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创新团队成果专栏
    线粒体内膜转位酶8A基因敲除小鼠的构建及其内耳功能研究
    洪晗馨, 王龙昊, 刘辉辉, 彭浒, 吴皓, 杨涛
    2023 (3):  261-268.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3.03.001

    摘要 ( 319 )   HTML ( 18 )   PDF(4293KB) ( 416 )  

    目的·通过构建线粒体内膜转位酶8A(translocase of inner mitochondrial membrane 8A,Timm8a)基因敲除小鼠(即Timm8a-/- 小鼠),探究其听力表型及该基因在内耳的功能。方法·设计并构建Timm8a-/- 小鼠,采用PCR及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验证是否构建成功。观察并比较1月龄时Timm8a-/- 小鼠与野生型(wild type,WT)小鼠的体型及体质量。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WT小鼠耳蜗组织中TIMM8A的表达分布。通过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比较Timm8a-/- 小鼠和WT小鼠的听力阈值。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观察该2种小鼠内耳螺旋器、螺旋神经节与血管纹形态。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该2种小鼠的内耳毛细胞、螺旋神经节细胞与血管纹细胞中的线粒体超微结构,并统计异常线粒体所占比例。结果·PCR结果显示Timm8a基因已成功敲除,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Timm8a-/- 小鼠的耳蜗、大脑、心肌、骨骼肌组织中已无TIMM8A表达,表明Timm8a-/- 小鼠构建成功。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提示TIMM8A在WT小鼠耳蜗组织中呈泛表达,且高表达于螺旋器、螺旋神经节与血管纹区域。与WT小鼠相比,1月龄时的Timm8a-/- 小鼠发育较慢,体质量明显偏轻,且ABR阈值有所升高(均P<0.05);该小鼠的ABR的Ⅰ波波幅出现下降、Ⅰ波潜伏期有所延长。甲苯胺蓝染色结果显示,与WT小鼠相比,Timm8a-/- 小鼠的螺旋神经节细胞的形态与数量均无明显改变,耳蜗中圈及底圈的血管纹厚度减薄(均P<0.05)。透射电镜的观察结果显示,与WT小鼠相比,Timm8a-/- 小鼠内耳毛细胞、螺旋神经节细胞与血管纹细胞中线粒体结构出现异常,且异常线粒体比例明显增多(均P<0.05)。结论·该研究成功构建了Timm8a-/- 小鼠,其听力阈值的升高可能与其内耳线粒体超微形态结构异常有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 基础研究
    高亲水性静电纺丝短纤维海绵促创面愈合的作用
    付晓晗, 王娟, 崔文国, 王彦
    2023 (3):  269-277.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3.03.002

    摘要 ( 355 )   HTML ( 12 )   PDF(5401KB) ( 444 )  

    目的·构建一种含有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的高亲水性静电纺丝短纤维海绵(Sponge@GO),探究其对慢性创面的促愈合作用。方法·分别将不含及含有GO的纺丝液经过纺丝成膜、打碎、塑形并用戊二醛交联后,制备出2种短纤维海绵(Sponge和Sponge@GO)。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2种海绵的内部结构,通过接触角及吸水率观察两者的亲水性能。经CCK-8法和活/死细胞染色验证海绵的生物相容性。将12只6周龄SD雄性大鼠分为对照组、Sponge组和Sponge@GO组,每组各4只;通过腹腔注射1%的链脲佐菌素溶液建立糖尿病模型,建模后每只大鼠背部制备3块直径1.0 cm的全层皮肤缺损;将材料覆盖于创面,使用医用纱布覆盖创面并固定(对照组仅覆盖无菌纱布包扎);分别于术后第7、14日测量并计算创面愈合率,同时取创周0.5 cm内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 and eosin staining,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病理学改变;并在第14日通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血管形成情况。结果·SEM观察显示,与Sponge海绵比较,Sponge@GO海绵的纤维直径较细,孔隙率偏大。2种短纤维海绵在10 min内均基本达到最大吸水率,Sponge@GO海绵的吸水率较高。Sponge@GO海绵的接触角小于Sponge海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术后第3、5日Sponge组与对照组相比,尚呈现出细胞增殖的状态(均P<0.05),而Sponge@GO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活/死细胞染色结果显示,3组细胞均呈现良好的增长态势。SEM和荧光染色观察显示,Sponge@GO海绵内部的细胞数量明显较Sponge海绵多。3组大鼠的创面均未见感染。Sponge@GO组和Sponge组术后第7日的创面愈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第14日,Sponge@GO组的创面愈合率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9),而Sponge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4日,H-E染色显示Sponge@GO组创面肉芽组织更加成熟,结构更为均匀致密;Masson染色显示Sponge@GO组胶原更加致密,上皮化显著;α-SMA免疫荧光染色显示Sponge@GO组新生血管数量更多,密度更高。结论·Sponge@GO海绵在吸收渗液后可维持创面微湿润环境,有利于促进伤口愈合。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选链接蛋白1在胰腺导管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促进胰腺导管腺癌进展的机制研究
    潘泓, 廖颖娜, 盖严支, 钱立恒, 聂惠贞
    2023 (3):  278-292.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3.03.003

