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目录

    2024年, 第44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4-09-28
    上一期    下一期

    论著 · 基础研究
    论著 · 临床研究
    综述
    论坛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著 · 基础研究
    透视立体影像分析技术在假体无菌性松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杨涵, 雷浩, 徐彼得, 吴淏, 马寻君, 皇艳波, 毛远青, 张经纬, 王金武
    2024 (9):  1061-1068.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9.001

    摘要 ( 23 )   HTML ( 3 )   PDF(4126KB) ( 9 )  

    目的·验证基于2D?3D配准的透视立体影像分析(fluoroscopic stereophotogrammetric analysis,FSA)技术在关节假体无菌性松动早期迁移检测的精度及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通过图像合成实验验证以光源为中心和以投影物体为中心的二维(two dimension,2D)?三维(three dimension,3D)配准算法在不同工况下FSA技术的精度,通过真实模型实验验证临床应用可行性。图像合成实验通过在虚拟环境下建立与真实环境参数相同的透视投影,记录3D模型(骨或假体)在六自由度变换时的2D透视图像,使用不同的2D?3D配准算法还原3D模型的六自由度变换,计算配准算法的误差。真实模型验证通过骨?假体高精度迁移模拟器模拟关节置换术后骨与假体之间的迁移,利用计算机断层成像及光学扫描重建骨或假体的3D模型,使用透视设备拍摄假体迁移前后的2D透视图像,再通过基于2D?3D配准的FSA技术还原假体的迁移,计算FSA技术的误差。结果·以光源为中心的2D?3D配准算法在不同工况下的精度均高于以投影物体为中心的算法。配准初始条件较好时,以光源为中心的算法与以投影物体为中心的算法相比:旋转误差降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21);位移误差降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0)。并且,以光源为中心的算法满足临床应用要求所需的相似度更低、配准次数更少。结论·基于2D?3D配准的FSA技术在人工关节假体早期迁移检测中精度满足临床应用要求。该技术可通过检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的早期迁移预警假体的晚期无菌性松动,有望通过进一步研究应用于临床。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TCF调控小鼠AML12肝细胞系脂质代谢功能与基因表达
    陈怀煌, 左武, 卞迁
    2024 (9):  1069-1082.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9.002

    摘要 ( 22 )   HTML ( 3 )   PDF(4515KB) ( 17 )  

    目的·明确CCCTC结合因子(CCCTC-binding factor,CTCF)对肝细胞脂质代谢的调控作用,并探究CTCF调控肝细胞基因表达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慢病毒将稳定表达Ctcf shRNA的DNA序列整合到小鼠永生化的AML12肝细胞系中,实现对Ctcf的稳定敲低。通过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及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验证Ctcf的敲低效率。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染色测定细胞周期,使用CCK-8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检测Ctcf敲低对细胞生长的影响。油红O染色标记细胞内脂质,检测CTCF对AML12细胞脂质代谢和脂滴累积的影响。使用CUT & Tag测序技术分析Ctcf敲低后CTCF在全基因组的结合变化。结合RNA测序(RNA-seq)的转录组数据分析CTCF结合变化后的转录组变化,使用基因本体论(GO)、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KEGG)富集分析及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揭示Ctcf敲低对AML12肝细胞基因的表达影响,并探究差异基因与CTCF结合变化间的关联。结果·RT-qPCR结果表明Ctcf在 mRNA水平敲低了63.4%,Western blotting验证了CTCF在蛋白表达层面降低了57.7%(均P<0.05)。生长曲线及周期实验确定了Ctcf敲低后细胞增殖阻滞于G1/G0期。并且AML12细胞在Ctcf敲低后自发出现细胞内脂质蓄积(P<0.05)。CTCF在全基因组的结合呈现出显著变化,大多数CTCF结合差异区域表现出CTCF结合减少,但仍有部分区域CTCF结合增加。转录组数据显示Ctcf敲低导致1 344个基因出现显著的表达变化,在上调基因中富集出与脂滴堆积相关的脂质代谢通路。CTCF结合上调峰关联的差异基因富集在脂质转运与脂质定位相关通路,而CTCF结合下调峰关联的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DNA损伤修复、细胞凋亡、细胞周期等生物学过程,但CTCF在基因组的结合变化并不足以导致邻近基因的表达上调或下调。结论·CTCF通过调控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肝细胞的代谢功能,然而CTCF在基因组上的结合变化与邻近基因的表达缺乏显著的相关性,可能主要通过远端调控的方式对基因表达产生影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反式视黄酸调控颌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双向效应的体外研究
    刘媛琪, 孙思远, 代庆刚, 江凌勇, 沈国芳
    2024 (9):  1083-1093.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9.003

