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肿瘤微环境免疫细胞调节肿瘤细胞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张烨晟, 杨易静, 黄依雯, 施珑玙, 王曼媛, 陈思思
    2024, 44 (7): 830-838.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7.004

    摘要1295)   HTML62)    PDF(pc) (1687KB)(3216)    收藏

    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是肿瘤细胞生存的复杂细胞环境,内含多种类型的细胞和围绕肿瘤细胞的细胞外成分。免疫细胞是TME的关键组成部分,包括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髓系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淋巴细胞、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NK cells)及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等。值得关注的是,目前肿瘤耐药是化学治疗(化疗)、放射治疗(放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肿瘤治疗方法疗效受限并导致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肿瘤细胞耐药性的产生是肿瘤细胞与TME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如何克服TME所致肿瘤耐药被认为是肿瘤治疗的一大难点。近年来,随着对TME中免疫细胞研究的深入,免疫细胞调节肿瘤细胞耐药性的具体机制研究取得重大进展,而靶向相应免疫细胞、信号通路或细胞因子的治疗策略被证实能够有效减少肿瘤耐药并改善肿瘤治疗效果。该文就TME中TAMs、MDSCs、Tregs和NK细胞等在肿瘤耐药中发挥的作用及克服肿瘤耐药的靶向策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讨论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tumor-associated neutrophils,TANs)和免疫抑制性调节性B细胞(B regulatory cells,Bregs)与肿瘤耐药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克服肿瘤耐药和提高抗肿瘤治疗效果提供方向和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基于深度学习的结直肠息肉内镜图像分割和分类方法比较
    陈健, 王珍妮, 夏开建, 王甘红, 刘罗杰, 徐晓丹
    2024, 44 (6): 762-772.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6.012

    摘要935)   HTML59)    PDF(pc) (5700KB)(1347)    收藏

    目的·比较不同深度学习方法在结直肠息肉内镜图像分割和分类任务中的性能,以确定最优方法。方法·从3家医院采集4个结肠息肉数据集,涵盖1 534个静态图像及15个肠镜视频。所有样本均经病理学验证,分为锯齿状病变和腺瘤性息肉2类。使用LabelMe工具进行多边形标注,将标注结果转换为整数掩膜格式。数据用于训练不同架构的深度神经网络,包括卷积神经网络、Transformer以及这2种技术的融合,建立有效的语义分割模型。对比不同架构模型自动诊断结肠息肉的多项性能指标,包括平均交并比(mIoU)、整体准确率(aAcc)、平均准确率(mAcc)、平均Dice系数(mDice)、平均F分数(mFscore)、平均精确率(mPrecision)和平均召回率(mRecall)。结果·开发了4种不同架构的语义分割模型,包括2种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架构(Fast-SCNN和DeepLabV3plus)、1种Transformer架构(Segformer)以及1种混合架构(KNet)。在对291张测试图像进行综合性能评估中,KNet最高mIoU为84.59%,显著优于Fast-SCNN(75.32%)、DeepLabV3plus(78.63%)和Segformer(80.17%)。在“背景”“锯齿状病变”和“腺瘤性息肉”3个类别上,KNet的交并比(IoU)分别为98.91%、74.12%和80.73%,均超越其他模型。KNet在关键性能指标上也表现优异,其中aAcc、mAcc、mDice、mFscore和mRecall分别达到98.59%、91.24%、91.31%、91.31%和91.24%,均优于其他模型。尽管在mPrecision上,91.46%并非最突出,但KNet的整体性能仍领先。在80张外部测试图像的推理测试中,KNet保持了81.53%的mIoU,展现出良好的泛化能力。结论·利用基于KNet混合架构的深度神经网络构建的结直肠息肉内镜图像语义分割模型表现出优异的预测性能,具有成为检测结直肠息肉高效工具的潜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陈铭豪, 刘沛雨, 王旋, 吴一想, 江玉瑾, 张朝阳, 张敬法
    2024, 44 (7): 822-829.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7.003

    摘要673)   HTML32)    PDF(pc) (1330KB)(1826)    收藏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已成为糖尿病患者失明和视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DR的发病机制复杂,主要涉及炎症、氧化应激、神经血管性病变等诸多方面,为疾病治疗提供了潜在的干预靶点。当前,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是DR的一线治疗手段,主要针对疾病晚期阶段,但此时视网膜已经发生了不可逆的神经血管损伤及视功能降低。另外,仍有部分患者对抗VEGF治疗反应欠佳、甚至无反应。目前几乎没有针对疾病早期的干预手段,因此,迫切需要基于DR发病机制开发出新型的局部或全身疗法,能够对DR进行早期预防和治疗,并尽可能挽救患者视力。针对不同靶点的药物如抗炎药物(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神经营养和神经保护类药物、靶向生化途径类药物、抗氧化植物化合物、基因治疗类药物等在治疗效果上可以互相补偿,从而能够让更多DR患者获益。该文结合既往研究报道,对DR的发病机制、药物治疗方法以及潜在药物治疗靶点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治疗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右美托咪定的中枢神经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宋一凡, 江林昊, 杨谦梓, 罗艳
    2024, 44 (5): 626-634.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5.011

