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著 · 基础研究
    人胚胎干细胞向神经前体细胞分化的转录组与染色质可及性变化分析研究
    李林颖, 蔡晓东, 童冉, 杨晨, 王志明, 贺潇宇, 马子越, 张丰, 李令杰, 周君梅
    2025 (4):  387-403.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5.04.001

    摘要 ( 220 )   HTML ( 19 )   PDF(8866KB) ( 897 )  

    目的·利用人胚胎干细胞(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hESC)体外分化模型和高通量多组学测序技术研究hESC分化成神经前体细胞(neural progenitor cell,NPC)过程中转录组和染色质可及性的变化情况。方法·首先在体外利用拟胚体形成法诱导hESC分化成NPC,并收集这2个阶段的细胞;通过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reverse transcription-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RT-qPCR)和免疫荧光染色(immunofluorescence,IF)鉴定细胞表型。应用转录组测序(transcriptome sequencing,RNA-seq)检测并分析hESC和NPC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DEG)。应用染色质可及性测序(assay for transposase-accessible chromatin with high throughput sequencing,ATAC-seq)技术获取hESC和NPC的染色质可及性变化情况,并对差异的染色质开放区域进行基序富集分析以发现具有潜在调控作用的转录因子。最后对RNA-seq和ATAC-seq多组学数据进行联合分析,并构建蛋白质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寻找体外神经早期分化过程中的关键基因和调控通路。结果·RT-qPCR与IF均显示多能性标志物(NANOGPOU5F1)在hESC阶段表达量高而在NPC阶段表达量明显降低;同时神经早期分化标志物(PAX6SOX1NES)在hESC阶段基本不表达而在NPC阶段表达量显著升高。RNA-seq分析结果显示,与hESC阶段相比,NPC阶段中有5 597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呈现上调,而3 654个基因的表达水平下降,基因功能富集分析显示NPC阶段上调的基因富集至神经发育相关的功能。ATAC-seq分析结果显示,共27 491个基因组区域在hESC向NPC分化过程中染色质可及性发生了显著改变,其中有12 381个区域染色质可及性增强,15 110个区域染色质可及性减弱;基序富集分析揭示DLX1LHX2等转录因子基因可能在hESC向NPC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RNA-seq和ATAC-seq的多组学数据联合分析结果显示,在NPC阶段高表达的重叠基因主要富集在轴突导向、前脑发育、神经元迁移等。神经分化后CTNND2LHX2基因表达水平升高,且相关基因区域染色质可及性也增加。PPI网络分析发现,PRKACACDH2ERBB4等是下游候选基因。结论·利用hESC体外分化模型结合高通量多组学测序技术可用于揭示hESC向NPC分化过程中的转录组及染色质可及性的变化规律;该过程中轴突导向、前脑发育、神经元迁移等通路的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升高,染色质可及性增强。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Fas相关死亡结构域蛋白促进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能力的机制研究
    陈怡楠, 郑旸, 曾汉林, 雷鸣
    2025 (4):  404-414.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5.04.002

    摘要 ( 170 )   HTML ( 16 )   PDF(3583KB) ( 323 )  

    目的·检测Fas相关死亡结构域蛋白(Fas-associated protein with death domain,FADD)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中的表达水平,并探究FADD促进HNSCC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GEPIA 2数据库分析肿瘤组织中FADD表达水平及其与预后的关系;通过对HNSCC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 staining,IHC),探究FADD在正常、不典型增生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变化;构建稳定低表达FADD的人HNSCC Fadu、HSC3细胞株,并通过蛋白印迹实验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方法进行验证;使用LiveCyte活细胞追踪系统、克隆形成、细胞活力检测等方法探究FADD对HNSCC细胞增殖水平的调控作用;使用免疫共沉淀串联质谱(co-immunoprecipitation mass spectrum,Co-IP/MS)鉴定与FADD发生相互作用的蛋白,并应用CRISPR/Cas9技术、LiveCyte活细胞追踪系统、蛋白印迹实验等方法对与FADD相互作用的蛋白进行进一步机制研究。结果·数据库分析显示FADD在头颈鳞癌中显著高表达,并与患者不良预后相关。免疫组化染色表明FADD在HNSCC患者正常组织、不典型增生及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呈现递增趋势。在HNSCC细胞中敲低FADD后,与对照组相比,细胞的增殖能力显著降低,形成克隆数减少。Co-IP/MS结果显示,FADD与CUT样同源盒1(CUT-like homeobox 1,CUX1)蛋白存在相互作用,敲低FADD后CUX1表达水平升高。同时,在HNSCC细胞中敲除CUX1能够显著促进肿瘤细胞增殖能力。敲除CUX1可部分逆转FADD低表达引起的增殖抑制。结论·FADD在HNSCC中具有显著促癌作用,并与不良预后相关。FADD可通过与CUX1发生相互作用降低其表达水平进一步调控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拉鲁肽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小鼠肝纤维化的作用及其机制
    王仁杰, 祝超瑜, 方云云, 肖元元, 王倩倩, 宋雯婧, 魏丽
    2025 (4):  415-425.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5.04.003

