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口腔外科专题
    下颌骨髁突骨折的诊治方案:基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颞下颌关节中心的经验
    何冬梅, 杨驰
    2022 (6):  695-701.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6.001

    摘要 ( 821 )   HTML ( 34 )   PDF(2911KB) ( 498 )  

    下颌骨髁突骨折在临床上常见,治疗不当会引起咬合紊乱、关节强直、生长发育受限等后遗症。该文结合文献回顾,总结了团队的诊治经验,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髁突骨折的影像学诊断特别是CT的冠状位图像重建是骨折分类和治疗的重要依据。按照骨折线的部位分为髁突(囊内)骨折、髁突颈部骨折和髁突下(基底部)骨折3类。其中囊内骨折又分为A、B、C、M 4种类型。髁突骨折的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对咬合紊乱的患者可采用颌间弹性牵引的方式;手术治疗的绝对适应证是下颌支残端外脱位出关节窝的骨折,相对适应证是下颌支残端与关节窝接触的骨折、髁突颈部严重移位或脱位和基底部骨折。手术成功的关键点为:正确的手术入路,骨折的解剖复位和稳定的固定,术中对翼外肌附着和髁突表面软骨的保护,关节盘的复位。对于合并髁突骨折的下颌骨骨折进行复位和固定,要注意舌侧裂隙的关闭(以确保下颌骨宽度的恢复)和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当髁突骨折合并面中部骨折时应先复位固定髁突骨折和咬合关系,然后通过咬合复位固定上颌骨骨折。6岁以下的儿童髁突的自我改建能力较强,多用非手术治疗;随着年龄增长髁突的愈合改建能力逐渐减弱,12岁以上青少年的髁突接近成人,手术治疗适应证参考成人髁突骨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颞下颌关节强直的诊治方案:基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颞下颌关节中心的经验
    何冬梅, 杨驰
    2022 (6):  702-708.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6.002

    摘要 ( 781 )   HTML ( 23 )   PDF(1828KB) ( 472 )  

    颞下颌关节强直以张口受限为特点,生长期发生会导致面部畸形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严重影响患者的外形和下颌功能,是临床难治疾病。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和经验的不断积累,颞下颌关节强直的诊治取得很大进展。该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颞下颌关节中心的手术经验并提出诊疗方案,供临床医师参考。颞下颌关节强直的影像学诊断中,CT冠状重建是分类的主要依据,根据骨球内侧是否存在残余髁突结构及其大小可以分为4种类型,此外对颞下颌关节强直伴发的颌骨畸形、咬合关系紊乱和呼吸道结构紊乱可以进一步分类。颞下颌关节强直的手术治疗包括外侧间隙成形术和关节重建术。当骨球内侧存在髁突结构且其内外径≥正常髁突内外径的1/2时,选择外侧间隙成形术,以保留髁突及关节盘结构;其他类型选择关节重建术,包括自体骨移植、人工关节重建、牵引成骨术等。对合并的颌骨畸形可以同期或二期进行正颌外科手术。自体脂肪移植可以显著减少颞下颌关节强直的复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的诊治方案:基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颞下颌关节中心的经验
    张善勇, 杨驰
    2022 (6):  709-716.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6.003

    摘要 ( 1018 )   HTML ( 22 )   PDF(1625KB) ( 887 )  

    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temporomandibular joint osteoarthritis,TMJOA)是最常见的颞下颌关节退行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包括关节及周围肌肉疼痛、关节绞索、摩擦/破碎音以及张口受限等,可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TMJOA主要病理特征包括慢性滑膜炎、进行性关节软骨退变和软骨下骨异常改建。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异常机械负荷、创伤、遗传、代谢、性别和年龄等都可成为致病因素。TMJOA常用诊断方法包括磁共振成像(MRI)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等。TMJOA的分期标准主要有Wilkes分期和杨氏分期。TMJOA的临床治疗主要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非手术治疗包括健康教育、心理咨询、药物治疗、咬合治疗等;手术治疗包括关节穿刺术、关节镜手术、关节盘锚固术、自体组织移植修复术和关节置换术等。该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对TMJOA疾病诊断、分期与手术治疗和术后评价等方面进行总结,并结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关节专科团队的诊治经验提出诊治方案的建议,从而为同行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后下牙槽神经损伤的功能检测及预后分析
    董亚兵, 郝昀博, 张文豪, 王轶雯, 陈敏洁
    2022 (6):  717-722.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6.004

    摘要 ( 402 )   HTML ( 7 )   PDF(1309KB) ( 171 )  

