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高危妊娠专题
    子痫前期大鼠模型子宫动脉、脐动脉、大脑中动脉超声多普勒参数与胎盘血管病理及妊娠结局的关系
    马瑞琳, 刘雨, 徐桂香, 史昊然, 崔俭俭, 杨泽俊, 毛艳, 赵茵
    2024 (5):  543-551.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5.001

    摘要 ( 62 )   HTML ( 23 )   PDF(4725KB) ( 47 )  

    目的·通过超声多普勒检测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大鼠模型子宫动脉、脐动脉、大脑中动脉参数,对比胎盘血管病理及妊娠结局,为评估PE动物模型胎盘功能提供有效方法和参考。方法·利用N-硝基-L-精氨酸甲酯(N′-nitro-L-arginine-methylesterhydrochloride,L-NAME)和0.9%氯化钠溶液腹腔注射,分别建立PE组(n=8)和正常妊娠(normal pregnancy,NP)组(n=8)的SD大鼠动物模型,检测血压和蛋白尿指标评估模型是否成功建立。在妊娠(gestational day,GD)第19日(GD19)时利用超声多普勒检测PE组和NP组子宫动脉、脐动脉以及胎鼠大脑中动脉相关指标,终止妊娠后通过胎盘血管病理、胎鼠胎盘质量情况评估胎盘功能。结果·PE组大鼠的血压(GD15:P=0.001;GD19:P=0.001)、蛋白尿(GD15:P=0.001;GD19:P=0.001)均高于NP组,其胎鼠脐动脉、子宫动脉的搏动指数(pulsation index,PI)显著高于NP组(均P=0.000),胎鼠大脑中动脉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显著低于NP组(P=0.000)。胎鼠数量无显著差异,PE组胎盘、胎鼠质量显著低于NP组(P=0.006,P=0.000),胎盘组织血管特异性免疫组化染色提示PE组胎盘微血管迷路密度少于NP组(P=0.001)。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胎盘微血管迷路密度、胎鼠质量、胎盘质量与脐动脉RI、子宫动脉PI及RI呈负相关,而与大脑中动脉S/D、PI、RI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超声多普勒检测L-NAME诱导的PE大鼠模型子宫动脉、脐动脉、大脑中动脉指数相关指标可以良好反映妊娠结局和胎盘血管病理情况,可用于评价PE大鼠模型的胎盘血管灌注情况,具有动物模型研究的实用性和便利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人工智能模型量化视网膜血管特征参数预测子痫前期的可行性研究
    周天凡, 邵飞雪, 万盛, 周晨晨, 周思锦, 花晓琳
    2024 (5):  552-559.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5.002

    摘要 ( 48 )   HTML ( 14 )   PDF(2497KB) ( 34 )  

    目的·基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模型,探讨视网膜血管特征参数在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中的预测能力。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6月—2021年1月在妊娠16周前于同济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建卡、规律产检、行眼底图像拍摄并于该院分娩的789例单胎活产孕妇。根据孕妇是否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s of pregnancy,HDP),将其分为正常妊娠组(n=685)和HDP组(n=104);根据是否发生PE,将HDP组分为妊娠期高血压(gestational hypertension,GH)组(n=36)和PE组(n=68);且根据发病孕周,将PE组分为早发型PE组(发病孕周<34周)和晚发型PE组(发病孕周≥34周)。获取入组孕妇的眼底图像,利用AI算法诊断眼底病变特征、量化视网膜血管特征参数并对眼底特征、视网膜血管特征参数进行比较分析。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E发生的影响因素,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一步评估视网膜血管特征参数等与PE发生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curve,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析视网膜血管特征参数等对PE(早发型PE和晚发型PE)的预测能力。结果·眼底特征及视网膜血管特征参数的分析结果显示,正常妊娠组和PE组孕妇的视网膜中央动脉直径等效值(central retinal artery equivalent,CRAE)、视网膜中央静脉直径等效值(central retinal vein equivalent,CRVE)、视网膜动静脉比值(arteriole-to-venular ratio,AVR)、视网膜动脉弯曲度和视网膜动脉分形维数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中期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孕中期胎儿估计体质量(estimated fetal weight,EFW)、CRAE、CRVE、AVR、视网膜动脉弯曲度和视网膜动脉分形维数是PE发生的影响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中期EFW、CRAE、CRVE、AVR、视网膜动脉弯曲度和视网膜动脉分形维数是PE发生的保护因素,孕中期MAP是其危险因素(均P<0.05)。ROC曲线的分析结果显示,母体危险因素+孕中期产检资料(包括MAP和EFW)+视网膜血管特征参数模型对PE预测能力较好[AUC(95% CI)=0.784(0.725?0.843)],且其对早发型PE的预测能力更优[AUC(95% CI)=0.840(0.756?0.924)]。结论·使用基于AI模型量化的视网膜血管特征参数联合母体危险因素、孕中期产检资料(包括MAP和EFW)能够较好地预测PE(特别是早发型PE)的发生。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慢性肾脏病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分析
    李玉, 张羽
    2024 (5):  560-566.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5.003