    摘要 ( 177 )   HTML ( 8 )   PDF(4148KB) ( 332 )  

    目的·探讨利拉鲁肽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小鼠肝纤维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20只8周龄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饮食组(Chow组)及甲硫氨酸-胆碱缺乏(methionine-choline deficient,MCD)饮食喂养组(MCD组),每组10只。采用MCD饮食诱导构建NAFLD小鼠。将2组小鼠随机分为4个亚组,分别为Chow+生理盐水组、Chow+利拉鲁肽组、MCD+生理盐水组、MCD+利拉鲁肽组。每日分别腹腔注射利拉鲁肽(400 μg/kg)或同体积生理盐水4周后,行腹腔注射葡萄糖耐量实验(intraperitone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IPGTT)。测定小鼠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A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水平。小鼠处死后取其肝组织测定TAG含量,对肝组织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油红O染色及马松(Masson)染色观察肝脏病理结构、脂质沉积和纤维化程度。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与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纤连蛋白(fibronectin,FN)、Ⅰ型胶原蛋白α(collagen type Ⅰ α,COL1A)、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 protein 9,MMP9)、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 protease 1,TIMP1)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表达水平,检测Sma和Mad相关蛋白3(Sma- and Mad-related protein 3,SMAD3)及磷酸化SMAD3(SMAD3 phosphorylation,pSMAD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利拉鲁肽干预后,IPGTT显示小鼠血糖在第15、30、60 min时均有所下降,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降低(均P<0.05)。血清生化检测结果显示,利拉鲁肽干预后,MCD组小鼠AST与ALT水平降低(均P<0.001),TC、HDL-C水平升高(均P<0.05),TAG、LDL-C无明显变化。HE染色与油红O染色显示,利拉鲁肽干预后,肝细胞脂滴数量明显减少,气球样变性和炎症浸润程度减轻。Masson染色显示,利拉鲁肽干预后,MCD组小鼠肝脏蓝色胶原纤维数量明显减少。qPCR与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MCD组小鼠肝脏α-SMA、FN、COL1A、TIMP1、TGF-β、pSMAD3/SMAD3表达明显上调,MMP9蛋白表达下降;经利拉鲁肽干预后,MCD组小鼠肝脏α-SMA、FN、COL1A、TIMP1、TGF-β、pSMAD3/SMAD3表达明显降低,MMP9表达上升。结论·利拉鲁肽能缓解NAFLD小鼠肝损伤、肝脏脂质沉积及纤维化程度,并通过调控TGF-β/SMAD3通路和纤维化相关蛋白表达改善小鼠肝功能和肝纤维化。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红景天苷对卡介苗感染的巨噬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倪书奕, 姜钊, 汪中涛, 何树梅
    2025 (4):  426-433.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5.04.004

    摘要 ( 135 )   HTML ( 8 )   PDF(2983KB) ( 137 )  

