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著 · 基础研究
    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异质性耐药的研究
    李聪聪, 姚玉峰, 张传珍
    2022 (7):  839-845.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7.001

    摘要 ( 436 )   HTML ( 31 )   PDF(4880KB) ( 466 )  

    目的·探究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的异质性耐药机制。方法·通过圆盘扩散法对临床分离鉴定的铜绿假单胞菌(n=227)的环丙沙星异质性耐药进行初筛,同时根据抑菌圈直径对这些菌株的耐药性进行划分。通过无抗生素条件下连续传代后测定敏感性来判断异质性耐药菌株的稳定性。利用群体谱型分析法(population analysis profiling,PAP)对初筛结果进行验证。通过全基因测序分析异质性耐药的产生机制,最后测定比较不同突变类型的耐药亚群对不同抗生素敏感性的影响。结果·在圆盘扩散法中,227株临床菌株中有142株(62.6%)对环丙沙星表现为敏感,26株(11.5%)表现为中介,59株(26.0%)表现为耐药。该方法筛选得到18株潜在异质性耐药菌株,其中11株经PAP及稳定性检测后确定为稳定异质性耐药菌。随机挑选的18株初筛鉴定为非异质性耐药的菌株中,有3株经PAP鉴定为异质性耐药菌株。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发现11株耐药亚群中,有8株发生mexS突变,2株发生gyrA突变;除此之外,基因fleQ、PA2632和PAKAF_02255均分别在1株菌株中发生突变。mexSgyrA这2类突变型均导致莫西沙星耐药,部分mexS突变株同时对氯霉素与亚胺培南耐药。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的异质性耐药率为4.8%(11/227)。圆盘扩散法作为铜绿假单胞菌异质性耐药筛选方法灵敏度较低,存在一定假阴性率。mexS突变是耐药亚群中最常见的突变类型,该突变可能通过使外排泵MexEF-OprN过表达来介导对环丙沙星在内的多种抗生素耐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构建高效载体OPEI沉默TRAF6促进骨关节炎软骨再生的研究
    刘宏强, 陆艳青, 高宇轩, 王一云, 王传东, 张晓玲
    2022 (7):  846-857.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7.002

    摘要 ( 375 )   HTML ( 18 )   PDF(6757KB) ( 336 )  

    目的·构建低毒性的关节滑膜高效率siRNA转染载体OPEI,抑制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associated factor 6,TRAF6),观察其对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模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成软骨能力的影响。方法·通过内侧半月板切除术建立SD大鼠OA模型(OA组,n=20);另设假手术组(n=10),半月板保持完好。造模后3个月后采集手术部位软骨和滑膜,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RAF6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诱导的大鼠原代滑膜细胞中MMP13、TRAF6、p-p65的表达。在无水厌氧环境中合成小分子聚乙烯亚胺(polyethylenimine,PEI)衍生物OPEI,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OPEI包裹siRNA的能力,动态光散射测量形成的OPEI/siRNA复合物的粒径和Zeta电位,MTT法检测形成的复合物对大鼠原代滑膜细胞的细胞毒性,流式细胞术分析复合物对滑膜细胞凋亡的影响,并利用激光共聚焦技术及荧光显微镜观测体内外OPEI在滑膜细胞中转染siRNA的效率,阿尔新蓝染色检测软骨细胞基质蛋白聚糖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TRAF6在大鼠OA模型的滑膜及软骨中的表达显著升高;抑制TRAF6表达可显著降低IL-1β刺激的原代滑膜细胞中MMP13和p-p65的表达。构建的OPEI载体在大鼠原代滑膜细胞中的siRNA转染效率高达99.33%,在大鼠膝关节腔内注射OPEI/Cy3-siRNA后第3日、第7日均显示大量滑膜细胞摄取siRNA。OPEI/siTRAF6复合物转染大鼠原代滑膜细胞2 d,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OPEI/siTRAF6组在质量比值为3∶1、4∶1和5∶1时,TRAF6基因敲除效率分别为49.05%、74.61%和83.18%。OPEI/siTRAF6沉默TRAF6基因后,与对照组(OPEI/siNC)相比,IL-1β刺激条件下软骨细胞阿尔新蓝染色显著增强。结论·OPEI是低毒性高效率siRNA转染载体,在滑膜细胞中沉默TRAF6可促进骨关节炎软骨再生。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MAD7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表达及对细胞增殖和耐药的影响
    丁贺, 曹杨琳, 何杨, 魏星, 杨剑峰
    2022 (7):  858-865.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7.003

