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著 · 基础研究
肝细胞癌相关的核编码线粒体基因及临床信息的综合预后模型
克德尔亚·艾山江, 傅怡, 赖冬林, 邬海龙, 龚伟
2024 (1):  1-12.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1.001

摘要 ( 80 )   HTML ( 15 )   PDF(3051KB) ( 55 )  

目的·建立一个基于线粒体基因和临床信息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的预后模型。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下载369例HCC患者和50例肝脏正常对照的基因表达谱和临床数据。核编码的线粒体基因(nuclear encoded mitochondrial gene,NEMG)从MitoCarta3.0数据库获得。使用“DEseq2”R包和单变量Cox分析选择与HCC患者OS相关并参与氧化磷酸化、三羧酸循环和细胞凋亡通路的NEMG[(泛素细胞色素C还原酶铰链蛋白(ubiquinol cytochrome C reductase hinge protein,UQCRH腺苷三磷酸柠檬酸裂解酶(ATP citrate lyase,ACLY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2(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kinase 2,PCK2Bcl-2同源拮抗剂1(Bcl-2 homologous antagonist/killer 1,BAK1Bcl-2相关X蛋白(Bcl-2-associated X protein,BAX)和Bcl-2/腺病毒E1B相互作用蛋白3样(Bcl-2/adenovirus E1B interacting protein 3-like,BNIP3L)]。应用多变量Cox回归来确定HCC OS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一个基于独立危险因素(6个NEMG风险特征和TNM分期)的综合预后模型和预后列线图,计算中位预后评分。以中位预后评分作为分界点,将HCC患者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进行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并进行对数秩检验来评估低风险组和高风险组患者OS的差异。使用“timeROC”软件包计算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用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下载HCC队列(GSE14520)验证综合预后模型对1、3、5年OS的预测性能。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在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34例HCC临床样本中验证6-NEMG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ROC分析结果显示,与仅6-NEMG风险特征(1、3、5年AUC分别为0.77、0.66、0.65)或仅TNM分期(1、3、5年AUC分别为0.66、0.67、0.63)相比,该综合预后模型对1年(AUC,0.78)、3年(AUC,0.73)和5年(AUC,0.69)HCC OS显示出更好的预测性能。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高风险组患者的OS明显比低风险组差(P=0.001)。此外,在GEO外部队列中发现该预后模型的预测性能较好(1、3、5年AUC分别为0.67、0.66、0.74),高、低风险组患者的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TCGA数据的结果一致。在临床HCC队列中,与癌旁肝脏组织相比,除BNIP3L外,其他5个NEMG在肿瘤组织的表达水平上调或者下调。相关性分析显示,在GSE14520与临床HCC队列中预后评分与HCC肿瘤的大小和数量呈正相关。结论·构建并验证了一个将6-NEMG风险特征与TNM分期相结合的HCC预后预测模型。该模型可能有助于HCC患者的预后预测。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A-PRF促进兔膝关节骨软骨损伤愈合的观察
朱泽宇, 吕成奇, 刘旭凌, 陈昱璐, 邹德荣, 陆家瑜
2024 (1):  13-22.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1.002

摘要 ( 49 )   HTML ( 13 )   PDF(4234KB) ( 25 )  