    目的·研究红景天苷(salidroside,SAL)对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érin,BCG)感染巨噬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使用BCG感染RAW264.7小鼠巨噬细胞建立感染模型,实验分组为空白对照组(BCG组)、红景天苷组(SAL+BCG组)、异烟肼(isoniazid,INH)组(INH+BCG组)以及红景天苷+异烟肼组(SAL+INH+BCG组)。用MTT比色法检测SAL和INH对RAW264.7细胞增殖的影响,筛选出SAL和INH实验浓度。建立感染BCG的巨噬细胞模型后,用SAL进行预处理,通过细菌铺板计数及流式细胞术检测胞内细菌存活率,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各细胞培养组细胞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IL-10细胞因子的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水平。结果·筛选出SAL用药浓度为800 μmol/L,INH用药浓度为10 μmol/L。与BCG组相比,SAL预处理36h作用效果最佳,给药组巨噬细胞内BCG生长均受抑制;SAL与INH联用对BCG胞内存活的抑制作用效果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BCG组相比,SAL使BCG感染的巨噬细胞TNF-α、IFN-γ、IL-6和IL-10的分泌水平降低但无显著性差异,然而SAL与INH联合应用使细胞上清中TNF-α、IL-6和IL-10的含量显著降低(均P<0.05)。与BCG组比较,在感染早期SAL和INH能够显著降低BCG感染的RAW264.7细胞的凋亡水平(P=0.008,P=0.032),在感染后期SAL与INH联合应用能够显著增强BCG感染的RAW264.7细胞的凋亡水平(P=0.001)。结论·红景天苷在感染BCG的巨噬细胞中可以通过改善巨噬细胞免疫功能,抑制胞内细菌存活,减轻BCG感染导致的炎症反应,从而发挥其宿主抗分枝杆菌作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 临床研究
    经颅磁刺激治疗对抑郁症患者杏仁核及海马亚区体积的影响
    王思睿, 孔盖, 李惠, 钱禛颖, 崔慧茹, 唐莺莹
    2025 (4):  434-442.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5.04.005

    摘要 ( 127 )   HTML ( 4 )   PDF(2493KB) ( 340 )  

    目的·比较抑郁症患者接受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治疗前后杏仁核及海马亚区体积的纵向变化,并探讨其与TMS抗抑郁与抗焦虑疗效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8年1月—2023年8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就诊的抑郁症患者58例,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蒙哥马利-阿斯伯格抑郁量表(Montgomery-Asberg Depression Rating Scale,MADRS)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估患者基线及TMS治疗后的临床抑郁和焦虑症状。所有被试在基线磁共振扫描之后接受干预左侧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的TMS治疗,频率10 Hz,共20次。治疗结束当日进行1次磁共振随访。利用FreeSurfer v6.0.0软件对采集到的杏仁核及海马图谱进行亚区分割并计算各亚区体积,使用双因素方差分析对亚区体积进行纵向比较。控制年龄、性别和颅内容积,对抑郁症患者杏仁核和海马亚区体积与基线临床量表(HAMD、MADRS和HAMA)得分进行偏相关分析,并分析体积变化显著的的脑区中体积变化率与TMS干预前后临床量表(HAMD、MADRS和HAMA)减分的相关性。结果·经过TMS治疗后,抑郁症患者右侧杏仁核中央核的体积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41,P=0.018);海马亚区除双侧海马伞体积下降外,部分海马亚区及总海马体积均有所增加(P<0.05)。基线时,未发现患者杏仁核及海马亚区体积与抑郁和焦虑症状存在显著相关性;仅在TMS治疗有效的患者中,发现左侧海马尾部的体积变化率与临床焦虑症状减分呈正相关(HAMA:r=0.334,P=0.044)。结论·TMS高频干预左侧DLPFC可能引起右侧杏仁核中央核及双侧部分海马亚区体积增大,并且TMS治疗有效者的左侧海马尾部体积变化率与TMS抗焦虑疗效之间存在联系,提示TMS高频干预左侧DLPFC可能引起右侧杏仁核中央核及双侧部分海马亚区的神经可塑性改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儿童肝移植术后早期血糖及血脂的多时间点监测与影响因素分析
    陆晔峰, 高磊青, 倪晓筱, 富晶晶
    2025 (4):  443-451.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5.04.006

    摘要 ( 161 )   HTML ( 8 )   PDF(1445KB) ( 180 )  