    摘要 ( 47 )   HTML ( 11 )   PDF(1545KB) ( 30 )  

    目的·通过对妊娠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临床资料和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分析,寻找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7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规范产检、在该院分娩且出院诊断为妊娠合并慢性肾脏病的单胎孕产妇,采集孕20周前的临床资料。根据妊娠结局将研究对象分为不良妊娠结局组(研究组)和良好妊娠结局组(对照组)。比较2组孕产妇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验结果、妊娠结局,分析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收集了359例孕产妇的临床资料,排除双胎妊娠6例,余353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230例妊娠未出现相关母婴并发症,纳入对照组;123例妊娠发生了不良母婴结局,纳入研究组。研究组(1次妊娠可发生多种不良妊娠结局)包括子痫前期69例(含重度子痫前期43例)、急性肾损伤29例、早产69例、小于孕龄儿34例、低出生体质量儿46例、新生儿入住重症监护病房41例、孕20周后胎儿丢失或新生儿死亡7例。2组孕产妇在年龄、体质量指数、孕次、产次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慢性肾脏病患者中,妊娠20周前合并慢性高血压(OR=3.385,95% CI 1.115~10.726,P=0.031)、血肌酐超过60 μmol/L(OR=2.828,95% CI 1.439~5.557,P=0.003)、24 h蛋白尿≥0.3 g(OR=2.234,95% CI 1.122~4.448,P=0.022)、狼疮肾炎(OR=4.917,95% CI=1.967~12.290,P=0.001)患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显著升高。联合4项指标预测慢性肾脏病孕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59,敏感度为52.8%,特异度为84.2%。结论·孕20 周前合并慢性高血压、24 h尿蛋白超过0.3 g、血肌酐超过60 μmol/L、肾炎类型为狼疮肾炎是慢性肾脏病患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4项指标联合对不良妊娠结局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 基础研究
    SAE1与SAE2蛋白相互作用肽抑制剂的多种体外筛选体系的构建与评价
    胡晨阳, 陆绍永, 杨秀岩
    2024 (5):  567-575.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5.004

    摘要 ( 57 )   HTML ( 12 )   PDF(2608KB) ( 39 )  