    摘要 ( 21 )   HTML ( 2 )   PDF(4266KB) ( 10 )  

    目的·探究不同浓度全反式视黄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对大鼠颌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jaw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j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通过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4周龄Sprague-Dawley(SD)大鼠jBMSCs。运用流式细胞术鉴定jBMSCs表面抗原。利用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茜素红染色、油红O染色及阿尔辛蓝染色分别对成骨诱导、成脂诱导及成软骨诱导后的jBMSCs进行多向分化潜能检测。分别使用ATRA浓度为0.01、0.1、1、5、10、20 μmol/L的成骨诱导液对jBMSCs进行体外成骨诱导,并使用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作为对照组,利用CCK8进行细胞活力检测。采用ALP染色和茜素红染色对各浓度组jBMSCs的成骨分化能力进行检测,并筛选后续实验浓度。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免疫荧光染色分析不同浓度ATRA下jBMSCs成骨相关基因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98%以上的P1代jBMSCs表现为CD29+CD90+CD31-CD45-,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特点相符。ALP染色/茜素红染色、油红O染色及阿尔辛蓝染色结果证明P1代jBMSCs具有成骨、成脂、成软骨多向分化能力。ALP染色/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0.01、0.1和1 μmol/L ATRA组jBMSCs成骨活性和矿化能力较对照组增强,而继续提升ATRA浓度则使成骨活性与矿化能力减弱,浓度高于5 μmol/L时开始低于对照组水平(均P<0.05)。qPCR分析发现,0.1、1 μmol/L ATRA组成骨相关基因如Alp、骨唾液酸蛋白(bone sialoprotein,Bsp)、Ⅰ型胶原蛋白α1(collagen type Ⅰ α1,Col1a1)、骨钙素(osteocalcin,Ocn)表达水平较对照组上升,而继续提升ATRA浓度则使基因表达水平下降,ATRA浓度高于5 μmol/L时开始低于对照组水平(均P<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0.1、1 μmol/L ATRA组较对照组成骨相关蛋白成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SP7、ALP及OCN表达增强,而继续提升ATRA浓度则使蛋白表达下降,浓度高于5 μmol/L时开始低于对照组水平(均P<0.05)。结论·较低浓度(0.1、1 μmol/L)ATRA可促进大鼠jBMSCs成骨分化能力,且该促进效应在0.1 μmol/L浓度时达到峰值,进一步提升浓度可使该促进效应减弱。较高浓度(5、10、20 μmol/L)ATRA对大鼠jBMSCs成骨分化呈现抑制效应。研究在体外证明ATRA对大鼠jBMSCs成骨分化具双向效应,并鉴定了0.1 μmol/L ATRA为大鼠jBMSCs成骨分化的最适浓度,为体内研究的开展与全反式视黄酸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度与重度寻常痤疮患者非皮损区毛囊菌群分析:一项单中心横断面研究
    梁梦晨, 李嘉祺, 吴心怡, 莫小辉, 鞠强
    2024 (9):  1094-1103.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9.004

    摘要 ( 17 )   HTML ( 1 )   PDF(4774KB) ( 5 )  