    摘要 ( 304 )   HTML ( 28 )   PDF(6390KB) ( 343 )  

    目的·探究分选链接蛋白1(sorting nexin 1,SNX1)在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其对PDAC细胞增殖、迁移、凋亡和巨胞饮的影响,并分析其促进PDAC进展的分子机制。方法·分别在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和基因型-组织表达(Genotype-Tissue Expression,GTEx)数据库、基因表达综合(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中的GSE15471数据集分析SNX1 mRNA在PDAC及正常胰腺组织中的表达量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 staining,IHC)检测PDAC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SNX1的表达变化。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SNX1在hTERT-HPNE细胞及PDAC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分别采用CCK8实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划痕实验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由转染siRNA引起SNX1下调导致的AsPC-1、Capan-1细胞的增殖能力、迁移能力、凋亡水平的变化。构建稳定敲除SNX1的Capan-1细胞株,使用裸鼠皮下成瘤实验检测下调SNX1对细胞在裸鼠体内增殖能力的影响。利用免疫荧光染色(immunofluorescence,IF)确定SNX1在PDAC细胞中的分布,并用四甲基罗丹明-葡聚糖(TMR-dextran)检测由转染siRNA引起SNX1下调导致的AsPC-1、Capan-1细胞巨胞饮水平的变化。利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软件预测与SNX1相关的信号通路,并选取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通路进行后续分析及实验验证。构建稳定过表达SNX1的Capan-1、AsPC-1细胞株,使用TGF-β通路抑制剂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Oxy)处理上述过表达细胞,并采用CCK8实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划痕实验、流式细胞术和TMR-dextran检测Oxy处理对过表达SNX1引起的细胞的增殖、迁移、凋亡、巨胞饮水平变化的影响。结果·TCGA和GTEx数据库的合并分析的结果显示SNX1 mRNA在PDAC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胰腺组织,GSE15471数据集分析的结果显示SNX1 mRNA在PDAC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均P=0.000)。IHC的结果显示SNX1在PDAC患者的癌组织中的表达亦高于癌旁组织。qPCR和Western blotting的结果显示,与hTERT-HPNE细胞相比,SNX1在PDAC细胞中的mRNA、蛋白水平均有上调(均P<0.05)。下调SNX1能够抑制AsPC-1、Capan-1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下调其巨胞饮水平,促进其凋亡;过表达SNX1则可产生相反的结果。同时,敲除SNX1能够抑制Capan-1细胞在裸鼠体内的增殖能力。IF的结果显示SNX1在PDAC细胞中与溶酶体存在共定位。GSEA的结果显示,SNX1的表达与细胞凋亡、三羧酸循环、TGF-β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相关;在PDAC细胞中下调SNX1能够抑制TGF-β信号通路的激活,过表达SNX1则可促进该通路的激活,且加入该通路抑制剂可抑制由过表达SNX1引起的细胞表型变化。结论·SNX1在PDAC细胞和组织中高表达,其可通过激活TGF-β信号通路增强PDAC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和巨胞饮水平,并抑制其凋亡。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次跨膜蛋白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促进乳腺癌进展的作用机制
    曹源, 王红霞, 朱灜, 李军建
    2023 (3):  293-300.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3.03.004