    目的·应用电流感觉阈值检测(current perception threshold,CPT)、牙髓电活力测试(electrical pulp test,EPT)以及两点测试(two-point discrimination,2PD)对下牙槽神经损伤致下唇麻木患者的下牙槽神经损伤程度以及预后进行量化评价,建立下牙槽神经损伤诊断检测方案,并为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8年7月—2021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门诊就诊因拔除下颌第三磨牙导致的单侧下牙槽神经损伤1个月以上的患者。对所有患者定期进行随访,利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来判定患者感觉恢复程度。随访过程中,若患者VAS<3分,则判定患者感觉恢复,将其纳入恢复组,并且随访结束。若随访时间超过1年,且患者VAS≥3分,则判定患者感觉未恢复,将其纳入未恢复组。对不同组别的患者分别进行CPT、EPT和2PD测试,对3种测试健侧与患侧数值进行比较和对其与预后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60例患者,其中男性14例、女性46例。随访过程中有44例患者出现VAS<3,设为恢复组,平均恢复时间为(4.1±1.4)个月。其余16例患者设为未恢复组。所有患者健侧与患侧的CPT、EPT、2PD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下唇感觉恢复组与未恢复组患者患侧的数据,仅在CPT为5 Hz时以及EPT时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CPT为5 Hz时,对患者预后的评估有着较高的灵敏度(93.8%)和特异度(87.5%)。同样EPT也有着较高的灵敏度(93.8%)以及特异度(93.8%)。患侧CPT(5 Hz)和后牙EPT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CPT、EPT、2PD均可以对下牙槽神经损伤与否进行评估。其中CPT 5 Hz时测得的数值以及后牙EPT可以对神经恢复预后进行评估。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产全埋入式颞下颌关节锚固钉的临床应用评价
    毛懿, 陈旭卓, 王学宏, 谢昕儒, 徐伟峰, 黄慧, 张善勇
    2022 (6):  723-728.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6.005

    摘要 ( 506 )   HTML ( 13 )   PDF(2127KB) ( 253 )  

    目的·介绍一种采用全埋入式设计的国产新型颞下颌关节锚固钉,并通过临床试验进行效果评价。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8年1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进行颞下颌关节盘复位固定术的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患者43例,对于单侧手术患者采用国产全埋入式新型锚固钉复位关节盘,对于双侧手术患者采用右侧新型锚固钉、左侧传统锚固钉复位。分别在术前及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进行临床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评估。临床评估指标包括最大张口度、颞下颌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MRI结果评价采用“三圆法”,聚焦于关节盘位置、关节盘长度和髁突高度。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术前术后患者开口度、疼痛评分、关节盘长度、髁突高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31例患者(53侧关节)完成全部随访。国产全埋入式新型锚固钉和传统锚固钉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0.3%和90.9%。术后1年,患者下颌运动功能明显改善,张口度由术前的(34.65±8.63)mm提高至(42.84±7.4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患者疼痛明显缓解,疼痛评分由术前的(2.94±1.13)分降低至(0.39±0.5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后MRI结果显示关节盘长度增加;术后6个月髁突高度与术后1个月髁突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髁突高度较术后1个月髁突高度平均增加1.54 mm(P=0.002)。应用新型锚固钉的患者31侧关节均无异物感,而应用传统锚固钉的22侧关节中,7例患者表示在该侧耳屏前能触摸到突起,其中2例患者出现明显异物感。结论·国产全埋入式新型锚固钉与传统锚固钉的手术成功率相近,且能显著减少术后异物感。颞下颌关节盘复位固定术有助于改善关节功能、缓解疼痛,新骨形成可在术后1年通过MRI检出。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改良位点保留法拔除复杂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对临床成骨愈合的作用初探
    陆叶平, 陈敏洁
    2022 (6):  729-734.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6.006

    摘要 ( 290 )   HTML ( 7 )   PDF(3083KB) ( 131 )  

    目的·评估拔除低位骨埋伏下颌第三磨牙(M3)时,阻生齿上方牙槽骨顶壁的保留对同侧第二磨牙(M2)远中成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1年8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行低位骨埋伏阻生齿位点保留法拔除术拔除M3的患者19例为试验组,以接受传统拔牙术式的8例患者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1周、3个月和6个月时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记录患者术后感染、神经损伤等情况;对术区M2进行口内临床检查,包括冷热刺激痛、牙体叩诊结果、松动度。在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测量牙周袋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以及临床附着水平(clinical attachment level,CAL)等;同时拍摄锥形束 CT,并通过CS3DImaging软件重建和测量同侧M2远中牙槽骨缺损深度(osseous defect depth, ODD)。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感染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2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M2远中颊侧PD、CAL及ODD较其术后3个月时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同时,试验组在术后随访的各阶段分别与对照组比较,该3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低位骨埋伏阻生齿上方牙槽骨顶壁的保留,对于同侧第二磨牙远中侧成骨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 基础研究
    基于腺相关病毒血清型8型介导的Gjb2基因c.109G>A纯合突变耳聋小鼠的基因治疗
    成桢哲, 金晨曦, 冯宝怡, 郑晓飞, 刘祎晴, 吴皓, 陶永
    2022 (6):  735-741.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6.007

