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目录

    2011年, 第31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11-09-28
    上一期    下一期

    封二
    述评
    论 著
    综述
    短篇论著
    经验交流
    病例报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封二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2011 (9):  1218. 
    摘要 ( 3721 )   PDF(2895KB) ( 101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我国小儿心脏外科的发展和建议
    丁文祥
    2011 (9):  1219.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11.09.001

    摘要 ( 1899 )   PDF(1876KB) ( 1151 )  

    自1974年创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以来,经过40余年努力,目前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技术已与国际先进水平相近;但尚存在一些问题,如地区间、单位间的水平还有差距,医疗保险和医疗政策尚需进一步完善,专用器材国产化等尚待进一步提高。该文主要阐述了我国小儿心脏外科的现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诊治的发展和挑战
    刘锦纷, 丁文祥
    2011 (9):  1221.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11.09.002

    摘要 ( 2132 )   PDF(5270KB) ( 1628 )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是威胁儿童生长发育的一类严重疾病,如果及时诊断和治疗将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仍然缺乏足够的医疗资源,面临很大的挑战。在过去的30年内,我国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治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小儿心胸外科在美国HOPE基金会的帮助下,与世界著名的小儿心脏外科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学习交流使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跻身于世界一流的行列,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进展
    徐志伟
    2011 (9):  1226.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11.09.003

    摘要 ( 1652 )   PDF(5587KB) ( 1551 )  

    近年来,先天性心脏病(CHD)手术治疗的诊治观点和方法有了较大的改进。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HLHS)的手术方法改进和介入治疗明显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掌握法洛四联症(TOF)右心室流出道梗阻的处理,减少了术后右心室功能的损伤;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术(TAPVC)后肺静脉回流梗阻的处理、完全性大动脉错位(TAG)和纠正性大动脉错位(ccTGA)的手术方法更新,使复杂CHD得到了更合理的手术治疗。随着对CHD手术方法的不断改进,手术成功率逐渐提高,并发症进一步减少,明显改善了患儿术后的生活质量,提高了手术的远期疗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新技术进展和展望
    李 奋
    2011 (9):  1231.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11.09.004

    摘要 ( 2245 )   PDF(4159KB) ( 1828 )  

    近年来先天性心脏病(CHD)的介入治疗获得了长足的进展。CHD的经导管封堵术已成为一种常规的治疗手段,但植入体内的封堵器可能对人体造成潜在的危害。旨在减少或消除体内异物残存的生物可降解封堵器可能是一种更好的选择。由于血管内支架技术的进展,经皮瓣膜置换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随着装置和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和提高,该方法有望成为瓣膜病变的常规治疗手段。“镶嵌治疗”是CHD的一种新的治疗策略,外科医师和介入治疗医师相互协作并发挥其特长,从而为CHD提供最合适的治疗方法以获取最佳的治疗效果。这一崭新的理念将会给某些复杂CHD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胎儿超声心动图的临床应用及进展
    张玉奇
    2011 (9):  1235.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11.09.005

    摘要 ( 1942 )   PDF(5221KB) ( 1448 )  

    心血管畸形是新生儿最常见的出生缺陷,是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越来越多的孕妇进行产前检查,胎儿超声心动图(FE)检查的需要逐渐增加。FE可以无创诊断胎儿结构性心脏病,并对宫内心律失常及心功能不全进行评估。文章对FE的检查指征、检查时间、检查切面选择、检查方法、临床应用以及进展进行讨论,并指出FE的局限性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 著
    单纯性动脉导管未闭患儿TFAP-2B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陈轶维, 赵 武, 李 奋, 等
    2011 (9):  1240.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11.09.006

    摘要 ( 1952 )   PDF(7094KB) ( 1428 )  

    目的 探讨TFAP-2B基因c.1-34G>A和c.539+62G>C多态性与单纯性动脉导管未闭(PDA)发生的关系,探索PDA发生的可能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以100例诊断明确的单纯性PDA患儿(PDA组)为研究对象,100名健康儿童为对照组。采用PCR扩增TFAP-2B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和外显子侧翼至少50 bp内含子,所有扩增片段均进行双向测序。将所测TFAP-2B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的已知序列(登录号:NG_008438)通过BLAST程序进行对比,以检出可能存在的单核苷酸多态(SNP)。结果 在PDA组和对照组中检出TFAP-2B基因2个新的SNP,现有NCBI和GenBank收录资料未见报道,即位于编码区上游第34位鸟嘌呤变为腺嘌呤c.1-34G>A和第2外显子下游第62位鸟嘌呤变为胞嘧啶c.539+62G>C。c.1-34G>A在PDA组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均高于对照组(等位基因频率比较:Z=-2.513,P=0012;基因型频率比较:Z=-2.680,P=0.007);c.539+62G>C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等位基因频率比较:Z=-0.332,P=0.74;基因型频率比较:Z=-0.129,P=0.897)。结论 TFAP-2B基因c.1-34G>A多态与单纯性PDA发生有关,可能是PDA发生的易感因素之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室间隔完整型完全性大动脉错位手术治疗分析
    王顺民, 徐志伟, 刘锦纷, 等
    2011 (9):  1245.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11.09.007