    目的·研究中度、重度寻常痤疮患者与健康者非皮损区毛囊菌群群落结构和载量的差异,探讨微生物与寻常痤疮及其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选取2022年8月—2023年8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皮肤科就诊的中度、重度寻常痤疮(简称痤疮)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取中度、重度痤疮患者及健康志愿者面部非皮损区毛囊内容物进行16S rRNA高通量测序以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检测,分析不同严重程度痤疮患者毛囊细菌菌群多样性、物种组成差异和菌群载量差异。结果·纳入10例中度痤疮患者、11例重度痤疮患者及11例健康志愿者,3组间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中度痤疮组和重度痤疮组相对于健康组细菌α多样性均显著下降(P=0.020,P=0.013)。主坐标分析(principal coordinates analysis,PCoA)图表明健康组人群样本分布较为集中,组内差异较小,而中度痤疮组及重度痤疮组人群样本分布有一定的趋势但较为离散,组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3组样本趋势分布差异明显,组间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较大。相似性分析结果显示健康组与中度痤疮组(P=0.027)、健康组与重度痤疮组(P=0.017)组间β多样性有显著差异,物种组成相似度低。中度痤疮组与重度痤疮组(P=0.160)组间物种相似度较高。门水平上3组的优势菌群均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以及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属水平上健康组优势菌为丙酸杆菌属(Propionibacterium)、未分类的放线菌属(unclassified Actinomycetales),2组痤疮组优势菌均为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丙酸杆菌属。相对于健康组,中度痤疮组和重度痤疮组非皮损区毛囊中的葡萄球菌属相对丰度均显著增加(P=0.010,P=0.019),毛囊菌群载量均显著增加(均P=0.001)。与中度痤疮组相比,重度痤疮组毛囊样本中细菌载量显著升高(P=0.017)。结论·中度、重度痤疮患者与健康者非皮损区毛囊微生物群落结构不同,痤疮组微生物多样性明显下降。中度痤疮组及重度痤疮组非皮损区毛囊中的葡萄球菌属相对丰度较健康组均显著增加。随着痤疮严重程度的增加,非皮损区毛囊内细菌载量显著增加。研究提示痤疮的发生以及严重程度可能与毛囊菌群的群落结构和载量有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预免疫策略结合mVenus-p27K-系统构建休眠肿瘤小鼠模型
    木司塔巴·木台力甫, 王俊杰, 钱云臻, 陈溯源, 邵达, 张志刚, 李冬雪
    2024 (9):  1104-1114.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9.005

    摘要 ( 24 )   HTML ( 1 )   PDF(4613KB) ( 8 )  

    目的·通过融合预免疫策略与mVenus-p27K细胞G0期指示系统、DTR-HSV/TK自杀基因系统以及Luc2-tdTomato示踪系统,构建一个无明显转移灶的肿瘤休眠小鼠模型。方法·在KPC1199小鼠胰腺癌细胞系中,依次引入mVenus-p27K细胞G0期指示系统、DTR-HSV/TK自杀基因系统及Luc2-tdTomato示踪系统,构建KPC1199-PDL稳定表达细胞株。KPC1199-PDL细胞在无血清条件下培养后,通过流式细胞术分选为mVenus(+)细胞及mVenus(-)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验证G0期相关基因的表达。采用CCK-8细胞增殖实验评估KPC1199-PDL细胞对白喉毒素(DTX)和更昔洛韦(GCV)的敏感性。在野生型C57BL/6小鼠中构建经脾-门静脉-肝转移模型,利用免疫荧光技术验证KPC1199-PDL细胞在体内的功能。在C57BL/6小鼠皮下注射KPC1199-PDL细胞,5 d后原位注射DTX和GCV消融皮下瘤,获得预免疫小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经脾-门静脉-肝转移模型。采用生物发光成像评估皮下瘤消融和肝转移情况,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预免疫小鼠肝脏中肿瘤细胞的分布及休眠状态。结果·KPC1199-PDL细胞稳定表达3种工具系统,且其增殖能力未受影响。在无血清条件培养下,部分KPC1199-PDL细胞表达mVenus蛋白,即进入G0期;经流式细胞术分选后得到的mVenus(+)细胞G0期相关基因较mVenus(-)细胞显著高表达(均P<0.05),而增殖相关基因显著低表达(P<0.05)。CCK-8实验显示KPC1199-PDL细胞对DTX和GCV高度敏感。体内实验证实KPC1199-PDL细胞可通过表达tdTomato蛋白有效示踪,以及表达mVenus蛋白提示细胞进入G0期。经皮下种瘤和药物消融后成功获得预免疫小鼠,在此基础上构建的经脾-门静脉-肝转移模型,生物发光成像未在肝脏观察到转移信号,但肝脏组织切片经免疫荧光检测发现存在单个或小簇状同时表达mVenus和tdTomato,但不表达增殖标志物Ki67的G0期肿瘤细胞。结论·胰腺癌预免疫小鼠模型结合mVenus-p27 K指示系统、DTR-HSV/TK自杀基因系统及Luc2-tdTomato示踪系统,成功得到可识别、可示踪的休眠肿瘤动物模型。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七氟烷对原代少突胶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施灵玲, 程燕咏, 张磊
    2024 (9):  1115-1123.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9.006