    摘要 ( 530 )   HTML ( 8 )   PDF(3168KB) ( 329 )  

    目的·探究腺相关病毒血清型8型(adeno-associated virus serotype 8,AAV8)介导的野生型缝隙连接蛋白β2(gap junction protein β 2,Gjb2)基因在Gjb2基因c.109G>A纯合突变小鼠(简称Gjb2纯合突变小鼠)耳蜗支持细胞区域的表达情况及安全性,以及对呋塞米引起的听力下降的影响。方法·将带有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AAV8-GFP病毒,经耳蜗中阶注射入新生Gjb2纯合突变小鼠的内耳,注射14 d后取小鼠耳蜗,荧光显微镜观察基底膜GFP的表达情况。将载有野生型Gjb2基因的AAV8-GJB2-GFP病毒经中阶注射入新生Gjb2纯合突变小鼠内耳后,于4周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耳蜗Gjb2 mRNA及其编码的连接子蛋白(connexin 26,CX26)的表达水平,通过免疫荧光法观察其具体表达位置。通过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实验评价新生纯合突变小鼠中阶注射AAV8-GJB2-GFP后4周龄时5.66~45.00 kHz的听力阈值。采用呋塞米试验比较野生型小鼠及Gjb2纯合突变小鼠腹腔注射呋塞米前后的ABR阈值变化,以及观察Gjb2纯合突变小鼠经AAV8-GJB2-GFP治疗后能否缓解呋塞米导致的听力下降。结果·AAV8-GFP注射14 d后耳蜗顶圈、中圈、底圈支持细胞的转染率分别为(11.60±1.28)%、(10.33±1.55)%、(5.40±0.86)%。AAV8-GJB2-GFP注射4周后耳蜗Gjb2 mRNA水平约为未注射耳的1.26倍(P=0.014),CX26蛋白水平是未注射耳的1.31倍(P=0.001);注射后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到耳蜗支持细胞表达CX26,内毛细胞区域也有CX26异位表达。ABR检测显示,给药耳各频率听力阈值与对侧耳无明显差异,表明其安全性较好。Gjb2纯合突变小鼠经呋塞米诱导后较野生型小鼠产生更明显的听力阈移,注射AAV8-GJB2-GFP 4周后突变小鼠阈移小于未治疗小鼠,在8.00、11.32、16.00 kHz测得的阈值,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新生Gjb2纯合突变小鼠中阶注射AAV8-GJB2-GFP,可使小鼠成年后耳蜗支持细胞表达外源性Gjb2,挽救呋塞米诱导的听力下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TRMT61A在肝癌细胞中的功能及其机制研究
    胡哲轩, 张欣, 沃璐璐, 李静池, 王娇, 周佽想, 赵倩
    2022 (6):  742-750.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6.008

    摘要 ( 424 )   HTML ( 19 )   PDF(3318KB) ( 230 )  

    目的·探究N1-甲基腺苷(N1-methyladenosine,m1A)甲基转移酶催化亚基(tRNA methyltransferase 61 Homolog A,TRMT61A)对肝癌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TCGA数据库中TRMT61A在肝细胞肝癌患者样本中的表达情况并绘制相关生存曲线。通过CRISPR-Cas9技术构建稳定敲低TRMT61A表达的肝癌细胞系Huh7细胞和HepG2细胞,通过蛋白质印记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对照组和敲低组细胞TRMT61A蛋白水平;通过斑点印迹实验检测2组细胞总RNA的m1A修饰水平。利用CCK-8法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2组细胞增殖能力。使用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水平。使用Annexin V/PI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情况;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经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TCGA数据库中TRMT61A在肝癌患者癌组织中高表达,通过绘制生存曲线发现TRMT61A与肝癌患者的预后呈负相关。在肝癌细胞系Huh7和HepG2中稳定敲低TRMT61A后,细胞中TRMT61A蛋白水平下降,总RNA的m1A修饰水平下降。CCK-8实验结果显示在Huh7和HepG2细胞中稳定敲低TRMT61A后细胞增殖明显受到抑制;平板克隆实验结果显示在Huh7和HepG2细胞中稳定敲低TRMT61A后,克隆形成数目显著降低。TRMT61A敲低的Huh7和HepG2细胞出现G0/G1期细胞周期阻滞,细胞中P21蛋白水平显著上升,cyclin D1蛋白水平下降。此外,细胞凋亡检测结果显示敲低TRMT61A后Huh7和HepG2细胞凋亡率上升,而细胞剪切活化caspase3蛋白水平也明显上升。结论·敲低TRMT61A可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发生凋亡。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IgA肾病细胞模型中的炎症表达及丙戊酸钠的抗炎作用
    戴芹, 王伟铭
    2022 (6):  751-757.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6.009