    摘要 ( 312 )   HTML ( 16 )   PDF(3351KB) ( 214 )  

    目的·探究四次跨膜蛋白1(tetraspanin 1,TSPAN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乳腺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 staining,IHC)检测106例乳腺癌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TSPAN1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分析TSPAN1 mRNA在乳腺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在乳腺癌细胞MDA-MB-231、SUM159PT中下调TSPAN1后,通过细胞划痕实验、细胞侵袭实验检测TSPAN1对上述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并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蛋白(E-钙黏蛋白、N-钙黏蛋白和波形蛋白)的表达。结果·IHC的结果显示,TSPAN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P=0.000),且其表达水平与肿瘤的总TNM分期、M分期、N分期和病理学分级显著相关(均P<0.05)。对来自TCGA数据库的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TSPAN1 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P=0.000),其在TNM Ⅲ~Ⅳ期的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TNMⅠ~Ⅱ期(P=0.007)。与转染Control siRNA相比,转染TSPAN1 siRNA的MDA-MB-231和SUM159PT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均有所下降,E-钙黏蛋白的表达增加、N-钙黏蛋白及波形蛋白的表达减少(均P<0.05)。结论·TSPAN1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较高,可促进乳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 临床研究
    利妥昔单抗治疗成人难治性原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分析
    冯琳鸿, 王亚琨, 吴茜茜, 朱迎春, 白寿军
    2023 (3):  301-307.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3.03.005

    摘要 ( 567 )   HTML ( 17 )   PDF(1296KB) ( 667 )  

    目的·研究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TX)治疗难治性原发性膜性肾病(primary membranous nephropathy,PMN)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肾内科2018年7月—2022年4月收治的难治性PMN患者(经糖皮质激素联合环孢素、环磷酰胺或他克莫司等免疫抑制剂治疗1年以上仍未达到临床缓解或出现临床复发的患者),使用2剂RTX方案(RTX单次剂量为1 000 mg,2次用药间隔时间为2周;6个月后检测患者外周血B细胞数量,若外周血B细胞数量>5个/μL,则予以追加RTX 1 000 mg)。随访主要观察指标为血白蛋白、血肌酐、尿蛋白肌酐比(urinary protein/creatinine ratio,UPCR)、血磷脂酶A2(phospholipase A2 receptor,PLA2R)抗体、外周血B细胞计数、血清总IgG水平。观察患者主要指标的变化趋势及不良反应,评估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共纳入18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8.17±16.73)岁,其中男性11例。RTX治疗总剂量为(2 222.22±485.07)mg,RTX治疗后随访时间为(14.9±4.9)个月。末次随访时,血白蛋白较RTX治疗前显著升高[(36.50±5.33)g/L vs (27.61±8.59)g/L,P=0.009],血肌酐水平稳定(P>0.05),UPCR显著下降[863.30(203.20,2 291.75)mg/g vs 2 954.00(1 458.00,7 260.75)mg/g,P=0.047],PLA2R抗体显著下降[(44.32±33.71)RU/mL vs (168.40±88.40)RU/mL,P=0.015],外周血B细胞计数显著下降[(37.89±12.43)个/μL vs (246.40±239.98)个/μL,P=0.009],血清总IgG水平稳定(P>0.05)。RTX治疗后,8例患者达到完全缓解(44.4%),7例达到部分缓解(38.9%),治疗总体有效率为83.3%;仅有3例患者评估为不缓解(16.7%)。在不良反应方面,1例患者出现输注过敏反应,1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结论·对于经过传统免疫抑制剂治疗后持续未达到临床缓解或出现临床复发的难治性PMN患者,使用2剂RTX治疗方案可有效诱导该类患者达到临床完全或部分缓解,且安全性良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后盆底肌训练对改善盆底功能的效果分析
    饶琳, 张琳娜, 袁嘉琪, 卢邦春
    2023 (3):  308-313.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3.03.006

