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目录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24 Vol.44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肝细胞癌相关的核编码线粒体基因及临床信息的综合预后模型
    克德尔亚·艾山江, 傅怡, 赖冬林, 邬海龙, 龚伟
    2024, 44 (1): 1-12.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1.001

    摘要552)   HTML41)    PDF(pc) (3051KB)(2170)    收藏

    目的·建立一个基于线粒体基因和临床信息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的预后模型。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下载369例HCC患者和50例肝脏正常对照的基因表达谱和临床数据。核编码的线粒体基因(nuclear encoded mitochondrial gene,NEMG)从MitoCarta3.0数据库获得。使用“DEseq2”R包和单变量Cox分析选择与HCC患者OS相关并参与氧化磷酸化、三羧酸循环和细胞凋亡通路的NEMG[(泛素细胞色素C还原酶铰链蛋白(ubiquinol cytochrome C reductase hinge protein,UQCRH腺苷三磷酸柠檬酸裂解酶(ATP citrate lyase,ACLY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2(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kinase 2,PCK2Bcl-2同源拮抗剂1(Bcl-2 homologous antagonist/killer 1,BAK1Bcl-2相关X蛋白(Bcl-2-associated X protein,BAX)和Bcl-2/腺病毒E1B相互作用蛋白3样(Bcl-2/adenovirus E1B interacting protein 3-like,BNIP3L)]。应用多变量Cox回归来确定HCC OS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一个基于独立危险因素(6个NEMG风险特征和TNM分期)的综合预后模型和预后列线图,计算中位预后评分。以中位预后评分作为分界点,将HCC患者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进行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并进行对数秩检验来评估低风险组和高风险组患者OS的差异。使用“timeROC”软件包计算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用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下载HCC队列(GSE14520)验证综合预后模型对1、3、5年OS的预测性能。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在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34例HCC临床样本中验证6-NEMG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ROC分析结果显示,与仅6-NEMG风险特征(1、3、5年AUC分别为0.77、0.66、0.65)或仅TNM分期(1、3、5年AUC分别为0.66、0.67、0.63)相比,该综合预后模型对1年(AUC,0.78)、3年(AUC,0.73)和5年(AUC,0.69)HCC OS显示出更好的预测性能。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高风险组患者的OS明显比低风险组差(P=0.001)。此外,在GEO外部队列中发现该预后模型的预测性能较好(1、3、5年AUC分别为0.67、0.66、0.74),高、低风险组患者的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TCGA数据的结果一致。在临床HCC队列中,与癌旁肝脏组织相比,除BNIP3L外,其他5个NEMG在肿瘤组织的表达水平上调或者下调。相关性分析显示,在GSE14520与临床HCC队列中预后评分与HCC肿瘤的大小和数量呈正相关。结论·构建并验证了一个将6-NEMG风险特征与TNM分期相结合的HCC预后预测模型。该模型可能有助于HCC患者的预后预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A-PRF促进兔膝关节骨软骨损伤愈合的观察
    朱泽宇, 吕成奇, 刘旭凌, 陈昱璐, 邹德荣, 陆家瑜
    2024, 44 (1): 13-22.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1.002

    摘要298)   HTML28)    PDF(pc) (4234KB)(401)    收藏

    目的·探讨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 (advanced platelet-rich fibrin,A-PRF)在骨软骨再生中的作用。方法·获取新西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和膝关节软骨细胞;通过低速离心兔心脏血液获得A-PRF。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A-PRF的组织学结构;ELISA法检测A-PRF中生长因子,包括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释放;采用活/死细胞双染法及MTT法检测A-PRF对兔BMSCs细胞毒性及增殖情况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A-PRF对兔BMSCs Ⅱ型胶原蛋白、聚集蛋白聚糖、碱性磷酸酶(ALP)和骨钙素(OCN)基因表达的影响;使用transwell小室测定A-PRF对于兔BMSCs以及软骨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建立兔膝关节骨软骨缺损模型,将18只兔随机分为3组:A-PRF组(n=6)在缺损处植入A-PRF;A-PRF+BMSCs组(n=6)植入接种兔BMSCs的A-PRF;对照组(n=6)不进行植入操作。术后12周处死兔,采用苏木精-伊红(H-E)、甲苯胺蓝和番红O-固绿染色进行膝关节标本的组织学观察,并根据膝关节的表面形态学与组织学情况,采用国际软骨修复协会(International Cartilage Repair Society,ICRS)评分系统进行宏观与组织学评分。结果·A-PRF具有松散的网络结构,可以缓慢释放生长因子。加入A-PRF后,未观察到其对兔BMSCs具有细胞毒性;在加入A-PRF后24、48和72 h,BMSCs的增殖能力均明显升高(均P<0.05),成软骨相关基因Ⅱ型胶原蛋白、聚集蛋白聚糖,以及成骨相关基因ALPOCN均显著上调(均P<0.05)。加入A-PRF后,兔BMSCs与软骨细胞的迁移能力均显著增强(均P<0.05),且兔BMSCs的迁移能力显著高于软骨细胞(P=0.025)。在兔膝关节缺损模型中,观察关节表面形态,可见A-PRF组和A-PRF+BMSCs组缺损均基本恢复,而对照组仅有软组织覆盖。在ICRS宏观评分方面,A-PRF组与A-PRF+BMSCs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2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组织学观察显示,A-PRF组和A-PRF+BMSCs组均产生骨软骨修复,但A-PRF组软骨更加成熟,对照组则形成纤维修复。在ICRS组织学评分方面,A-PRF组与A-PRF+BMSCs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2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自体A-PRF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促进BMSCs增殖的能力,在体外和体内均可促进软骨和软骨下骨的修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黏附性G蛋白偶联受体F1在胰腺导管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促进癌症进展的机制研究
    陈溯源, 木司塔巴·木台力甫, 李冬雪, 张志刚
    2024, 44 (1): 23-34.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1.003

    摘要339)   HTML37)    PDF(pc) (5561KB)(1683)    收藏

    目的·分析黏附性G蛋白偶联受体F1(adhesion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F1,ADGRF1)在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发生及发展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探究ADGRF1对PDAC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及促进PDAC进展的潜在分子机制。方法·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和基因表达综合(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分析ADGRF1在正常胰腺组织及PDAC组织中的mRNA水平表达。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ADGRF1在正常胰腺导管上皮细胞hTERT-HPNE及多种PDAC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 staining,IHC)检测PDAC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ADGRF1的表达差异。转染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敲低ADGRF1后,通过CCK8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PDAC细胞AsPC-1、SW1990增殖能力的变化。构建稳定过表达ADGRF1的Patu8988细胞,通过CCK8实验检测过表达ADGRF1引起的PDAC细胞增殖变化。利用RNA测序(RNA-sequence,RNA-seq)、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和免疫浸润分析预测与ADGRF1促进PDAC癌症进展相关的信号通路。结果·TCGA数据库和GEO数据库的分析结果显示ADGRF1 mRNA在PDAC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胰腺组织(均P=0.000)。q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hTERT-HPNE细胞相比,多种PDAC细胞中ADGRF1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有所上调(均P<0.05)。IHC结果显示ADGRF1在PDAC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也高于癌旁组织。此外,下调ADGRF1能够抑制PDAC细胞AsPC-1、SW1990的增殖能力;而过表达ADGRF1则促进Patu8988细胞的增殖能力(均P<0.05)。RNA-seq、GSEA富集分析和免疫浸润的结果显示,ADGRF1的表达与干扰素α(interferon-α,IFN-α)、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κB,NF-κB)等信号通路有关。结论·ADGRF1在PDAC细胞和组织中高表达,促进PDAC细胞的增殖,其机制可能与多个免疫相关信号通路有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氧化纳米铈清除活性氧改善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疾病活动度的研究
    卢雨涵, 石亚红, 龙满美, 王子, 吴颖为
    2024, 44 (1): 35-42.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1.004

    摘要489)   HTML21)    PDF(pc) (3448KB)(2042)    收藏

    目的·探究氧化纳米铈-聚乙二醇(ceria nanoparticles-polyethylene glycol,CeNP-PEG)清除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改善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phate sodium,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疾病活动度的效果。方法·首先应用醋酸铈的水合物、油胺与二甲苯等合成氧化纳米铈,经聚乙二醇-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mPEG-DPSE)修饰并提纯后得到纯化的CeNP-PEG。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和动态光散射(dynamic light scattering,DLS)观察测定CeNP-PEG粒径和zeta电位等。体外培养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并诱导成为促炎表型(M1表型)。采用0.5 μg/mL和1.0 μg/mL CeNP-PEG分别处理M1表型巨噬细胞后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s-κB,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构建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模型并在造模期间予以尾静脉注射CeNP-PEG(1.0 mg/mL)3次,同时监测正常对照组(Normal组)、模型组(DSS组)和CeNP-PEG治疗组小鼠体质量、粪便性状与便血次数等,计算肠道炎症的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应用二氢乙啶(dihydroethidine,DHE)染色法检测小鼠肠道组织的ROS水平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检测肠道组织炎症细胞因子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等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TEM和DLS结果显示合成的CeNP-PEG水合粒径为(6.96±0.27)nm,平均zeta电位为(-6.02±1.31)mV。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促炎表型巨噬细胞较对照组细胞p-P65表达增多,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NF-κB inhibitor-α,IκB-α)表达减少,经不同浓度CeNP-PEG干预后p-P65和IκB-α表达又趋于恢复。在小鼠结肠炎模型中,CeNP-PEG治疗组小鼠较DSS组体质量减轻更少(P=0.000),DAI评分更低(P=0.000)。肠道组织RT-qPCR结果显示,DSS组小鼠的Ifn-γIl-1βIl-6Tnf-α的mRNA水平较Normal组显著上调(均P=0.000),CeNP-PEG治疗后均显著回落。DHE染色结果显示,DSS组肠道组织的荧光强度较Normal组显著增强,CeNP-PEG治疗后荧光强度减弱。结论·CeNP-PEG可抑制肠道炎症因子的表达及促炎巨噬细胞NF-κB炎症通路的活化,消除肠道ROS,改善肠道炎症微环境并缓解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的疾病活动度。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3D打印导板在上颌骨前段牵引成骨中的应用及精度测量
    万腾, 姜腾飞, 朱敏, 王旭东
    2024, 44 (1): 43-49.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1.005