    摘要 ( 295 )   HTML ( 12 )   PDF(2541KB) ( 117 )  

    目的·研究来源于IgA肾病患者的聚集性IgA1(P-aIgA1)对人肾系膜细胞(human renal mesangial cells,HMCs)分泌炎症因子及细胞增殖的影响,并观察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tion,HDAC)抑制剂丙戊酸钠(sodium valproate,VPA)体外抗炎和抗细胞增殖作用。方法·应用亲和层析法制备N-IgA1(来自健康对照者的IgA1)和P-IgA1(来自IgA肾病患者的IgA1),用热聚合法制备P-aIgA1和N-aIgA1(来自健康对照者的聚集性IgA1)。取HMCs,加入不同类型的IgA1及同体积的PBS(对照组),或者VPA干预。应用人炎症因子蛋白芯片检测各组HMCs培养上清液中炎症因子表达。用MTT法检测HMCs增殖情况。采用免疫印迹法或ELISA法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炎症因子蛋白芯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P-aIgA1组HMCs培养上清液中白介素-6可溶性受体(interleukin-6 soluble receptor,IL-6sR)、受激活调节的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因子(regulated upon activation normal T cell expressed and secreted factor,RANTES)、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 1,TIMP1)、 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 2,TIMP2)、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肿瘤坏死因子Ⅱ型受体(tumor necrosis factor type Ⅱ receptor,TNFRⅡ)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分别为对照组的34倍、124倍、269倍、100倍、1.6倍和52倍;与对照组比较,N-aIgA1,P-IgA1,P-aIgA1都能促进TIMP2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P=0.001)。用MTT法观察HMCs的增殖程度,结果显示:① 与对照组相比,N-IgA1组对HMCs的增殖无显著的影响,P-IgA1及P-aIgA1都能显著促进HMCs的增殖(P=0.045和P=0.003);与N-IgA1相比,P-aIgA1组HMCs出现了显著的增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6)。② 不同浓度的 P-aIgA1对HMCs增殖影响的结果显示:25 μg/mL的P-aIgA1就可以显著促进HMCs的增殖(P =0.038),呈剂量依赖性。③ 400 μg/mL的VPA能够显著抑制HMCs的增殖(P=0.028)。不同的IgA1对HMCs中HDAC1的影响结果显示:各组HDAC1的表达量分别是对照组的(8.64±0.59)倍(P-aIgA1)、(5.42±0.16)倍(P-IgA1)和(5.87±0.58)倍(N-IgA1);与N-IgA1组相比,P-aIgA1组显著增加了HDAC1表达(P=0.021)。VPA对系膜细胞分泌TNF-α蛋白的影响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aIgA1组TNF-α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01);与P-aIgA1组比较,P-aIgA1+VPA组TNF-α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35)。结论·P-aIgA1能显著促进系膜细胞释放促炎症因子和系膜细胞增殖,且促细胞增殖作用呈浓度依赖。体外IgA肾病细胞模型中存在乙酰化修饰异常,其参与了系膜细胞增殖和炎症反应。HDAC抑制剂VPA可以部分逆转上述反应,提示其在IgA肾病疾病干预方面有一定应用前景,可为从表观遗传学角度防治IgA肾病提供新的思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剂量地西他滨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王昕芃, 王君颖, 蔡佳翌, 付婉彬, 钟华
    2022 (6):  758-767.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6.010

    摘要 ( 350 )   HTML ( 13 )   PDF(4375KB) ( 159 )  