    摘要 ( 530 )   HTML ( 25 )   PDF(1279KB) ( 822 )  

    目的·评价产后1年内盆底肌训练(Kegel训练)对产妇盆底功能康复的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1—4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产后6周检查有不同程度尿失禁和/或盆腔器官脱垂的阴道分娩初产妇,分为锻炼组(147例)和对照组(194例)。锻炼组于产后6周开始进行Kegel训练,对照组进行一般的产后健康教育。在产后6周及产后1年,对2组产妇进行一般情况问卷及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nternational Consultation Incontinence Questionnaire-UI Short Form,ICIQ-SF)调查,并进行盆底肌力测定和分级(盆底肌力分级>Ⅲ级表明肌力正常);根据盆腔器官脱垂分度法(pelvic organ prolapsed quantitation,POP-Q)定量评估脱垂程度。比较2组产妇的盆底肌力分级、尿失禁评分以及盆底器官脱垂情况,评价盆底肌训练的效果。结果·随访至产后1年,锻炼组和对照组失访数分别为20例和28例。锻炼组产后1年盆底肌力正常的比例显著高于产后6周(56.0% vs 34.7%,P=0.000),尿失禁发生率显著低于产后6周(25.2% vs 36.7%,P=0.040)。对照组产后1年盆底肌力正常的比例显著高于产后6周(43.4% vs 32.5%,P=0.033),尿失禁发生率显著低于产后6周(17.5% vs 28.9%,P=0.011)。产后1年,锻炼组盆底肌力正常的比例高于对照组(56.0% vs 43.4%,P=0.033),盆底肌力好转率高于对照组(50.4% vs 35.5%,P=0.011)。盆腔器官脱垂程度改善率和尿失禁好转率在锻炼组和对照组之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进行盆底肌训练可提高盆底肌力,但对改善产妇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并不明显;产后1年产妇尿失禁和盆底肌力均有改善,表明盆底肌有自行恢复的机制,但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尿酮体持续阳性对母婴临床结局的影响
    张越, 瞿蕾, 谷沁, 朱亦清, 马莉莹, 孙文广
    2023 (3):  314-319.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3.03.007

    摘要 ( 284 )   HTML ( 12 )   PDF(1566KB) ( 446 )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孕妇尿酮体持续阳性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营养门诊就诊并于该院分娩的168例GDM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产检尿酮体的检测结果,将其分为酮体阳性组(56例,孕妇确诊GDM后出现3次及以上产检尿酮体阳性)和酮体阴性组(112例,孕妇确诊GDM后产检尿酮体持续阴性)。收集孕妇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测指标)和孕妇及其新生儿的临床结局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组孕妇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测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中孕前体质量指数、确诊GDM前的体质量变化、糖尿病家族史、GDM史、孕早期的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孕中期的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对尿酮体的生成均无影响。孕妇临床结局指标分析的结果显示,确诊GDM后的体质量变化(P=0.000;RR=6.000,95% CI 1.251~28.777)、确诊GDM后的体质量增长速率(P=0.000;RR=1.829,95% CI 1.132~2.953)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新生儿临床结局指标分析的结果显示,新生儿住院率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3;RR=2.167,95% CI 1.059~4.434);其中,酮体阳性组新生儿有4例不良事件发生,酮体阴性组则无此类不良事件。结论·GDM孕妇尿酮体持续阳性可能会增加其体质量增长不足和新生儿住院的风险,建议临床及时发现并干预。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 循证医学
    放疗对行化疗和手术的直肠癌患者的效果分析:一项基于SEER数据库的回顾性研究
    王安君, 刘宁宁
    2023 (3):  320-332.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3.03.008

    摘要 ( 279 )   HTML ( 12 )   PDF(3083KB) ( 449 )  