目的·探讨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 (advanced platelet-rich fibrin,A-PRF)在骨软骨再生中的作用。方法·获取新西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和膝关节软骨细胞;通过低速离心兔心脏血液获得A-PRF。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A-PRF的组织学结构;ELISA法检测A-PRF中生长因子,包括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释放;采用活/死细胞双染法及MTT法检测A-PRF对兔BMSCs细胞毒性及增殖情况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A-PRF对兔BMSCs Ⅱ型胶原蛋白、聚集蛋白聚糖、碱性磷酸酶(ALP)和骨钙素(OCN)基因表达的影响;使用transwell小室测定A-PRF对于兔BMSCs以及软骨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建立兔膝关节骨软骨缺损模型,将18只兔随机分为3组:A-PRF组(n=6)在缺损处植入A-PRF;A-PRF+BMSCs组(n=6)植入接种兔BMSCs的A-PRF;对照组(n=6)不进行植入操作。术后12周处死兔,采用苏木精-伊红(H-E)、甲苯胺蓝和番红O-固绿染色进行膝关节标本的组织学观察,并根据膝关节的表面形态学与组织学情况,采用国际软骨修复协会(International Cartilage Repair Society,ICRS)评分系统进行宏观与组织学评分。结果·A-PRF具有松散的网络结构,可以缓慢释放生长因子。加入A-PRF后,未观察到其对兔BMSCs具有细胞毒性;在加入A-PRF后24、48和72 h,BMSCs的增殖能力均明显升高(均P<0.05),成软骨相关基因Ⅱ型胶原蛋白、聚集蛋白聚糖,以及成骨相关基因ALPOCN均显著上调(均P<0.05)。加入A-PRF后,兔BMSCs与软骨细胞的迁移能力均显著增强(均P<0.05),且兔BMSCs的迁移能力显著高于软骨细胞(P=0.025)。在兔膝关节缺损模型中,观察关节表面形态,可见A-PRF组和A-PRF+BMSCs组缺损均基本恢复,而对照组仅有软组织覆盖。在ICRS宏观评分方面,A-PRF组与A-PRF+BMSCs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2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组织学观察显示,A-PRF组和A-PRF+BMSCs组均产生骨软骨修复,但A-PRF组软骨更加成熟,对照组则形成纤维修复。在ICRS组织学评分方面,A-PRF组与A-PRF+BMSCs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2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自体A-PRF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促进BMSCs增殖的能力,在体外和体内均可促进软骨和软骨下骨的修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黏附性G蛋白偶联受体F1在胰腺导管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促进癌症进展的机制研究
陈溯源, 木司塔巴·木台力甫, 李冬雪, 张志刚
2024 (1):  23-34.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1.003

摘要 ( 63 )   HTML ( 10 )   PDF(5561KB) ( 43 )  

目的·分析黏附性G蛋白偶联受体F1(adhesion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F1,ADGRF1)在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发生及发展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探究ADGRF1对PDAC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及促进PDAC进展的潜在分子机制。方法·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和基因表达综合(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分析ADGRF1在正常胰腺组织及PDAC组织中的mRNA水平表达。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ADGRF1在正常胰腺导管上皮细胞hTERT-HPNE及多种PDAC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 staining,IHC)检测PDAC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ADGRF1的表达差异。转染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敲低ADGRF1后,通过CCK8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PDAC细胞AsPC-1、SW1990增殖能力的变化。构建稳定过表达ADGRF1的Patu8988细胞,通过CCK8实验检测过表达ADGRF1引起的PDAC细胞增殖变化。利用RNA测序(RNA-sequence,RNA-seq)、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和免疫浸润分析预测与ADGRF1促进PDAC癌症进展相关的信号通路。结果·TCGA数据库和GEO数据库的分析结果显示ADGRF1 mRNA在PDAC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胰腺组织(均P=0.000)。q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hTERT-HPNE细胞相比,多种PDAC细胞中ADGRF1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有所上调(均P<0.05)。IHC结果显示ADGRF1在PDAC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也高于癌旁组织。此外,下调ADGRF1能够抑制PDAC细胞AsPC-1、SW1990的增殖能力;而过表达ADGRF1则促进Patu8988细胞的增殖能力(均P<0.05)。RNA-seq、GSEA富集分析和免疫浸润的结果显示,ADGRF1的表达与干扰素α(interferon-α,IFN-α)、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κB,NF-κB)等信号通路有关。结论·ADGRF1在PDAC细胞和组织中高表达,促进PDAC细胞的增殖,其机制可能与多个免疫相关信号通路有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氧化纳米铈清除活性氧改善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疾病活动度的研究
卢雨涵, 石亚红, 龙满美, 王子, 吴颖为
2024 (1):  35-42.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1.004

摘要 ( 63 )   HTML ( 7 )   PDF(3448KB) ( 35 )  