    摘要 ( 18 )   HTML ( 1 )   PDF(2880KB) ( 7 )  

    目的·探索多次七氟烷处理对原代少突胶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提取出生当日大鼠皮层的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ligodendrocyte precursor cell,OPC)并进行体外培养。细胞分为对照组和七氟烷处理组。为了模拟临床使用七氟烷的情况,将七氟烷组细胞使用3%七氟烷连续处理3 d,每日1次,每次处理2 h。OPC分化成熟为少突胶质细胞后,使用免疫荧光染色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和髓鞘关联糖蛋白(myelin-associated glycoprotein,MAG)的表达情况。采用细胞增殖实验(BrdU、Ki67染色)、细胞存活率实验(CCK8)检测七氟烷对OPC增殖能力和少突胶质细胞存活率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蛋白含量。使用慢病毒转染技术,在OPC内过表达YTH N6-甲基腺苷RNA结合蛋白1(YTH N6-methyladenosine RNA binding protein F1,YTHDF1),后采用CCK8检测细胞增殖和存活情况。结果·免疫荧光结果提示,反复暴露于七氟烷会导致表达成熟髓鞘表面标志物(MBP、MAG)的原代少突胶质细胞数量减少;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多次七氟烷处理导致原代OPC中caspase-3表达上调;CCK8结果表明,随着七氟烷处理次数的增加,原代OPC的存活率下降;然而,BrdU、Ki67染色结果显示,原代OPC在七氟烷处理后增殖能力增强。此外,过表达YTHDF1可以部分改善多次七氟烷处理而导致的原代OPC存活率下降(均P<0.05)。结论·多次七氟烷处理损伤原代少突胶质细胞的成髓鞘能力和存活率,表现为部分原代OPC凋亡;同时七氟烷处理代偿性提高了存活的原代OPC的增殖能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选链接蛋白1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钱立恒, 温凯玲, 廖颖娜, 李书鑫, 聂惠贞
    2024 (9):  1124-1135.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9.007

    摘要 ( 17 )   HTML ( 1 )   PDF(7099KB) ( 9 )  

    目的·分析分选链接蛋白1(sorting nexin 1,SNX1)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中的表达,探索其对CRC细胞增殖及迁移的影响及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基因型-组织表达(Genotype-Tissue Expression,GTEx)以及基因表达综合(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中CRC相关的转录组数据和临床病理信息,利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软件进行富集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 staining,IHC)检测SNX1在CRC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使用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敲低SNX1的表达,观察SNX1对肿瘤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通过相关性分析探索SNX1影响CRC细胞迁移的潜在分子机制,在SNX1敲低细胞株中进行mRNA水平的初步验证。结果·根据对TCGA中CRC患者以及组织芯片样本数据的分析,发现SNX1在CRC组织中表达下调,且与肿瘤的直径以及是否发生远处转移具有相关性。敲低SNX1能够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在CRC中,SNX1的表达与结肠癌转移相关因子1(metastasis associated in colon cancer 1,MACC1)、间质-上皮转换因子(mesenchymal to epithelial transition factor,MET)以及Notch负相关,敲低SNX1后上述基因表达上调;敲低SNX1后,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to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标志物钙黏蛋白1(cadherin 1,CDH1)表达下调,波形蛋白(vimentin,VIM)、Snail家族转录因子1(Snail family transcriptional repressor 1,SNAI1)表达上调。结论·SNX1在CRC组织中表达显著降低,且与患者预后正相关;SNX1低表达能够促进CRC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与MACC1-MET通路、EMT相关;SNX1可作为CRC不良预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和新的治疗靶点。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经典型多梳抑制复合物1.6的电镜结构分析
    蔡单, 黄晶
    2024 (9):  1136-1145.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9.008