    摘要530)   HTML29)    PDF(pc) (1417KB)(2606)    收藏

    右美托咪定是一种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具有镇静、镇痛、抗焦虑、抗交感神经的作用,目前已经成为临床麻醉和重症监护室广泛应用的药物。相比于麻醉科其他药物,右美托咪定没有明显的呼吸抑制作用且没有明显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且与其他麻醉药配伍可明显减少镇静镇痛药物的用量。在临床应用中发现,右美托咪定可以介导可唤醒的镇静效应。传统认为右美托咪定通过α2肾上腺素受体发挥作用,可以发挥降低血压、舒张血管和降低心率的作用,但对于其如何影响脑内神经环路尚不清楚。近年来关于右美托咪定作用机制的研究逐渐增多,证实下丘脑腹外侧视前区(ventrolateral preoptic nucleus,VLPO)、蓝斑核(locus coeruleus,LC)、中脑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等核团参与其介导的镇静作用,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颈上神经节(superior cervical ganglion,SCG)参与其介导的镇痛作用,下丘脑视前区(preoptic area,PO)和下丘脑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nucleus,PVN)参与其介导的体温和水电解质平衡的变化,为理解右美托咪定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炎症部位定植水凝胶益生菌治疗炎性肠病的效果观察
    徐唯, 李蒙, 王昊泽, 崔凯, 肖泽宇
    2024, 44 (7): 883-890.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7.009

    摘要526)   HTML14)    PDF(pc) (3672KB)(524)    收藏

    目的·构建负载在富含负电羟基的高聚物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海藻酸盐(alginate,ALG)水凝胶(PVA-ALG)上的益生菌( Escherichia coli Nissle1917,EcN)体系(EcN@PVA-ALG),探究其在结肠炎症部位定植性及其对葡聚糖硫酸钠盐(dextran sulfate sodium salt,DSS)诱导的炎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治疗效果。方法·将EcN悬液加入PVA-ALG水凝胶中,过筛离心后得到EcN@PVA-ALG水凝胶益生菌复合物,使用流变仪验证PVA-ALG水凝胶的合成。利用电位仪检测EcN@PVA-ALG的表面电荷,荧光显微镜观察PVA-ALG上的EcN负载情况。通过酶标仪检测EcN@PVA-ALG在600 nm处的吸光度;同时,取EcN@PVA-ALG复合物悬液进行细菌平板计数,检测EcN@PVA-ALG内EcN的生长活力。采用CCK-8法评估EcN@PVA-ALG对HEK293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利用活体成像系统(IVIS)分析PVA-ALG对炎症结肠的富集作用,观察其炎症靶向性能;将EcN负载在PVA-ALG上,再用IVIS观察EcN@PVA-ALG对炎症结肠的富集,观察其在炎症部位的定植能力。建立DSS诱导的IBD小鼠模型,EcN@PVA-ALG组( n=5)每天灌肠给予1×10 8CFU的EcN@PVA-ALG,连续5 d;另设PVA-ALG组、EcN组、PBS组和健康对照组,每组5只。治疗期间,每天记录小鼠的体质量。治疗结束后处死小鼠,取其结肠组织,测量结肠长度;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分;检测炎症细胞因子的水平,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进行结肠组织的病理评估。结果·PVA-ALG和EcN@PVA-ALG均带负电。EcN成功负载于PVA-ALG,并且PVA-ALG不影响EcN的生长活力;同时,PVA-ALG对正常细胞也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与健康对照组相比,PVA-ALG对炎症结肠组织具有超过2倍的富集效果。体内外实验发现,负载EcN的EcN@PVA-ALG复合物对炎症组织的富集效果比未加任何修饰的EcN高8倍。EcN@PVA-ALG治疗后,小鼠体质量迅速恢复,DAI的上升被显著抑制,结肠长度与健康小鼠相近,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6水平降低而抗炎细胞因子IL-10和TGF-β水平升高,结肠组织隐窝结构恢复。结论·相比于未加修饰的EcN,EcN@PVA-ALG促进了EcN在结肠炎症部位的定植,并使其发挥更好的治疗DSS诱导的IBD的功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环境污染物联合暴露的人体健康累积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程晓蒙, 张妍, 高宇, 田英
    2024, 44 (8): 1037-1043.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8.013