目的·探究氧化纳米铈-聚乙二醇(ceria nanoparticles-polyethylene glycol,CeNP-PEG)清除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改善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phate sodium,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疾病活动度的效果。方法·首先应用醋酸铈的水合物、油胺与二甲苯等合成氧化纳米铈,经聚乙二醇-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mPEG-DPSE)修饰并提纯后得到纯化的CeNP-PEG。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和动态光散射(dynamic light scattering,DLS)观察测定CeNP-PEG粒径和zeta电位等。体外培养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并诱导成为促炎表型(M1表型)。采用0.5 μg/mL和1.0 μg/mL CeNP-PEG分别处理M1表型巨噬细胞后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s-κB,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构建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模型并在造模期间予以尾静脉注射CeNP-PEG(1.0 mg/mL)3次,同时监测正常对照组(Normal组)、模型组(DSS组)和CeNP-PEG治疗组小鼠体质量、粪便性状与便血次数等,计算肠道炎症的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应用二氢乙啶(dihydroethidine,DHE)染色法检测小鼠肠道组织的ROS水平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检测肠道组织炎症细胞因子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等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TEM和DLS结果显示合成的CeNP-PEG水合粒径为(6.96±0.27)nm,平均zeta电位为(-6.02±1.31)mV。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促炎表型巨噬细胞较对照组细胞p-P65表达增多,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NF-κB inhibitor-α,IκB-α)表达减少,经不同浓度CeNP-PEG干预后p-P65和IκB-α表达又趋于恢复。在小鼠结肠炎模型中,CeNP-PEG治疗组小鼠较DSS组体质量减轻更少(P=0.000),DAI评分更低(P=0.000)。肠道组织RT-qPCR结果显示,DSS组小鼠的Ifn-γIl-1βIl-6Tnf-α的mRNA水平较Normal组显著上调(均P=0.000),CeNP-PEG治疗后均显著回落。DHE染色结果显示,DSS组肠道组织的荧光强度较Normal组显著增强,CeNP-PEG治疗后荧光强度减弱。结论·CeNP-PEG可抑制肠道炎症因子的表达及促炎巨噬细胞NF-κB炎症通路的活化,消除肠道ROS,改善肠道炎症微环境并缓解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的疾病活动度。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 临床研究
3D打印导板在上颌骨前段牵引成骨中的应用及精度测量
万腾, 姜腾飞, 朱敏, 王旭东
2024 (1):  43-49.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1.005

摘要 ( 40 )   HTML ( 7 )   PDF(3405KB) ( 16 )  

目的·评估上颌骨前段牵引成骨(anterior maxillary segmental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AMSDO)在治疗唇腭裂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中的作用以及3D打印导板在截骨中的精度。方法·收集12例接受了AMSDO治疗的唇腭裂患者的病例资料。手术前在患者的三维模型上进行虚拟手术,并通过3D打印将患者的截骨线制成牙支持式导板。术前(T0)、巩固期结束(T1)以及巩固期后6个月(T2)进行头影测量以评估AMSDO的效果及稳定性。导板的精度通过术后即刻CT与术前设计CT进行叠加,并通过计算位置和角度误差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了牵引治疗,没有发生严重的并发症。SNA(S-N-A角)和覆盖从T0到T1以及T0到T2都发生了显著的改变。ANB(A-N-B角)、面部突度、硬腭长度都发生了变化,但是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SNB(S-N-B角)基本没有发生变化。从T1到T2,所有的参数都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导板截骨精度在矢状向的线性均方根误差为0.90 mm,角度均方根误差为5.07°。结论·AMSDO是治疗唇腭裂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的一种有效方法。3D打印的截骨导板具有良好的精度,在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同时降低了手术的难度。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孕妇肠道、阴道菌群和新生儿胎粪、胎皮脂菌群的相关性研究
马锦倩, 范翩翩, 郑涛, 张琳, 陈远志, 申剑, 欧阳凤秀
2024 (1):  50-63.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1.006

摘要 ( 38 )   HTML ( 8 )   PDF(4611KB) ( 29 )  