    摘要271)   HTML16)    PDF(pc) (3405KB)(523)    收藏

    目的·评估上颌骨前段牵引成骨(anterior maxillary segmental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AMSDO)在治疗唇腭裂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中的作用以及3D打印导板在截骨中的精度。方法·收集12例接受了AMSDO治疗的唇腭裂患者的病例资料。手术前在患者的三维模型上进行虚拟手术,并通过3D打印将患者的截骨线制成牙支持式导板。术前(T0)、巩固期结束(T1)以及巩固期后6个月(T2)进行头影测量以评估AMSDO的效果及稳定性。导板的精度通过术后即刻CT与术前设计CT进行叠加,并通过计算位置和角度误差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了牵引治疗,没有发生严重的并发症。SNA(S-N-A角)和覆盖从T0到T1以及T0到T2都发生了显著的改变。ANB(A-N-B角)、面部突度、硬腭长度都发生了变化,但是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SNB(S-N-B角)基本没有发生变化。从T1到T2,所有的参数都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导板截骨精度在矢状向的线性均方根误差为0.90 mm,角度均方根误差为5.07°。结论·AMSDO是治疗唇腭裂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的一种有效方法。3D打印的截骨导板具有良好的精度,在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同时降低了手术的难度。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孕妇肠道、阴道菌群和新生儿胎粪、胎皮脂菌群的相关性研究
    马锦倩, 范翩翩, 郑涛, 张琳, 陈远志, 申剑, 欧阳凤秀
    2024, 44 (1): 50-63.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1.006

    摘要332)   HTML22)    PDF(pc) (4611KB)(1618)    收藏

    目的·分析母亲孕晚期肠道菌群、阴道菌群、新生儿胎粪及胎皮脂菌群的多样性及菌群构成,比较其异同及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招募2018年8月—1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分娩的11对母婴,采集母亲孕晚期粪便样本、阴道拭子及新生儿胎粪;招募2018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分娩的14名新生儿,采集额部、腋窝、腹股沟部位的胎皮脂及胎粪样本。所有孕妇均为阴道自然分娩。采用16S rRNA基因V3~V4区测序进行微生物检测,分析11对母婴中母亲的肠道菌群、阴道菌群和新生儿的胎粪菌群,以及14名新生儿的胎皮脂菌群和胎粪菌群的多样性、菌群构成,分析异同及相关性。结果·母亲肠道菌群的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数、Ace指数、Chao1指数、Shannon指数均高于阴道菌群和新生儿胎粪菌群;新生儿3个部位胎皮脂菌群的Ace指数和Chao1指数均显著高于胎粪菌群(均P<0.01)。母亲肠道菌群、阴道菌群和新生儿胎粪菌群β多样性存在差异(P<0.01);新生儿额部、腋窝和腹股沟3个部位胎皮脂菌群的β多样性相似,但与胎粪菌群存在差异(P<0.01)。在门水平上,母亲肠道菌群优势菌主要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52.76%)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41.67%),阴道菌群优势菌为厚壁菌门(74.36%)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21.25%),胎皮脂菌群的优势菌为厚壁菌门(84.22%)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8.80%),新生儿胎粪菌群在2个批次样本中优势菌均为变形菌门(分别占81.11%和88.72%)。在属水平上,母亲肠道菌群的优势菌为拟杆菌属(Bacteroides,35.42%)和栖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10.12%),阴道菌群的优势菌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69.10%)和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11.30%),胎皮脂菌群的优势菌为乳杆菌属(79.81%)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3.23%),胎粪菌群的优势菌在2个批次样本中均为埃希菌属(Escherichia,分别占55.21%和31.18%)。结论·母亲孕晚期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高于阴道菌群和新生儿胎粪菌群,新生儿胎皮脂菌群α多样性高于胎粪菌群。厚壁菌门在母亲孕晚期肠道菌群、阴道菌群及新生儿胎皮脂菌群中均为优势菌,乳杆菌属在母亲阴道菌群及新生儿胎皮脂菌群中均为优势菌,胎粪菌群以变形菌门和埃希菌属较多。新生儿不同身体部位的胎皮脂菌群结构相似,但与胎粪菌群存在差异。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甲状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基因突变谱及预后分析
    杜沚珊, 王玥, 石子旸, 施晴, 易红梅, 董磊, 王黎, 程澍, 许彭鹏, 赵维莅
    2024, 44 (1): 64-71.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1.007

    摘要489)   HTML23)    PDF(pc) (2159KB)(748)    收藏

    目的·探究甲状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临床病理特征、基因突变谱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1月—2021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66例初次诊断为甲状腺DLBCL患者[原发甲状腺DLBCL 23例(34.8%),继发甲状腺DLBCL 43例(65.2%)]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生存和预后因素分析。其中40例甲状腺DLBCL患者进行了靶向测序(55个淋巴瘤相关基因)以评估基因突变情况。结果·继发甲状腺DLBCL患者Ann Arbor分期Ⅲ~Ⅳ期(P=0.000)、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升高(P=0.043)、结外器官受累数目≥2个(P=0.000)、非生发中心来源(non-GCB)(P=0.030)、MYC和BCL2蛋白双表达(double expression,DE)(P=0.026)、国际预后指数3~5分(P=0.000)的比例高于原发甲状腺DLBCL患者,其接受甲状腺手术切除的比例(P=0.012)低于原发甲状腺DLBCL患者。原发甲状腺DLBCL患者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率高于继发患者(P=0.039)。55例患者(83%)接受以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及泼尼松(R-CHOP)为基础的一线治疗方案,其中原发甲状腺DLBCL患者预期5年无进展生存(progress free survive,PFS)率95.0%,高于继发患者的49.7%(P=0.010)。单因素分析显示:Ann Arbor Ⅲ~Ⅳ期(HR=4.411,95%CI 1.373~14.170)、LDH升高(HR=5.500,95%CI 1.519~19.911)、non-GCB(HR=5.291,95%CI 1.667~16.788)、DE(HR=6.178,95%CI 1.813~21.058)是甲状腺DLBCL患者PFS的不良预后因素;Ann Arbor Ⅲ~Ⅳ期(HR=7.088,95%CI 0.827~60.717)、LDH升高(HR=6.982,95%CI 0.809~60.266)、DE(HR=18.079,95%CI 1.837~177.923)是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时间的不良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Ann Arbor Ⅲ~Ⅳ期(HR=4.693,95%CI 1.218~18.081)和LDH升高(HR=5.058,95%CI 1.166~21.941)是甲状腺DLBCL患者PF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靶向测序结果显示,TET2n=14,35%)、KMT2Dn=13,32%)、TP53n=11,28%)、GNA13n=10,25%)、KMT2Cn=9,22%)突变频率>20%,且TP53突变是甲状腺DLBCL患者PFS的不良预后因素(P=0.000)。结论·原发甲状腺DLBCL生存情况优于继发甲状腺DLBCL。Ann Arbor Ⅲ~Ⅳ期、LDH升高、non-GCB、DE(MYC和BCL2)是影响甲状腺DLBCL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TET2、KMT2D、TP53、GNA13、KMT2C是甲状腺DLBCL中常见的高突变基因,TP53突变的患者预后不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冠心病患者体成分与心肺适能的相关性
    李阳, 马珺, 都屹泓, 许莉, 陈菡芬, 邱训涵, 姜萌, 卜军
    2024, 44 (1): 72-78.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1.008

    摘要278)   HTML18)    PDF(pc) (1929KB)(750)    收藏

    目的·探究冠心病患者体成分与心肺适能(cardiopulmonary fitness,CRF)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以及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在同一日接受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CPET)测定CRF,以及生物电阻抗分析(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BIA)测定身体成分。结果·共纳入冠心病患者191例、健康体检者188例。2组基线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冠心病患者CRF指标均显著降低(均P<0.05);在体成分指标中,冠心病组躯干肌肉质量(trunk muscle mass,TMM)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躯干脂肪质量(trunk fat mass,TFM)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冠心病组TMM(R=0.538)、下肢肌肉质量(lower limbs muscle mass,LMM)(R=0.754)、下肢脂肪质量(lower limbs fat mass,LFM)(R=0.593)与每千克体质量峰值摄氧量(VO2peak/kg)呈正相关(均P<0.01),TFM(R=-0.563)与VO2peak/kg呈负相关(P<0.01)。其余体成分指标与VO2peak/kg之间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依据VO2peak/kg将冠心病患者分为低CRF组、中CRF组和高CRF组,结果发现3组患者LMM、TMM、LFM、TFM之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年龄、性别、TMM、TFM、LMM、LFM均是冠心病患者VO2peak/kg的相关因素。冠心病患者的VO2peak/kg随着TMM、LMM、LFM的升高而升高,随着年龄和TFM的升高而下降,女性相比于男性患者VO2peak/kg更低。结论·冠心病患者的CRF显著低于健康人群,TFM更高,TMM更低;在冠心病患者中,CRF与TFM呈负相关,与TMM、LMM以及LFM呈正相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心脏磁共振短轴电影成像影像组学鉴别肥厚型心肌病与健康对照
    刘启明, 卢启帆, 柴烨子, 姜萌, 卜军
    2024, 44 (1): 79-86.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1.009

