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著 · 基础研究
    B7基因修饰的白血病细胞外泌体的抗白血病效应
    张涤凡, 王明慧, 赵洁, 万江波, 黄方, 郝思国
    2025 (2):  129-137.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5.02.001

    摘要 ( 209 )   HTML ( 17 )   PDF(3941KB) ( 125 )  

    目的·探究高表达B7分子(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的白血病细胞外泌体在荷瘤小鼠中的免疫治疗效应。方法·L1210白血病细胞株转染含有CD80CD86基因的慢病毒载体,从而获得高表达CD80和CD86分子的白血病细胞,分离其培养上清液获得高表达CD80和CD86分子的外泌体LEX-8086。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电镜)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LEX-8086的生物学特征。建立DBA/2-白血病荷瘤小鼠模型,将荷瘤小鼠分为LEX-8086组和PBS组,LEX-8086组分别在肿瘤细胞接种后7 d和12 d尾静脉注射LEX-8086 500 μL(150 μg/mL),PBS组同时注射等体积PBS;观察2组小鼠的体质量、肿瘤体积、肿瘤质量及生存期差异。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2组小鼠脾脏和淋巴结免疫细胞的变化特点。应用Western blotting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2组小鼠脾脏M1型和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的表达情况。结果·从高表达CD80和CD86分子的L1210细胞上清液中分离获得LEX-8086,透射电镜显示为直径约100 nm的盘状囊泡结构,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其表达外泌体特异性标志物。动物实验结果显示,LEX-8086组较PBS组,体质量无明显改变,肿瘤体积和肿瘤相对质量比均显著下降且生存期显著延长(均P<0.05)。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LEX-8086组淋巴结、脾脏内自然杀伤细胞比例、CD4+ T细胞比例均显著升高(均P<0.05),而CD8+ T细胞仅在淋巴结内显著升高(P=0.012)。此外,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LEX-8086组小鼠脾脏中M1型巨噬细胞比例显著升高(P=0.003),M2型巨噬细胞比例无明显变化。Western blotting和qPCR同样显示,LEX-8086组小鼠脾脏中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0.05)。结论·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高表达的白血病细胞外泌体能够诱导一定的治疗性抗白血病效应,该效应可能是通过提高NK细胞、M1型巨噬细胞、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的比例实现的。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索托拉西布获得性耐药肺癌细胞的代谢轮廓分析
    邹沛辰, 刘鸿宇, 阿衣娜扎尔·艾合买提, 朱亮, 唐亚斌, 雷绘敏
    2025 (2):  138-149.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5.02.002

    摘要 ( 170 )   HTML ( 15 )   PDF(4577KB) ( 191 )  

    目的·探究KRAS靶向抑制剂索托拉西布(sotorasib)获得性耐药肺癌细胞的代谢特征及代谢重编程规律。方法·构建肺癌细胞H2122和H358的索托拉西布获得性耐药细胞模型(H2122-SR和H358-SR细胞),并采用CCK-8法加以验证。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分析获得性耐药肺癌细胞及其同源亲本细胞的代谢轮廓,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法等统计学方法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及代谢表征,筛选并鉴定索托拉西布获得性耐药相关的差异代谢物,并对所筛选到的差异代谢物进行通路富集分析。通过绘制热图比较分析主要差异代谢通路上的代谢物在耐药细胞与亲本细胞之间的差异。结果·成功构建H2122和H358细胞的获得性耐药细胞模型,对索托拉西布的半数抑制浓度均较亲本细胞提升50倍以上。与亲本细胞相比,耐药细胞代谢轮廓存在显著差异。H2122-SR与H2122细胞之间发现48种差异代谢物,其中变量投影重要程度(variable importance in the projection,VIP)值排名前10位的差异代谢物为尿嘧啶、黄苷酸、吲哚-3-甲酸、烟酸、黄苷、黄嘌呤、N-甲基烟酰胺、次黄嘌呤、葫芦巴碱、半乳糖醛酸;H358-SR与H358细胞之间发现79种差异代谢物,其中VIP值排名前10位的差异代谢物为还原型谷胱甘肽、黄苷、α-酮戊二酸、羧甲基赖氨酸、胸苷、嘌呤、核黄素、3-吲哚丙烯酸、吲哚-3-丙酮酸、二氢尿嘧啶。2种肺癌细胞系的差异代谢通路主要涉及嘌呤代谢和糖酵解/糖异生,其中嘌呤代谢变化最为显著。热图分析显示,耐药细胞嘌呤代谢途径多数代谢物水平升高。结论·索托拉西布获得性耐药的肺癌细胞嘌呤代谢增强。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促进胃癌发展的作用机制
    陈勇羽, 黄益仁, 陈哲逸, 周冰倩, 陈诗宇, 郑英霞
    2025 (2):  150-160.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5.02.003