    摘要 ( 13 )   HTML ( 1 )   PDF(4966KB) ( 5 )  

    目的·通过负染色及透射电子显微镜(电镜)技术分析非经典型多梳抑制复合物1.6(polycomb repressive complex 1.6,PRC1.6)的蛋白结构,获得人源PRC1.6七元复合物的三维轮廓信息。方法·将PRC1.6复合物中7个组分基因RNF2PCGF6RYBPL3MBTL2CBX3E2F6TFDP1分别克隆至N端带有6×His-3×Flag标签的pMLink载体中,利用聚乙烯亚胺瞬时转染的方式在悬浮培养的哺乳动物细胞Expi293F中表达PRC1.6七元复合物,依次使用anti-DYKDDDDK标签亲合树脂、分子筛Superdex 200 Increase 10/300 GL(凝胶过滤层析)和甘油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纯化PRC1.6复合物;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确认PRC1.6七元复合物组分;利用泛素化活性实验和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对复合物的体外泛素化活性以及与核小体结合亲和力进行验证;使用乙酸双氧铀进行样品制备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蛋白样品,随后通过单颗粒重构技术对PRC1.6复合物的三维结构信息进行分析;利用UCSF Chimera软件将蛋白质结构数据库(Protein Data Bank,PDB)中的目的蛋白相关原子结构模型与重构获得的PRC1.6电子密度图进行拟合,预测PRC1.6七元复合物中各亚基的定位。结果·通过真核表达、亲和层析、凝胶过滤层析和甘油密度梯度离心,以及LC-MS/MS验证,获得了纯度较高、均一性较好的PRC1.6七元复合物,且泛素化活性实验和EMSA发现该复合物在体外具有泛素化活性和核小体结合亲和力。利用负染色、透射电镜和单颗粒重构技术初步解析了分辨率约为15.2 ?(1 ?=10-10 m)的PRC1.6七元复合物的三维结构,将已有RNF2、PCGF6、RYBP、L3MBTL2、CBX3和DP1部分氨基酸序列的原子模型以及E2F6的AlphaFold2预测结构与重构获得的电子密度图进行匹配,初步确认了7个亚基在PRC1.6复合物三维结构中的定位情况。结论·使用负染色和透射电镜,以及单颗粒重构技术搭建了人源PRC1.6七元复合物的三维结构模型。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 临床研究
    计算机辅助下自体荧光图像定量结果与口腔白斑病上皮异常增生等级的相关性
    李晨曦, 王子瑞, 金恬昊, 周曾同, 唐国瑶, 施琳俊
    2024 (9):  1146-1154.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9.009

    摘要 ( 15 )   HTML ( 1 )   PDF(4529KB) ( 5 )  

    目的·探究计算机辅助下自体荧光图像定量结果与口腔白斑病上皮异常增生等级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6年4月—2024年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黏膜病科就诊的口腔白斑病患者357例。利用手持自体荧光仪器获取患者病损的自体荧光图像,将自体荧光图像转为灰度图像,获得量化指标。在Python中拟合有序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累积概率图。将数据集划分训练集和测试集,生成决策树,调整不同的超参数,获得最佳的模型效果。计算准确度、精确度和F1分值。利用混淆矩阵对模型性能进行可视化呈现。结果·随着上皮异常增生程度的增加,相对色阶平均值呈现下降趋势。在上皮异常增生二分类中累积概率图不同类别曲线之间无重叠,在四分类中仅上皮重度异常增生与其他类别曲线有重叠,说明模型的区分能力较好。在二分类病理等级中,当训练集和测试集比例为4∶1、决策树最大深度为2时,准确度、精确度、F1分值可达到较高,分别为0.792、0.801和0.795。在四分类病理等级中,当训练集和测试集比例为9∶1、决策树最大深度为4时,准确度、精确度、F1分值可达到较高,分别为0.611、0.537和0.569。结论·口腔黏膜病专科医师可将计算机辅助下自体荧光图像定量结果作为参考依据,预测口腔白斑病患者上皮异常增生程度,监控患者癌变风险。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临床和影像学分析
    马美丽, 滕家俊, 高志强, 施春雷, 钟华, 韩宝惠
    2024 (9):  1155-1161.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9.010