    目的·监测肝移植(liver transplantation,LT)患儿术后早期多时间点的血糖(blood glucose,BG)及血脂(blood lipids,BL)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观察性研究,纳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肝脏外科的LT患儿,选择术前1 d及术后1、7、14 d采集血样,记录患儿基本信息和实验室指标。实验室指标包括:血常规(complete blood count,CBC)、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基因分型(cytochrome P450,CYP)、他克莫司剂量(tacrolimus dosage,TD)、他克莫司血清药物浓度(tacrolimus serum drug level,TSDL)、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餐后2 h血糖(2-hour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PBG)、肝移植生化检测(biochemical testing for liver transplantation,BTLT)指标。BTLT指标包括:总蛋白(total protein,TP)、白蛋白(albumin,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谷氨酰胺转移酶(transglutaminase,GGT)、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肌酐(creatinine,Cr)、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A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PBG的影响因素,采用Cox回归分析FBG的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TC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82名肝移植患儿,其中男性45人(54.9%),女性37人(45.1%);平均月龄7个月,平均身高65.00 cm,平均体质量7.15 kg。FBG[(6.54±1.71)mmol/L]和PBG[(7.42±2.19)mmol/L]均在术后第1天达到最高值,后逐渐降至正常水平。TAG[(0.93±0.63)mmol/L]及TC[(1.91±1.08)mmol/L]在术后第1天降到最低值,后缓慢上升。正常组(FBG和PBG均正常)59人,异常组23人。t检验提示,AKP(P=0.020)、GGT(P=0.002)、TC(P=0.017)及TD(P=0.028)在PBG正常组与异常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ox回归分析显示,性别(HR=0.501,95%CI 0.184~1.361)、年龄(HR=0.972,95%CI 0.876~1.079)、身高(HR=1.012,95%CI 0.903~1.135)、体质量(HR=1.067,95%CI 0.720~1.579)、血型(A型HR=1.294,95%CI 0.464~3.612;B型HR=1.303,95%CI 0.456~3.723;AB型HR=1.520,95%CI 0.310~7.441)等变量在血糖-时间变化过程中没有显著影响。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儿的CYP 3×3型(OR=18.083,95%CI 1.414~231.219)是TC的影响因素。结论·TD是术后第1天PBG的影响因素,患儿的CYP是术后第1天TC的影响因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老年营养风险指数对住院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预测价值
    连明珠, 张常晓, 盛凯, 郭梦, 方姝予
    2025 (4):  452-458.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5.04.007

    摘要 ( 143 )   HTML ( 11 )   PDF(1560KB) ( 167 )  

    目的·探讨老年营养风险指数(geriatric nutritional risk index,GNRI)对住院老年2型糖尿病(type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期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老年科住院治疗的老年T2DM患者。根据住院期间患者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统计患者基线资料(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糖尿病病程、合并症等)并计算GNRI。使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GNRI对T2DM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264例住院老年T2DM患者,其中154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感染组的GNRI、血清白蛋白、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值、淋巴细胞比值、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白介素-6、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和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NRI较低是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0.798,95%CI 0.712~0.894;P<0.001)。相关性分析提示GNRI与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呈负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GNRI预测肺部感染曲线下面积为0.828,敏感度为77.9%,特异度为76.6%。结论·GNRI较低是老年T2DM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对是否发生肺部感染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的列线图模型对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病变风险的预测作用
    陈蓉, 张锰, 朱荻绮, 郭颖, 沈捷
    2025 (4):  459-467.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5.04.008

    摘要 ( 156 )   HTML ( 7 )   PDF(2825KB) ( 153 )  