    摘要 ( 440 )   HTML ( 26 )   PDF(2182KB) ( 292 )  

    目的·分析Sma和Mad相关蛋白7(Sma- and Mad-related protein 7,SMAD7)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中的表达,以及其对MM细胞的增殖和耐药的影响。方法·获取基因表达综合(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 数据库中的3个数据集,分析SMAD7在健康捐献者和MM患者中的差异表达。通过收集8例健康捐献者和20例MM患者的骨髓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检测骨髓CD138+ 细胞中SMAD7 mRNA的相对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资料的关系。在MM细胞KMS11中过表达SMAD7后,通过CCK8实验、细胞周期实验观察SMAD7对MM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不同浓度的硼替佐米处理过表达SMAD7的KMS11细胞后,观察SMAD7对MM细胞的耐药影响及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数据集中SMAD7表达数据的分析显示,与健康捐献者相比,SMAD7 在MM患者中表达较高(均P<0.05)。qPCR检测结果显示,SMAD7 mRNA相对表达水平在MM患者中有上调(P=0.002),但未显示出与临床资料间存在关联。与对照细胞相比,过表达SMAD7后,KMS11的细胞活力均较高(均P<0.05);且细胞周期分布亦发生了变化,S期细胞的比例有所下降(P=0.016)、G2/M期细胞的比例有所上升(P=0.005);而经硼替佐米处理后,过表达SMAD7细胞的药物敏感性及凋亡水平均较低。结论·SMAD7在MM中表达上调,过表达SMAD7可促进MM细胞的增殖和耐药能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脂联素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外周血中的水平及其对巨核细胞系分化的作用
    李昕雨, 左斌, 王文, 钮晓音, 翁震, 何杨
    2022 (7):  866-874.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7.004

    摘要 ( 316 )   HTML ( 17 )   PDF(2387KB) ( 345 )  

    目的·探究脂联素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外周血血浆中的水平,以及其对巨核细胞分化、成熟的影响。方法·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46例ITP患者及体检中心30名性别、年龄相对应的健康对照者外周血标本,使用人脂联素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试剂盒检测ITP患者与健康对照(HC)组的血浆脂联素水平,并分析ITP患者脂联素水平与其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相关性。在细胞实验方面,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Western blotting分别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上研究脂联素受体(ADIPOR1、ADIPOR2)在髓系细胞株K562,巨核细胞系细胞株MEG-01、Dami中的表达。用豆蔻酰佛波醇乙酯(phorbol 12-myristate 13-acetate,PMA)诱导K562细胞株分化,诱导MEG-01及Dami细胞株成熟,同时给予不同浓度的脂联素受体激动剂AdipoRon处理,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1+细胞百分比、CD41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ence intensity,MFI)、多倍体细胞(≥4N)比例。结果·与HC组比较,ITP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显著升高(P=0.000),且与患者BMI无明显相关性(P=0.621)。RT-qPCR和Western blotting均发现K562、MEG-01及Dami细胞株表达ADIPOR1和ADIPOR2。10 μmol/L、20 μmol/L AdipoRon与PMA共同培养K562细胞株72 h后CD41+细胞比例显著低于PMA+DMSO组(均P=0.000)。20 μmol/L AdipoRon与PMA共同培养MEG-01细胞株72 h后CD41-MFI(P=0.047)和多倍体细胞比例(P=0.003)均显著高于PMA+DMSO组;但在Dami细胞株中,20 μmol/L AdipoRon与PMA处理后未发现两者显著升高。结论·ITP患者外周血血浆脂联素水平升高;人髓系细胞株K562、巨核细胞系细胞株MEG-01及Dami均表达脂联素受体ADIPOR1和ADIPOR2;脂联素受体激动剂可以在体外抑制巨核细胞分化,但其对巨核细胞成熟的影响尚不明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开发用于肿瘤微环境成像的pH敏感荧光探针
    王雨心, 孙瑞琪, 刘坚华, 何伟娜
    2022 (7):  875-884.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7.005