    摘要 ( 178 )   HTML ( 8 )   PDF(7715KB) ( 93 )  

    目的·研究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1(serpin family E member 1,SERPINE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促进胃癌发展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使用TIMER2.0在线网站对SERPINE1进行泛癌分析,通过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中的胃癌临床数据分析SERPINE1在不同胃癌肿瘤分期样本中的表达差异并绘制生存曲线。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检测临床胃癌组织配对样本中SERPINE1 mRNA的表达情况。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转染技术敲低MGC-803、SGC-7901胃癌细胞系中SERPINE1表达,通过Transwell和Invasion小室实验检测胃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进一步通过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迁移实验和小管形成实验探究敲低SERPINE1对胃癌细胞血管生成能力的影响。利用基因表达综合(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集,根据SERPINE1的表达水平中位值分为高表达和低表达2组进行差异基因分析,并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数据库(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分析和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进一步通过qRT-PCR验证SERPINE1敲低胃癌细胞系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血管生成有关的关键基因表达水平。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SERPINE1在包括胃癌在内的多种原发肿瘤组织中高表达,SERPINE1基因表达随着肿瘤分期的增加而升高(P<0.001),SERPINE1表达增加与胃癌不良预后有关(P<0.001)。qRT-PCR结果表明SERPINE1在胃癌组织中明显高表达(P=0.038)。敲低SERPINE1后,胃癌细胞系MGC-803、SGC-7901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下降(P<0.05);敲低SERPINE1的胃癌细胞系的培养上清液能降低HUVEC细胞迁移和小管生成能力(P<0.05)。GEO数据库中SERPINE1高表达组胃癌患者差异基因富集到焦点黏附、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等癌症相关通路以及血管生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等血管生成相关通路。SERPINE1的表达与E-钙黏蛋白(cadherin 1,CDH1)的表达呈负相关,与EMT有关的其他基因、血管生成有关基因的表达均呈正相关。利用qRT-PCR在SERPINE1敲低胃癌细胞系中验证了EMT(P<0.05)、血管生成有关基因表达水平(P<0.05),与上述相关性分析结果一致。结论·SERPINE1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升高,可调控EMT、血管生成相关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并促进胃癌细胞迁移、侵袭与血管生成。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麻素受体1通过Gαi/o/RhoA信号通路促进急性肺损伤小鼠巨噬细胞M1极化
    马秀珍, 周妮, 郭思琪, 王源媛, 麦平
    2025 (2):  161-168.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5.02.004

    摘要 ( 132 )   HTML ( 8 )   PDF(4386KB) ( 68 )  