    目的·研究低剂量地西他滨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增殖、凋亡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纳入2020年4月—2021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液科门诊或住院的ITP发病期患者10例,以及10例无骨髓异常的非ITP患者作为对照(normal control,NC),收集骨髓穿刺标本,分离MSC,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抗原标志物。使用CCK-8试剂盒和EdU细胞增殖检测试剂盒检测及比较ITP患者来源(MSC-ITP)和对照组来源(MSC-NC)的MSC增殖水平差异,并使用微管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形态的变化。使用Hoechst 33258染色观察细胞凋亡情况,采用Annexin V-FITC/PI细胞凋亡双染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水平。通过不同浓度的地西他滨以不同的时长处理MSC-ITP,探索地西他滨促其增殖的最佳浓度及处理时间。以最佳浓度的地西他滨处理MSC-ITP,观察其对细胞凋亡水平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凋亡相关通路蛋白的表达,以及地西他滨的影响。结果·与MSC-NC相比,MSC-ITP细胞形态异常,细胞核碎裂、皱缩较多,体外增殖水平减弱,基础凋亡率增加。地西他滨刺激MSC-ITP增殖的最佳工作浓度为2.5 μmol/L,最佳处理时间为24 h。2.5 μmol/L地西他滨处理MSC-ITP 24 h后细胞核形态得到改善,细胞核的碎裂和凝聚减少,凋亡率显著降低(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地西他滨处理后,MSC-ITP中线粒体凋亡通路相关蛋白BAX降低,胱天蛋白酶(caspase3)和cleaved-caspase3减少(均P<0.05)。结论·ITP患者骨髓来源的MSC形态异常,体外增殖水平减弱,基础凋亡率增加;低剂量地西他滨可以促进该细胞增殖,抑制其凋亡;该作用可能是通过线粒体凋亡途径介导的。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 临床研究
    帐篷钉技术在牙槽骨重度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30例临床病例回顾性分析与总结
    吴靖, 赵正宜, 邹多宏, 杨驰, 张志愿
    2022 (6):  768-777.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6.011

    摘要 ( 1201 )   HTML ( 46 )   PDF(6442KB) ( 570 )  

    目的·探究帐篷钉技术在牙槽骨重度缺损修复重建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接受帐篷钉技术完成牙槽骨重度缺损修复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与重建患者术前以及术后8个月的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数据,统计患者牙槽骨水平、垂直以及混合型骨缺损的修复重建效果。术后8个月时,在患者接受二期种植手术过程中利用取骨环钻在待种植区域取一圆柱状骨组织样本,通过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数据分析样本骨小梁数量(trabecular bone number,Tb. N)、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bone thickness,Tb. Th)、骨体积分数(bone volume/total volume,BV/TV)以及骨骼矿物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以明确骨再生效果。通过硬组织切片观察术后组织样本内的新骨形成率及材料残留率以分析新骨形成情况。结果·术后8个月患者牙槽骨垂直骨增量为4.81(1.58,7.66)mm,水平骨增量为3.96(2.38,5.67)mm,骨增量区域的骨增量体积为2 157.22(776.59,2 831.63)mm3。术后8个月骨组织样本Micro-CT分析显示帐篷钉植骨区域Tb. N为(3.09±0.68)/mm,Tb. Th为(0.08±0.01)μm,BV/TV为(25.24±5.60)%,BMD为(0.24±0.05)g/cm3;硬组织切片显示新骨形成率为(16.30±3.57)%,材料残留率为34%(31.75%,38.25%)。上述研究数据表明骨修复与再生良好。患者术中、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以及严重不良事件。结论·基于以“稳定为核心”的牙槽骨骨增量理念,使用帐篷钉、膜钉及包袋结构,在规范化操作下,帐篷钉技术可以有效完成牙槽骨重度骨缺损的修复重建,并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骨增量效果可预测性高,有利于后期口腔种植修复治疗的顺利开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真实世界的缺血性心脑血管共患疾病的临床特征及卫生经济学评价
    谢依热·哈木拉提null, 赵倩, 李丞, 宋宁, 王颖, 古丽洁合热·吐尔逊null, 卜军, 杨毅宁, 李晓梅
    2022 (6):  778-785.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6.012

    摘要 ( 339 )   HTML ( 14 )   PDF(1388KB) ( 95 )  