    摘要 ( 1959 )   PDF(5327KB) ( 1624 )  

    目的 总结室间隔完整型完全性大动脉错位(TGA/IVS)的治疗经验。方法 119例TGA/IVS患者分为急诊手术组(n=61)和选择性手术组(n=58),分别行大动脉转位手术(ASO)(急诊手术组58例;选择性手术组54例,其中14例为二期ASO)、体肺分流加肺动脉环缩手术(急诊手术组2例,选择性手术组14例)和心房换位术(急诊手术组1例,选择性手术组4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和随访情况,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术后早期死亡的因素。结果 术后院内死亡12例(10.1%),急诊手术组病死率高于选择性手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8% vs 5.2%,P=0.08)。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为急诊ASO和ASO术前左心室心肌质量(LV Mass)≤50 g/m2(P=0.05,P=0.00)。83例患者随访3月~4.5年,随访期内无患者死亡,1例因肺动脉瓣上狭窄再次手术。结论 手术治疗TGA/IVS可获得较好的结果,导管介入球囊房间隔造口和辅助循环等技术可进一步降低手术病死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年龄大于3周的室间隔完整的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患儿行大动脉调转术后疗效分析
    解 锋, 陈会文, 刘锦纷
    2011 (9):  1250.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11.09.008

    摘要 ( 7578 )   PDF(4379KB) ( 1533 )  

    目的 评估大动脉调转术(ASO)对年龄>3周的室间隔完整(IVS)的完全性大动脉转位(DTGA)患儿的治疗效果,探讨螺旋心肌带(HVMB)理论在诊治DTGA/IVS中的意义。方法 分析54例年龄为3周~16个月(晚期ASO组)和74例年龄<3周(早期ASO组)的DTGA/IVS患儿的临床资料。晚期ASO组中,20例室间隔平直或者偏向左,纳入室间隔偏移(VSM)组;34例室间隔形态保持正常,纳入室间隔正常(VSN)组。评估ASO的治疗效果。结果 晚期ASO组与早期ASO组比较,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钳夹时间以及术后呼吸机应用时间、监护时间、住院时间、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SM组的术后病死率为10.0%,VSN组的术后病死率为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O对年龄为3周~16个月的DTGA/IVS 患儿疗效确切。室间隔正常形态的保持对于DTGA/IVS 患儿ASO预后的意义重大,HVMB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现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儿童主动脉瓣整形术的临床疗效
    郑景浩, 徐志伟, 刘锦纷, 等
    2011 (9):  1254.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11.09.009

    摘要 ( 1989 )   PDF(4149KB) ( 1630 )  

    目的 总结主动脉瓣整形术在小儿主动脉瓣疾病中的应用经验。方法 分析83例行主动脉瓣整形术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年龄4个月~11岁,平均年龄(3.6±5.0)岁。术前均经超声评估,其中单纯主动脉瓣反流24例,单纯主动脉瓣狭窄26例,二者兼有33例。手术方法为瓣交界切开26例,游离边缘交界悬吊27例,三瓣化瓣缘延长15例,瓣叶切除12例,瓣窦心包扩大6例,瓣环整形2例,两种及以上方法50例。结果 随访3个月~3年,有2例患儿死亡,无一例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2例行换瓣手术。结论 对主动脉瓣疾病患儿行主动脉瓣整形术尤其是主动脉瓣缘延长是可行的,早、中期效果良好,可避免再次手术和抗凝治疗;随访中再次手术可选择换瓣手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辅助循环在婴幼儿难治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史珍英, 周燕萍, 徐卓明, 等
    2011 (9):  1258.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11.09.010

    摘要 ( 2162 )   PDF(5190KB) ( 1452 )  

