组(n=4),或者分为脑白质高信号患病组(n=14)和对照组(n=23)。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及Fisher精确检验比较患病组和相应对照组在人口学特征、既往病史、血液指标、透析充分性等方面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研究临床特征、脑结构性异常与认知功能间的相关性。结果·37例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59.4±12.3)岁。腔隙性脑梗死和脑白质高信号发生率分别为89.2%和37.8%,24.3%的患者存在认知损害。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年龄较大,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血清白蛋白、总蛋白水平较低,甲状旁腺素、红细胞沉降率、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水平较高。脑白质高信号患者年龄较大,转铁蛋白饱和度较低,甲状旁腺素水平较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MMSE 总分与年龄负相关(r=-0.471,P=0.003),与受教育程度(r=0.355,P=0.031)、高血压史(r=0.358,P=0.030)正相关。研究未发现腔隙性脑梗死或脑白质高信号与MMSE总分之间的关联,但回忆力与腔隙性脑梗死存在一定程度负相关(r=-0.357,P=0.030)。结论·行维持性血液透析ESRD患者脑血管病变及认知损害发生率较高,高龄、贫血、炎症状态、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异常等可能是血液透析患者出现脑结构性异常及认知损害的影响因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具有乳头样核特征的非浸润性甲状腺滤泡性肿瘤的临床研究进展
    曾 素,许培培,郭明高
    2020 (07):  968-973.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0.07.017

    摘要 ( 1170 )   PDF(9333KB) ( 225 )  
    2015年美国和加拿大病理学会经研究讨论后首次将非浸润性包裹性滤泡型甲状腺乳头状癌改名为具有乳头样核特征的非浸润性甲状腺滤泡性肿瘤(noninvasive follicular thyroid neoplasm with papillary-like nuclear features,NIFTP)。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内分泌肿瘤分类将该类型肿瘤的命名收录其中,NIFTP指具有包裹性或边界清楚、伴滤泡性生长模式和甲状腺乳头状核特征的非浸润性甲状腺肿瘤。超声、细胞学检查和基因检测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NIFTP的诊断,但难以与浸润性包裹性滤泡型甲状腺乳头状癌相鉴别。该文主要对NIFTP的临床特征、诊治特点及预后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斜视矫正术后的连续性内斜视危险因素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张柳蕙,张 旭,王嘉璐,亢晓丽
    2020 (07):  974-979.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0.07.018

    摘要 ( 591 )   PDF(8765KB) ( 124 )  
    水平斜视矫正术后即刻或经一段时间后发生的继发性显性斜视称为连续性斜视,主要分为连续性内斜视和连续性外斜视2种,其中连续性内斜视的发病率为6%~20%。连续性内斜视会导致儿童患者产生弱视、双眼视功能缺失,以及成人患者复视等风险增加。由于连续性内斜视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如何掌握其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是困扰很多临床医师的难题。该文回顾近年来连续性内斜视的危险因素与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更好地帮助临床上评估外斜视术后的连续性内斜视风险,调整手术设计方案,以及选择连续性内斜视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改良电抽搐治疗的麻醉研究进展
    贾玉萍,蒋江灵,肖文斌,李春波
    2020 (07):  980-984.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0.07.019

    摘要 ( 554 )   PDF(7977KB) ( 202 )  
    改良电抽搐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MECT)是目前精神科广泛应用的一种快速、有效的物理治疗方法。该治疗的麻醉目标是使患者镇静、肌肉松弛,并在治疗过程中维持其血液动力学稳定,同时避免因麻醉过深导致的大脑皮层放电受抑而影响治疗效果。目前MECT的麻醉药物包括肌肉松弛剂、静脉麻醉药、吸入麻醉药、镇痛药物等,但缺乏最佳的麻醉诱导配伍方式。该综述探讨了近年来上述药物在MECT中的应用及配伍进展,以期为MECT的最佳麻醉诱导方案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抑郁症患者的社会和人际功能障碍
    林青青,仇剑崟
    2020 (07):  985-989.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0.07.020

    摘要 ( 657 )   PDF(8255KB) ( 213 )  
    抑郁症通常伴随社会和人际功能障碍,这显著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该综述介绍了抑郁症患者在社交和人际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患者在面部表情处理、社会决策和社会反馈加工这3个社会互动方面的异常及其神经机制的相关文献进行复习归纳,希望对抑郁症的干预和治疗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短篇论著
    显微镜下垂直直肌部分移位联合内直肌后徙术治疗外展神经麻痹性内斜视的效果分析
    李 斌1,李 超1,徐 庆1,牛 燕2
    2020 (07):  990-994.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0.07.021

    摘要 ( 537 )   PDF(6581KB) ( 146 )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垂直直肌部分移位联合内直肌后徙术治疗外展神经麻痹性内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5年3月—2017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九龙医院眼科诊治的9例外展神经麻痹性内斜视患者,在显微镜下行内斜视矫正手术,术式采用垂直直肌部分移位联合内直肌后徙术。术后随访,观察疗效。结果·术后1周,7例患者的第一眼位基本正位(±10Δ内),2例欠矫(分别为+15Δ、+20Δ),所有患者外转功能明显改善,麻痹眼外转均可过中线;术后1个月,6例患者眼位基本正位(±10Δ内),3例患者欠矫(分别为+15Δ、+15Δ、+30Δ);术后1年,5例患者眼位基本正位(±10Δ内),4例患者欠矫(分别为+15Δ、+15Δ、+30Δ、+40Δ)。结论·显微镜下垂直直肌部分移位联合内直肌后徙术治疗外展神经完全麻痹性内斜视效果明显,不仅可以改善眼位,还可有效改善麻痹眼的外转功能,但远期易欠矫。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技术与方法
    基于人工智能的病历后结构化专病数据库在临床研究中的价值探讨
    荣雯雯1,汪 刚1,朱其立2
    2020 (07):  995-1000.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0.07.022

    摘要 ( 734 )   PDF(5661KB) ( 352 )  
    目的·探讨由非结构化电子病历文本信息建立的病历后结构化专病数据库在临床研究中的价值支撑。方法·采集2007年10月—2019年9月于上海市某三甲专科医院就诊的患者信息,采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引擎等信息化方法将电子病历文本信息后结构化形成结构化数据库,并与传统结构化数据库进行对比。结果·采集82 584例患者的就诊信息,住院文书记录结构化数量253 000条,搭建肺癌、食管癌、纵隔肿瘤3个专病数据库。与传统结构化数据库相比,该专病数据库扩大了数据检索范围,提升了数据检索效率。结论·基于AI的病历后结构化专病数据库的建成,减轻了临床医师数据检索的负担,为临床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统计数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告
    连续型脾性腺融合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李晓溪1,谢 华1,黄轶晨1,吕逸清1,梁 龑1,陈 方1, 2, 3
    2020 (07):  1001-1004.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0.07.023

    摘要 ( 481 )   PDF(4985KB) ( 225 )  
    患儿,男,4岁,因左侧阴囊出现无痛性团块3年收治入院。查体左侧腹股沟至阴囊依次可及3个类似睾丸样团块,上方及中部质地稍硬,下方质地稍软。入院后腹腔镜探查发现左侧有脾性腺融合(splenogonadal fusion,SGF),行保留左侧睾丸副脾切除术。术后随访18个月,睾丸发育良好、无萎缩,腹部B超提示肝、胆、脾未见异常。SGF是少见的先天异常,术前诊断困难,术中发现SGF应采取保留睾丸副脾切除术。腹腔镜技术可作为一个有效的诊治方法,其可提高对SGF的认识,避免不必要的睾丸切除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