    目的·利用美国癌症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Surveillance,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SEER)数据库评估新辅助放射治疗(放疗)和辅助放疗对行化学治疗(化疗)和手术的直肠癌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纳入SEER数据库2005—2015年经病理确诊为直肠癌,并接受化疗和手术治疗的患者;排除尸检或仅死亡证明为直肠癌、无随访时间和临床资料不全的患者。将所有患者分为新辅助放疗联合手术组(RT+S组)、手术治疗组(S组)和手术联合辅助放疗组(S+RT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以1∶1的比例匹配各组纳入对象,采用受限平均生存时间(restricted mean survival time,RMST)估计直肠癌患者5年和10年内平均生存期,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确定新辅助放疗和辅助放疗对直肠癌患者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肿瘤特异性生存期(cancer specific survival,CSS)的影响,通过对患者进行分层分析确定新辅助放疗和辅助放疗的具体获益人群。结果·2005—2015年,共纳入8 975例接受化疗和手术的直肠癌患者;其中S组1 079例,RT+S组5 991例,S+RT组1 905例。经PSM后,各组临床基础特征均衡可比。PSM后,与S组相比,RT+S组患者5年和10年的预后均显著改善(均P=0.000),而S+RT组患者仅5年预后显著改善(均P<0.05),10年预后改善不明显(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新辅助放疗是患者OS和CSS的独立保护因素(均P=0.000),而辅助放疗并不是(均P>0.05)。亚组分析显示:新辅助放疗对于年龄<50岁、肿瘤分化程度高、肿瘤直径≤30 mm或TNM分期Ⅰ~Ⅲ期患者OS和CSS没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均P>0.05);而辅助放疗对于肿瘤低分化/未分化、肿瘤直径>50 mm或TNM分期Ⅳ期的患者OS和CSS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均P<0.05)。结论·对于行化疗和手术的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放疗有明显的生存获益,但可能不适用于年龄<50岁、肿瘤分化程度高、肿瘤直径≤30 mm或TNM分期Ⅰ~Ⅲ期的患者;而肿瘤低分化/未分化、肿瘤直径>50 mm或TNM分期Ⅳ期的患者可能从辅助放疗中获益。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青年癌症生存者重返工作干预方案的系统评价
    张媛媛, 吴安琪, 吴捷, 朱雅琪, 李梦瑶, 闫德修, 章雅青, 侯黎莉
    2023 (3):  333-341.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3.03.009

    摘要 ( 263 )   HTML ( 14 )   PDF(1743KB) ( 795 )  

    目的·系统评价中青年癌症生存者重返工作(return-to-work)干预方案的应用情况及其在改善癌症生存者工作相关结局中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等8个电子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到2022年8月2日,纳入重返工作干预方案对癌症生存者工作相关结局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和类实验研究。由2名研究者一组独立对文献进行筛选、资料提取,并采用JBI(Joanna Briggs Institute)文献真实性评价工具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共纳入13篇原始研究,涉及11套重返工作干预方案,含2 045例癌症生存者;其中7项为RCT研究。系统评价结果显示,有10项干预方案为多学科干预,干预内容包含疾病/心理健康教育、小组讨论、物理康复、工作能力锻炼、多学科团队会议和咨询等模块,其中3项干预方案还将雇主纳入支持方案中。干预持续时间从7 d到1年不等。纳入的干预方案中有8项以重返工作率作为主要结局指标,但仅3项报道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其中2项为未设置对照组的类实验研究设计;纳入的干预方案在重返工作时长、工作改变情况、工作能力、工作意义等工作相关结局指标上并未呈现较明确的积极效果。结论·癌症生存者重返工作干预方案的内容、形式、强度、频次差异较大,且干预对工作相关结局的效果尚不明确。国内在该领域的干预研究仍待开发和探索,研究者应进一步挖掘癌症生存者重返工作的影响机制,并基于此制定多学科协作的干预方案来帮助中青年癌症生存者重返工作,回归社会。此外,受研究质量和干预方案异质性的限制,上述结论仍需更多高质量的原始研究做进一步验证。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 技术与方法
    数字地形分析方法在大脑皮层形态研究中的应用
    杨子豪, 陈楠, 林偲蔚
    2023 (3):  342-349.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3.03.010

    摘要 ( 273 )   HTML ( 15 )   PDF(3048KB) ( 287 )  