    目的 总结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和左心室辅助泵 (LVAD)监护治疗婴幼儿难治性心力衰竭的经验。方法 13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CHD)术后患儿和1例爆发性心肌炎患儿因发生难治性心力衰竭接受辅助循环;其中ECMO组8例,LVAD组6例。辅助循环期间监测动脉、中心静脉、左心房、右心房压力,以及血清乳酸浓度、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调整正性肌力药物剂量,激活凝血时间(ACT)维持在150~180 s,红细胞压积为30%~35%,血小板数量>80 000/mm3。当血压稳定、脉压差≥20 mmHg、左心室射血分数达50%时,撤离辅助循环。结果 ECMO组和LVAD组平均辅助循环时间为(147±152)h;辅助循环后,平均动脉压由(48.1±5.2)mmHg上升至(60.2±7.8)mmHg(P<0.05);血清乳酸浓度由(5.1±0.8)mmol/L下降至(3.6±0.5)mmol/L(P<0.05)。患儿脱机生存率为57.1%(8/14),出院生存率为42.9%(6/14)。主要并发症为严重胸、腹腔出血(63.7%)。神志淡漠4例(28.6%);多脏器功能受损8例(57.1%)。随访4~26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50%,心功能Ⅱ级,遗留轻、中度大脑萎缩及神经系统后遗症2例,患儿生长发育明显改善。结论 辅助循环是CHD术后难治性心力衰竭较好的治疗方法;ECMO更适合用于小年龄的复杂CHD患儿;出血是辅助循环中的严重并发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伴心脏畸形的心内直视镶嵌封堵治疗
    张海波, 徐志伟, 刘锦纷, 等
    2011 (9):  1263.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11.09.011

    摘要 ( 2012 )   PDF(3502KB) ( 1400 )  

    目的 观察心内直视镶嵌封堵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并同期纠治心脏伴发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伴其他心脏畸形患者,于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镶嵌封堵室间隔缺损并同期纠治心脏畸形,分析手术结果与随访情况。结果 手术死亡3例,病死率7.5%。3例患者术后发生肺动脉高压危象,经治疗痊愈;所有患者均无明显残余分流。术后随访6个月~3年,无死亡病例;17例封堵器边缘残留少量左向右分流,3例二尖瓣整形残留轻度反流。结论 心内直视镶嵌封堵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操作简便、安全,可缩短体外循环时间,并同期纠治心脏合并畸形,中长期疗效较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先天性心脏病体肺分流术后早期失败危险因素分析
    徐卓明, 杨 琦, 郭林林, 等
    2011 (9):  1266.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11.09.012

    摘要 ( 2153 )   PDF(3755KB) ( 1412 )  

    目的 分析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CHD)行体肺分流术后早期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接受体肺分流术的73例青紫型CHD患儿的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搜集患儿围术期的客观指标,分别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对体肺分流术后早期失败事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术后14例患儿发生早期失败。χ2检验结果显示:肺动脉闭锁/室间隔完整、年龄≤60 d、体外循环下手术、术中同期行肺动脉扩大术和术后正性肌力药物评分最大值(ISmax)>20是影响患儿早期失败的相关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同期行肺动脉扩大术及术后ISmax>20是早期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存在体肺分流术后早期失败危险因素的青紫型CHD患儿,体肺分流术后早期应加强监护,以减少术后早期失败的发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单心室手术治疗内脏异位综合征早期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黄继红, 苏肇伉, 王亮君, 等
    2011 (9):  1269.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11.09.013

    摘要 ( 2327 )   PDF(4056KB) ( 1357 )  

    目的 分析单心室系列手术治疗内脏异位综合征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儿童医学中心2004年1月—2011年1月连续61例内脏异位综合征患儿接受单心室系列手术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单心室系列手术包括体肺分流、肺动脉环缩、双向腔肺分流术、改良Fontan手术以及Kawashima手术;早期死亡指第1次手术至Fontan术后30 d内死亡。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病例共8例,病死率为13.1%。其中左心房异构死亡1例,右心房异构死亡7例;新生儿期手术死亡2例,双向腔肺分流术后死亡1例,改良Fontan术后死亡5例。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新生儿期手术(危险比5.56,P=0.04)、梗阻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危险比18.21,P=0.02)、中度以上房室瓣反流(危险比12.31,P=0.03)与内脏异位综合征的术后早期死亡相关。结论 左心房异构手术效果优于右心房异构,内脏异位综合征术后早期死亡危险因素为新生儿期手术、合并梗阻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和中度以上房室瓣反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Fontan术后的临床转归和监护
    李志浩, 徐志伟, 郑景浩, 等
    2011 (9):  1272.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11.09.014

    摘要 ( 1889 )   PDF(4904KB) ( 1443 )  