    目的·构建用于发现小泛素样修饰蛋白(small ubiquitin-like modifier,SUMO)的活化酶亚基1(SUMO-activating enzyme subunit 1,SAE1)与亚基2(SUMO-activating enzyme subunit 2,SAE2)相互作用的肽抑制剂的多种体外筛选体系,并对不同筛选体系的优势与不足进行评价。方法·将编码SAE1和SAE2的目的基因分别插入pET-28a载体以构造原核蛋白表达质粒,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并纯化人源SAE1和SAE2蛋白;利用纯化的蛋白先后构建等温滴定量热检测(isothermal titration calorimetry,ITC)实验、荧光偏振(fluorescence polarization,FP)实验、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实验和基于SAE酶活的荧光实验等多种筛选体系。尝试利用不同的筛选体系检测候选多肽的抑制活性,基于检测结果,从灵敏度、稳定性、检测通量和检测成本等维度评价各筛选体系的优缺点与适用性。结果·经ITC测得SAE1和SAE2蛋白在体外相互作用的解离常数(Kd)为0.96 μmol/L,并将活性最好的多肽PEPT7改造为FP实验的示踪剂(tracer),但同SAE2的亲和力无法满足FP的要求;SPR测得SAE1和SAE2相互作用的Kd值为1.13 μmol/L,与ITC数据接近;基于SAE酶活的荧光实验筛选得到抑制活性最强的多肽HP1B[半数抑制浓度(half-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达15.72 μmol/L],SPR进一步确定其同SAE1的亲和力为34.4 μmol/L。结论·尝试构建并比较了多种常见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抑制剂的筛选体系。其中,ITC的检测通量低,且难以准确评估结合热不显著的低亲和力多肽;FP体系的可行性高度依赖于示踪剂同靶点蛋白之间的强亲和力,同样无法用于低亲和力多肽的筛选与优化;SPR检测的灵敏度高,但检测成本较高;酶活实验兼具高灵敏度、稳健性、高通量和可接受的检测成本,是最适宜的筛选方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谷氨酸通路基因多态性交互作用与快感缺失的关联研究
    黄欣欣, 刘超, 吕钦谕, 胡国芹, 鲍晨曦, 张瑶, 易正辉
    2024 (5):  576-583.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5.005

    摘要 ( 48 )   HTML ( 10 )   PDF(2084KB) ( 33 )  

    目的·探究谷氨酸通路基因-基因交互作用与快感缺失的关联。方法·纳入2017年1月—2020年8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及病房招募的279例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Z)患者、236例重型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on disorder,MDD)患者,以及在社区招募的236例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HC)为研究对象。收集并比较3组被试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采用时间性愉快体验量表(Temporal Experience of Pleasure Scale,TEPS)中文版评估3组的愉快体验能力。采用广义多因子降维(generalized multifactor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GMDR)法建立谷氨酸通路基因(NOS1APGSK3βDAOADISC1GRIN2A)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交互作用模型,依据该模型将SZ及MDD患者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并对其愉快体验能力的差异进行组间比较,以分析基因-基因交互作用对快感缺失的影响。结果·年龄、受教育年限在3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首发年龄、病程在SZ、MDD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3组被试在总体愉快体验、期待性愉快体验及即时性愉快体验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SZ、MDD组患者的总体愉快体验、期待性及即时性愉快体验均低于HC组(均P校正=0.000),且SZ与MDD组在期待性愉快体验上具有边缘性统计学差异(P校正=0.051)。通过GMDR建模发现,由DAOA-rs3916965与DISC1-rs821577组成的2位点交互作用模型对SZ患者总体愉快体验能力具有预测作用(P=0.003),由NOS1AP-rs1858232和GRIN2A-rs1014531组成的2位点交互作用模型对MDD患者期待性愉快体验能力具有预测作用(P=0.037);且SZ高风险组患者的总体愉快体验能力、MDD高风险组患者的期待性愉快体验能力均分别低于其低风险组(t=3.443,P=0.000;t=3.471,P=0.001)。结论·谷氨酸通路基因多态性交互作用可能参与了快感缺失的发生。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 临床研究
    焦虑障碍患者的焦虑水平、述情障碍程度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
    苏珊珊, 蒋文晖, 王书婷, 徐觅真, 任雪晴, 仇剑崟
    2024 (5):  584-590.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5.006

    摘要 ( 51 )   HTML ( 11 )   PDF(1405KB) ( 26 )  