    摘要513)   HTML38)    PDF(pc) (1516KB)(2185)    收藏

    环境污染物的联合暴露往往会对人类健康产生意想不到的危害。如何去比较和评估这种危害,一直以来都是国际社会密切关注的问题。目前在人体健康风险评估领域使用较多的4种联合暴露风险评估方法分别为危险指数(hazard index,HI)法、分离点指数(point of departure index,PODI)法、暴露阈值(margin of exposure,MOE)法,以及相对效能因子(relative potency factor,RPF)法。该文综述了这4种方法在具有相同毒性机制的同一类化学物联合暴露的累积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现状,主要包括以有机磷农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和新烟碱类农药为主的农药类,以及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典型化合物,如有机磷阻燃剂、全氟化合物和双酚类化合物。此外,该文还概括了生理药代动力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s,PBPK)模型在人体健康风险评估中的研究进展,为今后开展各类环境污染物联合暴露的人体健康累积风险评估提供可选方法,也为进一步探索和建立更加系统科学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方法提供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骨肉瘤免疫微环境及其免疫治疗临床转化研究进展
    胡飞, 蔡晓涵, 程睿, 季诗雨, 苗嘉欣, 朱晏, 范广建
    2024, 44 (7): 814-821.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7.002

    摘要501)   HTML30)    PDF(pc) (1336KB)(2122)    收藏

    骨肉瘤(osteosarcoma)是儿童和青少年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因其高复发率和高转移率的特点,在治疗上面临极大的挑战。传统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射治疗(放疗)和化学治疗(化疗),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症状,但如何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难题。随着免疫治疗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对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研究以及免疫治疗策略的应用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骨肉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目前,免疫治疗的策略包括肿瘤疫苗、靶向细胞因子、免疫检查点抑制、过继细胞疗法以及联合治疗等。以上策略旨在增强机体免疫反应、克服免疫耐受和防止免疫逃逸,显著提升患者的免疫应答能力。该文系统介绍骨肉瘤的免疫微环境,深入分析免疫微环境的特征,详细阐述免疫治疗在骨肉瘤临床转化研究中的最新进展。深入理解骨肉瘤的免疫特性和相应的治疗方法,有助于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从而提高其生存率和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肠道菌群介导胆汁酸影响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夏西茜, 丁珂珂, 张慧恒, 彭旭飞, 孙昳旻, 唐雅珺, 汤晓芳
    2024, 44 (7): 839-846.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7.005

    摘要488)   HTML34)    PDF(pc) (1788KB)(3261)    收藏

    据估计,全球约有700万人受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影响,对医疗系统和社会造成了极大负担。在IBD的发生、进展及治疗过程中,肠道菌群及其关键代谢产物——胆汁酸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肠道菌群不仅参与胆汁酸的生物转化,丰富胆汁酸的多样性,还通过法尼酯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FXR)调控其合成与转运过程。同时,胆汁酸亦通过对微生物多样性的支持、直接毒性、间接抗微生物途径和对微生物代谢能力的影响,参与调整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此外,在正常生理条件下,经肠道菌群修饰后的胆汁酸能够促进肠上皮屏障的损伤修复过程,并且通过调节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Th细胞)17、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细胞)、CD8+ T细胞和自然杀伤T细胞(natural killer T cell,NKT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功能,促进免疫系统的平衡,减缓IBD的发展。该文重点探讨了肠道菌群通过介导胆汁酸在IBD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并探索以肠道菌群和胆汁酸为靶点的新型有效治疗策略,如胆汁酸受体调节剂、益生菌和益生元干预、粪便菌群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以及噬菌体疗法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下颌髁突发育及畸形的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刘旌毅, 徐弘远, 代庆刚, 江凌勇
    2024, 44 (8): 951-958.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8.003

    摘要486)   HTML33)    PDF(pc) (2155KB)(1289)    收藏

    颞下颌关节是颅颌面骨骼系统中的唯一关节结构,负责执行日常生活中咀嚼、说话、表情等涉及张口、闭口的功能。下颌髁突作为颞下颌关节中的关键组成部分,起源于第一鳃弓所形成的下颌突,是下颌骨升支末端的关键生长中心。髁突由表面覆盖的软骨层和下方的软骨下骨组成,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生物学过程。髁突的功能性运动依赖于其正常的生理解剖结构,对咬合的建立及面容的塑造起到关键作用。生长发育异常可导致髁突畸形的发生,通过影响患者的颌面部垂直向高度,最终引发不同程度的继发性骨性Ⅱ类或Ⅲ类颅颌面畸形。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髁突受到复杂的信号调控作用。近年来,随着对颞下颌关节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开始从基因表达和分子水平的角度讨论髁突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以解释颞下颌关节疾病以及髁突畸形的发生原因。该文就髁突的生发过程和结构、髁突畸形分类与病理表现、髁突生长发育中的信号调控及髁突畸形的致病机制作一综述,期望为临床上因下颌髁突发育异常导致的颞下颌关节疾病及颅颌面畸形的治疗提供研究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多模态肺结节诊断模型的临床验证及应用价值探索
    许万星, 王琳, 郭巧梅, 王薛庆, 娄加陶
    2024, 44 (8): 1030-1036.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8.012