    目的 总结Fontan术后的临床转归及其血流动力学特点,探讨其术后监护的要点。方法 收集2008年7月—2009年7月期间的79例Fontan手术病例,通过分析其术后血流动力学特点和监护过程,对术后监护要点和临床转归进行总结。结果 79例Fontan病例中,术后早期死亡5例,病死率为6.33%;其中一期手术无死亡病例,二期手术病死率为9.3%,三期手术病死率为14.3%。术后床旁心脏超声显示,下腔静脉流速普遍减慢,术后第1天管道开孔处均为右向左分流。早期撤离呼吸机有助于术后血流动力学的恢复。术后脏器功能不全发生率较高。结论 术前血流动力学评估对手术结果至关重要。Fontan术后腔静脉流速缓慢,术后早期管道开孔处以右向左分流为主,可影响脏器的灌注,提倡尽早撤离呼吸机;Fontan术后心、肺功能关系密切,应及时排除肺部并发症;改善心功能以扩容、强心和降低肺阻力为主,强调米力农在术后监护中的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气管支气管软化对儿童充血型先天性心脏病纠治术后早期恢复的影响
    朱丽敏, 徐卓明, 柳立平, 等
    2011 (9):  1277.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11.09.015

    摘要 ( 2252 )   PDF(5191KB) ( 1457 )  

    目的 探讨气管支气管软化(TBM)对不同类型充血型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术后早期恢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监护室收治的所有充血型CHD术后患儿,查阅所有病例的手术资料和监护记录;按照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果,即是否存在中度以上气管软化或TBM,将每类疾病患儿分成TBM组和无TBM组,进行临床资料和预后的比较。结果 回顾总结充血型CHD患儿共5 061例,经纤维支气管镜诊断为TBM 237例,发生率为4.7%。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永存动脉干和主动脉弓中断合并室间隔缺损患儿的TBM发生率位列前三位,分别为34.68%、29.17%和28.00%。房室间隔缺损(包括完全性和部分性)、室间隔缺损和房间隔缺损病例中,TBM组患儿月龄和体质量明显低于无TBM组(P<0.05);完全性大血管错位病例中,TBM组患儿的月龄和体质量大于无TBM组(P<0.05);在其他类型CHD患儿中,TBM组与无TBM组年龄和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主动脉弓中断/室间隔缺损外,对于其余类型CHD,TBM组的患儿需要较长的机械通气时间和(或)重症监护病房(ICU)滞留时间(P<0.05)。结论 TBM对充血型CHD早期恢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停留时间延长,尤其是低年龄、低体质量患儿;手术前应对大气道状况进行准确评估,并制定手术后机械通气策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主动脉移位术纠治完全型大动脉错位伴室间隔缺损和肺动脉狭窄的疗效观察
    杜欣为, 徐志伟
    2011 (9):  1283.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11.09.016

    摘要 ( 1704 )   PDF(4730KB) ( 1483 )  

    目的 总结主动脉移位术纠治完全型大动脉错位伴室间隔缺损和肺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1月—2010年6月,采用主动脉移位术纠治完全型大动脉错位伴室间隔缺损和肺动脉狭窄的患儿21例,其中合并流入道室间隔缺损4例,合并三尖瓣骑跨3例。对患儿手术情况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疗效。结果 院内死亡1例;其余20例患儿中,术后发生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7例、急性肝损伤1例、肺部感染2例,均经积极治疗后愈合出院。随访时间为8~61个月,无死亡病例;所有患儿无远期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心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 采用主动脉移位术纠治完全型大动脉错位伴室间隔缺损和肺动脉狭窄可取得良好的远期疗效,但术后早期对心功能影响较大,需要完善的监护治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伐地那非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肺动脉高压的疗效观察
    龚霄雷, 朱丽敏, 蔡小满, 等
    2011 (9):  1287.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11.09.017

    摘要 ( 1903 )   PDF(4533KB) ( 1644 )  

    目的 评估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伐地那非用于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合并肺动脉高压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2例先天性心脏病行双心室修补术后发生肺动脉高压的患儿给予口服伐地那非治疗;用药后定期随访,观察药物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患儿口服伐地那非前的肺动脉压为(71±19)mmHg(1 mmHg=0.133 kPa);服用后3个月和6个月的肺动脉压分别为(48±23)mmHg和(34±13)mmHg,与用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患儿的心功能分级(NYHAFC)明显改善(P<0.01)。10例患儿在服药后3个月进行的6 min步行试验中,步行距离为(413±58)m,较用药前的(382±68)m明显增加(P<0.01)。服用伐地那非的主要不良反应为面部潮红,发生率为33.33%(4/12)。1例患儿由于服药后3个月心电图提示QT间期延长而停止用药。结论 伐地那非可降低双心室修补术后患儿的肺动脉压,增加患儿的活动耐量,改善NYHAFC。患儿用药后无严重不良反应,服药期间需监测心电图QT间期的变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的镶嵌治疗
    董 卫, 张海波
    2011 (9):  1291.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11.09.018