    摘要386)   HTML21)    PDF(pc) (2435KB)(392)    收藏

    目的·分析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患者与健康对照人群的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短轴电影(cine)成像影像组学特征差异,并对2类人群进行分类。方法·纳入2018年1月—2021年12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内科的HCM患者100例,以2∶1比例随机选取同时期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HC)50例,在放射科医师规范操作下完成CMR检查。通过CVI 42后处理软件完成对入组人员左心室心功能及形态学的测量与评估,主要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舒张末期左心室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和舒张末期左心室心肌质量(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mass,LVEDM)。并从CMR短轴电影成像中获取舒张末期心肌区域3D影像组学特征。分析影像组学特征在2类人群中的分布,并构建机器学习模型对2类人群进行分类。结果·共提取3D影像组学特征107个。在排除高度一致的特征后采用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模型进行5折交叉验证后,仍有11个系数非0的特征;利用K-best方法选择排序靠前的8个用于后续建模分析,其中4个特征在2组人群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后构建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用于判别2类人群。结果显示:单一特征模型(一阶:熵)最大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833(95%CI 0.695~0.968);多特征模型(SVM算法)最高准确率为83.3%,其对应的AUC为0.882(95%CI 0.705~0.980)。结论·HCM患者与HC人群在左心室功能和左心室形态上均有显著差异,同时3D心肌影像组学特征也有显著差异。尽管单一特征模型可以鉴别2类人群,但联合多特征构建的模型有更好的分类效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超重肥胖青少年认知功能的改变及其与血清FGF21水平的关系
    韩瑞, 吴倩, 刘丹, 程棣, 张盈, 倪嘉成, 康飘, 陈安然, 于淑洁, 方启晨, 李华婷
    2024, 44 (1): 87-97.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1.010

    摘要268)   HTML19)    PDF(pc) (2051KB)(831)    收藏

    目的·评估超重、肥胖青少年认知功能的改变,并探索认知功能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1,FGF21)的关联。方法·选取上海市某高级中学的175名青少年,根据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分为正常体型组(n=50)、超重组(n=50)和肥胖组(n=75)。收集并比较青少年的一般资料、人体测量学资料及实验室检测指标。采用Flanker任务(侧抑制任务)和n-back任务(倒数n项测试范式)行为学试验的正确率(accuracy,ACC)和反应时评估3组青少年的认知功能,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其血清FGF21水平。通过偏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评估青少年行为学试验表现与人体测量学资料、实验室检测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体型组相比,肥胖组青少年的收缩压、舒张压及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水平较高(均P<0.05)。在Flanker任务的一致或不一致性刺激条件下,任意2组青少年的ACC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正常体型组、超重组相比,肥胖组青少年的反应时均有延长(均P<0.05)。在n-back任务中,任意2组青少年的ACC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肥胖组青少年在1-back和2-back任务中的反应时较正常体型组、超重组更长(均P<0.05)。与正常体型组相比,肥胖组青少年血清FGF21水平较高(P=0.000)。偏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Flanker和n-back任务中青少年的反应时与其BMI、体脂肪量、腰围、腰臀比、FGF21水平等相关(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一步证实,BMI与青少年认知相关行为学任务中反应时延长相关(均P<0.05),且FGF21水平与2-back任务的ACC(P=0.000)、不一致性刺激的反应时(P=0.048)相关。结论·超重、肥胖青少年存在认知功能障碍,BMI、血清FGF21水平与该类青少年认知功能的改变相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基于临床检验指标建立肺腺癌患者浸润程度判别模型
    王梦菲, 杨守志, 乔永霞, 黄琳
    2024, 44 (1): 98-107.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1.011

    摘要407)   HTML29)    PDF(pc) (2318KB)(2714)    收藏

    目的·利用肿瘤标志物、凝血功能指标、血常规指标与生化指标等临床易得检验指标,建立非小细胞肺腺癌患者浸润程度的多因素判别模型。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收治的肺腺癌患者,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测肺腺癌患者浸润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并建立回归模型,同时引入人工智能算法构建判别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价模型对肺腺癌患者浸润程度的判别能力。结果·共纳入肺腺癌患者202例,分为浸润前病变组(59例)以及浸润性病变组(143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尿素、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白蛋白浓度是预测肺腺癌患者浸润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预测模型表达式为P=e X /(1+e X ),其中X=(0.534×尿素浓度)+(1.527×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1.916×白蛋白浓度)+6.373。机器学习结果显示,纳入尿素、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浓度、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前白蛋白、癌胚抗原(carcino embryonic antigen,CEA)6个指标时模型判别性能最佳。通过DeLong检验比较8种机器学习算法(分别基于岭回归、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神经网络、随机森林、k近邻、支持向量机、决策树和自适应增强算法)的判别性能,选择AUC最高的岭回归算法,预测模型AUC为0.744(95%CI 0.656~0.832),敏感度为70.8%,特异度为70.2%。结论·使用尿素、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浓度、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前白蛋白、CEA这6个指标建立综合判别模型,可有效预测肺腺癌患者肿瘤浸润程度,有望为临床肺腺癌分级判别和辅助治疗提供更精确的指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黄芪对甲状腺功能正常的桥本甲状腺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的影响
    李自云, 庄新娟, 季业, 田海荣, 殷峻
    2024, 44 (1): 108-115.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1.012

    摘要405)   HTML16)    PDF(pc) (1460KB)(1060)    收藏

    目的·探讨黄芪对甲状腺功能正常的桥本甲状腺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12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接受治疗且资料完整的甲状腺功能正常的桥本甲状腺炎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为干预组及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治疗方案为碘适宜状态饮食,干预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联合黄芪药液口服(150 mL/次,2次/d)治疗。连续治疗6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外周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细胞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IL-6、IL-10],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以及甲状腺功能及自身抗体、肝肾功能等指标的变化。观察黄芪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应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hyroid peroxidase antibody,TPOAb)变化幅度的影响因素。结果·最终纳入118例患者,每组各59例。治疗6个月后,干预组CD4+ T细胞比例,CD4+/CD8+比值,IL-2、TNF-α、IL-6、IL-10、hs-CRP、ESR、TPOAb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hyroglobulin antibody,TGAb)水平均较治疗前及其同期对照组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治疗后上述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应用黄芪、CD4+T细胞、CD4+/CD8+比值升高幅度及hs-CRP下降幅度均是TPOAb下降幅度的独立影响因素(β=-0.393,P=0.029;β=-0.513,P=0.010;β=-0.351,P=0.035;β=0.434,P=0.023)。结论·黄芪可改善甲状腺功能正常的桥本甲状腺炎患者CD4+T细胞、IL-2、TNF-α、IL-6、IL-10水平及CD4+/CD8+比值,且安全性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食管鳞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T1b患者再治疗策略分析
    朱开元, 苏瑜琛, 刘智超, 章宏, 李春光, 张杰, 李志刚
    2024, 44 (1): 116-123.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1.013

    摘要329)   HTML12)    PDF(pc) (1603KB)(376)    收藏

    目的·比较食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同步放射和化学治疗与单纯随访观察3种策略对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后T1b浅表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21年5月于上海市胸科医院治疗的经ESD术后病理证实为pT1b期的67例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ESD术后追加的治疗方式分为追加手术组(S组)、放化疗组(CRT组)和观察组(O组)。采用χ2检验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和病理信息。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比较3组患者的无病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DFS)和无复发生存期(recurrence free survival,RFS),并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DFS和RFS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67例患者中,S组23例,CRT组19例,O组25例。3组组间年龄(P=0.080)、性别(P=0.078)、肿瘤大小(P=0.485)、食管癌临床分段(P=0.655)、环周累及(P=0.310)、分化程度(P=0.084)、浸润深度(P=0.066)、淋巴脉管侵犯(P=0.27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经(42.6±16.7)个月的随访,共10例(14.9%)患者复发,其中6例(60%)为局部复发,2例(20%)为区域淋巴结转移,2例(20%)为远处转移;S组、CRT组、O组的中位复发时间分别为40.1、36.6、22.1个月,3年DFS分别为100%、89.5%和74.5%(P-trend=0.040)。多因素Cox分析显示,追加手术是改善RFS的独立保护性因素(HR=0.097,95%CI 0.010~0.956,P=0.046)。结论·对于浅表食管鳞癌ESD后证实为pT1b期的患者,追加手术可以显著减少远期复发可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铜蓝蛋白在脂质代谢稳态调控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江全鑫, 陈素贞, 刘军力
    2024, 44 (1): 124-130.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1.014

    摘要999)   HTML48)    PDF(pc) (2669KB)(1491)    收藏

    血浆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Cp)是肝脏分泌的重要蛋白质,在人体的铜离子分布和运输中扮演关键角色,并在维持铜离子稳态方面起重要作用。此外,Cp还是一种亚铁氧化酶,参与人体内铁离子的代谢。研究表明,Cp与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代谢相关疾病有密切关系。近来研究发现,Cp也参与脂质代谢的调控过程。脂质代谢平衡涉及体内脂质合成、脂肪水解、脂肪酸氧化、脂质运输和吸收等过程。脂质代谢紊乱会导致人体代谢紊乱和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Cp通过多种方式调控脂质代谢。一方面,它通过亚铁氧化酶活性参与调节氧化应激,即在铁代谢和氧化还原反应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它通过铜及含铜的代谢酶参与胆固醇、脂蛋白和脂肪酸等物质代谢过程的调控。因此,Cp通过影响铜或铁依赖性酶和相关通路在铜和铁的稳态中发挥作用进而调控脂质代谢。尽管已经发现Cp与脂质代谢密切关联的现象,但仍需要进一步研究Cp进行脂质代谢调控的确切机制。该综述总结了Cp在脂质代谢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以期为脂质代谢紊乱相关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代谢性疾病与嗅觉改变及其机制进展
    吴倩, 李华婷
    2024, 44 (1): 131-136.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1.015