    摘要 ( 17 )   HTML ( 2 )   PDF(2269KB) ( 14 )  

    目的·总结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yolk sac tumor,YST)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和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23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收治的病理明确的原发性纵隔YST 29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结果、血清学报告、病理学报告、治疗方法等进行分析。结果·纯YST 22例,混合型YST 7例。男28例,女1例。平均发病年龄(24.5±5.9)岁。初始临床表现为胸闷(34.5%)、胸痛(27.8%)、咳嗽(34.5%)、咳痰(34.5%),以及无特异性症状(24.1%)等。胸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增强显示29例病灶均位于前纵隔,最大径范围5.6~18.2 cm;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部分呈囊实性密度影,增强扫描可见不均匀强化;肿瘤边界不清,常压迫和累及周边组织。29例初诊患者中,28例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显著升高,另外1例未检测。29例患者中接受化学治疗(化疗)25例,手术治疗26例,放射治疗8例。确诊后直接手术者7例;经化疗后再手术治疗者19例,其中16例(84.2%)化疗后疗效评价为病灶缩小。手术后73.1%(19/26)的患者血清AFP有明显下降。化疗后56.0%(14/25)的患者血清AFP下降。结论·原发性纵隔YST好发于中青年男性,有一定临床和影像学特征表现,血清AFP升高,需要多学科综合治疗。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肾脏累及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
    王博恩, 陈思远, 施晴, 张慕晨, 易红梅, 董磊, 王黎, 程澍, 许彭鹏, 赵维莅
    2024 (9):  1162-1168.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9.011

    摘要 ( 12 )   HTML ( 1 )   PDF(2421KB) ( 6 )  

    目的·探究肾脏累及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包括临床基本信息、病理特征、基因突变谱与预后相关因素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2021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149例肾脏累及的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治疗方案、疗效评价及分期等,并采用靶向测序(54个淋巴瘤相关基因)评估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基于患者资料进行生存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在149例DLBCL肾脏累及的患者中,有87例患者(58.4%)年龄>60岁,121例患者(81.2%)Ann Arbor分期为Ⅲ~Ⅳ期,27例患者(18.1%)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评分≥2分,121例患者(81.2%)血清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高于正常上限,111例患者(74.5%)至少存在2个以上淋巴结外器官受累,131例患者(87.9%)国际预后指数≥2分。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和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2.2%和50.4%。在病理特征中,145例患者(97.3%)诊断为非特指型DLBCL。按Hans分型,39例患者(26.2%)属生发中心亚型。在可评估疗效的144例患者中,87例(60.4%)患者取得完全缓解。此外,单因素分析显示:血清LDH升高是肾脏累及的DLBCL患者总体生存时间(P=0.048)和无进展生存时间(P=0.033)的不良预后因素;75例肾脏累及的DLBCL患者的靶向测序显示PIM1n=23,31%)、MYD88n=22,29%)、CD79Bn=21,28%)和KMT2Dn=18,24%)存在高频突变,其中CD79B突变与较差的总体生存时间相关(P=0.034)。结论·肾脏累及的DLBCL患者临床特征中血清LDH升高与不良预后有关,基因突变谱中CD79B突变与不良预后有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机器学习预测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后炎症代谢状态改变的模型评价
    吴其蓁, 刘启明, 柴烨子, 陶政宇, 王依楠, 郭欣宁, 姜萌, 卜军
    2024 (9):  1169-1181.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9.012

    摘要 ( 14 )   HTML ( 1 )   PDF(4625KB) ( 8 )  