目的·分析母亲孕晚期肠道菌群、阴道菌群、新生儿胎粪及胎皮脂菌群的多样性及菌群构成,比较其异同及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招募2018年8月—1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分娩的11对母婴,采集母亲孕晚期粪便样本、阴道拭子及新生儿胎粪;招募2018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分娩的14名新生儿,采集额部、腋窝、腹股沟部位的胎皮脂及胎粪样本。所有孕妇均为阴道自然分娩。采用16S rRNA基因V3~V4区测序进行微生物检测,分析11对母婴中母亲的肠道菌群、阴道菌群和新生儿的胎粪菌群,以及14名新生儿的胎皮脂菌群和胎粪菌群的多样性、菌群构成,分析异同及相关性。结果·母亲肠道菌群的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数、Ace指数、Chao1指数、Shannon指数均高于阴道菌群和新生儿胎粪菌群;新生儿3个部位胎皮脂菌群的Ace指数和Chao1指数均显著高于胎粪菌群(均P<0.01)。母亲肠道菌群、阴道菌群和新生儿胎粪菌群β多样性存在差异(P<0.01);新生儿额部、腋窝和腹股沟3个部位胎皮脂菌群的β多样性相似,但与胎粪菌群存在差异(P<0.01)。在门水平上,母亲肠道菌群优势菌主要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52.76%)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41.67%),阴道菌群优势菌为厚壁菌门(74.36%)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21.25%),胎皮脂菌群的优势菌为厚壁菌门(84.22%)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8.80%),新生儿胎粪菌群在2个批次样本中优势菌均为变形菌门(分别占81.11%和88.72%)。在属水平上,母亲肠道菌群的优势菌为拟杆菌属(Bacteroides,35.42%)和栖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10.12%),阴道菌群的优势菌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69.10%)和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11.30%),胎皮脂菌群的优势菌为乳杆菌属(79.81%)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3.23%),胎粪菌群的优势菌在2个批次样本中均为埃希菌属(Escherichia,分别占55.21%和31.18%)。结论·母亲孕晚期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高于阴道菌群和新生儿胎粪菌群,新生儿胎皮脂菌群α多样性高于胎粪菌群。厚壁菌门在母亲孕晚期肠道菌群、阴道菌群及新生儿胎皮脂菌群中均为优势菌,乳杆菌属在母亲阴道菌群及新生儿胎皮脂菌群中均为优势菌,胎粪菌群以变形菌门和埃希菌属较多。新生儿不同身体部位的胎皮脂菌群结构相似,但与胎粪菌群存在差异。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甲状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基因突变谱及预后分析
杜沚珊, 王玥, 石子旸, 施晴, 易红梅, 董磊, 王黎, 程澍, 许彭鹏, 赵维莅
2024 (1):  64-71.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1.007

摘要 ( 44 )   HTML ( 8 )   PDF(2159KB) ( 32 )  