    摘要385)   HTML25)    PDF(pc) (1268KB)(1313)    收藏

    代谢性疾病发病机制复杂,其患病率逐年上升且发病趋向年轻化,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嗅觉是一种重要的感觉功能,在个体的营养和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肥胖与嗅觉功能可以相互影响,嗅觉功能受到营养状况的影响,同时在食物摄入、能量消耗和脂质代谢的调节过程中也发挥重要作用,而2型糖尿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代谢性疾病患者也存在嗅觉功能障碍。代谢性疾病出现嗅觉改变的机制包括高血糖、胰岛素抵抗等代谢状态的改变,这些改变可引起肽类激素、脂肪细胞因子和神经递质的调节异常,这些中介分子可能在代谢性疾病和嗅觉功能障碍之间发挥作用;代谢性疾病所产生的血管与神经病变也会引起嗅觉神经的直接损伤或神经传导异常;代谢性疾病导致的肠道菌群紊乱也是引起嗅觉功能障碍的潜在机制。同时,认知功能障碍是代谢性疾病的重要并发症,嗅觉功能障碍是代谢性疾病出现认知障碍的前驱临床表现,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识别和评估。该文对代谢性疾病与嗅觉变化之间的关系及其潜在机制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m6A甲基化修饰调控肿瘤免疫的研究进展
    周海霞, 张靖
    2024, 44 (1): 137-144.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01.016

    摘要781)   HTML32)    PDF(pc) (1743KB)(1389)    收藏

    N6-甲基腺苷(N6-methyladenosine,m6A)是一种调控真核细胞基因表达最常见的修饰方式,影响RNA的剪接、降解、稳定性以及蛋白翻译等过程。研究表明m6A甲基化修饰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肿瘤免疫应答的相关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m6A修饰参与调节免疫细胞的分化、成熟过程以及相关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在肿瘤微环境中,m6A修饰也可影响免疫细胞的募集、活化和极化等,从而促进或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与转移,起到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的重要作用。近年来肿瘤的免疫治疗逐渐应用于临床,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等,都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通过靶向m6A修饰来干预机体免疫系统,如通过小分子抑制剂靶向失调的m6A调控因子、诱导免疫细胞重编程等,可提高抗肿瘤免疫反应,加强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杀伤能力。m6A修饰是肿瘤免疫治疗的一个新方向,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该文围绕m6A甲基化修饰对免疫细胞及肿瘤免疫应答的调控作用进行综述,探讨其免疫治疗的新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基于COM-B模型的消化道肿瘤术后患者口服营养补充依从性研究
    苏莉青, 张洁, 窦雯玥, 李梦雪, 张雨萌, 常健
    2024, 44 (10): 1213-1220.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10.001

    摘要249)   HTML12)    PDF(pc) (1574KB)(739)    收藏

    目的·基于COM-B模型探究消化道肿瘤术后患者口服营养补充剂依从性影响因素,探讨服药信念与自我效能在影响路径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对术后1个月的300例消化道肿瘤术后患者,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Morisky服药依从性问卷、消化系统肿瘤病人营养知识-态度-行为问卷、多维度社会感知量表、服药相关信念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进行调查,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口服营养补充剂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结果·300例消化道肿瘤术后患者口服营养补充剂依从性得分为(1.61±1.38)分,处于较低水平。口服营养补充剂依从性与营养知识、社会支持、服药信念、自我效能之间呈正相关(r分别为0.391、0.401、0.438、0.410,均P<0.01)。服药信念在营养知识与口服营养补充剂依从性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效应值为0.097,占总效应的18.00%);自我效能在营养知识与口服营养补充剂依从性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效应值为0.044,占总效应的8.16%);自我效能在社会支持与口服营养补充剂依从性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效应值为0.044,占总效应的16.67%)。结论·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口服营养补充剂依从性处于较低水平;护理人员在进行个性化护理干预时可以通过增加患者营养知识储备,提高社会支持度,同时减轻患者对口服营养的顾虑,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以促进患者口服营养补充依从行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线上课程联合回授法在喉切除患者及照顾者中的应用效果
    黄佳露, 李珊, 张才云, 徐菲
    2024, 44 (10): 1221-1228.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10.002

    摘要215)   HTML5)    PDF(pc) (1389KB)(334)    收藏

    目的·探讨线上课程联合回授法在喉切除患者及照顾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7月—2023年6月在上海市长海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喉切除患者及其家庭照顾者,运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安置在2个病区进行干预。收集2组患者及照顾者的一般资料。对照组于入院后线下观看科室录制的喉癌相关知识讲解以及气道造口护理、吸痰和鼻饲等操作标准流程视频;视频分4次观看,每周1次,30 min/次。观察组入院后在线上自行观看相同的视频(8个课程),同时护理人员应用回授法进行每周1次的健康教育,每次巩固2个课程,45 min/次,共4次。分别于基线(第1周)、出院前(第4周)、出院后1个月(第8周)采用照顾者准备度量表(Caregiver Preparedness Scale,CPS)、家庭照顾者照顾能力量表(Family Caregiver Task Inventory,FCTI)、中国头颈癌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uality of Life Instruments for Cancer Patients-Head and Neck Cancer,QLICP-HN),以及出院后居家护理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共纳入120对患者及其照顾者,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对,因各种原因2组各剔除5对,最终每组入选55对。2组患者和照顾者的一般资料、基线时患者的QLICP-HN得分,以及照顾者的CPS和FCTI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院前和出院后1个月,观察组照顾者的CPS得分和患者的QLICP-HN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FCTI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该量表得分越低表示照顾能力越强),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在出院后1个月内居家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5% vs 2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线上课程联合回授法有助于提高喉切除术后患者的家庭照顾者的照顾准备度及照顾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居家护理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院前多模式预康复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前功能及术后恢复效果的影响
    台瑞, 孙菊芳, 林英, 章雅青, 黄陈, 方芳
    2024, 44 (10): 1229-1234.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10.003

    摘要221)   HTML5)    PDF(pc) (1303KB)(233)    收藏

    目的·探索院前多模式预康复计划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前功能状态及术后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纳入2023年6月—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7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n=40例)和院前多模式预康复组(PMP组,n=38例)。手术前,对照组遵循常规的术前指导,PMP组接受院前多模式预康复计划。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2组患者在基线及术前1 d的6分钟步行距离(6-minute walk distance,6MWD),术后住院时间、首次排气/排便时间、首次口服进食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引流管拔除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术前干预的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时,2组患者的6MW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1 d,PMP组的6MWD高于对照组(P=0.016);PMP组6MWD较基线增加(23.42±13.26)m,对照组6MWD较基线减少(3.75±12.08)m(P<0.001)。PMP组患者首次排气/排便时间、首次经口进食时间以及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天数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多模式预康复能够提高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前的功能并且加快其术后恢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早期目标导向活动对胰腺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姚晖, 张贇, 戴晨珺, 高雯晴, 姚文洁, 段晓磊, 杨富
    2024, 44 (10): 1235-1240.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10.004

    摘要180)   HTML6)    PDF(pc) (1300KB)(316)    收藏

    目的·探讨早期目标导向活动(early goal-directed mobilization,EGDM)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非同期对照研究,2022年9月—2023年5月选取40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为对照组,2023年6月—2024年2月选取40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为试验组。收集2组一般资料。对照组采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护理常规,早期活动方面患者下床活动时间、活动目标不做具体要求。试验组在早期活动方面设置每日活动目标,指导患者及家属进行EGDM。有效性评价主要指标为术后排气排便时间;次要指标包括术后首次下床时间,首次经口饮水时间,术后胃管拔除时间,术后第3天K+、Na+、Cl-水平。安全性评价包括乳糜漏、胰瘘、胆瘘、胃排空延迟、术后出血、非计划二次手术、非计划拔管、跌倒、死亡。结果·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相比对照组,EGDM实施后,首次排气时间由(3.95±1.68)d提前至(2.88±0.91)d(t=-3.560,P=0.001),首次排便时间由(4.90±1.61)d提前至(3.80±1.30)d(t=-3.352,P=0.001),术后首次下床时间由术后(5.18±1.77)d提前至术后(2.30±0.88)d(t=-9.205,P<0.001),首次经口饮水时间由(4.10±1.89)d提前至(2.73±1.20)d(t=-3.883,P<0.001),术后第3天Na+t=-2.745,P=0.008)、Cl-t=-2.033,P=0.045)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均未发生出血、非计划二次手术、非计划拔管、跌倒、死亡不良事件。结论·EGDM方案对促进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是安全有效的,在术后恢复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miR-128-3p靶向沉默瘦素抑制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及炎症反应
    彭静, 尹婧, 夏萍, 陈柳青
    2024, 44 (10): 1241-1248.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10.005