    目的·通过机器学习方法,采用临床常见实验室指标及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指标,在乳腺癌患者中探究早期识别并预测新辅助治疗后发生与代谢状态改变相关的心血管疾病高风险患者的方案。方法·连续入选2020年9月—2022年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乳腺外科确诊的原发性浸润性乳腺癌女性患者。收集并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经过特征提取后,分别应用梯度增强(gradient boost,GB)、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决策树(decision tree,DT)、K-近邻(K-nearest neighbour,KNN)及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5种机器学习方法构建新辅助治疗后患者炎症代谢状态改变预测模型,并比较5种模型的预测性能。结果·最终纳入232例有效临床数据,其中135例为新辅助治疗前,97例为完成4个周期的新辅助治疗后。特征提取筛选出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白细胞介素-2受体和白细胞介素-8这5项特征。在多特征分析中,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高于白细胞介素-2受体+白细胞介素-8(RF:0.928 vs 0.772;GB:0.900 vs 0.792;SVM:0.941 vs 0.764;KNN:0.907 vs 0.762;DT:0.799 vs 0.714),并且在RF、SVM、GB模型中的曲线下面积(0.928、0.941、0.900)及准确率(0.914、0.897、0.776)较高;与RF、GB模型(P=0.122,P=0.097)相比,SVM模型在训练集数据上校准度较好(P=0.394)。结论·SVM模型可通过纳入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白细胞介素-2受体、白细胞介素-8这5项临床常见指标,在乳腺癌患者中建立早期预测新辅助治疗后代谢状态改变相关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预测模型,可能有助于临床上建立基于患者炎症代谢状态的个体化筛查方案。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头颈部木村病的影像学特征研究
    罗瑞, 杨功鑫, 石慧敏, 韩永顺, 何一宁, 田臻, 吴颖为
    2024 (9):  1182-1189.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9.013

    摘要 ( 18 )   HTML ( 1 )   PDF(2769KB) ( 5 )  

    目的·探究头颈部木村病患者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2023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经病理学确诊的头颈部木村病患者64例,所有患者均在术前完成CT和/或MRI增强成像。收集、记录及分析患者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其中包括年龄,性别,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血清IgE水平,病变位置、形态、大小、CT密度及强化程度、MRI信号及强化程度、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TIC)类型、灌注速率及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结果·64例木村病患者平均年龄(40±19)岁,男性占92.2%;73.5%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所有检测血清IgE的患者(10例)IgE水平均升高。CT和MRI共发现结外病变(皮下和腺体病变)82个、淋巴结病变144个;结外病变中,80.5%表现为皮下或腺体内边界不清的斑片状病变,其他为边界清晰的结节状病变。所有病变在CT上均呈等密度影,在MRI上均表现为T1加权成像(T1-weighted imaging,T1WI)等信号,T2加权成像(T2-weighted imaging,T2WI)高信号。结外病变增强后多呈不均匀强化,而淋巴结病变增强后多呈均匀强化。结外病变和淋巴结病变的ADC中位数分别为1.04×10 -3 mm 2/s和0.67×10 -3 mm 2/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0)。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结果显示,结外病变的TIC类型主要为Ⅰ型和Ⅱ型,分别占57.5%和42.5%;而淋巴结病变TIC类型主要为Ⅱ型(96.6%)。结外病变和淋巴结病变的TTP和灌注速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0)。结论·木村病结外病变及淋巴结病变在CT上呈等密度影,在MRI上表现为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结外病变ADC较高,TIC类型为Ⅰ或Ⅱ型,增强后多呈不均匀强化;淋巴结病变ADC较低,TIC类型多为Ⅱ型,增强后多呈均匀强化。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食物偏好机制及其对肥胖影响的研究进展
    康飘, 张盈, 李华婷
    2024 (9):  1190-1196.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9.014

    摘要 ( 18 )   HTML ( 3 )   PDF(2104KB) ( 5 )  