    目的·评估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对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CAL)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4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340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n=237)和验证集(n=103)。通过单因素分析、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法(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筛选出CAL的危险因素,并将其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分别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校准曲线及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价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适用性。根据Logistic回归方程中的自变量系数对各变量赋分,得到一个预测评分系统,并将其与目前3个常用评分系统(Kobayashi评分、Egami评分和Sano评分)的预测效能进行比较。结果·男性、低白蛋白血症、ANCA阳性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抵抗是KD患儿发生CAL的危险因素,据此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7(95%CI 0.667~0.821)和0.645(95%CI 0.500~0.794),表明模型预测效能良好;模型经校准曲线和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训练集χ2 =5.105,P=0.746;验证集χ2 =13.549,P=0.094)验证,预测准确性良好;DCA显示模型具有一定的临床适用性。根据Logistic回归方程系数建立CAL的预测评分体系,与Kobayashi评分、Egami评分、Sano评分模型相比,其灵敏度(58.4%)和特异度(78.7%)均较高。结论·研究基于ANCA建立了一个可有效预测KD患儿发生CAL风险的评分模型,可为临床上早期识别高危患儿、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和管理策略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 循证医学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脑成像衍生表型的双向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张慧华, 干静, 侯媌媌, 卢娜
    2025 (4):  468-475.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5.04.009

    摘要 ( 146 )   HTML ( 4 )   PDF(3479KB) ( 289 )  

    目的·通过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研究阐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与脑成像衍生表型(imaging-derived phenotype,IDP)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OSA的相关遗传数据来自芬兰基因生物银行R11(FinnGen Biobank)中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其中,病例组50 200例,对照组401 484例;从中筛选出27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作为OSA的工具变量。3 935种IDP的GWAS来自英国生物样本库(UK Biobank)39 691名欧洲血统个体的多模态神经影像数据。采用逆方差加权(inverse variance weighted,IVW)为主的多种MR方法进行分析,并进行异质性、多效性和敏感性检验。结果·MR分析显示8种IDP与OSA的发生显著相关,例如右侧半球额中回尾部体积显著增加OSA风险,体积每增加1个标准差对应于OSA风险增高11% (IVW方法的OR=1.11,95%CI 1.06~1.17,P<0.001)。而OSA可能与1种IDP呈负相关(IVW β=-0.10,95%CI -0.19~-0.01,P=0.025)。这种IDP属于静息态功能连接特征,是双侧额极与右侧额顶皮层的功能连接强度。异质性检验提示工具变量之间未发现显著异质性,多效性检验未检测到多效性,敏感性分析提示结果稳定。结论·8种IDP可能与OSA的发生显著相关,而其中1种IDP与OSA的发生呈负相关,为非侵入式神经调控治疗OSA提供了潜在靶点。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 技术与方法
    血液样本中DNA与RNA提取效率的研究
    宿星蕾, 路平, 彭俊杰, 汪滋民, 宋萍, 韩达
    2025 (4):  476-486.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5.04.010

    摘要 ( 168 )   HTML ( 3 )   PDF(3360KB) ( 211 )  

    目的·全面评估不同试剂盒及不同方法对血液样本中DNA与RNA提取的效率。方法·收集来自阿尔茨海默病(20例)、纤维化(5例)、结直肠癌患者(108例)及健康个体(12例)的血液样本,共145例。采用柱法试剂盒(Kit A)和核酸提取仪来提取血液中白细胞的基因组DNA(genomic DNA,gDNA)。使用5种试剂盒(Kit B~F),通过柱法(Kit B、E)或磁珠法(Kit C、D、F)对血浆中的游离DNA(cell-free DNA,cfDNA)和游离RNA(cell-free RNA,cfRNA)进行提取。对Kit B提取过程进行优化,包括增加血浆上样体积和延长洗脱孵育时间,并且采用该方案对100例结直肠癌患者血浆样本cfDNA进行提取。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对提取出的DNA和RNA进行定量分析,比较提取的DNA或RNA分子的数量以评估提取效率,并结合成本及操作时间等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在gDNA提取中,尽管核酸提取仪缩短了操作时间,但Kit A(柱法)提取的DNA分子数的中位数是其25.36倍(P<0.001)。对于cfDNA提取,3种试剂盒(Kit B~D)的总体效率相近,但Kit B(柱法)在低浓度样本中的表现较为突出,其DNA提取量的平均值分别是基于磁珠法的Kit D和Kit C的4.24倍和1.18倍。提取步骤优化后的Kit B进一步提高了cfDNA的提取效率。对比3例样本在不同血浆上样体积下的cfDNA提取量,结果显示大上样体积提取的cfDNA量分别为小上样体积的3.98倍、2.38倍和3.82倍;对100例结直肠癌患者血浆样本cfDNA提取结果表明,该提取方案可在临床样本中稳定提取足够量的cfDNA。在cfRNA提取方面,Kit E(柱法)因其高效、便捷且经济性好,被广泛推荐;其提取的cfRNA含量中位数是Kit F(磁珠法)的5.01倍。比较血浆中cfDNA与cfRNA的拷贝数,结果显示每毫升血浆中cfRNA的拷贝数平均数是cfDNA的27.65倍。结论·Kit A、Kit B和Kit E分别在白细胞gDNA、血浆cfDNA以及血浆cfRNA提取方面表现出更高的效率。然而,尽管Kit E在提取效率和成本上具有优势,其安全性仍需进一步评估。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纳米材料通过降低活性氧水平促进骨组织再生的研究进展
    鲁佳艺, 刘锦喆, 郭尚春, 陶诗聪
    2025 (4):  487-492.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5.04.011