    摘要 ( 460 )   HTML ( 22 )   PDF(4327KB) ( 423 )  

    目的·合成水溶性pH响应性花菁类近红外荧光探针,评估其光学性能,并将其应用于模拟肿瘤微环境的在体成像。方法·应用两步经典的化学反应,合成水溶性pH响应性近红外荧光探针R2S,同步合成脂溶性探针R2Z作为对照。应用磁共振氢谱、质谱及高效液相色谱验证探针的化学结构及纯度。利用紫外-可见、光致发光光谱学测试评价探针的pH响应性、响应可逆性、光稳定性及结构稳定性。利用细胞荧光共定位成像评价探针的细胞膜通透性,使用HCT-116细胞、HeLa细胞进行细胞毒性实验,使用BALB/c健康雌性小鼠进行小动物在体成像实验,评估探针的安全性。通过在小鼠背部左侧和右侧分别皮下注射pH 6.50和pH 7.40的PBS溶液模拟肿瘤微酸性环境和正常的细胞环境,随后注射探针R2S进行在体成像实验,比较R2S在pH 6.50侧和pH 7.40侧的荧光强度。结果·成功合成了水溶性pH响应性近红外荧光探针R2S及其脂溶性类似物R2Z。随着溶液酸性逐渐增强(从pH 11.10到pH 3.47),R2S的最大吸收波长由642 nm红移至774 nm,最大发射波长亦由794 nm红移至808 nm。探针R2S的酸解离常数(pKa)值约为6.88。与脂溶性探针R2Z相比,R2S在保留了较好细胞膜通透性的前提下,展现出更大的斯托克斯位移、更好的响应可逆性、更高的稳定性。R2Z在12.5 μmol/L浓度下,细胞相对存活率低于80%;而R2S在100 μmol/L浓度下,仍未表现出明显的细胞生长抑制现象,表明其具有更高的生物安全性。R2S在模拟肿瘤微酸性环境的低pH组织和正常pH组织中的成像具有明显的区分度。结论·水溶性pH响应性花菁类近红外荧光探针R2S对pH变化响应灵敏、稳定,最佳响应范围与肿瘤所处微环境的pH相符,在肿瘤成像领域展现出了较强的在体成像应用潜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 临床研究
    小剂量非布司他改善无症状高尿酸血症高龄患者肾功能的临床研究
    赖秀秀, 朱青燕, 谈佳奇, 杨令, 朱琰, 周公民
    2022 (7):  885-892.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7.006

    摘要 ( 338 )   HTML ( 26 )   PDF(1527KB) ( 154 )  