    目的·探讨缺血性心脑血管共患疾病的临床特征、住院天数延长的实际影响因素。方法·利用电子病历(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EMR)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12月—2020年6月首次就诊并诊断为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heart disease,CHD)或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根据其诊断分为冠心病组、脑血管病组、共患组,回顾分析比较各组的临床资料、住院费用及住院天数,比较各组不同费用与住院总费用之间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住院天数延长的因素。结果·研究共纳入22 216例患者。与单患组相比,共患组患者年龄较大,为(67±9)岁,且高血压、房颤患病率较高,分别为75.4%、9.0%;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h)、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水平高(均P<0.05)。CHD组男性占比高(65.8%,P=0.000),有吸烟、饮酒习惯的患者占比高为37.2%和23.5%,且糖尿病、血脂异常患病率高,分别为43.8%、64.0%(均P<0.05)。在住院费用方面,共患组耗材费与住院总费用之间相关性较强(P=0.000),共患病的发生导致耗材费和自费费用增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男性)(OR=1.158,95%CI 1.004~1.336,P=0.045)、年龄(≥65岁)(OR=1.317,95%CI 1.112~1.559,P=0.000)、血脂异常(OR=1.361,95%CI 1.167~1.586,P=0.000)均与住院天数延长存在一定相关性(均P<0.05)。患者血压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h)降低、患有房颤会增加住院天数。结论·心脑血管共患疾病患者具有年龄大,血压高,房颤患病率高,以及LDL-Ch、WBC、Hb水平较高的特点。而男性、年龄增长、血脂异常为影响心脑血管共患病患者住院天数延长的主要危险因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体质量与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1在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交互作用
    胡晓, 张鑫, 谷阳
    2022 (6):  786-791.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6.013

    摘要 ( 250 )   HTML ( 10 )   PDF(1485KB) ( 91 )  

    目的·探讨体质量与血清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1(C1q 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protein 1,CTRP1)水平间的关系,以及其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确诊的200例STEMI患者,收集并分析患者的基本资料、实验室检测指标及心功能指标。患者出院后,需继续口服药物并定期行门诊或电话随访。根据出院后1年内是否发生严重不良事件(serious adverse event,SAE),将患者分为SAE组和无SAE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STEMI患者发生SAE的影响因素。采用森林图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与血清CTRP1水平的交互作用。结果·共192例患者完成随访。其中,24例(12.5%)患者发生SAE。与无SAE组相比,SAE组患者的年龄更大[(67.08±10.30)岁vs(62.99±9.04)岁,P=0.043]、体质量更低[(65.41±9.45)kg vs(70.49±10.23)kg,P=0.023)]、CTRP1水平较高[(21.59±4.48)ng/mL vs (17.67±5.87)ng/mL,P=0.002)]。经校正性别、年龄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CTRP1水平是STEMI患者发生SAE的危险因素(P=0.003),而体质量不影响患者SAE的发生(P>0.05)。亚组分析的结果显示,体质量与CTRP1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11),且CTRP1水平是低体质量患者发生SAE的危险因素(HR=22.303,P=0.003)。结论·STEMI患者的体质量与血清CTRP1水平间存在交互作用;低体质量STEMI患者的血清CTRP1水平越高,则预后越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泊沙康唑对血液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的预防性抗真菌作用
    金磊, 徐文彬, 叶晨静, 阎骅
    2022 (6):  792-796.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6.014

    摘要 ( 471 )   HTML ( 11 )   PDF(1261KB) ( 262 )  

    目的·观察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包括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患者使用泊沙康唑预防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IF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16年6月—2021年5月收治的121例AL(包括MDS)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根据《泊沙康唑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进行临床预防治疗。根据中国血液病抗真菌治疗评估(China Assessment of Antifungal Therapy in Hematological Diseases,CAESAR)研究,对患者进行IFD风险分层,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观察泊沙康唑应用于不同风险组患者的疗效。在泊沙康唑应用期间确诊或临床诊断为真菌感染视为发生突破性真菌感染,停用泊沙康唑后3个月期间无真菌感染视为有效预防。中性粒细胞缺乏期间,每日监测血常规、体温,每周3次检测肝肾功能、电解质,观察口服泊沙康唑期间患者是否出现胃肠道不适如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并监测心电图。结果·共收集病例121例,其中低危组27例、中危组40例、高危组54例。突破性真菌感染的发生率为3.31%(4/121),4例均为高危组患者。肝功能异常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20例);其中,中、高危组13例(10.74%,13/121)患者因不耐受治疗而更换方案。因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不同,各组泊沙康唑预防用药时间也不同,其中低危组的平均应用天数为16.85 d,中危组18.90 d,高危组21.31 d。泊沙康唑的整体预防有效率为85.95%(104/121)。低危组预防有效率(100%,27/27)与中危组(95.00%,38/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2);低危组、中危组的预防有效率分别与高危组(72.22%,39/54)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05)。结论·泊沙康唑用于AL(包括MDS)患者IFD的预防治疗有效且安全,但在高危患者预防治疗中需密切监测肝功能变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 公共卫生
    基于“互联网+”的心脑血管疾病“协防共管”健康管理模式对社区重点监测人群血压改善的效果评价
    李国栋, 颜少华, 张秋霞, 雷力, 张新禄, 梁鸿彬, 卢俊颜, 肖敏, 罗玮, 卜军, 修建成
    2022 (6):  797-804.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6.015