    目的·探讨阻断大麻素受体1(cannabinoid receptor 1,CB1)对小鼠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的影响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M281(CB1拮抗剂)对照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组、LPS+AM281组,每组10只。利用LPS诱导建立小鼠ALI模型。经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病理表现并计算炎症评分。通过反转录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检测各组小鼠肺巨噬细胞M1型标志物[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IL-12]和M2型标志物[精氨酸酶(arginase,Arg甘露糖受体C型2(mannose receptor,C type 2,Mrc2巨噬细胞半乳糖型凝集素1(macrophage galactose-type lectin 1,Mgl1)]的mRNA水平。体外培养人髓系白血病单核细胞THP-1,通过免疫荧光技术检测THP-1细胞中CB1和CB2的表达,并在进一步阻断CB1及抑制Gαi/o/RhoA信号通路后,检测M1型标志物的mRNA水平。结果·LPS组小鼠肺组织损伤明显,炎症评分明显升高;阻断CB1后,与LPS组相比,LPS+AM281组小鼠肺损伤得到改善,表现为肺泡壁毛细血管充血改善、肺间质及肺泡腔内炎症细胞浸润减少,炎症评分下降(P=0.007)。与对照组相比,LPS组小鼠肺组织中M1型标志物水平上调,而在阻断CB1后巨噬细胞极性发生改变,M1/M2比例发生反转(均P<0.05)。体外研究发现,巨噬细胞表达CB1和CB2,利用花生四烯基-2-氯乙酰胺(arachidonyl-2-chloroethylamide,ACEA)激活CB1可上调M1型标志物的表达,阻断CB1及选择性抑制Gαi/o/RhoA信号通路后,M1型标志物的表达均明显下调(均P<0.05)。结论·CB1在ALI中通过Gαi/o/RhoA信号通路促进巨噬细胞向M1极化,阻断CB1可改善肺损伤。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 临床研究
    病原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在肺部感染所致脓毒症患者中的应用
    徐斐翔, 俞凤, 王瑞兰, 宋振举, 童朝阳, 朱长清
    2025 (2):  169-178.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5.02.005

    摘要 ( 106 )   HTML ( 2 )   PDF(2031KB) ( 120 )  

    目的·探讨病原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etagenomics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在肺部感染所致脓毒症患者中协助病原体早期诊断、指导临床抗感染方案调整、改善患者近期预后的价值。方法·该研究由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非随机对照试验及一项诊断试验构成。纳入2020年3月—2021年10月在4家医院住院治疗的肺部感染所致脓毒症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重症医学会与欧洲重症医学会发布的脓毒症3.0标准和肺部感染的临床诊断标准。入组患者根据自身意愿选择感染部位标本的病原学检测方法,包括仅送检传统病原学检测(传统病原学检测组),或在送检传统病原学检测的基础上同步送检mNGS(联合mNGS检测组)。患者预后的主要评价指标为7 d全因死亡率,次要评价指标包括7 d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变化、7 d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Ⅱ)变化、28 d全因死亡率、28 d机械通气或死亡的复合终点发生率、28 d无呼吸机天数、28 d非住院天数和住院期间日均花费。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均衡2组的协变量分布,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Cox比例风险模型比较2组死亡率。使用联合mNGS检测组患者感染部位标本的病原学检测结果进行诊断试验。以临床综合判定的责任病原体为参考标准,分别将传统病原学检测和mNGS检测结果与参考标准相比较,计算2种方法和参考标准之间的阳性百分比一致性、阴性百分比一致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并采用McNemar配对χ2检验比较2种检测方法的责任病原体检出能力。结果·共入组患者533例,其中311例选择接受额外的mNGS检测,222例仅接受传统病原学检测。非随机对照试验中,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平衡协变量后,联合mNGS检测组的7 d全因死亡率低于传统病原学检测组[4.8% vs 8.6%,HR 0.37(95%CI 0.15~0.91),P=0.031],联合mNGS检测组的28 d无呼吸机天数多于传统病原学检测组(19.9 d vs 18.4 d,P=0.041)。2组在28 d全因死亡率和日均住院花费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诊断试验提示,mNGS检测结果与临床综合判定的责任病原体的阳性百分比一致性高于传统病原学检测[91.9%(95%CI 87.7%~95.0%) vs 56.1%(95%CI 49.7%~62.4%),P<0.001],阴性百分比一致性低于传统病原学检测[29.2%(95%CI 18.6%~41.8%) vs 69.2%(95%CI 56.6%~80.1%),P<0.001],阴性预测值高于传统病原学检测[48.7%(95%CI 32.4%~65.2%)vs 29.4%(95%CI 22.3%~37.3%),P=0.001]。结论·与传统病原学检测相比,肺部感染所致脓毒症患者感染部位标本行mNGS可提高责任病原体的检出率。相比于仅行传统病原学检测,联合mNGS检测的患者7 d全因死亡率更低,提示mNGS在肺部感染所致脓毒症患者中具有临床价值及应用前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管内残留氢氧化钙及根管充填方法对根尖封闭性的影响
    孙皓宇, 杨楠, 单晓阳, 王月月, 孙慧斌
    2025 (2):  179-185.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5.02.006