    目的·探讨小剂量非布司他治疗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合并无症状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的高龄患者的效果、安全性及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21年2月—2021年7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望江山院区住院并符合入组标准的102例高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药物使用剂量分为小剂量组(20 mg/d)、正常剂量组(40 mg/d)和对照组(未予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为主)。总疗程3个月。计算各组患者每个月血尿酸(serum uric acid,SUA)达标率,收集并计算患者基线及治疗1、3个月后的SUA、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内生肌酐清除率(creatinine clearance rate,Ccr)、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等指标的变化,其中eGFR1、eGFR2的计算分别采用简化的肾脏病饮食改良研究公式及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协作公式。同时观察药物引起的心脑血管事件、痛风、过敏等不良反应。采用χ2检验比较性别构成、基础疾病、用药情况的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比较SUA、Scr、Ccr、eGFR1、eGFR2的组间差异。结果·治疗1、2、3个月后,小剂量组和正常剂量组的SUA达标率分别93.8%、93.8%、90.6%和93.8%、93.8%、96.9%。相较于对照组,上述2组SUA水平显著降低(均P=0.000)。此外,治疗3个月后小剂量组的Ccr、eGFR1、eGFR2高于基线值(P=0.006,P=0.013,P=0.015)及对照组同期水平(P=0.019,P=0.020,P=0.021)。同时,小剂量组和正常剂量组SUA的下降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均P=0.000)。小剂量组Ccr、eGFR1、eGFR2的升高幅度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04,P=0.002,P=0.003),与正常剂量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观察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小剂量和正常剂量非布司他对CKD合并无症状HUA的高龄患者的降尿酸疗效相当,均可获得较高的SUA达标率,并可一定程度改善肾功能,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建议非布司他干预无症状HUA可从小剂量开始。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预防性拔除下颌第三磨牙牙胚的临床研究
    李晨琳, 李岩, 徐光宙
    2022 (7):  893-897.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7.007

    摘要 ( 367 )   HTML ( 25 )   PDF(1298KB) ( 112 )  

    目的·研究预防性拔除有阻生倾向的下颌第三磨牙(mandibular third molar,M3M)牙胚的短期和远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0年4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就诊的患者,有阻生倾向的M3M牙胚纳入试验组,共计21例;同时纳入21例完全骨埋伏阻生的牙根发育完全的M3M作为对照组。2组均采用超声骨刀、气动手机进行分牙拔除M3M,分别于术后1 d、3 d、7 d、3个月、6个月随访,比较2组拔牙时间、下颌第二磨牙 (mandibular second molar,M2M)远中骨缺损深度(bone defect depth,BDD)、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牙龈指数(gingival index,GI)、疼痛程度 (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ore,VAS)、肿胀程度、张口受限程度、不良反应等。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2组的主要结局和次要结局的组间差异;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分析主要结局的组内变化,进一步组内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为(7.62±1.50) min,对照组手术时间为(10.76±2.21)min,2组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后6个月,试验组BDD为(0.65±0.33)mm,对照组BDD为(2.49±1.37)mm,2组BDD、PD、PLI、G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12,P=0.011,P=0.042)。2组术后6个月的BDD较术前显著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P=0.000)。2组术后3d的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在术后1、3、7 d复诊时段,2组肿胀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P=0.031,P=0.019)。对照组发生1例下牙槽神经损伤,其余患者均未发生出血、神经损伤、干槽症等不良反应。结论·预防性拔除有阻生倾向的M3M牙胚,手术时间缩短,术后局部反应小,术后M2M远中牙周状况佳,能够获得较好的远期临床效果。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孕早期成纤维生长因子19亚族对妊娠期糖尿病的预测价值
    高菲, 卢宇, 董书琴, 杨柳, 吴邵花, 韦静
    2022 (7):  898-903.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7.008

    摘要 ( 280 )   HTML ( 23 )   PDF(1369KB) ( 108 )  