    目的·评估焦虑障碍患者的焦虑水平、述情障碍程度与其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20年10月1日—2023年3月31日期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门诊收治的焦虑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经排除后最终纳入患者438例;其中,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271例,惊恐障碍患者101例,社交焦虑障碍患者48例,场所恐惧症患者12例,特定恐惧症患者6例。分别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17,HAMD-17)、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20项(the twenty-item Toronto Alexithymia Scale,TAS-20)、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简表(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 Scale-Brief Form Questionnaire,WHOQOL-BREF)评估患者的焦虑水平、抑郁水平、述情障碍程度及生活质量,并对不同亚型焦虑障碍患者的量表得分进行评估。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对焦虑障碍患者的焦虑水平、抑郁水平、述情障碍程度与生活质量进行相关分析,并使用逐步回归模型探索影响焦虑障碍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变量。结果·不同亚型焦虑障碍患者在HAMA评分、HAMD-17评分、TAS-20评分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WHOQOL-BRIEF评分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10.076,P=0.039)。Spearman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焦虑障碍患者的WHOQOL-BRIEF评分与HAMA评分、HAMD-17评分、TAS-20评分均呈负相关(r=-0.256,P=0.000;r=-0.311,P=0.000;r=-0.342,P=0.000)。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年龄、HAMA评分、HAMD-17评分及TAS-20评分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较大影响(均P<0.05)。结论·不同亚型焦虑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所不同,焦虑水平、抑郁水平及述情障碍程度均是影响焦虑障碍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变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尿液中蛋白结合毒素水平与上尿路结石的相关性研究
    王文姬, 钟开义, 李椒纶, 周悦玲, 黄涛, 段丽珠, 沈毓琪, 李雪竹, 丁峰, 谢丹庶
    2024 (5):  591-598.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5.007

    摘要 ( 41 )   HTML ( 9 )   PDF(1680KB) ( 31 )  

    目的·探讨尿液中蛋白结合毒素(protein-bound uremic toxin,PBUT)水平与上尿路结石形成的关系。方法·以海南省儋州市海头镇社区18~80岁居民为研究对象。记录研究对象基本信息和近3 d饮食情况,收集空腹血清和24 h尿液标本,所有对象接受肾脏和输尿管B超检查。将B超检查发现有上尿路结石或有明确上尿路结石病史的对象作为结石组,其他作为非结石组。检测血、尿中结石形成相关的生化指标,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血、尿中的PBUT(硫酸吲哚酚、3-吲哚乙酸和硫酸对甲酚),以及尿草酸和尿枸橼酸水平。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上尿路结石形成的相关因素。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尿PBUT与尿尿酸、草酸和枸橼酸的相关性。结果·经筛选,共纳入117例研究对象,其中结石组54例,非结石组63例。2组的性别、年龄、血清指标,以及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痛风等合并症比例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石组的24 h尿液pH值、钙、尿酸和氯均显著高于非结石组(均P<0.05),而硫酸吲哚酚显著低于非结石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除尿钙外,尿硫酸吲哚酚水平(OR=0.929,95%CI 0.875~0.986,P=0.016)也是上尿路结石形成的独立相关因素。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24 h尿液中3-吲哚乙酸(r=0.420,P=0.000)和硫酸对甲酚(r=0.307,P=0.001)水平均与草酸呈正相关,硫酸对甲酚水平与尿酸呈正相关(r=0.297,P=0.002),硫酸吲哚酚水平与枸橼酸呈正相关(r=0.289,P=0.002)。结论·在该研究人群中,尿硫酸吲哚酚水平降低可能是上尿路结石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尿液中PBUT水平与尿酸、草酸、枸橼酸的水平相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衰弱指数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院心脏康复后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刘雨婷, 俞莞琦, 洪雯, 康桑, 李歆旎, 旦增曲央, 肖活源, 潘静薇
    2024 (5):  599-605.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5.008

    摘要 ( 37 )   HTML ( 9 )   PDF(1588KB) ( 44 )  

    目的·探讨临床衰弱指数(Clinical Frailty Scale,CFS)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在院心脏康复(cardiac rehabilitation,CR)后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序贯纳入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心脏中心接受诊治的501例AMI患者。采集患者基本临床信息,制定分级在院CR方案。根据患者出院前的CFS等级将患者分为3组,即正常(norm)组、脆弱(vulnerable)组和衰弱(frail)组,比较3组患者1年主要心血管事件率,包括全因死亡率及心力衰竭(心衰)再住院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影响主要心血管事件率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各危险因素对主要心血管事件率的预测价值,建立最佳风险预测模型。结果·AMI患者在院CR后衰弱程度与高龄、B型利钠肽前体峰值(peak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peak proBNP)呈正比,与性别差异呈反比(P<0.05)。随患者衰弱程度增加,两种事件率均增高;其中全因死亡率(分别为2.6%、5.6%、15.2%)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心衰再住院率(分别为19.6%、22.2%、24.2%)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frail组全因死亡率显著高于norm组(P=0.004),但vulnerable组与norm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FS分级能够敏感预测AMI患者1年后的全因死亡风险(β=1.89,OR=6.61,P=0.001),且叠加CFS分级的风险模型预测效应最佳(AUC=0.845,P=0.000)。结论·接受在院CR的AMI患者出院前进行CFS分级,有助于识别1年内全因死亡风险较高的人群。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 循证医学
    体动记录仪评估抑郁症昼夜节律:一项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
    孙晨寅, 吴百川, 张慧凤, 方贻儒, 彭代辉
    2024 (5):  606-616.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5.009