    摘要 ( 113 )   HTML ( 4 )   PDF(3118KB) ( 73 )  

    目的·比较根管内氢氧化钙(calcium hydroxide,CH)残留与根管充填方法对根尖封闭性的影响,为临床选择根管封闭药物及充填方法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因正畸治疗或牙周问题拔除的下颌单根管恒前磨牙75颗,截冠,根管预备,随机分3组:水溶性氢氧化钙组(A组,n=30)、油溶性氢氧化钙组(B组,n=30)、未封药组(C组,n=15)。封闭2周后,A、B组使用35#K锉手动预备,并进行超声荡洗及冲洗根管,确保氢氧化钙残留位置大致位于根尖,且残留量为15%~20%。将A、B、C组的组内再各随机分为3组:爱汝特SP根管充填材料(injectable root canal sealant,iRoot SP)单尖法组(1组)、热压胶组(2组)、冷侧压组(3组),分别使用iRoot SP单尖法、热牙胶垂直加压充填法,以及冷牙胶侧方加压充填法进行根管充填。使用染料渗入试验评价根尖微渗漏情况,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牙本质与根管封闭剂界面的微观形态。采用两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根管封闭药物与根管充填方式均会对根尖封闭性产生影响,且二者存在交互作用。分析残存氢氧化钙对根尖封闭性的影响,油溶性氢氧化钙组(B组)和未封药组(C组)仅在iRoot SP单尖法组(1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水溶性氢氧化钙组(A组)与未封药组(C组)在热压胶组(2组)以及冷侧压组(3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无论采用何种根充方式,水溶性氢氧化钙组(A组)和油溶性氢氧化钙组(B组)之间的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3种根充方式对根尖封闭性的影响,未封药组(C组)中iRoot SP单尖法组(1组)和冷侧压组(3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在水溶性氢氧化钙组(A组)和油溶性氢氧化钙组(B组)中,热压胶组(2组)、冷侧压组(3组)与iRoot SP单尖法组(1组)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残留在根管内的水溶性氢氧化钙对于根尖封闭性有不良影响,但残留的油溶性氢氧化钙对根尖封闭性的消极影响较小;iRoot SP能减少残存的水溶性氢氧化钙药物对于根管封闭性的不良影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膈肌联合肋间肌超声对脓毒症机械通气患者脱机评估的价值
    沈浩亮, 袁恺豪, 余磊, 阳娜娜, 王逸平, 赵宏胜, 郭凤梅, 孙晨靓
    2025 (2):  186-193.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5.02.007

    摘要 ( 102 )   HTML ( 5 )   PDF(2397KB) ( 58 )  

    目的·探索膈肌与肋间肌超声联合评估相较于传统膈肌超声对预测脓毒症机械通气患者脱机结局的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2月入住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接受机械通气的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患者脓毒症病情改善并通过自主呼吸试验(spontaneous breathing trial,SBT)后的围脱机期间,对患者进行膈肌与肋间肌的超声评估,分别测量膈肌移动度(diaphragm excursion,DE)、膈肌增厚率(thickening fraction of diaphragm,TFD)、肋间肌增厚率(thickening fraction of intercostal muscle,TFic)。根据脱机结果将患者分为脱机成功组(n=114例)和脱机失败组(n=24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膈肌超声、肋间肌超声单独和联合预测呼吸机脱机结果的价值。结果·SBT期间脱机失败组的TFic和TFic/TFD比值均明显高于脱机成功组(均P<0.05)。SBT期间DE、TFD、TFic预测脓毒症机械通气患者脱机失败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9(0.591~0.776)、0.657(0.557~0.747)和0.769(0.676~0.846),而联合指标TFic/TFD比值和TFic&TFD_mix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7(0.786~0.925)和0.860(0.778~0.920)。其中TFic/TFD以>0.95为截值,其预测脱机失败的灵敏度为86.7%,特异度为75.3%;TFic&TFD_mix以>0.13为截值,其预测脱机失败的灵敏度为86.6%,特异度为80.9%。肋间肌超声检查法在测量可靠性方面,其观察者内部测量一致性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为0.890(0.788~0.951),观察者外部测量一致性ICC为0.876(0.718~0.949),可靠性等级均为良好(P<0.001)。结论·膈肌联合肋间肌超声评估能更全面地反映患者的整体呼吸肌的情况,在预测脓毒症机械通气患者的脱机结局方面,较单独运用膈肌超声具有更高的指导价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 循证医学
    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患者体重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朱涵菁, 郭艳, 殷弘凡, 王贝贝, 谢娟, 杨艳
    2025 (2):  194-203.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5.02.008