    摘要200)   HTML15)    PDF(pc) (3550KB)(490)    收藏

    目的·探究miR-128-3p/瘦素(leptin,LEP)轴对银屑病中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殖及炎症反应的调控作用。方法·选取BALB/c小鼠,分为对照组(n=10)及模型组(n=10)。模型组小鼠背部行咪喹莫特软膏连续涂抹以构建银屑病小鼠模型。构建miR-128-3p过表达和干扰质粒、LEP干扰质粒分别转染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细胞。经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miR-128-3p及LEP的mRNA,Western blotting检测LEP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培养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IL-1β的含量;MTT实验检测细胞相对活力;EdU实验检测细胞增殖;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128-3p与LEP的靶向关系。结果·与对照组小鼠比,模型组小鼠miR-128-3p表达下调,Lep的基因表达及蛋白水平升高(均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LEP是miR-128-3p下游靶点。与模拟物阴性对照(negative control of mimic,NC mimic)组相比,miR-128-3p模拟物(miR-128-3p mimic)组miR-128-3p表达上调,LEP的基因表达及蛋白降低;miR-128-3p mimic组TNF-α、IL-6、IL-1β显著低于NC mimic;miR-128-3p上调后细胞相对活力、EdU阳性细胞率均降低(均P<0.05)。与抑制物阴性对照(negative control of inhibitor,NC inhibitor)组相比,miR-128-3p抑制物(miR-128-3p inhibitor)组miR-128-3p表达下调,LEP的基因表达及蛋白水平增加;miR-128-3p下调后细胞TNF-α、IL-6、IL-1β升高;miR-128-3p表达下调导致细胞相对活力和EdU阳性细胞率增加(均P<0.05)。进一步实验结果显示:与LEP抑制物(LEP inhibitor)组相比,miR-128-3pinhibitor+ LEP inhibitor组LEP表达上调,而TNF-α、IL-6、IL-1β水平升高,细胞相对活力及EdU阳性细胞率增加(均P<0.05)。结论·miR-128-3p靶向沉默LEP抑制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及炎症反应,抑制银屑病发生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CD4+ T淋巴细胞中miR-146a的表达及其与炎性细胞因子的相关性
    李博, 胡秋侠, 吴系美, 佘若男, 谭锦辉, 罗俊佳, 杨海涛, 张皓茹
    2024, 44 (10): 1249-1254.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10.006

    摘要167)   HTML8)    PDF(pc) (1423KB)(236)    收藏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中miR-146a的表达,及其与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9年8月—2021年7月期间在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就诊的活动期RA患者30例,并选择同期在该院体检的健康人群30例为健康对照者。分别抽取2组被试者的静脉血,先后分离获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及CD4+ T淋巴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检测2组被试者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中miR-146a的表达,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对其TNF-α、IL-6水平进行检测。使用miR-146a mimic转染RA患者的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并于转染后再次对miR-146a、TNF-α及IL-6的表达进行检测。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对转染前、后RA患者的miR-146a表达与TNF-α、IL-6表达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转染miR-146a mimic前,与健康对照者相比,RA患者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中miR-146a、TNF-α及IL-6的表达较高(均P<0.001)。转染后RA患者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中miR-146a的表达水平较转染前有所升高、TNF-α及IL-6的表达则有所下降(均P<0.001)。Pearson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转染前RA患者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中miR-146a的表达水平与TNF-α、IL-6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959,P<0.001;r=0.916,P<0.001),转染后其miR-146a的表达水平与TNF-α、IL-6的表达水平亦呈正相关(r=0.971,P<0.001;r=0.861,P<0.001)。结论·miR-146a可能通过影响RA患者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分泌的TNF-α、IL-6等相关炎性细胞因子,在一定程度上参与RA的发病过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脂肪酸代谢紊乱通过上调ZNF143促进胰腺癌进展的机制研究
    俞思薇, 徐梓淇, 陶梦玉, 范广建
    2024, 44 (10): 1255-1265.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10.007

    摘要216)   HTML14)    PDF(pc) (8407KB)(163)    收藏

    目的·通过肿瘤转录组学筛选,明确在胰腺癌中因脂肪酸代谢紊乱引起上调的关键基因,并探究其中的锌指蛋白143(zinc finger protein 143,ZNF143)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胰腺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运用R语言整合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中GSE164760数据集、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中179例胰腺癌组织和4例癌旁组织及GTEx(Genotype-Tissue Expression)数据库中167例胰腺正常组织的转录组数据;筛选分析胰腺癌中脂肪酸紊乱可能会诱导表达的潜在差异基因;qRT-PCR检测使用棕榈酸(palmitic acid,PA)或油酸(oleic acid,OA)处理24 h后胰腺癌细胞中筛选基因的mRNA水平变化。按照筛选基因ZNF143表达水平的中位数,将TCGA数据库中胰腺癌患者分为高低表达2组,并将2组分析所得的差异基因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通过细胞划痕实验、侵袭实验检测使用siRNA敲低ZNF143对胰腺癌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使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敲低ZNF143对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蛋白及Wnt/β-catenin通路的影响。结果·分析了胰腺癌和肝癌中脂质代谢紊乱上调的关键基因,其中ZNF143是胰腺癌脂肪酸蓄积诱导的潜在基因之一;体外实验验证棕榈酸或油酸处理胰腺癌细胞后,ZNF143的mRNA水平均明显上调;KEGG和GO富集分析均显示ZNF143相关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细胞黏附相关通路;功能实验表明,转染ZNF143 siRNA的胰腺癌细胞迁移与侵袭能力均被下调,且EMT相关蛋白的表达也降低,可能与Wnt/β-catenin通路激活有关。结论·脂肪酸蓄积上调ZNF143在胰腺癌细胞中的mRNA表达含量,且ZNF143可能通过激活Wnt/β-catenin通路介导EMT,进而增强胰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SUMO1水平与高甘油三酯血症相关性研究
    张新燕, 李涵, 冉慧, 苏青, 张洪梅
    2024, 44 (10): 1266-1272.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10.008

    摘要172)   HTML5)    PDF(pc) (1361KB)(306)    收藏

    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血清小泛素样修饰分子1(small ubiquitin-like modifier-1,SUMO1)水平与高甘油三酯血症(hypertriglyceridemia,HTG)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3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的新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共239例,其中T2DM合并HTG组患者92例,T2DM不合并HTG组患者147例。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和实验室指标,分析2组患者血清SUMO1水平的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T2DM合并HTG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血清SUMO1水平对T2DM合并HTG风险的影响。结果·与T2DM不合并HTG的患者相比,T2DM合并HTG患者的血清SUMO1水平明显升高(1 114.99 pg/mL vs 902.43 pg/mL,P<0.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血清SUMO1水平(OR=1.527,95%CI 1.200~1.943)、糖化血红蛋白(OR=1.202,95%CI 1.038~1.391)、血尿酸(OR=1.006,95%CI 1.003~1.010)是T2DM合并HTG的独立危险因素。将血清SUMO1水平按照四分位分层,校正各种混杂因素后,以Q1层作为对照,Q4层T2DM合并HTG的风险是Q1层的2.707倍(95%CI 1.231~5.951)。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女性、腰臀比、甘油三酯、血肌酐是血清SUMO1水平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T2DM合并HTG患者血清SUMO1水平显著高于不合并HTG患者,血清SUMO1水平是T2DM合并HTG的独立危险因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基于锥形线束CT的上颌后牙区牙槽骨增龄性变化研究
    赵萌, 江莉婷, 高益鸣
    2024, 44 (10): 1273-1278.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10.009

    摘要192)   HTML4)    PDF(pc) (2519KB)(193)    收藏

    目的·测量分析上颌骨后牙区皮质骨厚度,以及牙槽骨高度和宽度的增龄性变化。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2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口腔科就诊的种植患者锥形线束CT(cone-beam CT,CBCT)资料,其中青年组(18~30岁)40例、老年组(≥60岁)40例,男女比例为1∶1。应用i-Dixel软件分别对牙列整齐的一侧上颌后牙牙间3个区域(区域Ⅰ为上颌第一前磨牙和第二前磨牙间,区域Ⅱ为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间,区域Ⅲ为上颌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间)的牙槽骨颊、腭侧皮质骨厚度,以及牙槽骨宽度和高度进行测量,比较不同组间的差异。结果·在区域Ⅲ,老年男性颊侧皮质骨厚度[(1.49±0.29)mm]显著大于青年男性[(1.11±0.34)mm](P<0.001);在区域Ⅰ、Ⅱ,老年女性腭侧皮质骨厚度[区域Ⅰ:(1.27±0.30)mm;区域Ⅱ:(1.28±0.27)mm]均显著小于青年女性[区域Ⅰ:(1.70±0.32)mm;区域Ⅱ:(1.58±0.61)mm](均P<0.05)。牙槽骨宽度在3个区域均呈现老年组小于青年组的趋势,但仅在区域Ⅱ、Ⅲ,老年男性[区域Ⅱ:(8.61±1.15)mm;区域Ⅲ:(11.06±2.40)mm]与青年男性[区域Ⅱ:(10.29±1.69)mm;区域Ⅲ:(13.39±1.59)mm]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牙槽骨高度在区域Ⅰ、Ⅱ,老年男性和老年女性分别显著大于青年男性和青年女性(均P<0.05)。老年组中,男性颊侧皮质骨厚度在区域Ⅰ、Ⅲ均显著大于女性(均P<0.05)。结论·女性上颌后牙区腭侧皮质骨厚度随着年龄增加显著变薄;上颌后牙区牙槽骨宽度随着年龄增长都呈现缩窄趋势,老年男性变化尤为显著;老年人上颌后牙区牙槽骨的高度显著增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听觉脑干植入声码器模型的开发及验证
    张钦杰, 黄穗, 谭皓月, 周祥, 王君怡, 刘雨滋, 文雯, 郭嘉, 吴皓, 贾欢
    2024, 44 (10): 1279-1286.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10.010