    摘要 ( 37 )   HTML ( 9 )   PDF(4047KB) ( 35 )  

    目的·系统评价体动记录仪对于抑郁症患者昼夜节律特征的评估效果。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PsycINFO、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ese biomedical literature database,CBM),检索文献发表时间为从各数据库建库开始至2023年05月05日,收集使用体动记录仪评估抑郁症患者的昼夜节律并与健康对照进行比较的横断面研究。由2名研究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并采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文献质量评价量表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最后使用Rev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包括抑郁症患者390名,健康对照288名。Meta分析结果显示,抑郁症患者昼夜节律余弦函数的中值(midline statistic of rhythm,MESOR)(SMD=-0.29,95% CI -0.51~-0.07,P=0.009)小于健康对照;抑郁症患者的入睡时间(sleep onset)(MD=33.06,95% CI 14.90~51.23,P=0.000)和觉醒时间(sleep offset)(MD=53.80,95% CI 22.38~85.23,P=0.000)晚于健康对照;抑郁症患者和健康对照1 d中最活跃的10 h的活动量(activity during the 10 most active hours,M10)(SMD=-0.26,95% CI -0.52~0.01,P=0.060)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抑郁症患者的活动量有小于健康对照的趋势;抑郁症患者和健康对照昼夜节律余弦函数的峰值相位(acrophase)(MD=25.33,95% CI -12.41~63.06,P=0.190)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抑郁症患者和健康对照昼夜节律余弦函数的振幅(amplitude)(SMD=-0.14,95% CI -0.42~0.14,P=0.340)以及1 d中最不活跃的5 h的活动量(activity during the 5 least active hours,L5)(SMD=0.31,95% CI -0.10~0.71,P=0.140)间差异的统计学意义并不明确。结论·体动记录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抑郁症患者的昼夜节律紊乱,但因纳入研究数量有限,研究人群及方法不一致,对分析质量和结果产生了一定影响,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临床试验提供证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 公共卫生
    基于上海社区老年人群队列的心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流行特征分析
    李萍, 蒋惠如, 叶梦月, 王雅玉, 陈潇雨, 袁安彩, 徐文杰, 戴慧敏, 陈曦, 闫小响, 涂圣贤, 郑元琦, 张薇, 卜军
    2024 (5):  617-625.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5.010

    摘要 ( 35 )   HTML ( 10 )   PDF(1480KB) ( 27 )  

    目的·基于上海社区老年人群队列,分析心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流行特征。方法·选择2019年2—8月建立的上海社区老年人群队列(17 948人)为研究对象。根据基线调查时自我报告的有无肿瘤和/或心血管疾病将其分为4组,即无肿瘤无心血管疾病组、心血管疾病单患组、肿瘤单患组和肿瘤心血管疾病共患组。收集并比较4组受试者在人口学特征与生理指标、日常生活习惯(吸烟、饮茶、饮用咖啡、饮用碳酸饮料、饮酒、久坐时长、体力活动水平、睡眠质量)、既往疾病史、心理状况(抑郁、焦虑)、膳食达标情况等方面的差异。结果·研究对象中,有60.1%的肿瘤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4组受试者在年龄、性别、教育水平、退休前职业、腰围、臀围和体质量指数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无肿瘤无心血管疾病组相比,心血管疾病单患组、肿瘤单患组、肿瘤心血管疾病共患组患者在吸烟、高体力活动水平的比例较低(均P<0.05),久坐时长>4 h/d、睡眠质量差的比例较高(均P<0.05);心血管疾病单患组、肿瘤心血管疾病共患组患者合并高脂血症、外周血管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的比例较高(均P<0.05),抑郁、焦虑比例亦较高(均P<0.05)。同时,与无肿瘤无心血管疾病组相比,心血管疾病单患组患者在禽肉类、鱼类、水果和液态奶的达标率较低(均P<0.05)。4组中仅蔬菜摄入量的达标率均超过了50%,禽肉类、鱼类、水果、液态奶、薯类的达标率均低于20%。结论·上海社区老年人群中,超过一半的恶性肿瘤患者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肿瘤以及肿瘤心血管疾病共患的人群普遍存在不健康的日常生活习惯。社区老年人群多种食物的摄入量未达《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水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右美托咪定的中枢神经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宋一凡, 江林昊, 杨谦梓, 罗艳
    2024 (5):  626-634.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5.011