    摘要 ( 119 )   HTML ( 4 )   PDF(1673KB) ( 283 )  

    目的·检索并评价前列腺癌患者在内分泌治疗过程中体重管理的相关证据,并总结最佳证据。方法·采用PIPOST模式构建循证问题。按照证据资源“6S”模型,使用计算机自上而下地系统检索国际指南协作网、BMJ最佳临床实践、UpToDate、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美国指南网、医脉通、Cochrane Library、PubMed、CINAHL、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以及美国泌尿外科学会、欧洲泌尿外科学会、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网站中关于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过程中体重管理的相关证据,包括指南、临床决策、推荐实践、专家共识、证据总结、系统评价及原始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12月。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逐篇阅读的方式纳入文献,根据主题进行汇总。证据筛选及提取优先选择高等级、高质量、新发表的权威文献。纳入并提取的证据统一采用JBI证据预分级及证据推荐级别系统划分为1~5级,并将证据推荐建议划分为A级强推荐和B级弱推荐。结果·共检索到符合标准的文献12篇,其中指南4篇、专家共识3篇、证据总结2篇、随机对照试验2篇和类实验研究1篇。12篇文献均质量评价较高,全部纳入。最佳证据汇总归纳为体重管理评估及监测、多学科协作、个性化支持、家庭参与策略、营养管理策略、运动管理策略、健康教育和随访管理8个方面。结论·得到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过程中体重管理的最佳证据,归纳为8个方面;临床应用时,还需结合具体临床情况和患者特质,以提高临床干预效果及护理质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 公共卫生
    基于孟德尔随机化法的2型糖尿病与认知障碍因果关系研究
    林祎嘉, 程丽珍, 胡廷军, 苗雅
    2025 (2):  204-210.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5.02.009

    摘要 ( 139 )   HTML ( 0 )   PDF(2849KB) ( 113 )  

    目的·采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法(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探究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和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从大规模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汇总数据集中汇总与T2DM相关的工具变量,采用逆方差加权作为主要分析技术,以MR-Egger回归、加权中位数法和简单中位数法为辅,并联合应用meta分析对不同结局进行合并,分析T2DM与痴呆症、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和帕金森痴呆之间因果关系的可能性。采用MR-PRESSO整体测试和MR-Egger分析检查水平多效性。结果·遗传预测的T2DM与痴呆症(OR=1.11,95%CI 1.02~1.20,P=1.96×10-2)和AD(OR=1.16,95%CI 1.04~1.30,P=8.41×10-3)之间存在因果关系。meta分析支持T2DM与认知障碍的关联(OR=1.12,95%CI 1.05~1.20,P=4.22×10-4)。一系列敏感性分析提示不存在异质性和水平多效性。反向MR分析结果显示各种类型痴呆对T2DM没有明显的反向因果关系。结论·T2DM与多种痴呆症的患病风险呈正相关,提示T2DM可能是认知障碍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 技术与方法
    5-羟色胺衍生物5-PT的合成及5-羟色胺化修饰蛋白研究体系的建立
    肖舒予, 阿孜古丽·吐拉麦提, 杨岩, 张志刚, 杨小妹, 杜畅, 张雪莉
    2025 (2):  211-221.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5.02.010