    目的·为大脑皮层表面形态的表达和定量描述提出一种基于地学的理论方法。方法·从阿尔茨海默病神经成像倡议(Alzheimer′s Disease Neuroimaging Initiative,ADNI)数据库下载85个正常认知(normal cognition,NC)样本和84个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样本作为研究对象,使用SPM 12软件包,提取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影像的大脑皮层数据。将起伏的大脑皮层影像映射为三维重建后的点云数据,并根据数字地形分析的理论方法,进一步构建大脑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实现对大脑皮层形态的数字化表达。引入地学中的粗糙度、起伏度、高程等地形因子指标,用于定量描述大脑皮层的形态特征。以年龄为协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再分别根据性别分组,以NC组与AD组为变量;根据地形因子分组,以左右半脑为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揭示大脑皮层形态的变化规律。结果·大脑皮层粗糙度、起伏度与皮层厚度数值随年龄增长呈线性分布,且AD组与NC组各指标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男性和女性的粗糙度和起伏度指标均表现出AD组大于NC组(均P<0.05),皮层厚度表现出AD组小于NC组(P=0.000),高程则只在女性中具备组间差异(P=0.043);NC组的左半脑粗糙度、起伏度与高程数值均大于右半脑(均P<0.05),AD则只在高程指标中具备组间差异(P=0.000)。结论·地形因子指标能够显著区分AD与NC患者间大脑皮层的差异,并且在以年龄、性别和左右半脑作为变量时,有较好的区分表现,有望为医学量化大脑皮层形态提供辅助手段。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腓骨肌萎缩症合并小脑性共济失调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
    朱啸巍, 钟平, 曹立, 栾兴华
    2023 (3):  350-357.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3.03.011

    摘要 ( 301 )   HTML ( 22 )   PDF(2233KB) ( 477 )  

    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CMT)是一组以周围神经病变为主的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进行性对称性肢体远端无力、萎缩、感觉障碍和腱反射减退或消失。根据神经电生理表现和病理特点,CMT可分为以脱髓鞘为主的CMT1型和轴索病变为主的CMT2型。除了周围神经系统病变外,CMT部分表型可同时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或其他脏器;其中小脑系统受累的CMT患者同时合并小脑性共济失调,可见于神经丝蛋白轻链(neurofilament light chain,NEFL)基因突变所致的CMT1F型和CMT2E型,MORC家族CW型锌指结构蛋白2(MORC family CW-type zinc finger 2,MORC2)基因突变所致的CMT2Z型,溶质载体家族25成员46(solute carrier family 25 member 46,SLC25A46)基因突变所致的伴视神经萎缩的CMT6B型,以及多核苷酸激酶3′-磷酸酶(polynucleotide kinase 3′-phosphatase,PNKP)基因突变所致的CMT2B2型等。近年来,CMT重叠表型成为研究的热点,其中CMT合并小脑性共济失调具有高度临床异质性和遗传异质性,临床上易发生误诊。该文就合并小脑性共济失调的CMT表型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进行综述,旨在为该类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神经损伤诱导蛋白1的生理功能及其在相关疾病中的作用
    吴昭瑜, 许之珏, 蒲蕻吉, 王新, 陆信武
    2023 (3):  358-364.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3.03.012

    摘要 ( 746 )   HTML ( 31 )   PDF(1310KB) ( 862 )  