    摘要 ( 162 )   HTML ( 5 )   PDF(1330KB) ( 522 )  

    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是骨组织受损伤后常见的产物。如果ROS不能被及时清除,可在细胞内引发氧化应激,从而对骨组织的再生产生负面影响。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能够降低ROS水平的纳米材料在促进骨组织再生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目前用于降低ROS水平的纳米材料,主要包括经表面修饰和微结构设计的纳米材料、掺杂改性无机材料的纳米材料、功能化聚合物材料及水凝胶、纳米酶材料。但这些纳米材料在临床应用时仍然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原因是其可能具有细胞毒性,且缺乏足够的临床试验数据。该文对利用纳米材料降低ROS水平以促进骨再生的研究进行总结,为未来设计和开发促进骨组织再生的新型纳米材料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射血分数改善型心力衰竭的临床管理: 治疗与维持
    许天芸, 沈奕茗, 姜萌
    2025 (4):  493-499.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5.04.012

    摘要 ( 137 )   HTML ( 3 )   PDF(1272KB) ( 295 )  

    在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患者中,部分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经治疗后在后续评估中出现明显改善。2022年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心脏病协会/美国心衰学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Heart Failure Society of America,AHA/ACC/HFSA)颁布的心力衰竭管理指南将既往LVEF≤40%且在随访过程中提升至40%以上的心力衰竭类型命名为射血分数改善型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improved ejection fraction,HFimpEF)。研究表明,HFimpEF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心力衰竭再住院率较低,预后明显优于HFrEF,可作为HFrEF患者的阶段性治疗目标。关于HFimpEF患者的热点讨论主要围绕2个方面,即HFimpEF的目标人群特征及LVEF提升的有效手段、HFimpEF患者心功能维持治疗方案;尤其是后者,尚无明确的临床指南推荐。因此,回顾现有研究,系统总结促使HFrEF向HFimpEF转归的治疗方案,以及有效针对HFimpEF的维持手段至关重要。该文对现有药物、器械、手术治疗的LVEF改善效果及HFimpEF患者的监测与治疗方法进行综述。对于HFrEF患者,现有临床研究提示β受体阻滞剂及心脏再同步治疗等能够显著改善LVEF并提升至40%以上;对于HFimpEF患者,钠-葡萄糖转运体2抑制剂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能够有效维持患者LVEF及其心脏功能。此外,该文也提出HFimpEF现有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铅毒性的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进展
    张欣欣, 颜崇淮
    2025 (4):  500-507.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5.04.013

    摘要 ( 169 )   HTML ( 4 )   PDF(1804KB) ( 261 )  