    摘要 ( 149 )   HTML ( 8 )   PDF(4595KB) ( 90 )  

    目的·构建5-羟色胺化(serotonylation,5-HT化)修饰蛋白研究体系,为寻找和发现5-HT化修饰蛋白提供方法学基础。方法·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和基因型-组织表达(Genotype-Tissue Expression,GTEx)数据库分析编码5-HT化修饰的关键酶的基因转谷氨酰胺酶2(transglutaminase 2,TGM2)和编码5-羟色胺转运体(serotonin transporter,SERT)的基因溶质载体家族6(solute carrier family 6,SLC6A4)在正常生理组织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利用5-羟色胺盐酸盐分步合成5-羟色胺衍生物5-PT(5-propargyltryptamide),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核磁共振碳谱13C-NMR和飞行时间质谱(TOF-MS)等手段进行分析和结构表征。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5-PT在人胰腺癌细胞AsPC-1和小鼠免疫细胞[包括CD4+ T细胞、CD8+ T细胞以及髓系巨噬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macrophage,BMDM)]的胞内摄入情况。通过点击化学反应、免疫共沉淀以及质谱分析技术寻找和鉴定发生5-HT化修饰的蛋白,并进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结果·生物信息学相关分析显示TGM2SLC6A4在生物体内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广泛存在。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合成的5-PT可通过细胞表面的SERT摄取进入人胰腺癌细胞AsPC-1和小鼠免疫细胞(包括CD4+ T细胞、CD8+ T细胞以及BMDM)。质谱分析数据显示,在各个细胞蛋白的5-PT处理组都富集到了丰富的5-HT化修饰蛋白。KEGG富集分析显示这些蛋白参与糖酵解和氨基酸合成相关通路。结论·利用合成的5-PT成功构建了5-HT化修饰蛋白的研究体系,在不同的细胞中富集得到多个5-HT化修饰的蛋白,为研究蛋白的5-HT化修饰及其功能提供了相对简单高效的研究手段。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孤独症谱系障碍婴儿期超早筛查和干预的研究进展
    曹思瑶, 刘洁琼, 王广帅, 王广海
    2025 (2):  222-227.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5.02.011

    摘要 ( 181 )   HTML ( 11 )   PDF(1348KB) ( 133 )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早期的神经发育障碍。当前儿童ASD的确诊年龄通常在2岁之后,但其行为迹象或前驱症状在12月龄前即可出现,并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发展为明显的核心症状。因此,ASD的早期筛查与干预尤为关键,其有助于最大程度改善患儿预后,促进患儿最佳发展结局。近年来,临床和研究领域愈加强调针对12月龄前儿童的ASD前驱症状开展“先发制人”的超早筛查和超早干预,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儿童前驱症状或使其趋于正常。然而,在前驱症状期,特别是1岁以内进行ASD超早筛查和超早干预面临诸多挑战,导致相关研究非常有限。如ASD超早筛查存在婴幼儿个体生长发育差异性大、症状未巩固、评估方法不统一等问题,超早干预需克服筛查工具和家长可控性的差异等。该文重点介绍适用于1岁以内的ASD超早筛查工具,和英国孤独症儿童年幼同胞研究中的干预方案视频互动促进积极养育法,以及改善婴儿环境与接纳承诺疗法、改编的回应式教学法等超早干预方法,并阐释神经影像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进展,以期为相关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紫外线诱导的DNA损伤促进皮肤恶性肿瘤发生的研究现状
    张博源, 姚志荣
    2025 (2):  228-232.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5.02.012

    摘要 ( 117 )   HTML ( 7 )   PDF(1190KB) ( 78 )  