目的·探究甲状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临床病理特征、基因突变谱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1月—2021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66例初次诊断为甲状腺DLBCL患者[原发甲状腺DLBCL 23例(34.8%),继发甲状腺DLBCL 43例(65.2%)]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生存和预后因素分析。其中40例甲状腺DLBCL患者进行了靶向测序(55个淋巴瘤相关基因)以评估基因突变情况。结果·继发甲状腺DLBCL患者Ann Arbor分期Ⅲ~Ⅳ期(P=0.000)、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升高(P=0.043)、结外器官受累数目≥2个(P=0.000)、非生发中心来源(non-GCB)(P=0.030)、MYC和BCL2蛋白双表达(double expression,DE)(P=0.026)、国际预后指数3~5分(P=0.000)的比例高于原发甲状腺DLBCL患者,其接受甲状腺手术切除的比例(P=0.012)低于原发甲状腺DLBCL患者。原发甲状腺DLBCL患者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率高于继发患者(P=0.039)。55例患者(83%)接受以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及泼尼松(R-CHOP)为基础的一线治疗方案,其中原发甲状腺DLBCL患者预期5年无进展生存(progress free survive,PFS)率95.0%,高于继发患者的49.7%(P=0.010)。单因素分析显示:Ann Arbor Ⅲ~Ⅳ期(HR=4.411,95%CI 1.373~14.170)、LDH升高(HR=5.500,95%CI 1.519~19.911)、non-GCB(HR=5.291,95%CI 1.667~16.788)、DE(HR=6.178,95%CI 1.813~21.058)是甲状腺DLBCL患者PFS的不良预后因素;Ann Arbor Ⅲ~Ⅳ期(HR=7.088,95%CI 0.827~60.717)、LDH升高(HR=6.982,95%CI 0.809~60.266)、DE(HR=18.079,95%CI 1.837~177.923)是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时间的不良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Ann Arbor Ⅲ~Ⅳ期(HR=4.693,95%CI 1.218~18.081)和LDH升高(HR=5.058,95%CI 1.166~21.941)是甲状腺DLBCL患者PF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靶向测序结果显示,TET2n=14,35%)、KMT2Dn=13,32%)、TP53n=11,28%)、GNA13n=10,25%)、KMT2Cn=9,22%)突变频率>20%,且TP53突变是甲状腺DLBCL患者PFS的不良预后因素(P=0.000)。结论·原发甲状腺DLBCL生存情况优于继发甲状腺DLBCL。Ann Arbor Ⅲ~Ⅳ期、LDH升高、non-GCB、DE(MYC和BCL2)是影响甲状腺DLBCL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TET2、KMT2D、TP53、GNA13、KMT2C是甲状腺DLBCL中常见的高突变基因,TP53突变的患者预后不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冠心病患者体成分与心肺适能的相关性
李阳, 马珺, 都屹泓, 许莉, 陈菡芬, 邱训涵, 姜萌, 卜军
2024 (1):  72-78.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1.008

摘要 ( 35 )   HTML ( 7 )   PDF(1929KB) ( 25 )  

目的·探究冠心病患者体成分与心肺适能(cardiopulmonary fitness,CRF)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以及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在同一日接受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CPET)测定CRF,以及生物电阻抗分析(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BIA)测定身体成分。结果·共纳入冠心病患者191例、健康体检者188例。2组基线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冠心病患者CRF指标均显著降低(均P<0.05);在体成分指标中,冠心病组躯干肌肉质量(trunk muscle mass,TMM)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躯干脂肪质量(trunk fat mass,TFM)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冠心病组TMM(R=0.538)、下肢肌肉质量(lower limbs muscle mass,LMM)(R=0.754)、下肢脂肪质量(lower limbs fat mass,LFM)(R=0.593)与每千克体质量峰值摄氧量(VO2peak/kg)呈正相关(均P<0.01),TFM(R=-0.563)与VO2peak/kg呈负相关(P<0.01)。其余体成分指标与VO2peak/kg之间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依据VO2peak/kg将冠心病患者分为低CRF组、中CRF组和高CRF组,结果发现3组患者LMM、TMM、LFM、TFM之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年龄、性别、TMM、TFM、LMM、LFM均是冠心病患者VO2peak/kg的相关因素。冠心病患者的VO2peak/kg随着TMM、LMM、LFM的升高而升高,随着年龄和TFM的升高而下降,女性相比于男性患者VO2peak/kg更低。结论·冠心病患者的CRF显著低于健康人群,TFM更高,TMM更低;在冠心病患者中,CRF与TFM呈负相关,与TMM、LMM以及LFM呈正相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心脏磁共振短轴电影成像影像组学鉴别肥厚型心肌病与健康对照
刘启明, 卢启帆, 柴烨子, 姜萌, 卜军
2024 (1):  79-86.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1.009

摘要 ( 37 )   HTML ( 7 )   PDF(2435KB) ( 29 )  