    摘要 ( 1903 )   PDF(4757KB) ( 1440 )  

    目的 总结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患儿在开胸非体外循环下肺动脉瓣穿刺球囊扩张的镶嵌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患儿行镶嵌治疗肺动脉瓣穿刺球囊扩张术,记录手术资料和术后监护数据。结果 9例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2例重度肺动脉狭窄接近闭锁,右心室发育尚可,三尖瓣Z值>-2,全组均采用开胸术非体外循环下穿刺球囊扩张肺动脉瓣,手术无死亡病例。术后患儿的平均血氧饱和度达到(90±4)%,无球囊扩张相关并发症。2例患儿出现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无住院死亡。平均随访时间(8±3)个月,所有患儿仍均伴有轻-中度肺动脉狭窄,1例患儿因术后肺动脉狭窄再次行右心室流出道补片扩大手术。结论 镶嵌方法行肺动脉瓣切开可以有效治疗新生儿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可提供足够的肺血流促进三尖瓣以及右心室发育,可消除常规外科手术体外循环对于心脏的创伤,避免导管产生并发症,提高操作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二尖瓣成形术治疗小儿先天性二尖瓣反流疗效分析
    彭永宣, 鲁亚南, 丁文祥, 等
    2011 (9):  1295.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11.09.019

    摘要 ( 2258 )   PDF(4354KB) ( 1376 )  

    目的 评价二尖瓣成形术在小儿先天性二尖瓣反流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接受二尖瓣成形术治疗的78例二尖瓣反流患儿的手术指征、手术方式、疗效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78例患儿平均随访时间12.6个月(0.5~73个月)。术后死亡3例,均为住院期间死亡。术后15例(19.2%)出现并发症。再次手术4例,其中3例行二尖瓣置换术,1例行二次成形术。1例因术后心力衰竭再次入院。随访期间二尖瓣反流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 二尖瓣成形术治疗小儿先天性二尖瓣反流近期效果理想,能适应患儿的生长,可以有效地延迟或避免行二尖瓣置换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胎儿胸腔异常心脏位置的产前磁共振成像诊断
    董素贞, 朱 铭, 李 奋, 等
    2011 (9):  1299.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11.09.020

    摘要 ( 2030 )   PDF(6778KB) ( 1388 )  

    目的 探讨产前磁共振成像(MRI)在胎儿胸腔异常心脏位置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7例孕妇,孕龄20~36周。产前常规行超声检查后24~48 h内行MRI检查,采用二维快速平衡稳态采集(2D FIESTA) 序列、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SSFSE)序列、快速反转恢复运动抑制(FIRM)序列以及动态FIESTA序列,行胎儿颅脑、胸部腹部常规及胸部(肺、心脏)重点冠状面、矢状面及横断面扫描,将产前MRI、超声表现与出生后影像表现或手术(n=49)、引产后尸体解剖结果(n=8)对照。结果 原发性心脏位置异常即右位心5例;继发性心脏位置异常52例,其中右肺发育不良7例、先天性膈疝(CDH)18例、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CCAM)24例、支气管肺隔离症(BPS)2例和纵隔占位1例。结论 MRI各序列综合应用在胎儿胸腔异常心脏位置及病因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FIESTA序列同一切面能同时显示异常心脏位置和导致其异常的胸部其他病变,动态FIESTA序列能动态显示较明显的心脏血流异常;SSFSE和FIRM序列能较好显示引起心脏位置异常的其他胸部病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外周肺血管病变影像学方法比较
    吴 昊, 钟玉敏, 高 伟, 等
    2011 (9):  1303.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11.09.021

    摘要 ( 1841 )   PDF(5815KB) ( 1557 )  

    目的 探讨无创性影像学诊断方法在非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CHD)外周肺血管形态学上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0例合并外周肺血管狭窄的非青紫型CHD患儿(其中164例合并外周肺血管狭窄,36例合并术后残存外周肺血管狭窄),在手术前或心导管造影(ACG)前行CT血管造影(CTA)和(或)磁共振成像血管造影(MRA)检查,分别测量外周肺血管狭窄处内径,并与手术或ACG实测值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ACG、CTA和MRA均能清晰显示外周肺血管及其分支形态学发育情况,CTA和MRA对外周肺血管内径的测量值与手术或ACG实测值相似。结论 CTA、MRA是无创性评估外周肺血管形态学发育情况的良好影像学诊断方法,可以取代有创性ACG检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磁共振成像在法洛四联症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
    孙爱敏, 钟玉敏, 高 伟, 等
    2011 (9):  1307.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11.09.022