    摘要481)   HTML27)    PDF(pc) (1853KB)(827)    收藏

    目的·验证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并基于血清代谢指纹数据、蛋白标志物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和Image-AI的多模态肺结节诊断模型(a multi-modal pulmonary nodule diagnosis model combined metabolic fingerprints,protein biomarker CEA and Image-AI via random forest,MPI-RF)的性能,探索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入组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且低剂量螺旋CT表现为肺结节的患者289例,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其分为恶性结节组( n=197)和良性结节组( n=92),收集并比较2组患者的基本信息。使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2组患者术前血清CEA水平,使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MALDI-MS)检测血清代谢指纹图谱,使用CT影像人工智能模型Image-AI计算影像得分。将CEA数据、血清代谢指纹数据和影像得分整合后输入至MPI-RF中,计算每位患者的恶性概率得分。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估不同模型的性能并采用DeLong检验进行比较分析,包括MPI-RF在不同类型(实性、纯磨玻璃、混合磨玻璃)和大小(直径<8 mm、直径≥8 mm)的肺结节中的诊断性能,MPI-RF与Mayo Clinic 模型、美国退伍军人管理局(veterans administration,VA)模型、Brock模型的诊断性能比较,以及MPI-RF与肺部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lung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Lung-RADS)在良恶性结节中的诊断性能比较。结果·MPI-RF在肺结节良恶性鉴别中具有良好的诊断性能(AUC=0.887,95% CI 0.848~0.925,灵敏度为81.22%,特异度为83.70%);其中,MPI-RF对实性结节的AUC为0.877(95% CI 0.820~0.934),混合磨玻璃结节的AUC为0.858(95% CI 0.771~0.946),纯磨玻璃结节的AUC为0.978(95% CI 0.923~1.000)。对于直径<8 mm的结节,MPI-RF的AUC为0.840(95% CI 0.716~0.963);直径≥8 mm的结节,其AUC为0.891(95% CI 0.849~0.933)。与现有模型对比的结果显示,MPI-RF的诊断性能优于Mayo Clinic模型、VA模型、Brock模型(均 P=0.000);与Lung-RADS比较,MPI-RF在总样本、不同类型结节中的诊断性能均较优(均 P=0.000)。结论·MPI-RF是性能优良的良恶性肺结节鉴别诊断模型,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长寿蛋白SIRT6在衰老和代谢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刘永慧, 唐莉, 梁泰刚, 张健, 冯丽
    2024, 44 (11): 1439-1446.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11.011

    摘要480)   HTML15)    PDF(pc) (2240KB)(1005)    收藏

    SIRT6是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第三家族长寿蛋白中的一员,具备依赖于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的脱酰基酶活性和单ADP核糖基转移酶活性。SIRT6主要位于细胞核内,可通过核心调控基因组稳定性和相关基因表达,参与控制机体能量代谢和衰老在内的关键过程。鉴于其在维持细胞稳态和机体健康中的关键作用,SIRT6作为潜在的药物靶点引起人们对其靶向调节剂开发广泛的研究兴趣。药物激动长寿蛋白的活性可能治疗与年龄相关的疾病,如衰老、代谢综合征、炎症和生殖健康等。该文综述了SIRT6的结构特征、酶活性、生物学功能,以及SIRT6激动剂的作用机制、药理活性和临床应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Menin-MLL蛋白相互作用及相关抑制剂在MLL基因重排白血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方馨悦, 石岚, 夏思易, 王佳璇, 吴英理, 何珂骏
    2024, 44 (10): 1287-1298.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10.011