    目的·探讨孕早期血清成纤维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19亚族(包括FGF19、21、23)与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收集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在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产科进行产检的孕早期(8~12周)妇女的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血脂、FGF19、FGF21、FGF23等水平资料,依据孕24~28周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分为GDM组和糖耐量正常(normal glucose tolerance,NGT)组。比较2组FGF19、FGF21、FGF23的水平,分析其与GDM的关系。结果·共完成180例孕妇的随访,其中GDM组27例,NGT组153例。与NGT组相比,GDM组FGF21和FPG水平明显升高,而FGF19及FGF23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FPG与FGF19呈负相关(r=-0.283,P<0.01),与LogFGF21呈正相关(r=0.160,P<0.05),与LogFGF23无明显相关性(P>0.05)。单因素回归分析表明,FGF19、FGF21、FGF23和FPG均是GDM的影响因素(均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GF21和FPG仍是GDM的危险因素(OR=1.196,P=0.000;OR=2.280,P=0.010)。FGF21、FPG及二者联合检测GDM的ROC曲线下面积依次为0.707、0.646、0.847。结论·孕早期时GDM孕妇已经出现FGF21和FPG水平升高,FGF19和FGF23水平下降;且孕早期FGF21和FPG是GDM的危险因素,二者联合预测GDM具有较大的诊断效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 公共卫生
    医养结合综合干预对上海郊区老年慢性肾脏病患者生活质量和精神状态的影响
    王亚琨, 许佳瑞, 吴茜茜, 张晓华, 朱迎春, 白寿军
    2022 (7):  904-910.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7.009

    摘要 ( 345 )   HTML ( 17 )   PDF(1358KB) ( 151 )  

    目的·探索医养结合综合干预对上海郊区老年慢性肾脏病患者生活质量和焦虑/抑郁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居住在上海市青浦区2家养老机构的老年慢性肾脏病患者,分别用广泛性焦虑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Scale-7,GAD-7)评估其焦虑状态,用老年抑郁量表(The 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GDS)评估其抑郁症状,用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又称SF-36量表)评估其生活质量。根据患者是否有焦虑/抑郁症状,分为有精神症状组(A组)和无精神症状组(B组);再随机将A组分为医养结合干预组(A1组)和非医养结合干预组(A2组)。A1组采用医养结合工作模式,B组及A2组采用传统慢病管理模式(非医养结合工作模式)。分析GAD-7评分及GDS评分与SF-36量表8个维度评分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慢性肾脏病患者生活质量的独立危险因素。干预6个月后进行效果评价,再次分别用上述3个量表评估其焦虑/抑郁症状及生活质量,比较医养结合干预前后焦虑/抑郁症状和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共纳入80例老年慢性肾脏病患者,其中A组54例(67.5%),B组26例(32.5%),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发生率分别为37.5%和30.0%;A组中A1组27例,A2组27例。GAD-7评分及GDS评分与生活质量6个维度评分(生理功能、生理职能、一般健康状况、精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均呈负相关(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焦虑/抑郁症状是影响老年CKD患者生活质量的独立危险因素。A1组患者医养结合综合干预6个月后,与干预前比较焦虑/抑郁状态评分显著降低(均P<0.05);而A2组干预前后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前,A1、A2组的8个生活质量维度评分均显著低于B组(均P<0.05),A1组和A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医养结合干预6个月后,A1组6个维度评分显著高于A2组以及干预前的A1组(均P<0.05),生理职能、社会功能无明显变化。结论·上海郊区老年慢性肾脏病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会降低其生活质量;医养结合综合干预可改善该群体的焦虑/抑郁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 技术与方法
    不同表达矩阵对筛选差异长链非编码RNA的影响
    魏豪, 邱家俊, 颜景斌
    2022 (7):  911-918.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7.010

    摘要 ( 234 )   HTML ( 20 )   PDF(2437KB) ( 142 )  