    摘要 ( 343 )   HTML ( 15 )   PDF(1552KB) ( 192 )  

    目的·探讨基于“互联网+”的心脑血管疾病“协防共管”健康管理模式对社区重点监测人群的血压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7月在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参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年度体检至少2次的社区重点监测人群,按照是否接受“互联网+”心脑血管疾病“协防共管”健康管理模式将其分为常规治疗组(n=2 987)和“协防共管”模式组(n=2 876)。常规治疗组接受常规模式管理,即每年1次的常规体检;“协防共管”模式组除常规治疗外,还需接受“互联网+”健康教育,其所在村落被投放可穿戴心电监测设备。对2组受试者的基线水平(干预前)进行比较,观察2组受试者于干预前后的血压变化差值情况。采用协方差分析不同干预措施对血压的影响是否受其基线血压水平的影响,并运用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探讨基于“互联网+”的心脑血管疾病“协防共管”健康管理模式与血压及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控制情况的相关性。结果·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协防共管”模式组受试者的基线收缩压、舒张压均较高(均P=0.000)。在中位干预时间227 d后,“协防共管”模式组受试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在干预前后的变化分别为-0.28 mmHg(95% CI -0.94~0.37,P=0.398)、-0.68 mmHg(95% CI -1.09~-0.27,P=0.001);常规治疗组受试者的变化分别为2.92 mmHg(95% CI 2.29~3.54,P=0.000)、-0.12 mmHg(95% CI -0.51~0.28,P=0.554);干预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变化差值的2组间差异分别为3.20 mmHg(95% CI 2.29~4.11,P=0.000)、0.56 mmHg(95% CI -0.01~1.13,P=0.055)。协方差分析显示,在校正了干预前的收缩压后,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协防共管”模式组受试者干预后的收缩压降低了2.06 mmHg(P=0.000)。在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中,校正混杂因素后,基于“互联网+”的心脑血管疾病“协防共管”健康管理模式与收缩压下降相关(P=0.000)。结论·基于“互联网+”的心脑血管疾病“协防共管”健康管理模式有助于改善社区重点监测人群的收缩压控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信息寻求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路径分析
    崔培荣, 倪雪萍, 宗明灿, 忻笑, 江雨露, 李贤华
    2022 (6):  805-812.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6.016

    摘要 ( 572 )   HTML ( 21 )   PDF(1552KB) ( 339 )  

    目的·了解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信息寻求行为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路径。方法·2020年10月—2021年9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502例老年慢性病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量表(Health Literacy Management Scale,HeLMS)、慢性病自我效能感量表(Chronic Disease Self-Efficacy Scale,CDSES)、健康信息寻求行为量表(Health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HISB)进行调查。采用IBM SPSS 26.0软件和Mplus 8.3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健康信息寻求行为总均分为(3.30±0.40)分;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居住地、学历、月收入、医保类型、健康信息的可理解程度和可信程度、自我效能感、健康素养和是否曾为亲友寻求信息的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健康信息寻求行为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路径分析显示,健康信息的可理解程度、自我效能感、健康素养、健康信息的可信程度、学历、居住地、医保类型、月收入、曾为亲友寻求健康信息可直接影响健康信息寻求行为,直接效应依次为0.479、0.225、0.197、-0.197、0.154、0.145、-0.119、-0.085、0.070(均P<0.05)。月收入、健康信息的可理解程度、健康素养可通过健康信息的可信程度间接影响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信息寻求行为,间接效应依次是-0.036、0.033、0.032(均P<0.05)。结论·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信息寻求行为现状不佳,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健康信息的可理解程度,主要影响因素是健康素养、自我效能感、学历、健康信息的可信程度、居住地、医保类型、月收入和曾为亲友寻求健康信息。建议医务人员应了解健康信息寻求行为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加强对健康信息寻求行为的评估并及时实施干预措施,以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健康信息寻求行为水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冠状动脉有创功能学检查研究进展
    蒋越, 何奔
    2022 (6):  813-818.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6.017

    摘要 ( 340 )   HTML ( 10 )   PDF(1257KB) ( 162 )  