    摘要469)   HTML14)    PDF(pc) (2449KB)(389)    收藏

    混合谱系白血病(mixed lineage leukemia,MLL)基因重排(MLL-rearranged,MLL-r)引起的急性白血病亚型侵袭性高且预后不良,缺少特异性治疗手段。MLL蛋白具有组蛋白甲基转移酶活性,在胚胎发育和正常造血中必不可少,可通过功能结构域与多种蛋白质相互作用,形成大分子复合体,并通过表观修饰调节下游靶基因的表达。MLL-r转录形成MLL融合蛋白(MLL fusion protein,MLL-FP),其中MLL蛋白的C端被融合伙伴蛋白所取代。现已发现超过100种融合伙伴蛋白。分子机制研究发现,Menin蛋白是MLL-FP致白血病必不可少的辅助因子,通过与MLL-N端特定区域相互作用形成关键致病复合体,导致特定靶基因的异常表达。这为Menin-MLL相互作用抑制剂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截至目前,多种小分子化合物被发现能抑制Menin-MLL相互作用,包括噻吩嘧啶类、哌啶类、嘧啶类和大环拟肽类。至少7种以此为原型开发的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部分已在安全性、耐受性和疗效方面取得乐观的初步数据。该文从MLL蛋白的结构功能、MLL-r导致白血病的机制出发,对Menin-MLL蛋白相互作用抑制剂在MLL-r白血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普通叶酸与活性叶酸补充对于MTHFR 677TT型不明原因反复流产患者红细胞叶酸水平的影响
    卢永杰, 侯树辰, 常亮, 刘平
    2024, 44 (6): 741-745.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6.009

    摘要453)   HTML27)    PDF(pc) (1312KB)(738)    收藏

    目的·研究普通叶酸与活性叶酸补充对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677TT型不明原因反复流产(unexplained recurrent pregnancy loss,URPL)患者红细胞叶酸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就诊的MTHFR 677TT型URPL患者45例。按照叶酸补充方式将其分为3组,包括A组16例(研究开始前尚未接受任何形式的叶酸补充,研究开始后进行活性叶酸补充),B组15例(研究开始前进行过普通叶酸的补充,研究开始后进行活性叶酸补充),以及C组14例(研究开始前进行过普通叶酸的补充,研究开始后进行普通叶酸与活性叶酸联合补充)。分别于入组时(第一次)、入组补充后(第二次)对3组患者的红细胞5-甲基四氢叶酸(5-methyltetrahydrofolate,5-MTHF)浓度进行检测,并开展比较。结果·在3组患者中,任意2组的第一次红细胞5-MTHF浓度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第一次红细胞5-MTHF浓度相比,3组患者的第二次红细胞5-MTHF浓度均有提高(均P=0.000),且B组患者的红细胞5-MTHF浓度的增幅高于A组(t=2.373,P=0.049),但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补充普通叶酸相比,补充活性叶酸可以更好地在短时间内提高MTHFR 677TT型URPL患者的红细胞叶酸水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甲状腺癌碘-131治疗抵抗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刘诗琪, 王辉, 冯方
    2024, 44 (7): 915-921.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7.013

    摘要451)   HTML23)    PDF(pc) (1296KB)(2112)    收藏

    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占90%以上。多数DTC患者经过系统治疗后预后良好,但少数患者肿瘤原发灶或转移灶出现失分化现象,进展为放射性碘难治性DTC(radioiodine-refractory DTC,RAIR-DTC),预后明显变差,是甲状腺癌致死的主要原因。钠碘转运体(sodium iodide symporter,NIS)的表达和功能异常,是导致甲状腺癌碘-131治疗抵抗的主要原因,其发生受遗传学改变、表观遗传学改变、肿瘤微环境作用、自噬作用等多因素影响。遗传学改变如BRAF基因的V600E位点突变、RET/PTC基因重排等导致致癌信号通路的激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NIS的表达及其在细胞膜上的正常定位。表观遗传学调控特定基因的表达模式,调节NIS的表达水平,进而影响甲状腺细胞的碘摄取功能。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细胞因子和细胞外基质等成分也可能通过降低NIS的表达水平和/或干扰其在细胞膜上的正常功能导致细胞碘摄取障碍。此外,自噬作为一种细胞内部的代谢调节机制,也可以调节NIS的表达及其在细胞内的分布,从而影响碘的摄取和碘-131治疗的敏感性。通过综述以上因素在甲状腺癌失分化中的作用机制,可以更全面地理解RAIR-DTC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有助于探寻新的治疗靶点,改善预后,并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个体化治疗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肾细胞癌舒尼替尼耐药性的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陈子旋, 刘敏
    2024, 44 (10): 1307-1315.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10.013

    摘要447)   HTML22)    PDF(pc) (2199KB)(398)    收藏

    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起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是最常见的肾癌类型,也是死亡率最高的泌尿系统肿瘤。近半个世纪以来,RC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尽管手术治疗为大多数 RCC 患者提供了治愈的可能,但肿瘤的复发或转移导致传统治疗方案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靶向药物的出现,给RCC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靶向治疗成为治疗晚期RCC的主要方式。舒尼替尼是一种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其通过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等多种受体酪氨酸激酶的活性,抑制肿瘤的血管生成和细胞增殖,最终有效控制肿瘤进展,在RCC的治疗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相当多的RCC患者在使用舒尼替尼治疗后的15个月内对其产生耐药性,给RCC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挑战。该文总结了RCC舒尼替尼耐药性的发生机制,归纳了RCC舒尼替尼耐药性的治疗策略,以期为克服RCC对舒尼替尼的耐药,给晚期RCC患者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靶向髓源性抑制细胞的叶酸循环增强肿瘤免疫治疗效果研究
    何蕊, 颜克鹏, 王静
    2024, 44 (8): 1011-1022.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8.010