    摘要 ( 1881 )   PDF(6020KB) ( 1341 )  

    目的 评价磁共振成像(MRI)在法洛四联症(TOF)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71例TOF根治术后患者的随访中应用MRI进行检查,扫描序列包括真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FIESTA)、相位对比技术(PCMR)和血管增强(CE-MRA)。结果 71例患者中,CE-MRA诊断肺动脉分支狭窄44例(62.0%),其中左肺动脉狭窄29例(40.8%),右肺动脉狭窄4例(5.6%),同时伴有左肺动脉和右肺动脉狭窄11例(15.5%)。FIESTA序列测得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为(115.28±15.18)mL/m2。38例应用PCMR法测量肺动脉血流的患者均存在肺动脉瓣反流,反流分数为(42.12±16.30)%,其中14例(36.8%)肺动脉重度反流(反流分数>40%);在无肺动脉分支狭窄患者中,左肺动脉的反流分数明显高于右肺动脉[(57.70±21.99)% vs(30.32±13.44)%](P<0.01)。33例患者的二尖瓣和三尖瓣血流测量应用PCMR法,结果有18例(545%)存在三尖瓣开放延迟于二尖瓣;但三尖瓣开放延迟和无三尖瓣开放延迟患者中,在肺动脉瓣反流分数、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和射血分数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左肺动脉狭窄、肺动脉瓣反流和右心室扩大是TOF术后常见的并发症。MRI不仅可准确诊断TOF术后残余解剖畸形,还能提供全面的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信息,重复性好,是TOF术后随访中理想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管环伴气管狭窄的多层螺旋CT诊断
    王 谦, 钟玉敏, 孙爱敏, 等
    2011 (9):  1312.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11.09.023

    摘要 ( 1743 )   PDF(5121KB) ( 1900 )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由血管环畸形造成气管狭窄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9例血管环畸形的多层螺旋CT影像资料,行最大密度及最小密度投影重建观察异常走行的血管及有无气管狭窄。结果 52例肺动脉吊带中有46例伴有气管狭窄,CT表现为左肺动脉异常起源于右肺动脉,向后向左走行于气管和食管之间,致使左肺动脉环绕并压迫气管,造成气管狭窄。22例双主动脉弓中18例伴有气管狭窄,CT表现为升主动脉在气管前分左、右主动脉弓,分别跨过左、右支气管在气管后方汇合,形成完整的血管环。1例右弓伴食管后动脉导管伴有气管狭窄,CT表现为主动脉弓位于气管右侧,动脉导管起源于降主动脉近端,并向左走行于食道后方,绕过食道后向前连接于左肺动脉起始部,形成血管环。24例右弓、迷走左锁骨下动脉、左侧动脉导管或动脉导管韧带中18例伴有气管狭窄,CT表现为右弓、迷走左锁骨下动脉及左侧动脉导管或动脉导管韧带三者包绕气管及食管形成血管环。结论 血管环畸形常伴有气管狭窄,多层螺旋CT既能很好地显示大血管异常解剖结构,也能精确的评价气管狭窄的情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七氟醚预处理和后处理对婴幼儿体外循环心肌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孙 瑛, 朱 明, 张剑蔚, 等
    2011 (9):  1316.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11.09.024

    摘要 ( 2107 )   PDF(4206KB) ( 1408 )  

    目的 探讨七氟醚预处理、后处理和预处理复合后处理对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体外循环心肌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室间隔缺损行心内直视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整个麻醉过程中不应用吸入麻醉药)、预处理组(主动脉阻断前吸入1.5 MAC的七氟醚20 min)、后处理组(主动脉开放后吸入1.5 MAC的七氟醚20 min)和预处理+后处理组(主动脉阻断前后分别吸入1.5 MAC的七氟醚20 min),每组15例。记录和比较各组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和入心脏重症监护病房(CICU)后的呼吸机支持时间、CICU滞留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分别于麻醉诱导后(T0)、体外循环开始前(T1)、体外循环结束即刻(T2)和体外循环后1 h(T3)、6 h(T4)、12 h(T5)、24 h(T6),测定心肌损伤标志物血浆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肌红蛋白(Mb)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质量浓度。结果 各组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入CICU后的呼吸机支持时间、CICU滞留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T2 ~T6时点的血浆cTnⅠ、Mb和CK-MB质量浓度均显著高于T0时点(P<0.05);预处理组、后处理组和预处理+后处理组T3~ T5时点的血浆cTnI、Mb和CK-MB质量浓度均较相应时点的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七氟醚各处理组间相应时点的血浆cTnI、Mb和CK-MB质量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七氟醚预处理和后处理均能减轻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体外循环心肌再灌注损伤的程度,但两者合用并无明显的协同效应。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快通道手术后早拔管的体外循环影响因素分析
    黄 悦, 张马忠, 宋艳艳, 等
    2011 (9):  1320.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11.09.025