    摘要 ( 90 )   HTML ( 17 )   PDF(1417KB) ( 52 )  

    右美托咪定是一种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具有镇静、镇痛、抗焦虑、抗交感神经的作用,目前已经成为临床麻醉和重症监护室广泛应用的药物。相比于麻醉科其他药物,右美托咪定没有明显的呼吸抑制作用且没有明显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且与其他麻醉药配伍可明显减少镇静镇痛药物的用量。在临床应用中发现,右美托咪定可以介导可唤醒的镇静效应。传统认为右美托咪定通过α2肾上腺素受体发挥作用,可以发挥降低血压、舒张血管和降低心率的作用,但对于其如何影响脑内神经环路尚不清楚。近年来关于右美托咪定作用机制的研究逐渐增多,证实下丘脑腹外侧视前区(ventrolateral preoptic nucleus,VLPO)、蓝斑核(locus coeruleus,LC)、中脑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等核团参与其介导的镇静作用,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颈上神经节(superior cervical ganglion,SCG)参与其介导的镇痛作用,下丘脑视前区(preoptic area,PO)和下丘脑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nucleus,PVN)参与其介导的体温和水电解质平衡的变化,为理解右美托咪定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精神分裂症患者体质量增加的非药物干预研究进展
    陈小畅, 张晨
    2024 (5):  635-640.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5.012

    摘要 ( 30 )   HTML ( 12 )   PDF(1257KB) ( 59 )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精神障碍,常常伴随着体质量增加问题,从而影响患者服药依从性、症状改善,并增加代谢性和心血管相关疾病的风险。然而,精神分裂症患者体质量增加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的原因包括抗精神病药物对多个神经递质受体的作用导致食欲增加和糖脂代谢异常,精神分裂症与肥胖之间的共同发病机制,以及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健康的饮食偏好和生活方式等。近年来非药物干预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体质量增加的研究成果不断更新,干预主要包括3种方式:生活方式干预、减重手术、神经调控技术。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运动及认知等方面,目前探究综合性的生活干预模式的成效及患者依从性成为研究的主流;减重手术治疗对满足手术适应证的精神分裂症肥胖患者具有减重的效果,但目前报道的案例总数较少,且需要进一步探究围术期症状管理;神经调控技术治疗中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ated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体质量增加具有潜在的前景。该文旨在为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体质量增加提供更多样化的临床策略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席宏, 沈杰, 杨谦梓, 杜海磊, 罗艳
    2024 (5):  641-646.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5.013

    摘要 ( 26 )   HTML ( 9 )   PDF(1262KB) ( 25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由肺内和肺外病因引发的一种严重的、以顽固性低氧血症为显著特征的呼吸系统危重症,起病较急,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随着全球范围内的呼吸道病毒的流行和变异,ARDS的诊疗也变得更加复杂,因此临床上亟待探索有关ARDS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和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发现,ARDS的发病机制涉及炎症反应及氧化还原反应失衡、内皮细胞功能失调、肺泡毛细血管屏障的破坏、凝血功能异常等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虽然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已为ARDS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全新视角,但仍缺乏早期诊断ARDS的生物标志物和针对性治疗ARDS的有效药物。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1,TRPV1;即辣椒素受体)广泛分布于上呼吸道、气道平滑肌、肺泡和肺血管等部位,参与调解气道舒张和收缩、咳嗽反射、炎症和疼痛相关的炎症介质释放,以及呼吸系统对温度、化学物质和机械牵拉等刺激的感知并传递各种生物信号,在呼吸系统疾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且已成为肺炎、肺水肿、咳嗽、哮喘、急性肺损伤等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热点。基于此,该文以脓毒症、创伤性脑损伤和呼吸道病毒引发的ARDS与TRPV1的相关性和分子机制为切入点进行综述,总结了调控TRPV1的表达对ARDS发病进程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旨在为加强ARDS的早期诊断和有效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情感性触觉干预早期应激相关的焦虑障碍的研究进展
    廖冰冰, 王振
    2024 (5):  647-652.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5.014