    摘要175)   HTML3)    PDF(pc) (2849KB)(205)    收藏

    目的·基于人工耳蜗(cochlear implant,CI)声码器及听觉脑干植入(auditory brainstem implant,ABI)电极阵列排布特征,开发ABI声码器并验证其可靠性。方法·通过MATLAB软件构建“n-of-m”编码策略的CI/ABI声码器。每一帧内仅选取能量最大的n个通道的包络,其中串扰系数(interaction coefficient,IC)(范围1~3)、通道数(范围5~22)、电极阵列拓扑模式(CI/ABI)为可调节参数,可合成仿真语音。招募正常听力受试者进行闭合式仿真音素的测听,并将音素识别准确率(元音20题/条件,辅音11题/条件)与参考文献中对应条件的CI及ABI植入者的音素准确率进行比较,明确声码器的IC值并验证其可靠性。结果·声码器可成功合成所有测试用仿真声。IC2、IC3 2个条件的仿真元音及辅音识别准确率与参考文献相应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C2与参考文献中元/辅音准确率的差值较IC3与参考文献数据的差值更小(元音|d|:1.6% vs. 20% ;辅音|d|:8.4% vs. 9.9%),确定本模型的最优IC为2。修改电极阵列拓扑模式为ABI,显示16通道ABI仿真音素识别准确率显著低于16通道CI。5~8通道间的ABI仿真元/辅音正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参考文献结论一致。结论·成功建立了基于“n-of-m”编码策略的CI/ABI声码器,并确定最佳IC。建立的ABI声码器经心理声学实验评估可靠性较高,可为ABI专属编码策略的模型验证提供合适的技术手段。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Menin-MLL蛋白相互作用及相关抑制剂在MLL基因重排白血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方馨悦, 石岚, 夏思易, 王佳璇, 吴英理, 何珂骏
    2024, 44 (10): 1287-1298.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10.011

    摘要430)   HTML13)    PDF(pc) (2449KB)(349)    收藏

    混合谱系白血病(mixed lineage leukemia,MLL)基因重排(MLL-rearranged,MLL-r)引起的急性白血病亚型侵袭性高且预后不良,缺少特异性治疗手段。MLL蛋白具有组蛋白甲基转移酶活性,在胚胎发育和正常造血中必不可少,可通过功能结构域与多种蛋白质相互作用,形成大分子复合体,并通过表观修饰调节下游靶基因的表达。MLL-r转录形成MLL融合蛋白(MLL fusion protein,MLL-FP),其中MLL蛋白的C端被融合伙伴蛋白所取代。现已发现超过100种融合伙伴蛋白。分子机制研究发现,Menin蛋白是MLL-FP致白血病必不可少的辅助因子,通过与MLL-N端特定区域相互作用形成关键致病复合体,导致特定靶基因的异常表达。这为Menin-MLL相互作用抑制剂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截至目前,多种小分子化合物被发现能抑制Menin-MLL相互作用,包括噻吩嘧啶类、哌啶类、嘧啶类和大环拟肽类。至少7种以此为原型开发的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部分已在安全性、耐受性和疗效方面取得乐观的初步数据。该文从MLL蛋白的结构功能、MLL-r导致白血病的机制出发,对Menin-MLL蛋白相互作用抑制剂在MLL-r白血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在肝脏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边姝, 于倩, 刘亮明
    2024, 44 (10): 1299-1306.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10.012

    摘要165)   HTML5)    PDF(pc) (1858KB)(175)    收藏

    内源性大麻素系统(endocannabinoid system,ECS)是由多种长链不饱和脂肪酸类似物如花生四酰乙醇酰胺(anandamide,AEA)和2-花生四酰甘油(2-arachidonoyl glycerol,2-AG)及其特异性结合G蛋白偶联受体大麻素受体1(cannabinoid receptor 1,CB1R)和大麻素受体2(cannabinoid receptor 2,CB2R)等组成。通过对细胞物质与能量代谢等方面的影响,ECS几乎影响了机体所有细胞的生命进程和生物学活性。在肝脏,生理性ECS仅低水平表达,肝损伤因素的作用,会强烈刺激肝内ECS的表达和分泌。ECS是多种肝脏疾病共同的参与者。已知,ECS参与了肝细胞脂肪变性过程,促进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和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的形成和发展;参与了肝脏疾病的炎症损伤过程,对肝组织的免疫炎症损伤反应有重要影响;参与了肝纤维形成,促进了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发生与发展。文章通过例举脂代谢相关性肝病(NAFLD和ALD)和其他肝脏病,进一步深入阐述了ECS在肝脏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肾细胞癌舒尼替尼耐药性的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陈子旋, 刘敏
    2024, 44 (10): 1307-1315.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10.013

    摘要411)   HTML21)    PDF(pc) (2199KB)(359)    收藏

    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起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是最常见的肾癌类型,也是死亡率最高的泌尿系统肿瘤。近半个世纪以来,RC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尽管手术治疗为大多数 RCC 患者提供了治愈的可能,但肿瘤的复发或转移导致传统治疗方案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靶向药物的出现,给RCC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靶向治疗成为治疗晚期RCC的主要方式。舒尼替尼是一种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其通过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等多种受体酪氨酸激酶的活性,抑制肿瘤的血管生成和细胞增殖,最终有效控制肿瘤进展,在RCC的治疗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相当多的RCC患者在使用舒尼替尼治疗后的15个月内对其产生耐药性,给RCC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挑战。该文总结了RCC舒尼替尼耐药性的发生机制,归纳了RCC舒尼替尼耐药性的治疗策略,以期为克服RCC对舒尼替尼的耐药,给晚期RCC患者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GADD45b在肝脏糖脂代谢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王仁杰, 花慧, 祝超瑜, 魏丽
    2024, 44 (10): 1316-1322.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10.014

    摘要289)   HTML11)    PDF(pc) (2232KB)(390)    收藏

    生长阻滞和DNA损伤诱导因子45b(growth arrest and DNA damage inducible 45b,GADD45b)最初被发现参与细胞周期阻滞、分化与凋亡等过程,是细胞中重要的信号调节分子,承担细胞在多种生理或环境刺激下的信号转导功能。GADD45b基因隶属于GADD45基因家族,该基因在人体与胎儿组织中普遍表达,但表达具有组织差异性,其中在肝脏与骨髓高表达。GADD45b蛋白是一类体积小、进化保守的酸性蛋白质,在细胞质/胞核中均有分布。研究表明,GADD45b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TGFβ)等信号通路关系密切,并且具有改善组织纤维化与炎症进展、抑制细胞自噬、提高神经功能恢复等功能,在肿瘤、先天免疫、神经系统疾病、肝脏糖脂代谢紊乱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肝脏糖脂代谢障碍是导致NAFLD的重要原因。多个研究均表明肝脏糖脂代谢障碍与肝疾病中存在GADD45b基因与蛋白的异常表达。既往研究发现,GADD45b可以增加肝细胞叉头盒转录因子O1(forkhead box O1,FoxO1)稳定性、提高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剂1a(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gamma coactivator1a,PGC1a)表达进而促进肝脏糖异生;并且GADD45b还可以通过结合脂肪酸结合蛋白1(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1,FABP1)抑制肝细胞脂肪酸转运,与热休克蛋白72(heat shock protein72,HSP72)蛋白结合降低肝脏脂肪变性程度。因此,GADD45b促进肝脏糖异生、抑制脂肪酸转运以及降低脂肪变性的作用,可能是治疗肝脏糖脂代谢障碍及肝疾病的研究基础。该文综述GADD45b蛋白的特征、功能以及在肝脏糖脂代谢与肝疾病研究中的新进展,以期为进一步的GADD45b研究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FOXM1与肿瘤代谢关系的研究进展
    李钰, 姜艺凡, 童荣亮, 陈迪宇, 吴健
    2024, 44 (10): 1323-1329.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10.015

    摘要314)   HTML11)    PDF(pc) (1324KB)(258)    收藏

    FOXM1(forkhead box M1)是FOX转录因子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其已被证实通过转录调控作用影响诸多肿瘤细胞演进。此外,FOXM1高表达与多种癌症不良预后相关,其参与调控基因表达,细胞增殖、侵袭、转移和凋亡等多种生物学过程。肿瘤细胞中的代谢重编程是肿瘤的重要特征,决定了肿瘤细胞的存活、生长和增殖。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FOXM1在调节肿瘤细胞增殖与代谢之间起“桥梁”作用,成为衔接肿瘤细胞生物行为学与代谢的枢纽。该文对FOXM1与肿瘤细胞代谢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研发基于FOXM1的新型靶向药物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RYR1基因变异的劳力性横纹肌溶解1例
    王光璞, 王亚琨, 吴迪, 白寿军
    2024, 44 (10): 1330-1334.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10.016

    摘要164)   HTML6)    PDF(pc) (1777KB)(147)    收藏

    导致成人发生横纹肌溶解的原因多样,其中之一为体力消耗所致,称为劳力性横纹肌溶解(exertional rhabdomyolysis,ERM)。ERM的主要表现为肌细胞被破坏,使得细胞内的内容物释放至血液中,从而引起的肌痛、深色尿、无力、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和肌红蛋白升高等一系列症状。部分患者症状反复发作,持续高血清CK(大于正常上限的50倍),或出现无法解释的严重疾病表现。在许多病例中,病因尚不清楚。近来研究发现,雷诺丁受体1(ryanodine receptor 1,RYR1)基因突变可能是运动诱导ERM的病因之一。该文报道了1例表现为ERM的患者,基因检测显示为杂合RYR1基因错义变异。经过补液、改善代谢、抗氧化等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CK水平均有所改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癌-睾丸抗原CT57促进肝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和上皮间质转化
    罗蓝鸽, 郑超, 雷鸣
    2024, 44 (11): 1335-1346.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11.001