    神经损伤诱导蛋白1(nerve injury-induced protein 1,NINJ1)是一种位于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包含1个胞外黏附结构域和2个跨膜结构域。NINJ1因最初在受损神经末梢中被发现而得名,其在多种组织和细胞中均有表达,在上皮细胞和髓系细胞中高表达。NINJ1能够促进受损神经纤维中施万细胞前体和多能性周细胞向施万细胞定向分化,从而调节神经修复和髓鞘再生。在糖尿病引发的周围神经及血管损伤中,NINJ1不仅能够促进神经损伤恢复,还能通过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 1,ANG1)/酪氨酸激酶受体tie-2(tyrosine-protein kinase receptor tie-2,TIE2)信号通路调控海绵体血管新生。NINJ1还参与调控玻璃体血管网成熟,这与周细胞ANG1以及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 2,ANG2)比例变化相关。NINJ1主要通过胞外黏附结构域介导髓系细胞跨内皮迁移,从而加重中枢神经系统炎症;但其经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剪切后的片段能够抑制巨噬细胞炎性活化,其模拟肽有望用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除调控细胞炎性表型外,NINJ1主动介导质膜破裂,调控炎症细胞程序性死亡,进而参与宿主抵御外源性感染过程。此外,NINJ1在多种肿瘤组织中表达上调,其与抑癌蛋白P53形成相互调控的闭环,介导肿瘤的生长及转移。该文总结了NINJ1的生理功能及其在多种病理过程中发挥的关键调控作用,并探讨了其在免疫调节和组织再生中的潜在价值,以期为损伤、炎症、肿瘤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铁死亡调控在肝脏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陈晨, 程卓安, 王存, 夏强
    2023 (3):  365-373.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3.03.013

    摘要 ( 492 )   HTML ( 32 )   PDF(1578KB) ( 882 )  

    铁死亡是由于脂质活性氧自由基累积造成的细胞死亡,以铁依赖的脂质双分子层氧化性损伤为特征。铁积累和脂质过氧化是铁死亡过程中的关键标志。铁稳态、氧化还原稳态、脂质合成等过程失调可影响铁死亡。目前已报道铁死亡的主要调控轴包括胱氨酸/谷氨酸转运体(System Xc-)-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轴、辅酶Q10(coenzyme Q10,CoQ10)-铁死亡抑制蛋白(ferroptosis suppressor protein 1,FSP1)-泛醇轴、GTP环化水解酶1(GTP cyclohydrolase 1,GCH1)-四氢生物蝶呤(tetrahydrobiopterin,BH4)-二氢叶酸还原酶(dihydrofolate reductase,DHFR)-磷脂轴、二氢乳清酸脱氢酶(dehydrogenase,DHODH)-泛醇轴等。铁死亡被视为重要的细胞死亡形式,在肝细胞癌、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脏代谢病等多种疾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清晰阐释铁死亡的分子机制可为上述肝脏疾病的治疗提供潜在靶点。因此,该综述主要概括和探讨铁死亡的分子特征、相关生物学过程、调控途径,以及调控铁死亡在肝脏疾病治疗中的研究现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乳酰化修饰在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葛玲玲, 黄洪军, 罗艳
    2023 (3):  374-379.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3.03.014

    摘要 ( 2698 )   HTML ( 118 )   PDF(1230KB) ( 2592 )  

    乳酸是细胞呼吸的产物。葡萄糖进入细胞后,在己糖激酶等的催化作用下通过糖酵解代谢成丙酮酸。当细胞氧供充足时,丙酮酸通过线粒体基质中的丙酮酸脱氢酶转化为乙酰辅酶A参与三羧酸循环,为细胞提供必需的能量。当细胞缺氧时,丙酮酸由胞质中的乳酸脱氢酶催化生成乳酸。乳酸不仅为线粒体呼吸提供能量源,还通过自分泌、旁分泌和内分泌等形式在炎症反应、创伤修复、记忆形成和神经保护以及肿瘤生长和转移等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影响疾病发展和预后。表观遗传修饰是通过修饰酶共价添加或水解组蛋白和DNA结构中的功能基团以调节基因复制、转录和翻译等过程,影响细胞生物学效应。组蛋白是真核生物染色体的基本结构蛋白,其翻译后修饰诸如甲基化、乙酰化等影响其与DNA双链的亲和性,改变染色质结构,广泛参与基因的表达调控。最新研究发现组蛋白上可以发生乳酰化修饰,即通过对组蛋白上的赖氨酸残基添加乳酸基团,使其作为一种全新的表观遗传修饰发挥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乳酰化修饰也被证明广泛发生在非组蛋白上。乳酰化修饰的发现扩大了对乳酸参与疾病病理机制的认识。该文主要综述了乳酰化修饰在肿瘤、炎性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和机制,以期为相关疾病的研究与诊疗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面体框架核酸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谢莎莎, 吕叶辉, 林涧
    2023 (3):  380-384.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3.03.015