    铅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环境中的有毒重金属,也是人类历史上使用最早、应用最为广泛的重金属元素之一。由于铅在环境中不可降解,并且在人体内具有较长的生物累积效应(可长达30~50年),即使极低浓度的铅也能对人体造成健康损害,因而被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列为十大公共卫生关注化学品之一。铅进入人体后,通常会分布在脑、肝脏、肾脏、牙齿和骨骼等组织中,进而对全身各个系统、多种脏器和组织产生广泛的毒性作用。表观遗传学是研究基因表达在不改变核苷酸序列的情况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学科,它揭示了基因表达修饰如何对细胞进行调控,导致具有相同DNA序列的细胞表现出不同形态与功能。尽管铅的毒性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表观遗传学调控可能是铅毒性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环境铅暴露可通过引发个体细胞的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微RNA(microRNA,miRNA)等表观遗传学改变,进而而诱发多种毒性反应。该文就铅毒性相关的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现状,着重从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miRNA 3个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从表观遗传学角度审视铅毒性,并为进一步探究铅的毒性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研究进展
    黄周轩, 邵静波
    2025 (4):  508-516.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5.04.014

    摘要 ( 248 )   HTML ( 24 )   PDF(1370KB) ( 276 )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血小板破坏增加和血小板生成受损引起的孤立性血小板减少为特征。虽然多数患者预后相对良好,然而仍有10%~20%的儿童患者,以及高达75%的成人患者可能发展为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chronic 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CITP)。该类患者对多种治疗手段的效果均不明显,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当前,CITP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及丙种球蛋白在内的一线疗法,以及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hrombopoietin receptor agonist,TPO-RA)、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免疫抑制剂和脾切除等二线疗法。近年来,随着对CITP研究的深入,一些新型生物药物和免疫疗法,例如Fcγ受体(Fcγ receptor,FcγR)信号转导抑制剂、新生儿Fc受体抑制剂、补体抑制剂、免疫细胞靶向治疗、血小板去唾液酸化、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以及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等,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潜力。新型疗法通过针对CITP发病机制的不同环节进行干预,旨在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选择。该文就CITP的发病机制、二线治疗方法以及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下颌骨重建术后患者咀嚼功能评估工具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张悦, 顾芬, 王悦平, 杨文玉, 赵小妹
    2025 (4):  517-522.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5.04.015

    摘要 ( 127 )   HTML ( 4 )   PDF(1265KB) ( 149 )  

    下颌骨重建是指通过移植自体骨等技术恢复下颌骨的连续性,从而恢复患者的基本容貌,重建咬合关系,恢复张口、咀嚼、吞咽等功能,达到口腔颌面形态和功能的统一。由于咀嚼需要咀嚼肌、下颌、牙列及舌的共同配合,因此咀嚼功能的恢复,不仅可以作为判断手术成功的有利依据,且能够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使其尽早回归正常生活。目前,针对下颌骨重建术后患者的口腔功能康复,临床上已在吞咽、咬合及言语评估领域建立了标准化工具并开展针对性训练,取得了显著疗效。然而,咀嚼功能相关研究仍面临两大挑战:其一,现有评估工具多侧重单一维度,如咀嚼效率或主观感受,尚未建立整合咬合力分布、口腔感知觉等多维度的评估体系;其二,虽已有个别研究探讨影响术后咀嚼功能的因素,但尚未形成系统性共识,导致临床干预缺乏精准性和个性化,显著延长了患者的康复周期。该文综述现有下颌骨重建术后患者咀嚼功能评估工具的适用范围及局限性,并系统解析影响术后咀嚼功能的关键因素,旨在推动临床从“结构重建”向“功能-感知协同康复”的理念转变,为构建循证导向的个性化咀嚼康复方案提供理论框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告
    热射病致Brugada拟表型1例
    李遥敏, 徐建国, 于霞
    2025 (4):  523-528.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5.04.016

    摘要 ( 111 )   HTML ( 4 )   PDF(3915KB) ( 222 )  

    患者男性,56岁,因“被发现神志不清伴体温升高1 d”于急诊就诊。同时有凝血功能障碍、呼吸衰竭、肝肾功能异常、胃肠功能紊乱等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排除其他疾病后诊断为热射病;并且该患者有相对突出的心肌损伤表现,心电图显示ST段抬高、Brugada波,考虑热射病相关心肌损伤并且致Brugada拟表型。这种表现可能与心肌热损伤、热应激后的全身炎症反应、温度敏感的离子通道功能异常等多种机制有关。临床需加强对热射病相关心肌损伤和Brugada拟表型的认识,以改善热射病的治疗与预后。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