目的·分析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患者与健康对照人群的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短轴电影(cine)成像影像组学特征差异,并对2类人群进行分类。方法·纳入2018年1月—2021年12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内科的HCM患者100例,以2∶1比例随机选取同时期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HC)50例,在放射科医师规范操作下完成CMR检查。通过CVI 42后处理软件完成对入组人员左心室心功能及形态学的测量与评估,主要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舒张末期左心室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和舒张末期左心室心肌质量(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mass,LVEDM)。并从CMR短轴电影成像中获取舒张末期心肌区域3D影像组学特征。分析影像组学特征在2类人群中的分布,并构建机器学习模型对2类人群进行分类。结果·共提取3D影像组学特征107个。在排除高度一致的特征后采用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模型进行5折交叉验证后,仍有11个系数非0的特征;利用K-best方法选择排序靠前的8个用于后续建模分析,其中4个特征在2组人群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后构建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用于判别2类人群。结果显示:单一特征模型(一阶:熵)最大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833(95%CI 0.695~0.968);多特征模型(SVM算法)最高准确率为83.3%,其对应的AUC为0.882(95%CI 0.705~0.980)。结论·HCM患者与HC人群在左心室功能和左心室形态上均有显著差异,同时3D心肌影像组学特征也有显著差异。尽管单一特征模型可以鉴别2类人群,但联合多特征构建的模型有更好的分类效果。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超重肥胖青少年认知功能的改变及其与血清FGF21水平的关系
韩瑞, 吴倩, 刘丹, 程棣, 张盈, 倪嘉成, 康飘, 陈安然, 于淑洁, 方启晨, 李华婷
2024 (1):  87-97.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1.010

摘要 ( 31 )   HTML ( 9 )   PDF(2051KB) ( 14 )  

目的·评估超重、肥胖青少年认知功能的改变,并探索认知功能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1,FGF21)的关联。方法·选取上海市某高级中学的175名青少年,根据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分为正常体型组(n=50)、超重组(n=50)和肥胖组(n=75)。收集并比较青少年的一般资料、人体测量学资料及实验室检测指标。采用Flanker任务(侧抑制任务)和n-back任务(倒数n项测试范式)行为学试验的正确率(accuracy,ACC)和反应时评估3组青少年的认知功能,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其血清FGF21水平。通过偏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评估青少年行为学试验表现与人体测量学资料、实验室检测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体型组相比,肥胖组青少年的收缩压、舒张压及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水平较高(均P<0.05)。在Flanker任务的一致或不一致性刺激条件下,任意2组青少年的ACC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正常体型组、超重组相比,肥胖组青少年的反应时均有延长(均P<0.05)。在n-back任务中,任意2组青少年的ACC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肥胖组青少年在1-back和2-back任务中的反应时较正常体型组、超重组更长(均P<0.05)。与正常体型组相比,肥胖组青少年血清FGF21水平较高(P=0.000)。偏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Flanker和n-back任务中青少年的反应时与其BMI、体脂肪量、腰围、腰臀比、FGF21水平等相关(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一步证实,BMI与青少年认知相关行为学任务中反应时延长相关(均P<0.05),且FGF21水平与2-back任务的ACC(P=0.000)、不一致性刺激的反应时(P=0.048)相关。结论·超重、肥胖青少年存在认知功能障碍,BMI、血清FGF21水平与该类青少年认知功能的改变相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临床检验指标建立肺腺癌患者浸润程度判别模型
王梦菲, 杨守志, 乔永霞, 黄琳
2024 (1):  98-107.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1.011

摘要 ( 31 )   HTML ( 9 )   PDF(2318KB) ( 19 )  