    目的·基于全转录组测序数据,比较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表达水平差异分析的2种方法在筛选差异lncRNA方面的效果。方法·从NCBI_GEO数据库下载2组全转录组测序数据集共10个样本。A组为人类通用参考RNA样本,B组为人脑参考RNA样本,每个样本均包含一系列来自于外源RNA对照物联盟(external RNA control consortium,ERCC)的已知浓度的外源合成RNA(spike-in RNA)。对处理后的测序数据使用mRNA、lncRNA以及总体RNA的注释参考基因组分别进行计数, 从而获得相应的包含spike-in RNA注释信息的3个表达矩阵。在P<0.05的条件下,根据在不同组别中spike-in RNA的真实浓度,判断差异表达分析结果的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再使用R语言软件包DESeq2和edgeR对所有表达矩阵分别进行组间差异表达分析,以spike-in RNA的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来展示不同表达矩阵差异表达分析的特异性和准确性。该研究主要关注总体RNA表达矩阵和lncRNA表达矩阵之间的差异。此外对组内样本的总体RNA表达矩阵和lncRNA表达矩阵分别进行差异lncRNA分析,统计P值分布,比较不同表达矩阵的假阳性率。结果·在P <0.05的条件下,A组和B组之间spike-in RNA的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在以总体RNA表达矩阵为背景分析时为0.52和0.14,以lncRNA表达矩阵分析时为0.30和0.17,可见使用lncRNA表达矩阵差异分析的假阳性率更低。使用不同软件包分析的表达矩阵中spike-in RNA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大小关系基本一致,均为AUC(总体RNA)≈AUC(mRNA)<AUC(lncRNA),可见依据lncRNA表达矩阵筛选差异spike-in的效果更好。而组内的lncRNA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在P<0.05的条件下,A组中lncRNA表达矩阵和总体RNA表达矩阵的差异lncRNA分别有9个和7个,B组中分别有15个和17个,不同表达矩阵之间的数目并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在对全转录组测序数据中的已知lncRNA进行差异表达分析时,使用仅含有lncRNA的表达矩阵分析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准确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ASPECT评分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卫雪敏, 高成金
    2022 (7):  919-924.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7.011

    摘要 ( 676 )   HTML ( 26 )   PDF(1187KB) ( 492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以高致残率、高致死率为特征,如何快速准确地诊断和选择恰当的治疗方式是诊治的关键。AIS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脑组织早期缺血性改变(early ischemic change,EIC)的位置和病灶的大小,因此结合影像学检查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十分必要。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ASPECT评分)是一个总分为10分的影像组学评分系统,以准确、简单的方式来评价脑卒中患者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EIC,从影像学角度量化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帮助临床医师进行医疗决策。ASPECT评分不仅被广泛地应用于预测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情况,也被用于识别接受血管内治疗获益的人群,及评估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的风险。目前结合多模式影像学的ASPECT评分也用于预测缺血性病灶核心体积以及预测预后。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出现了基于机器学习的自动化ASPECT评分方法。该文对ASPECT评分方法及其在AIS治疗和预后预测中的价值、多模式ASPECT评分、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自动化ASPECT评分的应用进行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UMO化修饰在精子发生过程中的作用
    栾家妍, 李朋, 韩邦旻
    2022 (7):  925-930.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7.012

    摘要 ( 422 )   HTML ( 22 )   PDF(1445KB) ( 155 )  

    SUMO化修饰(SUMOylation)是一种可逆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方式,参与转录调节、信号转导及DNA损伤修复等多个重要的生物学过程。研究发现,SUMO化修饰的整体表达和定位在精子的发生过程中呈动态变化,推测其可能参与了精子发生中的关键事件。精子发生是由复杂网络调控的一系列过程,即在生精小管中生精细胞经精原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以及精子变形3个阶段,最终形成高度特化的成熟精子。而在这一过程中,SUMO化修饰的作用及其具体机制尚未被明确。因此,该文就SUMO化修饰酶系、SUMO家族以及SUMO特异性蛋白酶家族在精子发生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结节病的发病机制与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张琳程, 钟华
    2022 (7):  931-938.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7.013

    摘要 ( 299 )   HTML ( 23 )   PDF(1303KB) ( 169 )  