    摘要 ( 2272 )   PDF(5575KB) ( 2048 )  

    目的 通过对快通道心脏麻醉(FTCA)管理策略下的体外循环(CPB)手术患儿围术期资料的统计分析,建立小儿FTCA术后早拔管时间的界值,进一步分析影响小儿FTCA策略的CPB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 859例先天性心脏病术中接受FTCA管理的病例,对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经对数转换后进行聚类分析以建立小儿FTCA策略的术后早拔管时间界值,FTCA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逐步Cox回归分析。结果 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的聚类分析显示:术后12 h为早拔管与非早拔管组的分界值,54.56%的患儿拔管时间<12 h,为早拔管组;45.44%的患儿拔管时间≥12 h,为非早拔管组。据此标准,患儿术后早拔管率:不同CPB时间(≤30、31~60、61~90、91~120、>120 min)组分别为83.1%、66.3%、42.5%、28.7%和26.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主动脉阻断时间(0、1~30、31~60、61~90、>90 min)组分别为55.6%、71.8%、46.4%、27.6%和20.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CPB温度(常温、浅低温、中低温、深低温)组分别为66.9%、49.6%、29.0%和21.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上述因素的逐步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PB时间越长,术后早拔管率越小;主动脉阻断时间1~30 min组术后早拔管率大于参照组(0 min)(P<0.05),31~60 min组和61~90 min组与参照组术后早拔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脉阻断时间>90 min术后早拔管率低于与参照组;CPB期间温度越低,术后早拔管率越小。结论 建立了小儿术后12 h拔管为FTCA策略的术后早拔管时间界值。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温度是影响患儿术后拔管的CPB因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计算流体力学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方式模拟中的研究进展
    刘玉洁, 郑景浩
    2011 (9):  1325.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11.09.026

    摘要 ( 1737 )   PDF(4147KB) ( 1640 )  

    计算流体力学是直观、可视化的研究方式,随着学科间合作的加强,通过计算流体力学技术对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心血管系统进行模拟成为可能。计算流体力学可用于术前血流动力学评估、术后结构区域血流评价以及手术方式模拟等领域。文章就计算流体力学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方式模拟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心脏缺血预处理与后处理的临床应用
    徐元林, 王 伟
    2011 (9):  1328.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11.09.027

    摘要 ( 1539 )   PDF(4012KB) ( 1346 )  

    心脏缺血预处理与后处理可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脏缺血预处理可提高心肌缺血耐受能力、减少心肌梗死面积、保护内皮细胞功能、降低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减少术后正性肌力药物的使用和重症监护室驻留时间,心脏缺血后处理可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并促进左心室收缩功能恢复。文章对心脏缺血预处理与后处理的临床作用、主要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前大脑损伤的研究进展
    唐嘉忠, 王 伟
    2011 (9):  1332.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11.09.028

    摘要 ( 1846 )   PDF(3290KB) ( 1209 )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手术后存在大脑损伤,既往认为大脑损伤与外科手术操作和体外循环等有关,目前发现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手术前即可存在大脑损伤。文章结合国内外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大脑损伤研究的最新进展,系统综述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大脑损伤的基本类型、术前大脑损伤的流行病学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单心室小儿手术麻醉的研究进展
    张瑞冬, 张马忠, 陈锡明, 等
    2011 (9):  1335.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11.09.029

    摘要 ( 1647 )   PDF(4387KB) ( 1439 )  

    单心室生理是指一侧心室发育不良或缺如,由发育良好的一侧心室独立供应体循环和肺循环。随着对单心室生理了解的深入和手术方式的改进,单心室患儿的生存期得到了延长。该文就姑息术前、术中和术后单心室解剖、单心室生理以及手术麻醉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磁共振成像在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吴 昊, 钟玉敏
    2011 (9):  1339.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11.09.030

    摘要 ( 1957 )   PDF(4305KB) ( 1467 )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设备及检查技术的飞速发展,先天性心脏病尤其是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方法有了更多选择,诊断准确率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临床上较常见的影像诊断方法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超声心动图(Echo)、多层螺旋CT(MSCT)和磁共振成像(MRI)。其中MRI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并能同时对先天性心脏病的解剖和功能进行评价。文章着重对MRI在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短篇论著
    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合并房间隔缺损患儿的永久起搏器安装
    赵鹏军, 李 奋, 李 筠, 等
    2011 (9):  1343.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11.09.031