    摘要 ( 1146 )   HTML ( 51 )   PDF(1502KB) ( 2032 )  

    自1982年由Seeman首次提出后,DNA纳米结构的开发逐渐完善,其相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近年来,作为3D DNA纳米结构材料的代表,四面体框架核酸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编辑性、高稳定性及易制备性等优势,在生物传感器、肿瘤治疗、抗原检测、再生医学等前沿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该文简述了四面体框架核酸的相关概念,并从治疗应用的角度总结了四面体框架核酸在以下领域的应用与研究进展:① 生物载体与肿瘤给药,如构建新型自组装复合体改善游离药物药效、搭载小分子RNA减缓癌症进程、自组装复合体精准靶向治疗等。② 调节炎症与免疫应答,如降低炎性因子、治疗炎症性疾病、预防糖尿病、作为免疫调节剂等。③ 促进组织再生,如促进干细胞增殖和分化、促进周围神经再生、通过血管新生促进创面修复等。该综述对四面体框架核酸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在分析现有研究不足的基础上展望了其应用前景,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侵入性影像学技术在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
    刘辰骏, 尹博浩, 孙辉, 张伟
    2023 (3):  385-390.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3.03.016

    摘要 ( 238 )   HTML ( 26 )   PDF(1235KB) ( 410 )  

    早期筛查并及时治疗能够有效地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高效准确的影像学技术是其关键。相比于骨活检、灌注成像等侵入性手段,非侵入性影像学技术往往在临床活动推广应用中受到的阻力更小。尽管双能X射线吸收法已经被确定为骨质疏松症诊断的最主要方法,但是它的效能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而相对有限,难以完全反映骨组织的真实状况。近年来影像学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定量超声等影像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可提供更全面更详尽的骨密度和骨结构信息,为早期筛查诊断、治疗方案设计和疗效预后监测奠定基础。随着医学与计算机科学交织密切,人工智能已经能够协助处理骨质疏松症相关的图像,甚至可以独立进行影像学分析,使得对大样本影像数据库进行疾病筛查成为可能。合理应用上述影像学技术将会极大地减轻骨质疏松症造成的经济和社会负担。该文就非侵入性影像学技术在骨质疏松症方面的技术特点和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短篇论著
    膈面肝肿瘤腹腔镜超声引导消融治疗体会
    张寅, 吴贤, 谢炳銮, 王奕
    2023 (3):  391-396.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3.03.017

    摘要 ( 290 )   HTML ( 28 )   PDF(3176KB) ( 265 )  

    目的·探讨膈面肝肿瘤腹腔镜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具体的使用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2021年4月于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州中医院接受腹腔镜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的13例膈面肝肿瘤病例。腹腔镜下观察腹腔内有无转移,根据需要离断镰状韧带、冠状韧带、三角韧带,在肝脏膈顶裸区或脏面填塞纱布垫。腹腔镜超声扫查肝脏,确定肿瘤位置及有无新发肿瘤,同时活检后使用超声造影剂对肿瘤多点多角度消融,在退针过程中腹腔镜直视观察有无出血,并行针道消融。消融后再次超声造影,必要予时追加消融。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比较术前、术后的血生化指标、白细胞水平以及术后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表现。结果·13例患者均成功施行腹腔镜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所有患者围手术期均未出现膈肌损伤、心率失常、肺炎、气胸、大出血、胆瘘、肠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前白细胞[(4.9±1.0)×109个/L]和术后第2日白细胞[(8.7±2.5)×109个/L]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前谷丙转氨酶[15.0(22.0,77.5)U/L]和术后第2日谷丙转氨酶[69.0(135.0,371.0)U/L]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术后1月复查MRI增强证实,病灶完全坏死率达100%。结论·腹腔镜超声引导下肝肿瘤消融,首先是在腹腔镜下进行的手术,通过建立气腹、离断韧带、纱布隔离等方法使肝脏周围形成一个安全的隔离带;然后在腹腔镜超声探头的直视下对膈面肝肿瘤进行消融,以提供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