目的·利用肿瘤标志物、凝血功能指标、血常规指标与生化指标等临床易得检验指标,建立非小细胞肺腺癌患者浸润程度的多因素判别模型。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收治的肺腺癌患者,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测肺腺癌患者浸润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并建立回归模型,同时引入人工智能算法构建判别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价模型对肺腺癌患者浸润程度的判别能力。结果·共纳入肺腺癌患者202例,分为浸润前病变组(59例)以及浸润性病变组(143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尿素、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白蛋白浓度是预测肺腺癌患者浸润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预测模型表达式为P=e X /(1+e X ),其中X=(0.534×尿素浓度)+(1.527×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1.916×白蛋白浓度)+6.373。机器学习结果显示,纳入尿素、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浓度、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前白蛋白、癌胚抗原(carcino embryonic antigen,CEA)6个指标时模型判别性能最佳。通过DeLong检验比较8种机器学习算法(分别基于岭回归、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神经网络、随机森林、k近邻、支持向量机、决策树和自适应增强算法)的判别性能,选择AUC最高的岭回归算法,预测模型AUC为0.744(95%CI 0.656~0.832),敏感度为70.8%,特异度为70.2%。结论·使用尿素、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浓度、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前白蛋白、CEA这6个指标建立综合判别模型,可有效预测肺腺癌患者肿瘤浸润程度,有望为临床肺腺癌分级判别和辅助治疗提供更精确的指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芪对甲状腺功能正常的桥本甲状腺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的影响
李自云, 庄新娟, 季业, 田海荣, 殷峻
2024 (1):  108-115.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1.012

摘要 ( 36 )   HTML ( 6 )   PDF(1460KB) ( 24 )  

目的·探讨黄芪对甲状腺功能正常的桥本甲状腺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12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接受治疗且资料完整的甲状腺功能正常的桥本甲状腺炎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为干预组及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治疗方案为碘适宜状态饮食,干预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联合黄芪药液口服(150 mL/次,2次/d)治疗。连续治疗6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外周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细胞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IL-6、IL-10],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以及甲状腺功能及自身抗体、肝肾功能等指标的变化。观察黄芪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应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hyroid peroxidase antibody,TPOAb)变化幅度的影响因素。结果·最终纳入118例患者,每组各59例。治疗6个月后,干预组CD4+ T细胞比例,CD4+/CD8+比值,IL-2、TNF-α、IL-6、IL-10、hs-CRP、ESR、TPOAb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hyroglobulin antibody,TGAb)水平均较治疗前及其同期对照组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治疗后上述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应用黄芪、CD4+T细胞、CD4+/CD8+比值升高幅度及hs-CRP下降幅度均是TPOAb下降幅度的独立影响因素(β=-0.393,P=0.029;β=-0.513,P=0.010;β=-0.351,P=0.035;β=0.434,P=0.023)。结论·黄芪可改善甲状腺功能正常的桥本甲状腺炎患者CD4+T细胞、IL-2、TNF-α、IL-6、IL-10水平及CD4+/CD8+比值,且安全性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食管鳞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T1b患者再治疗策略分析
朱开元, 苏瑜琛, 刘智超, 章宏, 李春光, 张杰, 李志刚
2024 (1):  116-123.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1.013

摘要 ( 21 )   HTML ( 6 )   PDF(1603KB) ( 16 )  

目的·比较食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同步放射和化学治疗与单纯随访观察3种策略对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后T1b浅表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21年5月于上海市胸科医院治疗的经ESD术后病理证实为pT1b期的67例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ESD术后追加的治疗方式分为追加手术组(S组)、放化疗组(CRT组)和观察组(O组)。采用χ2检验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和病理信息。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比较3组患者的无病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DFS)和无复发生存期(recurrence free survival,RFS),并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DFS和RFS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67例患者中,S组23例,CRT组19例,O组25例。3组组间年龄(P=0.080)、性别(P=0.078)、肿瘤大小(P=0.485)、食管癌临床分段(P=0.655)、环周累及(P=0.310)、分化程度(P=0.084)、浸润深度(P=0.066)、淋巴脉管侵犯(P=0.27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经(42.6±16.7)个月的随访,共10例(14.9%)患者复发,其中6例(60%)为局部复发,2例(20%)为区域淋巴结转移,2例(20%)为远处转移;S组、CRT组、O组的中位复发时间分别为40.1、36.6、22.1个月,3年DFS分别为100%、89.5%和74.5%(P-trend=0.040)。多因素Cox分析显示,追加手术是改善RFS的独立保护性因素(HR=0.097,95%CI 0.010~0.956,P=0.046)。结论·对于浅表食管鳞癌ESD后证实为pT1b期的患者,追加手术可以显著减少远期复发可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铜蓝蛋白在脂质代谢稳态调控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江全鑫, 陈素贞, 刘军力
2024 (1):  124-130.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1.014