    结节病可累及全身多个重要脏器,导致器官功能不可逆损害,其发病机制至今仍未明确。目前的研究认为结节病是一个多因素导致的疾病,易感基因可能构成遗传本底,病原体感染、自身抗原不耐受、无机物接触等因素可诱发疾病的发生。这些致病抗原暴露后,模式识别受体、抗原呈递、吞噬与自噬等免疫和炎症相关通路的异常导致巨噬细胞功能改变,CD4+T细胞过度激活,Th1和Th17亚群分泌大量白介素(interleukin,IL)-12、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α、IL-17和IL-23等细胞因子,诱导巨噬细胞聚集融合并形成肉芽肿,产生持续炎症。文章主要对结节病的发病机制相关研究作一综合阐述,并总结目前的临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肠道菌群在肝癌发生发展及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卢雨, 王昊, 巴乾
    2022 (7):  939-944.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7.014

    摘要 ( 370 )   HTML ( 19 )   PDF(1285KB) ( 181 )  

    人体内存在众多的微生物群落,肠道菌群在人体微生物库中的占比高达80%。肠道菌群通过参与新陈代谢、免疫稳态等生理过程来调节机体的消化和免疫功能,还可影响癌症的发生并控制机体对癌症治疗药物的反应。肝癌是典型炎癌转化的肿瘤类型,发展规律常遵循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这一过程。肠道菌群与门脉系统、胆管系统组成的双向肠肝交流体系通常称为肠?肝轴,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肠道菌群能通过与肠?肝轴的交互循环作用参与肝癌发生发展的各个环节。鉴于在肝癌早期中的特异性变化,肠道菌群如今被视为肝癌早期诊断的新靶点。免疫治疗是针对中晚期肝癌的新兴治疗方式,通过益生菌、合理使用抗生素、粪便移植等方式调节肠道菌群可显著提高宿主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在肝癌化疗、中药辅助、饮食模式等非免疫治疗的过程中,重塑肠道菌群稳态在延缓肿瘤进展、改善肝癌治疗预后效果及维持机体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由于肠道菌群在肝癌的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该文综述了肠道菌群在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过程中的相关研究,并论述了其作为肝癌预防、诊断及治疗靶点的巨大潜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与类风湿关节炎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雷海桃, 田雪梅, 金芳全
    2022 (7):  945-951.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7.015

    摘要 ( 372 )   HTML ( 23 )   PDF(1272KB) ( 188 )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滑膜炎症、骨质破坏、血管翳形成为特征的慢性对称性疾病。炎症介质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关系密切,且随着炎症介质水平的升降,类风湿关节炎的严重程度明显受到影响。该文回顾了近年国内外学者对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与类风湿关节炎的相关性研究,发现作为内源性负性调节因子,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通过阻断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STAT)的磷酸化、抑制Janus激酶(Janus kinase,JAK)活性,参与细胞内外信号转导,介导T细胞存活和分化,诱导炎症因子的转录和激活,调控多种细胞因子的产生,对体内多种免疫反应的激活起调控作用。因此,作为抗炎的中介蛋白,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炎症反应,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望成为该病诊断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同时,该文预测与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相关的细胞凋亡、免疫调控、软骨代谢及自噬等相关性研究可能成为未来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热点。进一步深入探究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与类风湿关节炎的相关性及其机制,可能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开拓新视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颅直流电刺激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王杨, 程佳月, 王振
    2022 (7):  952-957.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7.016

    摘要 ( 595 )   HTML ( 29 )   PDF(1199KB) ( 281 )  

    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是一种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被广泛用作调节神经系统功能、认知和行为的工具。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tDCS在神经精神疾病中有广泛的治疗前景。然而,关于该方法如何产生治疗效果,还有许多不确定的问题。该文重点介绍当前对于tDCS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从即时效应着手,介绍电流改变局部膜电位变化的机制,并从Ca2+浓度、神经递质、突触可塑性等方面介绍后遗效应,分析tDCS在神经网络连通性方面产生的影响;回顾tDCS神经生理学方面的研究基础,探讨当前临床研究面临的困境,提出尚未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短篇论著
    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早期症状与外科治疗的分析
    刘鹏涛, 张志远, 柏凯平, 邢晓宇, 邹翔宇, 孙杰
    2022 (7):  958-963.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7.017