    摘要437)   HTML22)    PDF(pc) (2897KB)(1754)    收藏

    目的·探究叶酸循环代谢对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免疫抑制作用的调控机制。方法·在C57BL/6小鼠骨髓细胞的培养体系中加入细胞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体外诱导MDSCs。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诱导MDSCs的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表达水平和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产生水平。采用磁珠分选出小鼠脾脏CD8+ T细胞并用Celltrace violet或CFSE标记,再与MDSCs共培养,72 h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8+ T细胞增殖情况。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检测MDSCs中叶酸循环相关代谢酶的表达水平。采用叶酸循环代谢酶亚甲基四氢叶酸脱氢酶2(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dehydrogenase 2,MTHFD2)抑制剂DS18561882(DS18)和叶酸拮抗剂培美曲塞(Pemetrexed)处理MDSCs,并用流式分析检测MDSCs产生ROS和线粒体ROS的水平。将DS18或培美曲塞处理后的MDSCs与磁珠分选出来并用Celltrace violet或CFSE标记的CD8+ T细胞共培养,72 h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8+ T细胞增殖情况。利用RNA测序(RNA-seq)检测DS18和培美曲塞处理后MDSCs在转录组水平的变化。建立小鼠结肠癌(mouse colon cancer cells,MC38)和Lewis 肺癌(Lewis lung carcinoma,LLC)皮下瘤模型。造模后第10天开始,采用Isotype抗体、抗CD8单抗(1 mg/kg,清除CD8+ T细胞)、培美曲塞以及抗CD8单抗联合培美曲塞处理MC38荷瘤小鼠;利用Isotype抗体、抗Gr1单抗(1.25 mg/kg,清除MDSCs)、培美曲塞以及抗Gr1单抗联合培美曲塞处理MC38荷瘤小鼠;分别给予MC38和LLC荷瘤小鼠培美曲塞(50 mg/kg)、抗PD-1单克隆抗体(250 μg/kg)以及培美曲塞联用抗PD-1单克隆抗体治疗;第14天收集小鼠肿瘤组织,记录肿瘤大小,绘制肿瘤生长曲线。结果·流式结果显示诱导后的骨髓细胞PD-L1的表达升高,ROS的产生也增加,且明显抑制CD8+ T细胞的增殖。qPCR结果显示MDSCs中叶酸循环相关代谢酶MTHFD2等表达升高。给予DS18和培美曲塞处理MDSCs会影响MDSCs的累积,抑制MDSCs的ROS产生,并解除对CD8 T细胞的免疫抑制。RNA-seq结果表明2种叶酸循环抑制剂处理后,与MDSCs分化相关基因S100钙结合蛋白a8(S100 calcium binding protein a8,S100a8)等下调,与MDSCs抑制功能相关基因如与ROS产生有关的基因细胞色素b-245β链(cytochrome b-245 beta chain,Cybb)等也有所下调。与对照组相比,培美曲塞处理组的小鼠肿瘤生长明显受到抑制。与培美曲塞处理组相比,抗CD8单抗联合培美曲塞处理组肿瘤进展加剧;与抗CD8单抗处理组相比,抗CD8单抗联合培美曲塞处理组肿瘤进展受到限制。清除MDSCs能显著抑制肿瘤生长,然而在清除MDSCs的荷瘤小鼠中,培美曲塞的抗肿瘤作用显著低于培美曲塞单独处理的小鼠。与抗PD-1抗体单独治疗相比,培美曲塞联用抗PD-1抗体治疗组的肿瘤生长限制更为显著。结论·培美曲塞依赖CD8+ T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并通过重编程MDSCs为抗肿瘤表型,进一步阻碍肿瘤生长。通过调控MDSCs叶酸循环阻断其免疫抑制能力,可增强免疫检查点阻断剂治疗肿瘤效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利用秀丽隐杆线虫模型研究CT14在发育中的功能
    杨舒雯, 陈娟, 杨琴, 雷鸣, 黄晨辉
    2024, 44 (7): 871-882.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7.008