摘要 ( 52 )   HTML ( 15 )   PDF(2669KB) ( 46 )  

血浆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Cp)是肝脏分泌的重要蛋白质,在人体的铜离子分布和运输中扮演关键角色,并在维持铜离子稳态方面起重要作用。此外,Cp还是一种亚铁氧化酶,参与人体内铁离子的代谢。研究表明,Cp与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代谢相关疾病有密切关系。近来研究发现,Cp也参与脂质代谢的调控过程。脂质代谢平衡涉及体内脂质合成、脂肪水解、脂肪酸氧化、脂质运输和吸收等过程。脂质代谢紊乱会导致人体代谢紊乱和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Cp通过多种方式调控脂质代谢。一方面,它通过亚铁氧化酶活性参与调节氧化应激,即在铁代谢和氧化还原反应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它通过铜及含铜的代谢酶参与胆固醇、脂蛋白和脂肪酸等物质代谢过程的调控。因此,Cp通过影响铜或铁依赖性酶和相关通路在铜和铁的稳态中发挥作用进而调控脂质代谢。尽管已经发现Cp与脂质代谢密切关联的现象,但仍需要进一步研究Cp进行脂质代谢调控的确切机制。该综述总结了Cp在脂质代谢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以期为脂质代谢紊乱相关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代谢性疾病与嗅觉改变及其机制进展
吴倩, 李华婷
2024 (1):  131-136.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1.015

摘要 ( 73 )   HTML ( 12 )   PDF(1268KB) ( 42 )  

代谢性疾病发病机制复杂,其患病率逐年上升且发病趋向年轻化,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嗅觉是一种重要的感觉功能,在个体的营养和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肥胖与嗅觉功能可以相互影响,嗅觉功能受到营养状况的影响,同时在食物摄入、能量消耗和脂质代谢的调节过程中也发挥重要作用,而2型糖尿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代谢性疾病患者也存在嗅觉功能障碍。代谢性疾病出现嗅觉改变的机制包括高血糖、胰岛素抵抗等代谢状态的改变,这些改变可引起肽类激素、脂肪细胞因子和神经递质的调节异常,这些中介分子可能在代谢性疾病和嗅觉功能障碍之间发挥作用;代谢性疾病所产生的血管与神经病变也会引起嗅觉神经的直接损伤或神经传导异常;代谢性疾病导致的肠道菌群紊乱也是引起嗅觉功能障碍的潜在机制。同时,认知功能障碍是代谢性疾病的重要并发症,嗅觉功能障碍是代谢性疾病出现认知障碍的前驱临床表现,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识别和评估。该文对代谢性疾病与嗅觉变化之间的关系及其潜在机制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m6A甲基化修饰调控肿瘤免疫的研究进展
周海霞, 张靖
2024 (1):  137-144.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1.016

摘要 ( 117 )   HTML ( 12 )   PDF(1743KB) ( 63 )  

N6-甲基腺苷(N6-methyladenosine,m6A)是一种调控真核细胞基因表达最常见的修饰方式,影响RNA的剪接、降解、稳定性以及蛋白翻译等过程。研究表明m6A甲基化修饰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肿瘤免疫应答的相关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m6A修饰参与调节免疫细胞的分化、成熟过程以及相关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在肿瘤微环境中,m6A修饰也可影响免疫细胞的募集、活化和极化等,从而促进或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与转移,起到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的重要作用。近年来肿瘤的免疫治疗逐渐应用于临床,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等,都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通过靶向m6A修饰来干预机体免疫系统,如通过小分子抑制剂靶向失调的m6A调控因子、诱导免疫细胞重编程等,可提高抗肿瘤免疫反应,加强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杀伤能力。m6A修饰是肿瘤免疫治疗的一个新方向,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该文围绕m6A甲基化修饰对免疫细胞及肿瘤免疫应答的调控作用进行综述,探讨其免疫治疗的新思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