    摘要 ( 2315 )   PDF(5646KB) ( 1606 )  

    目的 探讨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CAVB)合并房间隔缺损(ASD)的治疗方法及永久起搏器安装注意事项。方法 3例符合永久起搏器安装指征的CCAVB合并ASD患儿依据年龄、体质量等指标,1例行ASD修补手术后安装心外膜起搏器,2例内科行ASD介入封堵后安装心内膜永久起搏器,起搏模式均为VVI。结果 1例接受ASD修补手术患儿,术中尝试安装心内膜起搏器,但因血管狭小,导线固定困难,后安装心外膜起搏器。术后随访,心内膜起搏均正常;术后2年心外膜起搏无效,诊断为起搏导线移位,重新植入导线后起搏有效。随访心脏超声显示心功能均无明显异常。结论 CCAVB合并ASD患儿符合永久性起搏器安装指征者,需先行ASD治疗。如果患儿年龄小、体质量轻,可选择安装心外膜起搏器,年长儿可先行ASD介入治疗后安装心内膜起搏器,术后起搏器参数无明显差异。心外膜起搏需注意导线固定,心内膜起搏心房内预留导线应避免触及封堵器,以免造成起搏导线磨损发生短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后负荷对Sarns2000离心泵溶血情况的影响
    韩 露, 王 伟, 俞晓青, 等
    2011 (9):  1347.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11.09.032

    摘要 ( 1646 )   PDF(8125KB) ( 1120 )  

    目的 探讨离心泵后负荷压力对血液破坏的影响。方法 采用计算流体仿真(CFD),实现Sarns2000离心血泵的数值分析。对比分析该泵有后负荷工况和空载状态时泵内液体流速、压力、剪切力的差异。结果 在1 400 r/min转速下,有后负荷时流速降低,泵的流量降低。泵内压力增大,溶血破坏增加;但剪切力大于150 Pa的区域小于0.000 032%,对溶血的控制较好。结论 后负荷压力会导致Sarns2000离心泵内溶血破坏的概率增加,但不会出现因剪切力导致大量溶血的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验交流
    自体心包补片在婴幼儿简单室间隔缺损修补中的应用
    高波涛, 郑景浩, 刘玉洁, 等
    2011 (9):  1352.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11.09.033

    摘要 ( 2704 )   PDF(3374KB) ( 1327 )  

    目的 探讨戊二醛固定的自体心包补片在修补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中的效果。方法 403例婴幼儿VSD患者均采用戊二醛固定的自体心包补片进行修补。结果 无一例患儿出现术后溶血、感染、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以及形成动脉瘤样膨出。29例患者出现残余分流,随访时间1.5个月~2年,其中26例患者残余分流消失,3例患者残余分流未愈合但无需再次手术。残余分流率在各年龄段、各类型VSD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戊二醛固定的自体心包是修补婴幼儿简单VSD的良好材料。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降低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率
    管咏梅, 沈南平, 何萍萍
    2011 (9):  1355.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11.09.034

    摘要 ( 1828 )   PDF(2833KB) ( 1590 )  

    目的 应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改进气管插管护理流程和制度,降低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率。方法 应用HFMEA探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脏中心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的主要原因,改进气管插管的护理流程和制度。结果 实施改进的气管插管护理流程和制度后,非计划性气管插管拔管率由2009年的0.188降低为2010年的0.113。结论 应用HFMEA改进气管插管护理流程和制度,对医护人员进行非计划性拔管预防教育,可有效降低非计划性气管插管拔管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告
    Fontan术后罕见并发症三例报道
    潘燕军, 张海波, 朱宏斌, 等
    2011 (9):  1358.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11.09.035

    摘要 ( 1792 )   PDF(2948KB) ( 1401 )  

    回顾性分析3例Fontan术后比较罕见的并发症病例,其中2例为蛋白丢失性肠病,术前诊断1例为无脾综合征合并单心室和肺动脉狭窄,1例为功能性单心室合并肺动脉高压;另1例为塑型性支气管炎,术前诊断为纠正性大血管错位合并室间隔缺损和肺动脉狭窄。3例患儿Fontan术后至并发症出现的间隔时间分别为3周、3个月和5个月。术后死亡1例,失随访1例。Fontan术后腔静脉压力增高、心功能不全和高肺血管阻力,可能是蛋白丢失性肠病及塑型性支气管炎的发病原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