    摘要252)   HTML17)    PDF(pc) (8853KB)(448)    收藏

    目的·研究癌-睾丸抗原(cancer-testis antigen,CTA)家族成员CT57对人肝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和裸鼠皮下成瘤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CT57在多种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其对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用慢病毒载体分别构建稳定敲低和过表达CT57的肝癌细胞系模型,并借助Western blotting验证CT57蛋白水平的变化;通过CCK-8细胞增殖实验、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和细胞周期实验,检测CT57对肝癌细胞增殖与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CT57对细胞周期的影响;通过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CT57对肝癌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检测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标志物的表达变化;通过在裸鼠皮下注射敲低CT57的肝癌细胞株(实验组)和对照细胞株(对照组)构建皮下成瘤模型,探究CT57在体内环境下的生物学功能。结果·对肿瘤基因组图谱计划(The Cancer Genome Atlas Program,TCGA)数据库中的多种肿瘤和相对应正常组织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CT57在包括肝癌在内的大部分肿瘤组织中高表达,并且其表达水平与肝癌患者预后相关。细胞增殖实验、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和细胞周期实验证明,敲低CT57可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和集落形成,并导致细胞周期阻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证明,敲低CT57可抑制肝癌细胞侵袭和迁移,而过表达CT57则促进这些过程;qRT-PCR结果表明,过表达CT57可导致上皮细胞标志物E-钙黏蛋白(E-cadherin,ECAD)和闭合蛋白(occludin,OCLN)表达下调,间质细胞标志物波形蛋白(vimentin,VIM)、Twist相关蛋白1(twist family bHLH transcription factor 1,TWIST1)和基质金属肽酶2(matrix metallopeptidase 2,MMP2)表达上调;体内实验表明,敲低CT57可降低肝癌细胞在裸鼠中的成瘤率及肿瘤的体积和质量。结论·敲低肝癌细胞CT57导致细胞周期阻滞,从而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和裸鼠皮下成瘤;CT57可以促进肝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增强其侵袭和迁移能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癌-睾丸抗原CT63在慢性髓系白血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孔汝心, 周亚群, 魏婷宜, 雷鸣
    2024, 44 (11): 1347-1358.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11.002

    摘要266)   HTML9)    PDF(pc) (22763KB)(199)    收藏

    目的·研究癌-睾丸抗原(cancer-testis antigen,CTA)家族成员CT63对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增殖、分化和成瘤方面的影响,阐述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髓系白血病患者的CT63表达差异及其对疾病预后的影响;构建CT63敲降的人慢性髓系白血病K562细胞系,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确定CT63的敲降效果;通过细胞实时成像和CCK-8实验评估CT63对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进行小鼠皮下成瘤实验,探究CT63在体内环境下对慢性髓系白血病肿瘤发生、生长和细胞分化的影响;通过佛波酯诱导的K562细胞向单核/巨噬细胞的分化实验,探究CT63对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分化能力的影响;检测敲降CT63后细胞内线粒体功能的变化。结果·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CT63差异表达与髓系白血病患者的预后显著相关;敲降CT63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和成瘤;敲降CT63促进K562细胞在体内和体外的分化;敲降CT63抑制K562细胞中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Ⅳ的活性,并导致包括细胞色素C氧化酶Ⅳ(COX Ⅳ)、丙酮酸脱氢酶、琥珀酸脱氢酶A(SDHA)和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VDAC)的线粒体相关标志物表达下降,影响K562细胞的线粒体代谢活性。结论·CT63的表达水平与髓系白血病患者的预后相关;CT63通过维持线粒体的代谢活性,促进K562细胞的增殖和体内成瘤;CT63是维持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自我更新和分化的重要分子开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双同源盒诱导小鼠胚胎干细胞向胚外内胚层分化的机制研究
    洪磊, 郭传亮, 蔡勤, 李婉睿, 曾溢滔, 薛燕, 曾凡一
    2024, 44 (11): 1359-1369.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11.003

    摘要252)   HTML12)    PDF(pc) (3532KB)(1175)    收藏

    目的·探索双同源盒(double homeobox,DUX)蛋白对小鼠胚胎干细胞(mouse embryonic stem cell,mESC)向胚外内胚层(extraembryonic endoderm,XEN)分化潜能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使用慢病毒体系在mESC中构建过表达DUX细胞系,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UX过表达前后2细胞样细胞(2-cell-like cell,2CLC)的比例,并使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2细胞期特异性基因,如内源性Dux、锌指和SCAN结构域的蛋白质4c(zinc finger and SCAN domain containing 4c,Zscan4c)、锌指蛋白352(zinc finger protein 352,Zfp352)和鼠内源性反转录病毒-聚合酶(murine endogenous retrovirus-L polymerase,MERVL-pol)的表达。RT-qPCR检测过表达DUX的mESC多能性因子[nanog homeobox(Nanog)、kruppel-like transcription factor 4(Klf4)、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2(sex determining region Y-box 2,Sox2)、八聚体结合转录因子4(octamer-bind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4,Oct4)]和自然分化状态下各胚层标志性基因[内胚层(endodermal):GATA结合蛋白4(GATA binding protein 4,Gata4)、Gata6Sox17;外胚层(ectodermal):微Ⅲ型β微管蛋白3(tubulin beta 3 class Ⅲ,Tubb3)、巢蛋白(Nestin);中胚层(mesodermal):心脏和神经嵴衍生物表达转录本1(heart and neural crest derivatives expressed 1,Hand1)、肌源性分化蛋白1(myogenic differentiation 1,Myod1)、激酶插入结构域受体(kinase insert domain protein receptor,Flk1)]的表达。挖掘公共转录组测序(RNA sequencing,RNA-seq)数据,通过分析胚外内胚层标志基因的表达水平,明确DUX对mESC向胚外内胚层分化的影响;通过对差异基因的功能及通路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和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找出DUX作用的信号通路;深入分析已有的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结合二代测序(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sequencing,ChIP-seq)数据,探究DUX的潜在靶基因。结果·2CLC比例升高和2细胞期标志基因表达上调,证明已成功构建过表达DUX细胞系。分子生物学实验显示过表达DUX后可有效维持mESC的多能性,与公共RNA-seq数据分析结果一致;差异基因分析发现,内胚层基因出现特异性上调;诱导mESC自然分化后,RT-qPCR检测实验表明XEN标志基因(Gata4、Gata6Sox17)的mRNA表达出现显著上调(P<0.001),而中胚层、外胚层基因没有特异性变化。GSEA结果提示DUX可能激活了视黄醇代谢信号通路,ChIP-seq数据解析进一步揭示在DUX结合的peaks中存在已知的视黄酸受体motif,可激活下游与XEN发育相关的靶基因。结论·DUX与视黄酸信号通路密切关联,预示其激活了视黄酸信号通路,促进mESC倾向XEN分化。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黏蛋白1调控肿瘤细胞恶性特征的功能位点分析
    高珂星, 廖春华, 李昇泽, 马双羽, 黄雷
    2024, 44 (11): 1370-1382.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11.004

    摘要208)   HTML11)    PDF(pc) (8623KB)(851)    收藏

    目的·探究黏蛋白1(mucin 1,MUC1)调控肿瘤细胞增殖、迁移和干性维持的功能位点。方法·通过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分析寻找MUC1基因在不同癌症中的突变特征,对不同MUC1突变位点进行分析及定位,并按突变出现频率排序;通过Western blotting筛选出突变频率较高且蛋白稳定表达的MUC1突变体,利用乳腺癌细胞株BT549敲除MUC1细胞系和乳腺非转化细胞株MCF-10A,应用慢病毒表达系统构建MUC1野生型(MUC1-WT)和突变体稳定表达的细胞系。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不同MUC1突变体的细胞定位。以MUC1-WT为阳性对照、MUC1-AQA功能丧失突变体为阴性对照,对不同突变细胞的肿瘤生物学功能进行分析: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及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通过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通过成球实验检测细胞干性。使用PyMOL软件分析MUC1突变体结构定位并通过蛋白质对接软件(ZDOCK Server)进行分子对接分析。结果·在TCGA数据库中得到102个位于MUC1编码区的突变,其中P418S、S251R、V359I、N271S、N465H 5个错义突变出现频率较高且位于非数目可变串联重复序列(non-variable number of tandem repeats,non-VNTR)区域。进一步检测发现MUC1-S251R、N271S、V359I突变体可稳定表达;细胞定位分析发现这3个突变体主要分布于细胞质,同时细胞核也有一定的分布,核质比与野生型未见明显差异。表达不同MUC1突变体细胞的肿瘤生物学功能分析发现:① MUC1-WT高表达显著增强BT549和MCF-10A细胞的增殖能力;与MUC1-WT细胞相比,MUC1-AQA、S251R、N271S突变体细胞增殖能力下降,但MUC1-V359I突变体细胞与MUC1-WT细胞具有相似的增殖能力。② MUC1-WT高表达细胞的迁移能力显著增强,而MUC1-AQA细胞迁移能力减弱。在BT549细胞中,MUC1-S251R与MUC1-V359I突变体细胞迁移能力与MUC1-WT细胞相似,但MUC1-N271S细胞的迁移能力较MUC1-WT细胞降低。在MCF-10A细胞中,MUC1-N271S与MUC1-V359I细胞的迁移能力接近MUC1-WT细胞;但MUC1-S251R细胞较MUC1-WT细胞迁移能力显著下降。③ MUC1-WT高表达显著增强2种细胞的干性,而MUC1-AQA细胞干性丧失;MUC1-N271S、V359I与MUC1-WT具有相似的维持细胞干性的能力,而MUC1-S251R使细胞干性减弱。PyMOL软件分析结果显示,MUC1-N271S及V359I位于海胆精子蛋白-肠激酶-聚集蛋白(sperm protein-enterokinase-agarin,SEA)区域及附近,分别处于loop区及β-折叠处;分子对接结果显示,MUC1-WT及V359I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胞外域形成复合物的稳定性强于MUC1-N271S和S251R,其稳定性排序为V359I>WT>N271S>S251R。结论·MUC1突变体对肿瘤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具有不同影响,其对增殖能力影响可能与EGFR信号通路相关。MUC1-V359I与MUC1-WT相似,并未影响MUC1对肿瘤细胞增殖、迁移及干性维持的作用;而MUC1-S251、N271位点可能参与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信号通路调控且MUC1-S251位点对维持细胞干性较为重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MTA1在子痫前期胎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滋养细胞功能的影响
    耿瑶, 张杨, 赵洁, 李伟, 蔡国青
    2024, 44 (11): 1383-1390.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11.005