    摘要432)   HTML28)    PDF(pc) (5768KB)(936)    收藏

    目的·使用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简称线虫)研究癌-睾丸抗原14(cancer-testis antigen 14,CT14)对其胚胎及幼虫发育的影响,探索CT14在发育中的潜在功能和作用机制。方法·利用显微注射构建可诱导表达人源CT14(HsCT14)、缺失CT14特异性中间序列(CT14-specific intermediate region,CIR)的截短突变体HsCT14?CIR及绿色荧光蛋白对照的转基因线虫品系,观察并比较全长和截短突变体CT14表达后对线虫虫卵的胚胎发育及幼虫发育过程的影响。构建可诱导表达食蟹猕猴(Macaca fascicularis)和倭狐猴(Microcebus murinus)CT14的线虫品系,比较异源表达不同灵长类种属来源的CT14对线虫虫卵孵化率及幼虫成虫率的影响。通过Smart-seq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CT14表达引起的线虫胚胎的基因表达差异,并采用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和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进一步探索线虫胚胎中受CT14影响的相关生物学过程及通路。结果·HsCT14及其截短突变体HsCT14?CIR的诱导表达显著降低了线虫虫卵孵化率,其中HsCT14的表达对孵化率的影响较大。微分干涉对比(differential interference contrast,DIC)显微技术观察显示,表达HsCT14的线虫胚胎在发育的comma期表现出明显的形态学异常。HsCT14及其截短突变体HsCT14?CIR表达后的线虫幼虫成虫率显著低于绿色荧光蛋白对照组,并出现生长阻滞现象,其中HsCT14的表达对成虫率的影响较大。食蟹猕猴CT14(MfCT14)的表达对线虫虫卵孵化率及幼虫成虫率的影响与人源HsCT14相似,而倭狐猴CT14(MmCT14)的表达对上述指标的影响显著低于HsCT14和MfCT14。Smart-seq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CT14的表达可能影响线虫胚胎的多个生物学过程,涉及ATP依赖的染色质重塑过程和DNA复制通路等。结论·CT14的异源表达显著干扰线虫的胚胎发育和幼虫发育,CIR起了关键的增强作用。推测CT14可能通过影响染色质重塑等多个通路的基因表达,在发育生物学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单细胞基因组学比较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巨噬细胞与外周血来源巨噬细胞的异质性
    张羽桐, 侯国俊, 沈南
    2024, 44 (12): 1477-1489.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12.001

    摘要415)   HTML30)    PDF(pc) (5900KB)(1212)    收藏

    目的·探究人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iPSC)来源的巨噬细胞(iPSC-derived macrophage,IPSDM)与人外周血来源的巨噬细胞(peripheral blood-derived macrophage,PBDM)的单细胞基因组学异质性。方法·利用无饲养层无血清方案体外诱导iPSC分化为IPSDM,通过流式细胞术及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分别检测IPSDM表面白细胞分化抗原14(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antigen 14,CD14)与单核-巨噬细胞标志基因的表达情况。随后对IPSDM进行单细胞测序,同时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中下载单细胞测序数据集GSE126085作为PBDM参考数据集。通过R软件seurat包处理分析IPSDM与PBDM测序数据,利用singleR包注释PBDM。以PBDM的高变基因构建参考数据集,利用scmap包将IPSDM的高变基因投影于PBDM,根据高变基因的相似性推断IPSDM的细胞身份。随后参考细胞类型注释工具及相关研究完成对IPSDM的注释,并比较IPSDM和PBDM巨噬细胞标志基因的表达分布。最后,利用seurat包寻找IPSDM与PBDM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DEG),通过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分析与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探究DEG潜在的生物学功能。结果·体外诱导分化29 d后得到悬浮的IPSDM,经流式细胞术及RT-qPCR检测证实约23.1%的IPSDM表达CD14,且与U-937细胞系相比,IPSDM表达更高水平的单核-巨噬细胞标志基因。PBDM数据集中的细胞全部被注释为巨噬细胞,随后构建scmap参考数据集,将IPSDM的高变基因映射于PBDM参考数据集后发现59.8%的IPSDM可以依据PBDM的高变基因索引被注释为巨噬细胞,而余下40.2%的IPSDM细胞无法匹配PBDM的高变基因索引。进一步人工注释IPSDM发现其由97.15%巨噬细胞、2.71%造血前体细胞样细胞和0.14%树突状细胞组成。对IPSDM和PBDM的巨噬细胞标志物表达情况进行对比,发现两者均高表达典型的巨噬细胞标志物CD68基因,IPSDM还高表达组织驻留巨噬细胞相关的标志基因。对2种来源的巨噬细胞的DEG进行GO分析,发现分子功能主要富集于泛素样蛋白连接酶结合,细胞组分主要定位于核斑点和核膜,生物学过程主要富集于翻译调控;而KEGG通路富集分析的结果提示IPSDM与PBDM的DEG可能与多种胞内病原体感染相关。结论·人类IPSDM与PBDM在单细胞转录谱系上存在一定相似性及异质性,在转录组层面IPSDM更具有组织驻留巨噬细胞的特征,IPSDM与PBDM的差异基因可能与胞内感染免疫相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GPR87通过激活RHO/ROCK通路促进非小细胞肺癌的侵袭和迁移
    刘晨茜, 韩林, 杨轶, 周韩, 刘亚云, 盛德乔
    2024, 44 (12): 1514-1525.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12.004