    皮肤恶性肿瘤包括非黑色素瘤皮肤癌和黑色素瘤,发病率高,给人类健康和医疗系统带来了沉重负担,其相关研究工作十分重要。紫外线辐射是皮肤恶性肿瘤的首要危险因素,其主要致癌机制为紫外线诱导DNA损伤导致关键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积累,从而促使相关细胞发生恶性转化,最终形成恶性肿瘤。了解紫外线诱导DNA损伤并促进皮肤恶性肿瘤发生的具体过程将为相关研究的突破提供帮助。基于此,该文围绕紫外线诱导DNA损伤的机制、紫外线诱导的DNA损伤的修复机制、紫外线诱导的DNA损伤与三大皮肤恶性肿瘤发生的关系等方面作一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噬在皮肤黑色素瘤中的双重效应及耐药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罗文, 吕明君, 张珍, 张雪, 姚志荣
    2025 (2):  233-240.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5.02.013

    摘要 ( 124 )   HTML ( 12 )   PDF(1856KB) ( 89 )  

    皮肤黑色素瘤(cutaneous melanoma,CM)是一种由黑色素细胞恶性增殖引起的高度恶性肿瘤,易发生远处转移,具有高致死率。尽管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发展显著提高了晚期CM患者的生存率,但肿瘤耐药性限制了治疗效果的进一步提高。近年来,自噬作为一种关键的调节性细胞死亡方式,在CM的致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自噬是利用溶酶体降解和再循环各种细胞组分维持细胞内环境稳态的主要机制。大量研究证实,自噬在CM中的作用复杂且具有争议性。在肿瘤发展早期阶段,自噬可能通过清除损伤的细胞组分,抑制肿瘤细胞异常增殖。但随着肿瘤的进展,自噬可能发挥促进肿瘤侵袭和转移的作用。在晚期CM中,自噬的激活有助于肿瘤细胞在压力环境下存活。尤其是在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B1(V-Raf murine sarc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 B1,BRAF)突变的CM中,自噬活动常常增强,削弱BRAF抑制剂靶向治疗的效果。该文深入分析自噬在CM进展中的双重效应,并探讨自噬在CM耐药中的作用,以期为开发靶向治疗CM新策略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氧化应激在糖尿病膀胱功能障碍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王黎阳, 薛蔚
    2025 (2):  241-246.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5.02.014

    摘要 ( 98 )   HTML ( 2 )   PDF(1225KB) ( 65 )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特别是在中国,其患病率持续攀升。糖尿病患者常伴随着一系列并发症,其中糖尿病膀胱功能障碍(diabetic bladder dysfunction,DBD)是常见但易被忽视的并发症之一,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尽管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已被广泛研究,但DBD的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近期研究表明,氧化应激在DBD的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该综述首先介绍氧化应激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关联,阐述高血糖条件下氧化应激的产生和影响机制。随后,重点探讨氧化应激与DBD的关联,糖尿病引起的氧化应激可导致尿路上皮功能障碍、逼尿肌收缩力下降和神经元退行性变,进而影响膀胱功能。近年来,已有利用抗氧化治疗改善DBD的相关动物研究,并观察到良好的效果。此外,该文还介绍了抗氧化纳米材料在治疗糖尿病并发症中的应用现状,及其在治疗DBD中的应用前景。该文旨在为DBD抗氧化治疗的临床研究及未来研究方向提供一定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精神障碍患者视网膜结构变化的研究进展
    王偲佳, 魏燕燕, 钱禛颖, 李清伟, 王继军
    2025 (2):  247-252.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5.02.015

    摘要 ( 80 )   HTML ( 3 )   PDF(1217KB) ( 83 )  

    精神障碍常与其他躯体疾病共病,已成为全球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精神障碍的管理至关重要。目前,精神障碍生物标志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因、血液指标和脑部影像;此外,一些客观的表型标志物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视网膜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由间脑延伸而来,在胚胎发育期间与大脑共同发育。鉴于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精神障碍在病理生理学中的重叠机制,研究视网膜内各层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变化,已成为精神障碍研究的新方向。随着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能够无创、非接触地对视网膜结构进行显微成像,精确量化各视网膜亚层的厚度。已有研究利用OCT探索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等精神疾病患者的视网膜结构变化,但目前缺乏系统的总结与归纳。将目前已有精神障碍患者视网膜结构变化的研究结果及进展进行总结,发现部分精神障碍患者的视网膜亚层厚度显著减小。这些发现提示视网膜结构有潜力成为精神障碍的生物标志物,为精神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