    摘要 ( 335 )   HTML ( 16 )   PDF(1364KB) ( 93 )  

    目的·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后出血性膀胱炎(hemorrhagic cystitis,HC)的早期临床症状特点及其与疾病进展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2013年6月至2020年12月间收治的77例接受HSCT治疗后出现HC的患儿的临床资料。每位患儿早期予以预防性应用美司钠,病程中行水化、碱化,利尿抗感染,解痉止痛治疗。对于难治性HC患儿行留置导尿膀胱灌注或膀胱镜下电凝止血,对于膀胱镜手术困难患儿行开放性膀胱造瘘联合术后膀胱灌注治疗。依据Droller标准将HC分度,记录患儿尿路刺激症状及血尿症状特点、各症状出现时间、进展至重度HC(Ⅲ~Ⅳ度HC)的时间、病程持续时间、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等。结果·77例患儿中,男性49例(63.6%),女性28例(36.4%),中位年龄为7(5,11)岁;65例(84.4%)患儿病程中存在病毒感染,主要为BK多瘤病毒(BK polyomavirus,BKV)、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以及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以尿路刺激为首发症状的患儿有45例(58.4%),以血尿为首发症状的有32例(41.6%)。以尿路刺激为首发症状的患儿经过水化、碱化、镇痛等治疗后最终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血尿,中位进展时间为2(1,5)d,其中Ⅰ度3例(6.7%),Ⅱ度16例(35.5%),Ⅲ度23例(51.1%),Ⅳ度3例(6.7%)。手术治疗3例,1例Ⅲ度患儿行膀胱镜电凝止血治疗后完全缓解,1例Ⅳ度的患儿行开放膀胱造瘘术联合膀胱灌注治疗后症状部分缓解,1例Ⅳ度患儿膀胱镜电凝止血治疗后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HSCT后HC患儿超过半数是以尿路刺激症状为首发症状,且超过半数的重度HC患儿的首发症状也为尿路刺激症状,该类患儿早期需要更积极的干预措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告
    EIF2B基因新突变致白质消融性白质脑病2例及文献复习
    刘桃桃, 邬静莹, 刘晓黎, 张梅, 曹立
    2022 (7):  964-970.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7.018

    摘要 ( 314 )   HTML ( 13 )   PDF(3620KB) ( 186 )  

    该文报道2例白质消融性白质脑病(leukoencephalopathy with vanishing white matter,VWM)。患者1,女,2岁3个月,临床以反复感染后运动能力倒退为主要表现,病情进展迅速,发病6个月时有癫痫发作,此后患者不能独立行走,吞咽困难;基因检测发现,该患者的EIF2B4基因存在7号外显子c.594C>G(p.I98M)和11号外显子c.1177T>A(p.Y393N)的复合杂合突变,其中前者来自父亲、后者来自母亲,且2个位点均是未曾报道的新错义突变。患者2,女,41岁,临床以进行性双下肢无力及记忆力减退为主要表现;基因检测发现,该患者的EIF2B3基因存在2号外显子c.130G>A(p.G44K)和8号外显子c.934C>G(p.R312G)的复合杂合突变,其中后者位点的突变已有报道,但此突变类型为首次报告,且该患者是中国报道的第2例成人型VWM。2例患者的头颅磁共振成像均表现为弥漫对称性脑白质病变;其中,患者1白质稀薄更突出,患者2主要表现为白质萎缩、脑室扩大。发病年龄是VWM严重程度的临床预测因子,起病越早则病情进展越迅速。应激是发病及神经恶化的诱因,目前VWM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该文对上述2个病例进行报道,旨在提升临床医师对疾病的认识及早期诊断的能力,以期延缓疾病的进展、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