    摘要 ( 38 )   HTML ( 9 )   PDF(1215KB) ( 34 )  

    焦虑障碍是以持续过度的恐惧、焦虑和忧虑为特征,并伴有回避行为以及心率加快、呼吸急促和肌肉紧张等躯体症状的精神障碍,也是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研究显示,早期应激(early life stress,ELS)可通过改变脑结构和功能,增加个体在幼年和成年后罹患焦虑障碍的易感性。目前已有大量文章就ELS相关焦虑障碍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进行综述,但鲜有关于该类焦虑障碍的干预技术的报道。在经历ELS的个体中,触觉剥夺现象普遍存在。现有的关于情感性触觉与焦虑障碍的研究中,多数提示情感性触觉可作为一种干预ELS相关焦虑障碍的方法。基于此,该文首先对经历ELS的个体的触觉剥夺现象进行介绍,随后就情感性触觉干预ELS相关焦虑障碍的作用进行探讨,接着从神经环路和神经内分泌方面对情感性触觉的作用机制进行总结,以期为ELS相关的焦虑障碍的辅助干预治疗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胶质细胞内SNARE复合体功能及其与抑郁障碍发生的关系
    谷涓华, 焦扬, 鲁琳, 王琳琳
    2024 (5):  653-657.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5.015

    摘要 ( 30 )   HTML ( 13 )   PDF(1174KB) ( 25 )  

    抑郁障碍是现代人类致残和死亡的一个常见原因,部分患者对现有的抗抑郁障碍药物并不敏感,复发率极高。现有的抗抑郁障碍药物存在许多问题,迫切需要找到一种针对多个靶点的新型抗抑郁药。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可溶性N-乙基马来酰亚胺敏感因子附着蛋白受体(soluble N-ethylmaleimide-sensitive factor attachment protein receptor,SNARE)复合体与抑郁障碍发生及进展密切相关。该文总结和归纳了胶质细胞内SNARE复合体在抑郁障碍发生过程中的潜在作用机制,并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上开发新型的抗抑郁障碍药物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矛盾性失眠脑电特征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张毓, 苑成梅, 肖泽萍
    2024 (5):  658-662.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5.016

    摘要 ( 48 )   HTML ( 10 )   PDF(1227KB) ( 25 )  

    矛盾性失眠(paradoxical insomnia,Para-I)又被称为假性失眠(pseudoinsomnia)或失眠状态错觉(sleep state misperception,SSM)。这类患者通常主诉患有严重失眠,但缺乏睡眠紊乱的客观证据,日间功能受损情况与患者所述的睡眠缺失程度不成比例。高估睡眠潜伏时间(sleep latency,SL)、低估总睡眠时间(total sleep time,TST)是Para-I的主要特征。这种睡眠质量的错误评价妨碍了对睡眠障碍的诊断、严重程度及临床疗效的评估。Para-I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可能与抑郁水平、焦虑水平、人格特征、社会关系质量、大脑结构和功能的特殊改变有关。基于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的失眠相关研究发现,非快速眼动睡眠(non-rapid eye movement sleep,NREM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rapid eye movement sleep,REM睡眠)的改变可能与失眠患者的主客观睡眠不一致程度有关。PSG是诊断睡眠障碍的重要手段。它可以通过同步监测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肌电图(electromyogram,EMG)、眼动电图(electrooculogram,EOG)、口鼻气流、胸腹呼吸运动、血氧饱和度、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鼾声等多项参数对睡眠结构及相关的生理行为变化进行分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借助PSG对Para-I的睡眠EEG及治疗进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该文就Para-I的脑电特征和治疗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Para-I的精准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