    摘要412)   HTML23)    PDF(pc) (7860KB)(708)    收藏

    目的·探究GPR87在调节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侵袭和迁移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包括GEO、UALCAN、KM Plotter等多个公共数据库分析平台,筛选与NSCLC侵袭相关的候选基因,并预测基因与NSCLC的临床相关性。收集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2018年1月—2020年8月收治的80例NSCLC临床样本及对应的临床病理资料,利用免疫组化分析肿瘤组织中GPR87的表达,并对GPR87的临床相关性进行分析。用siRNA-GPR87和pCMV-GPR87-his分别转染人肺腺癌细胞系A549和人肺鳞状细胞癌细胞系SK-MES-1,构建低表达和高表达GPR87的细胞系,运用Transwell实验探究GPR87的表达对NSCLC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MMP7的分泌量,用RT-qPCR检测GPR87、MMP2、MMP7、MMP9、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snailtwist、RHOA、RHOC、ROCK1的mRNA表达水平,用ELISA检测MMP7的蛋白分泌量,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GPR87、MMP9、E-cadherin、vimentin、RHOA、ROCK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生信分析和临床样本的数据显示,GPR87 mRNA和蛋白在NSCLC中高表达,且会导致患者临床分期更差、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提示GPR87可能是NSCLC高侵袭性的关键基因。GPR87表达下调可显著降低A549和SK-MES-1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而过表达GPR87可增强A549和SK-MES-1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进一步检测发现,GPR87的下调导致A549和SK-MES-1细胞中MMP2、MMP7、MMP9、RHOA、RHOCROCK1的mRNA表达水平,MMP7的蛋白分泌量,MMP9、RHOA、ROCK1的蛋白表达水平降低;过表达GPR87增加了细胞MMP2、MMP7、MMP9、RHOA、RHOCROCK1的mRNA表达水平、MMP7的蛋白分泌量、MMP9、RHOA、ROCK1的蛋白表达水平。无论GPR87敲低或者过表达,上皮间质转化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均无明显变化。结论·GPR87的高表达与NSCLC的高侵袭性密切相关。在SK-MES-1和A549细胞中,GPR87可通过激活RHOA/ROCK1信号通路,促进MMPs的表达,最终促进NSCLC的侵袭与迁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基于上海社区老年人群队列的心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流行特征分析
    李萍, 蒋惠如, 叶梦月, 王雅玉, 陈潇雨, 袁安彩, 徐文杰, 戴慧敏, 陈曦, 闫小响, 涂圣贤, 郑元琦, 张薇, 卜军
    2024, 44 (5): 617-625.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5.010

    摘要409)   HTML25)    PDF(pc) (1480KB)(592)    收藏

    目的·基于上海社区老年人群队列,分析心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流行特征。方法·选择2019年2—8月建立的上海社区老年人群队列(17 948人)为研究对象。根据基线调查时自我报告的有无肿瘤和/或心血管疾病将其分为4组,即无肿瘤无心血管疾病组、心血管疾病单患组、肿瘤单患组和肿瘤心血管疾病共患组。收集并比较4组受试者在人口学特征与生理指标、日常生活习惯(吸烟、饮茶、饮用咖啡、饮用碳酸饮料、饮酒、久坐时长、体力活动水平、睡眠质量)、既往疾病史、心理状况(抑郁、焦虑)、膳食达标情况等方面的差异。结果·研究对象中,有60.1%的肿瘤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4组受试者在年龄、性别、教育水平、退休前职业、腰围、臀围和体质量指数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无肿瘤无心血管疾病组相比,心血管疾病单患组、肿瘤单患组、肿瘤心血管疾病共患组患者在吸烟、高体力活动水平的比例较低(均P<0.05),久坐时长>4 h/d、睡眠质量差的比例较高(均P<0.05);心血管疾病单患组、肿瘤心血管疾病共患组患者合并高脂血症、外周血管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的比例较高(均P<0.05),抑郁、焦虑比例亦较高(均P<0.05)。同时,与无肿瘤无心血管疾病组相比,心血管疾病单患组患者在禽肉类、鱼类、水果和液态奶的达标率较低(均P<0.05)。4组中仅蔬菜摄入量的达标率均超过了50%,禽肉类、鱼类、水果、液态奶、薯类的达标率均低于20%。结论·上海社区老年人群中,超过一半的恶性肿瘤患者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肿瘤以及肿瘤心血管疾病共患的人群普遍存在不健康的日常生活习惯。社区老年人群多种食物的摄入量未达《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水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