    近年来全球的肥胖患病率持续攀升,对高糖和高脂食物的偏好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食物的偏好指个体对特定食物的喜好程度,其形成与食物在胃肠道消化后产生的饱腹感、满足感和奖赏感等生理效应密切相关。随着神经影像学、化学遗传学等技术的不断发展,食物偏好行为背后的神经、生理机制正逐步被揭示。有研究显示,食物在胃肠道内消化吸收的过程中可以释放化学信号或电信号,这些信号通过神经通路、体液通路及肠道菌群介导的肠-脑轴传递至中枢神经系统,随后通过激活或抑制孤束核神经元、多巴胺奖赏回路和下丘脑中的相关神经通路来调节摄食行为。基于此,该文对食物偏好的定义、评估方法和机制研究进行介绍,并对食物信息在肠-脑轴之间的传递途径、调节食物偏好的奖赏回路以及食物偏好行为在肥胖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食物偏好领域的研究及肥胖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坛
    医学院校临床研究水平提升的策略探讨
    康力, 王未, 冯铁男, 崔婷婷, 王甦平
    2024 (9):  1197-1204.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9.015

    摘要 ( 19 )   HTML ( 1 )   PDF(4486KB) ( 5 )  

    目的·分析2015—2023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简称“交医”)高水平临床研究发展趋势及现状,并对交医临床研究水平的提升策略进行总结,旨在为医学院校推动高水平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检索发表时间为2015—2023年,以交医(含附属医院)作为第一作者所在机构发表的论文。利用一般描述性方法分析临床研究论文发表、临床试验注册、临床研究人才队伍、临床研究合作现况;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对检索到的临床研究论文的国际合作、主题分布等进行可视化分析;对2015—2018年与2019—2023年两个时间段,交医在临床研究领域发文数、Q1区发文数、顶尖临床医学期刊发文数和专职科研人员数量方面的差异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2015—2023年,以交医为第一作者所在机构发表的临床研究论文共计9 468篇,年发文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15—2023年,交医临床研究Q1区发文数、顶尖临床医学期刊发文数、美国临床试验注册平台和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的临床研究数、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发布数、专职科研队伍人数以及国家级人才新增人数均呈整体上升趋势;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慢性病为主要研究热点。临床研究论文中,1 308篇(13.82%)为国际合作论文,其中以美国(733篇)、澳大利亚(137篇)、英国(99篇)等发达国家/地区与交医合作论文居多。2019—2023年与2015—2018年相比,交医在临床研究论文数、Q1区发文数、顶尖临床医学期刊发文数和附属医院新增专职科研人数方面比较,均显著增加(均P<0.05)。结论·交医强化顶层设计,围绕重大疾病进行深入探索,以“平台-人才-方法学”为路径,构建了体系化、一体化和闭环式的临床研究水平提升模式,相继产出了一批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成果。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立项的影响因素分析——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为例
    陈丽红, 王妍, 周翔天, 郑俊克, 闫小响
    2024 (9):  1205-1212.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9.016

    摘要 ( 16 )   HTML ( 2 )   PDF(1866KB) ( 6 )  

    目的·基于医学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率低的现状,对项目申请人展开深入调查,定量分析项目立项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提升项目申报质量、加强青年医学人才培养提供数据参考和决策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各二级学院及13所附属医院在2020—2022年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报经历的申请人进行问卷调查,以项目申请结果为因变量,以申请人基本情况和申报情况等为自变量,通过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建模与分析。结果·对921名项目申请者的分析结果显示,学历(OR=1.86,95%CI 1.14~3.04)、毕业院校(OR=2.45,95%CI 1.47~4.08)、有较为充分的前期工作基础(OR=4.22,95%CI 2.44~7.29)、代表作平均影响因子(OR=1.10,95%CI 1.04~1.17)、申请书自评总分(OR=1.06,95%CI 1.04~1.08)是项目立项的主要影响因素。且项目获批者代表作平均影响因子和最高影响因子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此外,青年医师和专职科研人员项目获批的影响因素不同,青年医师的毕业时间越长,获批率越低。结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率低下,对科研成果的要求逐年提升,应注重前期积累,提高申请书撰写质量,并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青年医学人才早期培养,完善分类培养举措,着力夯实研究基础。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