    摘要201)   HTML13)    PDF(pc) (3077KB)(420)    收藏

    目的·探讨转移相关蛋白1(metastasis-associated protein 1,MTA1)在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胎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滋养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采集PE孕妇胎盘标本(PE组,20例),以健康妊娠孕妇胎盘标本作为对照(对照组,35例)。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免疫荧光双重染色分析MTA1的表达变化情况;培养人早孕期胎盘滋养层细胞系 HTR8/SVneo;通过细胞伤口愈合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通过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体外条件下模拟绒毛外滋养层细胞侵入子宫时的低氧环境,通过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低氧诱导下蛋白酶MMP-2MMP-9的mRNA表达情况;构建绒毛外植体模型,通过绒毛外植体培养检测外植体整体绒毛外延能力;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内皮标志物CD31,进行小鼠胎盘血管形成分析;将Mta1-/-雌性小鼠、野生型C57雌性小鼠各15只,与野生型雄性C57小鼠合笼,进行生育力测试。结果·蛋白质印迹法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MTA1蛋白在PE组胎盘中的表达异常降低;免疫荧光双重染色结果显示MTA1主要定位于滋养层细胞胞核;细胞伤口愈合实验表明稳定敲低MTA1的人绒毛膜滋养层细胞HTR8/SVneo的细胞迁移能力弱于对照组(P=0.002),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显示细胞的侵袭性被显著抑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5);低氧刺激诱导的MMP-2、MMP-9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20,P=0.003);MTA1敲低后外植体整体绒毛外延能力较对照组下降(P=0.003);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Mta1-/-雌鼠胎盘CD31表达明显低于野生型雌鼠(P=0.004);Mta1-/-雌鼠产仔数显著降低(P=0.000)。结论·MTA1表达水平与PE密切相关;内源性MTA1可能参与滋养细胞浸润子宫内膜及绒毛毛细血管重塑过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纳米塑料诱导肺泡Ⅱ型上皮细胞DNA损伤加重重症哮喘
    施泽纶, 王青, 何雯, 傅唯佳, 王颖雯, 韩晓, 张晓波
    2024, 44 (11): 1391-1405.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11.006

    摘要188)   HTML5)    PDF(pc) (7132KB)(730)    收藏

    目的·探讨纳米塑料(nanoplastics,NPs)对重症哮喘发生发展的影响及潜在分子机制。方法·建立屋尘螨(house dust mite,HDM)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联合诱导的重症哮喘小鼠模型,并给予聚苯乙烯纳米塑料(polystyrene nanoplastics,PS-NPs)气道滴注,收集小鼠肺泡灌洗液及制作肺组织切片。通过流式细胞术、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过碘酸希夫(periodic acid-Schiff,PAS)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erminal de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 nick-end labeling,TUNEL)染色,观察PS-NPs对重症哮喘小鼠气道炎症、黏液分泌、肺泡结构,以及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lveolar type Ⅱ epithelial cells,AT2 cells)增殖和凋亡的影响。采用CCK-8法及Annexin Ⅴ/PI双染色法测定PS-NPs对小鼠AT2细胞系MLE-12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使用γ-H2A.X免疫荧光染色检测PS-NPs对AT2细胞的DNA损伤作用。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酪胺信号放大(Tyramide signal amplification,TSA)多重荧光染色及免疫荧光共定位检测PS-NPs对AT2细胞ATR/Chk1/p53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使用ATR特异抑制剂Ceralasertib(AZD6738)与PS-NPs共同处理MLE-12细胞,以测定其对细胞增殖、凋亡的恢复作用。结果·流式细胞术显示,重症哮喘小鼠暴露于PS-NPs后,其肺泡灌洗液中炎症细胞总数及各炎症细胞数量均有增加,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肺组织H-E染色及PAS染色显示,气道炎症细胞浸润及气道黏液分泌显著增加,肺泡结构被破坏。在体外试验中,CCK-8结果显示PS-NPs显著抑制MLE-12细胞的增殖能力并呈现浓度依赖性;Annexin Ⅴ/PI双染色结果显示,PS-NPs暴露后的细胞凋亡率[(56.20±3.84)%]相比于未暴露组[(23.22±2.52)%]显著上升;免疫荧光染色显示PS-NPs能被MLE-12细胞所吞噬并定位在细胞核周围。TUNEL染色结果表明,在体内PS-NPs同样促进AT2细胞凋亡的发生。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DNA损伤标志物γ-H2A.X表达增加。qPCR、Western blotting、TSA多重荧光染色显示,PS-NPs诱导MLE-12细胞ATR/Chk1/p53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免疫荧光共定位实验也证实在小鼠体内,PS-NPs诱导AT2细胞表达ATR、p53蛋白。而ATR特异抑制剂Ceralasertib能部分恢复由PS-NPs引起的MLE-12细胞增殖的抑制和凋亡的增强。结论·NPs暴露能够造成AT2细胞DNA损伤,激活ATR/Chk1/p53信号通路,进而加重重症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反应及肺泡结构损伤。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18例Barth综合征患儿的临床和遗传学特征分析
    詹湉柳, 严子航, 吴近近, 陈浩, 陈丽君, 陈轶维, 傅立军
    2024, 44 (11): 1406-1413.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11.007

    摘要211)   HTML25)    PDF(pc) (1638KB)(178)    收藏

    目的·分析18例Barth综合征(Barth syndrome,BTHS)患儿的临床特征和遗传学特点,为BTHS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纳入2010年1月—2023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确诊为BTHS的18例患儿。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出生体质量、家族史、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尿串联质谱检测报告,血常规、血生化检查以及基因检测结果,分析患儿的临床特征、基因检测结果以及预后。结果·18例BTHS患儿均为男性(包括2例同卵双胞胎),1例为彝族,17例为汉族。18例患儿的中位诊断年龄为3.0(1.0,5.6)个月;15例患儿发病时出现心功能下降,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低于50%;15例患儿发病时出现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12例患儿出现左室致密化不全(left ventricular non-compaction,LVNC),9例患儿出现室壁肥厚。在就诊和随访期间,9例患儿出现QTc间期延长,2例患儿出现室性心律失常,9例患儿出现中性粒细胞缺乏症,10例患儿出现单核细胞增多症。13例患儿的尿串联质谱检测结果中,有8例出现3-甲基戊烯二酸尿症(3-methylglutaconic aciduria,3-MGCA)。18例患儿中共检测到15种TAZ基因突变,包含5种新发现的突变;16例患儿父母的基因检测结果发现,15例患儿的基因突变来源于母亲。中位随访时间为8.5(2.6,29.3)个月,其中12例患儿死亡,死亡的中位年龄为7.5(6.0,12.8)个月。7例死于心力衰竭(其中4例合并感染),3例猝死,1例死于心室颤动,1例患儿因意外死亡。结论·BTHS是一种罕见的累及全身多系统的遗传病,主要临床特征包括心肌病、中性粒细胞缺乏症等,该病发病早,病情重,预后差。临床上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基于生理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预测氯氮平联合用药的药物相互作用
    牟凡, 黄志伟, 程渝, 赵雪, 李华芳, 禹顺英
    2024, 44 (11): 1414-1421.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4.11.008

    摘要212)   HTML11)    PDF(pc) (3039KB)(263)    收藏

    目的·以氯氮平-氟伏沙明合用为例,通过构建针对中国群体的生理药物代谢动力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PBPK)模型,预测氯氮平联合用药的药物相互作用(drug-drug interaction,DDI)并对氯氮平进行剂量优化。方法·通过文献及药理学相关数据库获取氯氮平及氟伏沙明的基本理化性质参数,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absorption,distribution, metabolism and excretion,ADME)相关参数及中国群体的生理解剖相关参数,利用PK-Sim?软件构建2种药物的PBPK模型。以平均百分比误差(mean percentage error,MPE)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MAPE),或者预测药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或峰浓度(peak concentration,Cmax)与实测AUC或Cmax的比值为判断指标,并通过真实世界血药浓度数据进行模型验证。在此基础上结合氟伏沙明对氯氮平的抑制作用参数构建氯氮平-氟伏沙明联合用药的PBPK模型,预测氯氮平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变化。以药时曲线下面积比值(area under the curve ratio,AUCR)或峰浓度比值(peak concentration ratio,CmaxR)的90%置信区间为评价指标判断是否存在临床显著的DDI(无效应边界为80%~125%)。根据PBPK模型量化氯氮平-氟伏沙明联合用药后氯氮平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变化,并制定氯氮平的剂量优化方案。结果·构建的氯氮平、氟伏沙明模型验证的MPE绝对值≤10%且MAPE<25%,说明预测的药时曲线是准确的。氯氮平-氟伏沙明合用的PBPK模型的AUC预测值与实测值的比值在1.25以内,可准确地预测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氯氮平-氟伏沙明联用模型的预测结果提示,氯氮平-氟伏沙明联合用药的AUCR和CmaxR的90%置信区间均不完全位于无效应边界内,说明两药合用会发生临床显著性的DDI。此外,PBPK模型的剂量优化结果提示:受试者联合服用氯氮平及氟伏沙明时,氯氮平的剂量减少至原本剂量的50%,可使氯氮平的暴露水平与单药治疗时保持一致。结论·研究建立的PBPK模型可以较好模拟联合用药对氯氮平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影响,对于预测药物可能的相互作用及剂量优化方案有参考意义。如果治疗过程中需要合用氯氮平和氟伏沙明,须警惕临床显著的DDI,并应优化氯氮平的剂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