    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verse, FFR)作为一项有创功能学检查技术,其诊断效能已被大量研究证实。由于其优于传统的单纯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rtery angiography,CAG),现已成为诊断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金标准”。然而,FFR由于需要使用血管扩张药物进行血管预处理,且加之冠状动脉压力导丝的通过性能不佳、检查操作时间长等因素,FFR的临床应用受到限制,无法广泛使用。因此,瞬时无波比(instantaneous wave-free ratio,iFR)及定量血流分数(quantitative flow ratio,QFR)等FFR的衍生指标应运而生。已有研究证实,这些指标与FFR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此外,这些衍生指标在测量中简化了操作流程,避免了血管扩张药物的使用,同时可以取得与FFR接近的功能学数据,给术者提供了可靠的支持,并减少了患者的不良反应,有望成为FFR的替代检查在临床中广泛应用。近年来,多项重要研究的发表为冠状动脉功能学检查提供了新的循证证据支持,研究内容涵盖检查方法学的更新、诊断效能的对比、检查范围的扩展、长期随访数据的公布等多个方面。该文对近年FFR、iFR、QFR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纳米颗粒靶向细菌的策略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骆智渊, 石亭旺, 阮泽松, 陈云丰
    2022 (6):  819-824.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6.018

    摘要 ( 442 )   HTML ( 11 )   PDF(1289KB) ( 315 )  

    抗生素耐药危机是全球公共卫生中最紧迫的问题之一。为了解决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危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生物纳米材料被应用于抗菌领域。纳米颗粒(nanoparticles,NPs)是一类大小在纳米尺度的材料,与传统抗菌药物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但NPs应用于人体依然面临靶向性不高以及对其他组织脏器的损害问题。靶向治疗除了能提高疗效外,还允许使用较低浓度的高毒性药物,从而减少药物毒性和健康组织的不良反应,因此如何提高NPs对细菌的靶向性,是当今医疗卫生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该文首先对NPs做一概述,然后从表面功能化、环境响应和细胞膜仿生修饰3种常用的细菌靶向策略出发,介绍其基本机制及最新研究成果,并总结每种策略的优劣势以及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以期提供该领域发展情况的大略图景,为抗菌药物的靶向治疗策略提供新的思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肿瘤干细胞代谢在肿瘤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郑诗凡, 马皎
    2022 (6):  825-832.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6.019

    摘要 ( 414 )   HTML ( 18 )   PDF(1303KB) ( 264 )  

    无法彻底清除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s)被认为是肿瘤治疗过程中的一个巨大障碍。CSCs是一群存在于异质性肿瘤组织中的细胞亚群,它们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的潜能。作为一个功能性的概念,CSCs能够表现出启动肿瘤发生、抵抗放射治疗与化学治疗(化疗)以及导致肿瘤复发等恶性行为。有关CSCs多方面的研究已被陆续开展,包括特异性的细胞表面标志、自我更新信号通路以及表观遗传调控等,然而CSCs代谢却未得到足够的关注。基于现有的相关研究,该文综述了CSCs的能量和物质代谢特性,并从代谢角度探讨了CSCs在导致肿瘤治疗抗性与复发中的作用,同时还阐述了CSCs代谢与表观遗传调控的密切联系,并强调靶向CSCs代谢在肿瘤治疗中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胰腺导管腺癌神经侵袭的细胞学机制研究进展
    张修齐, 沈柏用
    2022 (6):  833-838.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2.06.020

    摘要 ( 285 )   HTML ( 12 )   PDF(1286KB) ( 174 )  

    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作为最常见的一类胰腺恶性肿瘤,其神经侵袭的发生率高达80%~98%,远超任何其他实体瘤。而其神经侵袭被定义为在包绕神经/神经鞘的神经外膜、神经周围以及神经内膜部位发现PDAC细胞。众多研究已证明,PDAC神经侵袭的发生与更快的疾病进展、更高的肿瘤局部复发率以及更加不良的患者预后均密切相关。PDAC的神经侵袭与胰腺肿瘤微环境中多种类型的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细胞以及神经胶质相关细胞的行为/相互作用存在相关性,这些行为贯穿于PDAC进展的始终。研究显示,施万细胞、胰腺星状细胞、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甚至T细胞等众多肿瘤微环境的细胞组成成分,均与PDAC神经侵袭的发生有关。这些关联均是基于上述细胞的细胞间作用及一系列细胞内信号通路。该综述总结并介绍了近年来PDAC神经侵袭细胞学机制领域的研究进展。对其机制进行详尽的研究或有助于新靶点及治疗方式的发现,为未来控制甚至逆转PDAC的神经侵袭过程提供理论依据,并将改善PDAC患者的预后变为可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